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梳理】
說明文屬於實用性很強的文體,語言的準確性是其最基本特徵和要求。如表示時間、空間、數量、範圍、程度、性質、程序等,都要求科學準確。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主要體現在修飾限制性詞語(如形容詞、數量詞、副詞等)及短語對中心詞句的修飾限制或補充說明。說明文語言在準確性的基礎上,還有生動和平實兩種風格。在小學階段,對於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考查頻率最高,常見的出題模式是「……詞能否刪掉或替換」。
一、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一)修飾、限制性詞語的運用。主要是表示時間、數量、範圍、程度、特徵、性質等方面的詞,對事物或事理進行準確地說明。例如「基本」「比較」「大約」等詞語。
(二)恰當運用模糊語言。說明文中,有時使用表意精確的詞語,有時使用表意模糊的語言,要根據作者對事物的認識程度而定。有些事物本身在不斷變化著,有些事物人們的認識暫時有限,如果太肯定,顯得武斷,運用模糊語言反而能準確地反映事物的客觀存在和人們的認識程度。
(三)同義(近義)詞的選用。準確選用同義(近義)詞,使語言豐富,避免重複,準確表達複雜的事物。
二、準確性常見詞語
(一)時間(目前、不久、已經、早已、一直等)
(二)頻率(一般、經常、常常、總是、有時等)
(三)估計(大約、也許、至少、幾乎、可能等)
(四)數量(之一、個別、有餘、一些、不足等)
(五)程度(最、很、更、十分、非常、較等)
(六)程序(漸漸、逐漸、次第、陸續、相繼等)
(七)來源(據說、研究表明、調查顯示等)
三、刪換題答題步驟
(一)表態。明確表示態度,如「不能去掉」或「不能換」。一般情況下不能去掉或替換。
(二)解釋。解釋詞語的字面意思,分析其在句子中的具體說明作用。例如對什麼事物作了修飾、限制,或者修飾、限制了事物的什麼特點。
(三)揭示。揭示它的客觀科學性。例如準確、客觀等。
(四)總結。總結該詞語用在這裡對說明事物特點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或說明去掉、替換該詞語所帶來的不良後果(不符合客觀實際、不準確等)。
【創意公式】
【經典例題】
人是微生物群居體
你相信嗎?你體內的大多數細胞並不是你自己的,甚至也根本不是人類的細胞,它們是細菌。我們的腳趾上有肉眼看不見的線狀真菌在生根發芽,我們腹部有重達1公斤的細菌,我們的身體是由人類細胞、真菌、細菌和病毒組成的混合體,可以被看作是超個體或微生物群居體的一個最好例子。
最近,倫敦大學的科學家提出了上述觀點,並闡述了人體內這些微生物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他們說,在我們的身體內,存在500多種不同種類的細菌,這些細菌組成了100萬億個細胞,外來的細胞大大超過了我們體內自身的細胞,我們自身的細胞只有幾萬億個,所以可以得出結論,我們體內的基因大部分來自於細菌。
幸運的是,雖然這些細菌在分享我們的食物,但它們不會對我們造成傷害。實際上,細菌通常對我們的身體是有益的,它們通過與我們的免疫系統緊密合作,幫助我們抵禦疾病的侵擾。這項研究的負責人說:「我們已經知道某些時候很多疾病是由包括遺傳和環境等多種因素引發的,生物群居體這個概念能幫助我們理解疾病的過程。」他相信這個方法運用於心臟病、某些癌症,甚至於一些神經疾病的研究。
『問題』
第三段中「分享」一詞能否換成「吞噬」「搶奪」等詞語?為什麼?(3分)
『參考答案』
不能,因為本文主要說明了細菌對人類身體的益處,用「分享」能夠準確體現這一點,而「吞噬」「搶奪」等詞帶有對人傷害的意思,所以不能換。
『優優說題』
先進行表態,明確不可替換,再分析被替換詞的好處,以及替換詞的不好。作答時結合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等特點。
——選自《小學語文閱讀提分技巧創意公式法》(李鳳敏 丘河 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