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智斌:一篇科普性說明文,能上出多少語文的味道

2020-12-01 搜狐網

原標題:蔣智斌:一篇科普性說明文,能上出多少語文的味道

蔣智斌

海博教育總部執行校長,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江蘇省特級教師後備人才,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編著了《走進兒童世界的語文課堂》,致力於「海博讀寫」課程下「悅讀樂寫」課程開發。

要上一節公開課,恰逢學期末,只剩下最後一篇課文——《大自然的文字》。別無選擇,於是,我被迫無奈,如此近距離地重新審視這篇科普性說明文。

不禁先回顧一下以前自己教這類課文的方法:將課文內容作為例子,成為一次「發散點」,在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時,會千方百計地大量拓展關於該領域的知識。

每次上完課,感覺還挺輕鬆的,也自我感覺良好。因為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課堂上也是「熱鬧紛繁」,學生收集的資料一個接一個地呈現。

課堂的「容量」似乎很大,學生也似乎掌握了很多相關的「知識」,往往下課鈴響了,學生準備的材料還沒有介紹完呢!學生的積極性多麼「高漲」呀!曾經我總以為,這就是高效靈動的語文課堂,也總以為這樣的課堂才是符合新課標的課堂。

-1-

重新審視——還有「語文味」嗎?

還這樣上?再推敲推敲,似乎發現有點不對味——熱鬧的課堂背後好像總缺點什麼!到底缺什麼呢?看到語文課本上的「語文」二字,我茅塞頓開——缺少語文味!這樣的「語文」課其實就是異化了的常識課。在這樣的課上,知識似乎成了課堂最核心的東西,而承載知識的語言與表達方式,則似乎成了附庸之物。

如此看來,我豈不成了那位「買櫝還珠」者?我拋棄了語言文字應有的魅力這顆明珠,忽略了語文課堂應該完成的任務,僅留下了「知識性」的外殼,這豈不是做著「肥他人之田荒自己之園」的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再者,如果課堂只成了學生課外收集資料的簡單呈現,那還要課堂幹什麼?那樣原本看來「熱鬧紛呈」的課堂豈不成了多餘之物?這樣的語文課應有的語文味又在哪裡呢?不禁要反問一下自己了——缺了「語文味」的課堂還叫語文課嗎?不禁為自己以往淺薄的「課堂定位」汗顏。

-2-

重新定位——走在「語文」的路上!

科普說明文,一旦入選語文教材,就明確了它的定位——必須成為學生語文素養形成的有效載體。

因此,說明文教學理應具有語文課共有的特徵——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提高。那該如何解決科普說明文中的常識呢?畢竟科普說明文中那麼多的知識點是不可迴避的呀!教學最難處理的是科學知識、說明方法與語言形式之間的關係。

其實,「語文」本身也不排斥「知識性」,只不過記好自己是站在語文課堂中,走在「語文」的路上,就能找到科學知識、說明方法與語言形式之間的和諧之路,科普說明文也能上出濃濃的語文味。

-3-

語感訓練——上出科普性說文的「語文味」

科普性說明文也是以生動的語言作為載體,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的,基於這一點,掌握其中的知識並不是其選入小學語文課本的初衷,也不是課堂追求的終極目標。

說明文教學理應具有語文課共有的特徵——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提高。而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能力,語文能力的核心則是語感。因此,科普說明文教學中進行必要的語感訓練,才能讓科普性說明文顯出語文課應有的本色,上出濃濃的「語文味」來。

一、 在品讀咀嚼中感受語言的趣味性。

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在關注《大自然的文字》中有趣內容的同時,要求他們將自己覺得有趣的句子畫下來,並讀一讀,並簡單說說哪些詞句用得好。

學生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注意力不僅僅停留在關注內容有趣的「淺層次」上,而是開始關注有趣的內容是通過哪些有趣的詞句進行表達的。這一個過程實際上就是語文課應該有的品味、咀嚼語言文字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發現了許多有趣的句子,例如「天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腳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學生讀著讀著就覺得仿佛星星和石子也變得有生命了,也能表達自己的情感了。這句話開始在學生的品味咀嚼中變得有味道了,學生也覺得原來毫無生命色彩的話語變得可愛了,再去讀這句話的時候,學生就是帶著一種喜愛之情去讀的。

誰說科普性說明文沒有情感呢?當學生用「語文」的眼光去讀這些文字的時候,學生便發現了不少有意思的句子,例如「大家都知道貝類是海洋裡的居民,課件在遠古時代,現在是城市的這塊地方曾經是一片汪洋。」學生覺得用比喻的手法把「貝類」說成「海洋裡的居民」很親切,也很有趣。

