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說明文的概念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以介紹事物的特點、性質、狀態、功能或闡明事理為主要內容,以給人以知識為主要目的的一種文體。
2.說明文的分類
按說明對象與目的
事物說明文
解說實體事物的形態、結構、性質、特徵等內容的說明文,如《蘇州園林》。
事理說明文
闡釋抽象的事理、本質、關係、規律等內容的說明文,如《大自然的語言》說明了物候現象。
按語言特色
平實性說明文
直截了當地說明所寫對象,不誇張、不描寫,沒有弦外之音,如《恐龍無處不有》。
生動性說明文
通過文藝的形式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如《大雁歸來》用抒情筆法介紹了大雁的生活習性。
3.說明對象及其特徵
說明對象
①事物說明文
因為其說明對象具有事物性特點,故而事物間的區別非常明顯,容易把握。如《蘇州園林》的標題正是它的說明對象。
②事理說明文
著重於說明事理,分析事物間的因果關係,揭示事物的發展規律,因其說明內容相對抽象,故而說明對象比較難把握。
如《大自然的語言》文章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 第1~3段 )引出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 第4~5段 )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第6~10段 )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 第11~12段 )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由此可知本文的說明對象是「物候學」。
說明對象的特徵
特徵是指這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標誌,也就是這一事物的個性、特殊性。
如《中國石拱橋》中石拱橋的特徵是結構堅固、歷史悠久、形式優美。
4.說明文的結構
總分式
包括「總—分、分—總、總—分—總」三種,事物說明文多用「總—分」式,其中「分」的部分一般是並列式。如《蘇州園林》一文,圍繞「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一總特點,從五個方面加以說明: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門窗雕鏤琢磨和顏色等。
遞進式
事理說明文多用遞進式結構,一層一層地剖析事理,把道理說深說透。如《大自然的語言》按照從物候現象到物候規律的認知過程進行說明,是層層遞進結構。
並列式
文章各部分的內容沒有主次之分,沒有輕重之別,是平行式的結構。多用於空間順序的說明文。
5.說明順序
邏輯順序
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內在邏輯關係或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來安排說明順序。常見的邏輯順序有:①由主要到次要:如《中國石拱橋》第9段介紹我國石拱橋取得光輝成就的三個原因時,就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順序來說明的。
②由概括到具體:如《中國石拱橋》一文,按照「石拱橋—中國石拱橋—趙州橋、盧溝橋」的順序進行說明,由概括到具體。
③從整體到局部:如《蘇州園林》一文,第2段總說蘇州園林的設計,第3~6段分說園林的建築、假山池沼、樹木、花牆、廊子等在景物布局上是如何體現圖畫美的。
④由特點到用途:如《大自然的語言》通過介紹各種物候現象,說明物候學的研究意義。
⑤從結果到原因或從原因到結果。
⑥從現象到本質:如《恐龍無處不有》通過介紹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這一事實佐證「板塊構造」理論。
時間順序
按照事物發展變化的時間先後來安排說明順序。語言標誌為表示時間的名詞,如由早到晚、由春到冬、由古到今等。介紹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製作工序等常採用這種順序。如《中國石拱橋》在舉橋梁例子時就使用了從古到今的時間順序。
空間順序
按照事物的空間存在形式,或從外到內,或從上到下,或從前到後,或由遠及近依次進行說明。一般用於說明事物的形狀、構造特徵。以空間方位詞為標誌,如東西南北中,上下前後左右,裡外遠近等。如《夢回繁華》中對《清明上河圖》畫面內容的介紹就採用了空間順序。
6.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列數字
特點:用具體數字具體說明某事物或物體特徵和本質的方法。
判斷標誌:確數、約數、小數、分數、百分比、度數、倍數等。
作用:用具體而準確的數字說明事物的大小、長短、多少等特點,使說明更有說服力,體現了說明文的準確性。
舉例 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 《中國石拱橋》 )
作比較
特點:將兩種類別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現象加以比較來說明事物的特徵。
判斷標誌:較……比、相對於等。
作用 突出強調了被說明對象的……特點,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舉例: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衝毀,但是這座橋極少出事,足見它的堅固。( 《中國石拱橋》 )
