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閱讀下文,完成問題。
花中氣節最高堅
中國是詩的國度,無論是山川河流,還是日月星辰,無論是治國為政,還是行旅勞作,古人總習慣用特有的韻律去抒懷感嘆。在中國人眼中,天地萬物皆有情致,而人最為精華的思維或靈感,只有賦予其詩意,吟詠成詩句,就像剖蚌得珠,才能永放光輝,讓人讀來風煙俱淨、口齒生香。
中國作為「梅」的原產地,對梅推崇備至。梅花與蘭花、竹子、菊花並列為「四君子」,又與松、竹並稱為「歲寒三友」,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常詠的題材。
「暗香」是梅花的別稱。這源於詠梅最著名的句子,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兩句有形有姿、有影有神,有香有色、有質有魂,濃縮的信息量極大,從視覺、嗅覺及動覺帶給人梅花的美感,也流轉著詩人「梅妻鶴子」澄澹高逸的情懷。
耐寒是梅花的精魄。「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已成為勵志名句,該詩出自唐代黃櫱禪師之口,其機鋒峻烈,道出了一個真理,那就是「世間事皆須迎難而上,只有堅持信念不動搖,才有可能苦盡甘來」。在數九隆冬的嚴寒時節,鳥獸不出,草木凋零,但梅花卻在此時凌寒獨放,所以明代道源寫道:「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一個「獨」字,可見詩人對梅花的憐愛。南朝的何遜也稱讚:「銜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勾勒出梅花迎霜傲雪的高標逸韻。
潔淨是梅花的特質。辛棄疾妙筆生花,「更無花態度,全有雪精神」,只用這十個字便寫出了梅的潔淨神採,清冷之氣撲面而來,既詠梅而又詠己,在「無」與「有」當中,流露出自己的取捨與風骨。張孝祥覺得梅與雪月最為相配,故吟詠道「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絕」,三者兼具才稱得上光景通徹。張孝祥與辛棄疾一樣,都經歷幾番起落,但決不肯從流俗,放棄理想。梅花不僅成景,還可以入畫,王冕《墨梅》寫道:「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託物言志,雖無一個「梅」字,但句句寫梅,以「羲之學書」之典,表明自己注重內在修為,不去討好他人求得誇獎,而要追求神清骨秀、蕭散超逸的一生。
報春是梅花的美德。梅花既是一年中最後綻放的花,又是新一年最早盛開的花,被譽為「報春使者」。北朝陸凱在贈友人的詩中寫道:「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先用否定的語氣,再說寄枝梅花,讓你早點看到春天,其意更深一層,這一枝梅花是濃濃的友情。黃庭堅在詞中寫道:「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在被貶之地竟然看到了江南的梅花,真是意外之喜,梅花開了,春天也就要來了,喚起了作者對往事的感懷,這一枝梅花便是深深的鄉情。要說最為堅強樂觀的詠梅詞,應是毛主席所作,「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梅花在「百丈冰」上怒放,終於迎來了春天,但作為引領者,卻無私無求,厚德以待,與百花共享春光,更顯其大度豁達的風採,一個開朗明媚的「笑」字,點活了梅花的搖曳生姿,其崇高的思想境界讓人欽佩,其意韻讓人回味無窮。
中國人的情趣與志向表達,多在蘊藉而幽深的言語中,積存著堅定而熱烈的氣節,其中詠梅詩最為典型,在含英咀華中,詩人的生命體驗被後人口口相傳,這也許就是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千年淵源吧。
選自《人民日報》)
1.整體感知,根據說明內容,分析文章是怎樣體現「花中氣節最高堅」的。(2分)
2.下列選項中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濃縮的信息量極大,從視覺、嗅覺及動覺帶給人梅花的美感」句中加點的詞都是虛詞。
B.治國為政、高標逸韻、風煙俱淨、口齒生香、含英咀華全都是主謂短語。
C.「梅花既是一年中最後綻放的花,又是新一年最早盛開的花。」屬於並列關係的複句。
D.「這也許就是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千年淵源」這句中的「中國人」充當句子的賓語。
3.材料連結題。(2分)
梅花是中國人非常喜愛的花,下面的詩、歌詞、文都與梅花有關,請仔細閱讀這幾段材料,聯繫本文進行比較,然後答題。
材料1.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
材料2.紅巖上紅梅開,千裡冰封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萬朵,香飄雲天外。喚醒百花齊開放,高歌歡慶新春來。(歌劇《江姐》主題歌《紅梅贊》)
材料3.薔薇露,荷花雨,菊花霜冷香庭戶。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時辜負。(馬致遠《落梅風·薔薇露》)
材料4.梅樹幹……或用勾勒皴擦,增強質感;或以墨筆直接揮寫,以篆書筆法入畫。老乾多曲折,用筆宜蒼老;新枝多挺直,用筆宜挺健。老乾墨色略淡,中見濃黑、焦墨;新枝則中鋒入畫,墨色宜濃宜焦,筆筆見書法功力。枝幹疏密聚散,穿插交錯,茂密繁雜,以「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美學原則進行描繪,實現畫面上的動感和節奏感。(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丹青不知老將至》)
上面四段材料都與梅花有關,但材料4與前三段材料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行文風格明顯不同。請結合本文語言風格試作簡略分析。
4.「疏影橫斜,暗香浮動」,梅花的綻放常常韻含詩情蕩漾。其實詩人們喜好根據植物的自然特性來塑造其文學形象 ,你知道還有哪些植物曾在文學作品中出現過?請仿照本文的段式結構寫一段文藝性說明文字。(2分)
1.以「梅花」 為例,抓住梅花「暗香、耐寒、潔淨、報春」的特徵,來表達中國人的情趣與志向,在蘊藉而幽深的言語中,積存著堅定而熱烈的氣節。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說明內容。解答這類題,首先要通讀全文,明確文本內容,再注意中心句或關鍵句,然後理清文章思路。
2.C
[解析]A.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虛詞是不能單獨充當句法成分的詞,有連接或附著於各類實詞的語法意義。B.「治國為政」「含英咀華」是並列短語。D.賓語是「淵源」。
3.本文屬於文藝性說明文,文中引用大量的詩句,為文章增添了文學色彩,前三段材料分別是詩、詞、歌詞,多出自典故,既合轍押韻,又朗朗上口,以歌頌、抒情、寫實為主;材料4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語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解析]所謂說明文,就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明事理而給人以知識的文章,它通過對實體事物的解說,或對抽象真理的闡釋來說明相關的知識。以說明為主是說明文與其他文體在表達方式上相區別的標誌。我們根據說明文的表現手法,大體上把它分為三類:一、闡釋性說明文,二、述說性說明文,三、文藝性說明文。