「樹林當中立著一塊很大的花崗石,上面披著青苔,就像披著毛皮一般。」學生也覺得這花崗石仿佛成了森林裡的「野人」,充滿神秘感。

學生還認為「那些冰塊從寒冷的北方『爬』過來,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塊帶著一起走。」中的「爬」顯得非常有趣,冰塊仿佛成了非常可愛的動物。學生在讀這些句子的時候也趣味盎然,這感受文字中內含的趣味就是語文課堂追求的「語文味」。

二、 在比較鑑賞中感受語言的準確性。

科普性說明文往往短小精悍,用詞也比較準確,如果僅僅停留在讓學生了解知識性這一層面,那麼品味語言文字的準確性就會受到削弱甚至是缺失。

如何讓學生感受說明文中語言的準確性呢?在比較中鑑別就是比較的好的方式。

還是對「那些冰塊從寒冷的北方『爬』過來,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塊帶著一起走。」這句話感受語文味的片段:

師:再讀讀這句話,你覺得這個「爬」字可以換成哪些詞語?

生:可以換成「走」字。

生:也可以換成「移」字。

生:我覺得換成「跑「字也可以。

……

師:換了那麼多詞語,我們選一個替換一下,比較一下,究竟用哪個字更好呢?

(學生比較後發言)

生:還是用「爬」好,我換的是「移」,但明顯感覺沒有「爬」生動,而且擬人的味兒也不濃了。

生:我感覺用「跑」也不行,畢竟冰塊的移動並不快,是比較緩慢的過程。

生:「走」也沒有「爬」生動,用上「爬」,這冰塊仿佛成了非常可愛的動物,我想到了那可愛的大烏龜,一路上爬爬歇歇,非常緩慢地來到了這個地方,而「走」字沒有這樣的感覺。

上面的片段,學生在比較鑑別中不僅感受到「爬」字的有趣,更感受到了「爬」字的準確,原本在學生眼中顯得很普通的字眼,經過比較鑑賞,「爬」字在學生的精神世界裡變得鮮活靈動了,學生不僅感受到了「爬」字的準確,還賦予了它鮮活的形象——一塊原本沒有生命的冰塊變成了可愛的「大烏龜」。

在比較鑑賞中,學生感受到了語文的一種特有的味道——準確性。

三、在前後聯繫中感受語言的整體性。

在備課的時候,我也在思考:《大自然的文字》為什麼放在本單元?看看本單元的前兩篇課文,分別是古詩《冬夜讀書示子聿》《觀書有感》和《學與問》。這有沒有內在的聯繫呢?

表面看,似乎沒有,再細讀,發現大自然就是一本生動的書,讀《大自然的文字》不就是在讀大自然這本書嗎?而且,前面古詩和《學與問》中介紹到的讀書方法同樣適用於「讀」大自然這本書。課文的內容也確實與本單元有緊密的聯繫。

師:我有一個問題弄不明白,這篇課文是講大自然的,為什麼放在這一單元介紹呢?認真讀課文的最後一小節,誰能解答我的疑問呢?

生:我發現大自然其實就是一本書,本單元都是講讀書方法的,這些方法對我們去讀大自然這本書也很有幫助。

師:真好,你一句話就解開了我的疑問。再讀讀這一節,你還有哪些新發現?

生: 「假如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應再到書裡去尋找,看看那裡有沒有解釋。」這句跟《觀書有感》中「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有聯繫,這書本就是「源頭活水」,可以是我們很快掌握很多大自然的「語言」。

生:我從「要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從小就應當到樹林裡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觀察。」和「總是坐在家裡的人,永遠不會懂得大自然的文字。」這兩句話中想到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詩,只有將看到的書本知識與大自然中的實踐相連接才能變為真知識。

生:「你還應該去請教有學問的人:這是什麼石頭?這是什麼樹?」跟我們剛剛學過的課文《學與問》中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一致的。

師:你們真有一雙慧眼,居然將這篇課文與我們學過的課文前後聯繫,通過聯繫,同學們對這一小節的理解也更深入了,同時還解開了老師心中的疑團。

科學性說明文在教材中的安排並不是隨便插在某一單元裡的,而是與本單元的整個主題緊密聯繫的,整個單元的主題以及本單元的課文之間可以起到有效的相互補充的作用。

學生在前後的聯繫中,對課文把握的視野更為開闊,解讀的視角也有一定的高度。這個片段中,學生把《大自然的文字》與《古詩兩首》、《學與問》結合起來,在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找出同處一單元課文間的內在聯繫,學生學習課文就不是單面的,而是多向的、立體的,對課文的把握也是整體的、全面的。

四、在仿寫遷移中學習特殊的表達方式。

語文味還必須在運用中得到提升。《大自然的文字》這篇說明文,以第二人稱的敘述方式娓娓道來,將原本「冷冰冰」的科普知識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出來,表達充滿趣味性,讓讀者願意讀下去。這樣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借鑑。

