萬物互相效力——簡明《一種事物對另一種事物的依賴》的閱讀分析

2021-01-08 人物傳媒

文/賴廷階

《一種事物對另一種事物的依賴》簡明人類對沙子的認知至今還是一片空白一滴水或者一隻蚊子距人類更近而一粒沙子距另一粒沙子更近沙子在宇宙中尋找同類河流會為他們指引方向沙子漂落到人類頭上遠遠沒有戰爭或者天災人禍的破壞力一粒沙子必須依賴另一粒沙子確定自身的意義如同把一棵樹種進花盆這之前,它叫樹這之後它叫花其實一粒沙子比地球小不了多少

萬物互相效力,在聖經上早就是指出來了,因為在這個世界,萬物脫離了原來的統一生命,這都是因為人的邪惡造成的。萬物因為人的邪惡而蒙羞,導致萬物在世界上被邪惡蹂躪,萬物也為此而墮落,萬物也有了自己的罪性,萬物之間也是互相掠殺。萬物本來是一體的,萬物本來就是生命本身的不同部分,當萬物有了邪惡、自私、貪婪的時候,就導致了互相效力變得遙遠,但是,就算在這個墮落的世界,萬物之間還是具有互相效力的,金木水火土,它們之間互相效力互相轉化。人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是一種邪惡、罪孽、黑暗的生存,這個世界是人的罪孽形成的墮落世界,人的墮落導致萬物的更大不幸。直到現在,人正在造成萬物的毀滅。

在艱難的黑暗中,在自然被人蹂躪之中,萬物互相依靠,人在其中,更是暴力地把萬物作為人的依靠,人的存在、人的生存都建立在萬物的消失、毀滅的基礎上。

在簡明《一種事物對另一種事物的依賴》的詩歌裡面,就體現了人的暴力殘酷與萬物本來的互相幫助,因為生命原來把萬物與人歸於一體。

「人類對沙子的認知

至今還是一片空白

一滴水或者一隻蚊子

距人類更近

而一粒沙子

距另一粒沙子更近」

人的日常生活,水是更為重要的,當然沙子被人們拒絕,當人在拒絕沙子的時候,他很少思考,自己讓更多的沙子出現,人的惡造成了更多的沙子,人的邪惡就是沙子,人的邪惡對自然戕害與掠奪,導致自然喪失自己的生命力,於是,水土沙漠化越來越嚴重,導致全球沙漠增多,自然環境的惡劣就會決定人自己的毀滅,自然對人的反抗,導致了一粒沙子與另外一粒沙子的團結,用它們自己的毀滅來報復人的邪惡,從而讓人也走向毀滅。

人在津津樂道自己的生活,忘記了對自然的珍惜,對自然正在的毀滅沒有引起警惕,也沒有引起自己的道歉,然而人的毀滅正在人的腳步上來了。

「沙子在宇宙中尋找同類

河流會為他們指引方向

沙子漂落到人類頭上

遠遠沒有戰爭或者

天災人禍的破壞力」

沙子是毀滅性地流浪,當地球變為宇宙裡面流浪的沙子,人的毀滅早就完成了。沙子正在流浪,沙塵暴就是一種流浪的書寫方式,如果不讓沙子停下來,沙子就會繼續進行自己對人的毀滅性報復的旅程,不會回頭。沙子因為它公開的方式,好像看上去沒有戰爭的殺傷力大,這是因為它故意利用了人的冷漠與人對它的忽視,人對沙子的計劃的忽視就是自己的傲慢與冷漠形成的,人對沙子的忽視會造成自己邪惡帶來的代價。

人的心不應該是一粒沙子,而應該是綠色,而應該是生態平衡,那麼,人才會有自己的家園。

「一粒沙子必須依賴另一粒沙子

確定自身的意義

如同把一棵樹種進花盆

這之前,它叫樹

這之後

它叫花」

沙子與沙子,它們知道團結起來才會形成沙漠,這樣,沙漠與沙漠越來越團結,也就形成了人的驕傲、邪惡、黑暗的越來越多與越來越暴力地團結在一起。

在自然越來越沙漠化的今天,我們看到了把大自然扳回家裡的悲劇,人現在越來越失去了大自然,只能依靠零零星星的自然碎片來維持自己的生存,人的精神世界也只能依靠盆景的小綠色來維持對自己的安慰,顯然,這是不夠的。