4.高潔是荷花的品質。「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綠中點紅,嬌姿欲滴,縷縷清香似可聞。宋代的周敦頤在他的《愛蓮說》中寫到「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出了荷花的純潔、不與世同流合汙的品性。
[解析]仿照本文的段式,即「總分」的結構,根據自己的積累寫一段說明性的文字即可。
(5)閱讀下文,完成問題。
探秘樂山大佛
①古代的樂山是三江匯流之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聚凌雲山麓,水勢相當地兇猛,舟楫至此往往被顛覆,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海通禪師為減殺水勢,普度眾生而發起,召集人力、物力修鑿樂山大佛。
②佛像於唐玄宗開元初年開始動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後,工程一度中斷。多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俸金,海通的徒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大佛,由於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使工程進展迅速。當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續建者章仇兼瓊遷家任戶部尚書,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捐贈俸金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在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前後歷經90年時間才完工。
③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髮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
④大佛頂上共有螺髻1021個,這是1962年維修時,以粉筆編號數清的。遠看髮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單塊螺髻根部裸露處,有明顯的拼嵌裂隙,無砂漿粘接。螺髻表面抹灰兩層,內層為石灰。
⑤大佛的耳朵是木質的。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釐米的窟窿,維修工人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細看乃腐朽了的木泥。這證實了南宋範成大在《吳船錄》中的記載「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由此可知,內側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說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不過,這是唐代貞元十九年竣工時就是如此,還是後人維修時用這種工藝修補,已不可考證。
⑥樂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統。樂山大佛的兩耳和頭顱後面,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致為雨水侵蝕。清代詩人王士禎有詠樂山大佛詩「泉從古佛髻中流」。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褶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兩側排解的表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長9.15米、寬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這些巧妙的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溼和通風系統,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防止侵蝕性風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⑦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髒洞。洞裡面裝著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據說唐代大佛竣工後,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曬雨淋。從大佛膝、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後遭毀。維修者將重建天寧閣的記事殘碑移到海師洞裡保存,可惜於「文革」被毀。
1.本文第①段有何作用? (2分)
2.本文圍繞「樂山大佛」哪些方面展開說明? (4分)
3.文中畫線部分採用了什麼說明方法?有何作用? (2分)
4.大佛的排水系統的巧妙體現在哪些方面? (2分)
5.本文③-⑦段採用的說明順序是什麼?請簡要地分析一下。(2分)
1.本段介紹了建造樂山大佛的緣由,引出說明對象——樂山大佛,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解析]本題考查說明文段首的作用,解答時首先要概括這段寫了什麼內容,然後再表述引出說明對象,激發讀者閱讀興趣。
2.文章從樂山大佛的建造歷史,佛像整體構造,還有排水系統,胸部的藏髒洞等幾個方面來展開說明。
[解析]本題考查對說明對象的把握。第①段介紹了樂山大佛修鑿的原因,第②段介紹了大佛的修建歷程,第③④⑤段介紹了樂山大佛的構造,第⑥段介紹了樂山大佛的排水系統,第⑦段介紹了大佛胸部的藏髒洞。
3.列數字,具體準確地說明了樂山大佛的規模之大,使文章內容更加準確具體,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嚴謹性。
[解析]本題考查說明方法的辨析。畫線句大量使用數據,可以看出是列數字,這些數字都非常龐大,目的就是突出樂山大佛規模的雄偉。
4.樂山大佛的兩耳和頭顱後面,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佛頭部的螺髻中,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衣領和衣紋皺褶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兩側排解的表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左右相通洞穴。這些巧妙的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溼和通風系統。
[解析] 本題考查對有效信息的篩選。第⑥段分別介紹了樂山大佛的兩耳和頭顱後面、頭部螺髻中、衣領和衣紋皺褶、兩耳背後靠山崖處等處的設計巧妙的排水系統。
5.採用了由整體到局部的空間順序,先介紹大佛的整體規模,再從頂上的螺髻、耳朵、排水系統和藏髒洞這幾個方面從局部進行說明。
[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文章的說明順序。本題限制了段落,第③段寫了大佛的整體規模,第④段介紹大佛頂上的螺髻,第⑤段介紹大佛的耳朵,第⑥段、第⑦段分別講了大佛巧妙的排水系統和藏髒洞。從這些內容中不難判斷這是從整體到局部的說明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