因此,在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出示幾幅化石圖片)對學生說:「某建築工地上挖到的兩塊化石,你能根據化石上的圖案讀懂這獨特的文字嗎?讀懂後你能仿照課文某一節的寫法寫一個片段嗎?」

這個過程將課程資源拓展和表達方式的遷移比較巧妙地整合起來,既拓寬了學生視野,又遷移了說明方法,可謂一石雙鳥。

學生在仿寫的過程中不僅學習了說明文特殊的表達方式,還在仿寫的過程中感受到了運用與拓展的快樂,這快樂就是「語文味」帶來的獨特享受。

說明文的語言魅力是獨特的,而這種獨特的味道也只有在語感訓練的過程中才能顯現出來。因此,我們要以「語文」的方式挖掘說明文中的語文因素,將科普性說明文上出濃濃的語文味來!

【本文為綜合編輯,如有侵權,請作者聯繫處理。轉載聯繫授權。】

責任編輯丨張丹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初中語文,運用還原法解答說明文閱讀試題
    說明文是中考當中一種常見的非常有規律的題型,其中的許多問法,在原文中都能找到答案。所以解答中考說明文閱讀,可以考慮還原法。所謂的還原法,就是根據問題答案會顯現或隱匿在原文中的原理,把問題還原到原文當中,通過搜集並且篩選有關的信息,進而尋求到問題的答案的方法。
  • 初中語文:說明文閱讀精選100篇(答案),套路多多,高分很簡單
    從今年全國各地的中考語文閱讀理解來看,情況並不樂觀,甚至有點慘不忍睹,如何改變這一情況,那還得同學們多下苦功夫才行。今天熊孩子要給大家講的是,閱讀理解——說明文。說明文在近年中考考試比例逐漸增大,其難度也是越來越高,出題角度也偏向於對能力的考察。
  • 初中生必須知道的說明文的基本常識(一)
    1.說明文的概念說明文就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明事理而給人以知識的文章,它通過對具體事物的解說,或對抽象事理的闡釋,使人們對事物的形態、構造、性質、種類、成因、功能、關係,或對事理的概念、特點、來源、演變、異同等有所認識,從而獲得有關知識。以說明為主是說明文與其他文體從表達方式上相區別的標誌。
  • 小學語文說明文中常見的說明方法
    大家好 ,今天講解一下小學語文說明文常見的,說明方法 以及每種說明方法具有的特點。說明方法一共有十種。小學語文常用的,或者比較常見的說明方法 ,有以下幾種。說明方法是中考和高考都會出現的考點。一、列數字。
  • 中考語文乾貨:說明文中說明方法的作用
    這一節,我們談談中考語文試題中,說明方法的作用。敲黑板,劃重點說明方法是是說明文中常見的考點,其實從難度上來講,並不是特別難,但是為什麼很多同學掌握起來比較的不好大體上來說,有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引資料、打比方、分類別、下定義、畫圖表這八種,當然還有其他的,但是這八種是最常見的,應付語文考試絕對是夠夠的了。那麼因為說明文主要是對事物或者是現象進行說明,所以說明方法的這些詞都是很直白、很簡單的,並不需要做額外的解釋,所以我們就不給出每種手法的概念了,小編相信大家應該都能理解。
  • 中考語文,記牢規則不丟分,說明文閱讀解題方法歸納總結
    各地的語文試卷,閱讀部分佔的分都不少,以150分為滿分的試卷為例,基礎知識一般考30分,作文60分,剩下的就都是閱讀。其中現代文閱讀要佔到40分。如果這一部分我們能多拿分,那麼在語文學科方面基本是穩操勝券的。
  • 說明文講授有技巧,語文老師這樣給學生總結,可以提高分數
    其實,議論文、說明文的考察要點就像敘事線索一樣,只要讓學生掌握住了學習方法,或者掌握了關於這兩種文體考試時的必考類型,學生自己甚至能自學同類的文章。因為文體相同,考題也有共性,初中、高中學生基本上可以舉一反三的自學了。
  • 語文教改難覓科普範文
    作為十至十二年級語文課本編委之一,徐匯區教育學院高級教師儲國偉拿著即將送審的樣稿舉棋不定。尤其是高三上冊的「文明進步與人類未來」單元,入選的幾篇科普作品並未達到他和同事的最初設想。想找幾篇替換,卻不是那麼容易。    科普範文成稀缺資源    「這兩年編教材,最讓人頭疼的就是找不到優秀的科普文章,我們的工作多少有點兒『矮子裡頭拔長子』的味道。」
  • 2020中考語文說明文閱讀題答題技巧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中考語文說明文閱讀題答題技巧,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說明文基本知識   1、概念: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用來介紹或解釋事物的狀態、性質、構造、功用、製作方法、發展過程以及內在事理的一種實用文體。
  • 教師招考語文學科說課稿示範《松鼠》(一)