當沙漠與一個自然縮小的綠色盆景形成對比,我們看到了生態環境被破壞的嚴重性。人把自己逼到了花盆裡生存,人也把自己逼到了沙漠裡生存。

「其實一粒沙子

比地球小不了多少」

一粒沙子,人如果不好好管制它,它就會壯大起來,形成一片沙漠。一粒沙子其實就是人心,它就是一粒地球被破壞了生態平衡之後,地球環境惡化的真實寫照。

簡明的這一首《一種事物對另一種事物的依賴》有一種沉重的力量,巧妙地展示出來人心的可怕,人心如果不去掉惡,就會形成沙漠,把人自己埋葬。

人是依靠自己的生存家園而立足的。一粒沙子都要依靠另外一粒沙子才不會孤單,那麼,人的心裡那麼冷酷,就要注意了,不能因為自己的自私邪惡,就不警醒自己,一意孤行,後果可想而知。

簡明的這一首《一種事物對另一種事物的依賴》在抒情的背後,有一種大的哲學思考,讓聽到了一首詩敲響的警世鐘。

相關焦點

  • 物質是能量的凝聚,事物關係的集結
    對原子的組成結構分析,進入微觀世界探索。最終人們意識到物質是能量的波動形成的。物質的客觀實在是令人懷疑的。那麼物質到底是什麼,物質無限可分,最後得到了虛無的能量。但是這個能量不是沉寂的,必然是波動的。波動就是振動,振動是最基本的變化,能量層級的變化會形成事物的關係,物質恰是事物關係的反映。
  • 五年級五單元作文《介紹一種事物》可以寫什麼事物呢?
    這個單元的習作是讓我們介紹一種事物,介紹什麼事物呢?我們的作文中要寫哪些內容呢?我們先來看一看課本中提出的要求:我們來總結一下這次習作的要求,那就是寫一種自己了解,但別人不了解的事物;要寫清楚事物的主要特點;還要寫成說明文,用到說明方法。這太難了!
  • 道天機:「二元論」對於判斷事物發展規律swot分析
    不要糾結對錯、是非、善惡,從利益角度分析;前因後果,推導出來影響事物發展的要素和條件,每個人的角度和立場都在變,二無數個觀念上二元論給你提供參數讓你思考。無論你左右,前後,都做不到正智,正見,一旦陷入二選一的境地就腹背受敵,所以我們需要開啟上帝視角,不僅要通過實事求是,如實觀照,明心見性的方式結局問題,還要利用swot分析。
  • 從普遍聯繫中把握事物的本質
    人們認識事物,實際上也就是認識事物的相互聯繫。各種各樣的聯繫是客觀存在的,你想否認、想擺脫是不現實的。  事物是有機聯繫的整體,必須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繫。各種事物的聯繫不是零亂分散的,而是有機融合為一體,構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大大小小的系統。人們只有在相互聯繫中才能認識事物,在系統節點中才能發揮個人的作用。
  • 如何正確認識事物
    人生於世,其實只是做兩件事,一件是認識事物,一件是改造事物。如何正確認識事物,關係到如何改造事物,關係到一切。老子認為事物,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改造事物應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而治。釋迦牟尼認為事物,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 萬事都互相效力(語音+文字)
    牧師很聰明地回答:「羅馬書八章28節並沒有說我們「看到」萬事都互相效力,它是說,我們「曉得」萬事互相效力…。」——華倫魏斯比《盼望——如何突破困境》現代中文譯本是這樣翻譯這句經文的,「我們知道,上帝使萬事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就是祂按照自己的旨意呼召的人都得益處。」呂振中譯本譯為:「並且我們曉得,凡愛上帝的,就是按祂的定旨蒙召的人、上帝在萬事上都和祂們同工,來成就有益的事。」
  • 《矛盾論》,講透內因和外因關係,讓我們看清事物變化規律
    人類認識論過程中,總的來說存在兩種不同的世界觀,一種是形上學的見解,另一種是辯證法的見解。這兩種相互對立的世界觀,經常發生思想交鋒與碰撞,有事沒事就經常相互掐架。形上學這幫人,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辯證法這派人,也認為自己的見解是科學的。結果,是形上學佔據上風,成為社會主流世界觀,而辯證法卻逐漸被邊緣化。
  • 從事物本質的一面入手來認識時間
    時間,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它是人類為了方便描述事物的變化過程或者先後順序而引入的一種抽象概念,我們生活當中各種事物發生的先後順序或者變化過程的快慢各不相同,而各種事物又往往是相互聯繫的,所以就需要一個固定不變的量作為單位並且可以衡量所有事物的發生順序或者變化過程,這是為了人類的生活不至於陷入混亂
  • 萬事真的都互相效力?
  • 事物都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要客觀地全而地認識事物
    事物都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要客觀地全而地認識事物,必須有辯證的思維。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老子·第二章》)他認為對立而是互相依賴的。戰國初期著名的哲學家墨子提出了認識事物的「三表」學」二表」即判斷認識真偽的三條標準。他說:「言必有三表。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毛」(《墨子·非命上》)第一表:「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即從歷史的記載中尋找前人的經驗作根據。