舉例子
特點:列舉實際事例來說明事物特徵、解釋抽象的道理或深奧的科學知識。
判斷標誌:比如、例如、譬如、如等。
作用:舉……的例子,真實地說明事物……的特點,使說明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舉例: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 《大自然的語言》 )
打比方
特點: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說明事物特徵,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
判斷標誌:像、仿佛、有如、猶如等。
作用:把……比作……,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舉例: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 《中國石拱橋》 )
分類別
特點:根據形狀、性質、成因、功用等屬性的異同,把事物分為若干類,然後依照類別逐一加以介紹。
判斷標誌:表序數的詞、一種( 方面、類 )……另一種( 方面、類 )……
作用:條理清楚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 )。
舉例:首先是緯度……經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 《大自然的語言》 )
引用( 引資料 )
特點:為了使說明內容更充實具體,引用一些文獻資料、詩詞、俗語、名言警句等進行說明。
判斷標誌:引名言詩文、新聞報導、軼聞趣事、文獻等各類資料。
作用 :①引用故事、神話傳說:以……這個生動的故事引出說明的事物,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②引用名人名言:用……這句名言說明了事物……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③引用詩句( 諺語/俗語 ):該詩句( 諺語/俗語 )的引用,寫出了××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意蘊和可讀性,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④引用文獻資料:引用……文獻資料增強了文章的可信度。
舉例:遊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 《蘇州園林》 )
下定義
特點:用簡明的語言、科學的術語對某一事物的本質特性或某一概念的內涵作規定性的說明。
判斷標誌:……是……、這就是……
作用:準確揭示事物的本質,使讀者對說明對象有一個直接、清晰的概念。
舉例:句子是由詞或短語構成的、能夠獨立表達完整意思的語言單位。
作詮釋
特點: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
判斷標誌:因為……、由於……、這是由……造成的
作用:使讀者在閱讀時對抽象的概念、術語能夠更加明白,易於理解。
舉例: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個創造性的設計,不但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衝擊。同時,拱上加拱,橋身也更美觀。( 《中國石拱橋》 )
摹狀貌
特點:通過描寫事物的形狀或面貌來說明事物的特徵。
判斷標誌:類似於記敘文裡的描寫語句、對事物進行細緻的描摹。
作用:具體、生動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舉例: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 《中國石拱橋》 )
列圖表
特點:採用繪製圖形或表格的方法進行說明。
判斷標誌:各種類型的圖形、表格等。
作用:條理清晰、直觀地說明了說明對象……的特點,使人一目了然。
[下定義與作詮釋的區別]
①從形式上看,下定義在說明事物本質特徵時,常用判斷句式表述概念,而作詮釋可用多種句式來表述;
②從特點上看,下定義要準確簡明,概括性較強;作詮釋則具體而通俗,有時帶有一定的描述性;
③從內容上看,下定義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徵,說明的內涵和外延與事物相等,說明的對象與說明的內容可交換位置,意義不變;而作詮釋對說明對象的解說往往側重於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徵,或者解說它的構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質的因素,因而說明的內容不能與被說明的對象交換位置。
7.說明文語言特點
準確嚴謹
常見詞有:
表程度:比較、幾乎、相當、更、最、分外、尤其
表猜測:大約、可能、左右、可算、也許
表時間:當時、剛剛、迄今、目前
表範圍:一切、部分、全部
表頻率:經常、常常
通俗易懂( 口語詞 )
深入淺出,幫助讀者輕鬆理解抽象、深奧的道理。
如《大自然的語言》將物候知識用通俗的語言和自然界中的現象變化來說明,通俗易懂。
生動形象( 比喻、擬人 )
語言輕鬆活潑,幽默風趣,具有趣味性。
如法布爾在《蟬》中寫蟬脫殼的過程,準確運用動詞「騰躍」「翻轉」「倒懸」「伸直」「張開」「翻」「鉤」「脫」等,並以「表演一種奇怪的體操」來比喻蟬的離殼過程,語言生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