    說教材《松鼠》是蘇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5課,作者布封(1707—1788),法國博物學家、作家,本文是一篇說明文,也是一篇描寫大自然中的小動物的文學作品。通過對松鼠的形態、顏色、用途等方面的細緻描寫,勾畫出了這種小動物漂亮的外貌、馴良的習性和乖巧的性格,突出了松鼠令人喜愛的特點。
  • 語文教改難覓科普範文 當代新作學生大呼難懂
    今秋9月,上海60餘所中學的高三學生即將用上二期教改新課本。作為十至十二年級語文課本編委之一,徐匯區教育學院高級教師儲國偉拿著即將送審的樣稿舉棋不定。尤其是高三上冊的「文明進步與人類未來」單元,入選的幾篇科普作品並未達到他和同事的最初設想。想找幾篇替換,卻不是那麼容易。
  • 2017年中考現代文閱讀知識科普:說明文
    說明文的結構   1、說明文的結構有:總分式、並列式、層進式、對照式(結構包括段落)。一篇完整的說明文常常是幾種結構綜合運用的。   2、把握結構的意義。   說明的順序   1、說明的順序有:空間順序、時間順序(包括發展順序)、事理順序(邏輯順序)等。
  • 小學生怎麼寫好說明文?請看看說明文寫作方法,你會茅塞頓開!
    上了五年級,學生就開始接觸說明文,學習完說明文課文後,老師還會要求學生自己寫一篇說明文。因為學生剛接觸這個知識不久,也缺少這方面的訓練,因此有不少同學根本不清楚寫說明文的技巧。下面小編就給大家簡單說說。
  • 小學語文丨什麼是說明文,怎樣寫好說明文?
    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方法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體裁。它用來說明某種客觀事物或某種道理,應用範圍非常廣泛。說明文的種類按說明對象分: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按語言風格分:平時說明文和生動說明文。按說明特點分:文藝性說明文和科學性說明文。
  • 小學語文六年級學生學習寫作文之了解說明文
    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們講一下這個寫作方面的一些知識,怎樣閱讀說明文。1、說明文的定義我們在講這個的時候呢,我們首先要明白什麼是說明文,也就是給說明文的一個定義。對事物的形態性質特徵原理功能等說明的文章,2、說明文的主要特點我們說明文。現在舉個例子,第一傳播知識為主要目的,說明文常常對事和事理作出直接的解釋和說明,是讀者呢,獲得具體的知識。二。
  • (小學生寫的說明文,有意思~)
    先來看一篇小學生作文:《貓咪》它們的眼毛很好玩,像七根草沖天!貓咪吃多鹹的食物會掉毛,所以不要吃多哦。貓愛喝會流的水,如果太忙看不了就買一個自動的。貓也會哭的。很傷心,眼睛下面都有水了。語文課上剛剛學習了說明文,於是老師讓孩子們也嘗試創作了一篇。
  • 2018年中考語文說明文知識點
    說明文知識點     特點 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兼用敘述、描寫、議論。     以解說或介紹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構造、功用、類別等或物理的含義、特點、演變等為主要內容。以客觀、準確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傾向。
  • 小學必備知識點:說明文的閱讀理解
    基礎知識、閱讀與作文是語文考試的三大塊,其中閱讀理解佔比很大,也很容易丟分。做好閱讀理解題,可以幫助孩子在語文考試中保持出色的成績,與其他考生拉開差距。閱讀理解的答題很有技巧,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學吧!4年級閱讀突破方法:概括中心思想說明文的閱讀理解。
  • 初中語文閱讀 說明文閱讀(完結)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已成為勵志名句,該詩出自唐代黃櫱禪師之口,其機鋒峻烈,道出了一個真理,那就是「世間事皆須迎難而上,只有堅持信念不動搖,才有可能苦盡甘來」。在數九隆冬的嚴寒時節,鳥獸不出,草木凋零,但梅花卻在此時凌寒獨放,所以明代道源寫道:「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一個「獨」字,可見詩人對梅花的憐愛。南朝的何遜也稱讚:「銜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勾勒出梅花迎霜傲雪的高標逸韻。
  • 初二語文成績怎樣提高,要掌握哪些考點和解題技巧才有助於中考?
    初二學生的語文要掌握的東西除了初三課本的課內古文言文和議論文閱讀理解不要求掌握外,其它要掌握的東西完全和中考內容一致。因此初二學生語文成績提升直接關係中才語文成績。而要複習提升的東西同樣源自中考必考內容。也就是說要想提升語文成績首先要明晰所有考點,有的放矢的去複習才不至於浪費時間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