  • 《洞察》:掌握一種看事物的方法,增強記憶力
    目前,出自中信出版社的《洞察》一書已閱讀過半,講述如何通過對事物的觀察來增強大腦的記憶力。方法總結為兩點,那就是重複和注意力。很多人對於重複和注意力這兩個概念並不陌生,但是如何在學習中和認知中去權衡、或者是尋找一種使用的方法卻是一個技術活。這裡的重複不是簡單的機械反覆,注意力也不是時時刻刻保持很強的注意力,這樣的單一努力不僅費時費力,效率也不高。
  • 從萬千事物中獲得美感,提升對美的欣賞
    萬物有靈性,它是一種美的意境。當然,美有許多種,大自然顯示出來的天地萬物之大美,展示了大自然所蘊藏的美的魅力。 充滿好奇心,細緻入微地觀察生活中的一切,通過對萬物之美的領悟和薰陶,從中獲得美感,解讀出萬物所要傳遞的情感
  • 科學教學法類比學習必須同時掌握事物的表層特徵與內在結構特徵
    因為原題的2種事物、和解答C中的2種事物,具有相同的關係,也就是「本身微不足道的事物,隨著數量的積累會發生質的變化、而引發大的災難」。——這就是說,二者擁有相同的「內在結構特徵」。用同樣的方法把題幹和A選項的關係畫出來,則是:事實上,任何兩個事物(知識)之間,都可以從表層特徵方面、或內在結構特徵方面進行區別與聯繫,建立聯接。
  • 有趣的科學難題:你認為最柔軟的事物是什麼?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世界上有很多柔軟的事物:貓的毛髮、嬰兒皮膚、專業洗滌後的毛衣。如果有一種萬能的柔軟度指南,將宇宙中任何事物按照柔軟度進行排序,以上3種事物肯定會在前列。
  • 萬物都必須遵循運行規則!你知道都有哪些?
    自然界有的,就是萬物都必須遵循的自然法則。絕對沒有任何例外。本文將具體描述都有哪些萬物都必須恪守的自然法則。【循環往復】循環往復,這是一切事物都必須遵守的自然法則。包括山川日月,花草魚獸,當然也包括宇宙本身。這個循環往復,絕不可以理解為教條的機械的自身的重複再生,而是有不同層次的。不同事物,周期相差也非常懸殊。
  • 什麼是事物?我們的世界,都來自什麼地方?
    有時最簡單的問題是最難回答的,什麼是「事物」?為什麼「事物」會發生?又為什麼「事物」會如他們應該的樣子發生?讓我們嘗試一步一步地去了解它們是由什麼組成的。你是物質,物質又由分子組成,分子又由原子組成,而它們都是由基本粒子組成。
  • 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②分析意識的不同類型,說明意識根源於物質,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2.能力方面:  通過對意識的三種類型的分析及對其進行的概括,讓學生體會哲學的思維要求,重點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比較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關於宗教本質的教學,進一步進行無神論的教育。
  • 為什麼說人類對事物本真的認識已進入了盲區
    由於過去人們對原子結構的曲解,使得人們已無法認識事物的本真,人們對事物的認知犯了方向性的錯誤,實際上,人們對事物本真的認知是沒有立足點的。目前人們對事物存在的穩定性的合理性還沒真正的認知,因此,人們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本質,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只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節點上,也因此,人們總覺得現象是不可控的,其實,現象是完全可控的,只是人們還沒有認識到事物的本質而已。我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一個能量的平衡狀態,而且都有場和能量的相互作用,不理解這點,呈現在人們面前的現象就無法解釋。
  • 辯證法基本範疇,很多事物發展規律,都逃不出它「手掌心」
    我們在認識事物、分析事物因果關係時,主要把握好以下四種情況:①內因和外因;②主要原因和非主要原因;③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④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矛盾論》講到: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內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關係和互相影響,則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 說明文閱讀
    1.說明文的概念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以介紹事物的特點、性質、狀態、功能或闡明事理為主要內容,以給人以知識為主要目的的一種文體。2.②事理說明文著重於說明事理,分析事物間的因果關係,揭示事物的發展規律,因其說明內容相對抽象,故而說明對象比較難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