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莫裡斯去世,她以行走和書寫改變我們對世界和自身的認知

2020-12-06 騰訊網

2020年11月20日,英國偉大作家、記者、跨性別先驅簡·莫裡斯(Jan Morris),在威爾斯小鎮Pwllheli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4歲。

她的兒子、著名詩人兼音樂家Twm Morys向媒體證實莫裡斯的死訊,稱「作家和旅行者簡·莫裡斯開始了她最偉大的旅程,終身伴侶伊莉莎白被留在岸邊」。

莫裡斯去世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一陣悼念。比如,在英國,歷史學家威廉·達爾林普爾(William Dalrymple)在推特上稱:「哀悼偉大的簡·莫裡斯,她是我終生的文學靈感,也是有幸認識的最有趣、最活潑、最美好的人之一。」

在中國,作家許知遠說:「在世的作家中,最愛的一位離去了。這是種奇怪的感覺,似乎你內心的一部分消失了,它有輕微的疼痛與困惑。17年前,在灣仔的一家書店裡買到她的Hong Kong,有種暈眩感,竟還能這樣寫作,開始收集她所有的作品,一直計劃去威爾斯拜訪她。她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的人生態度,去很多地方、邂逅很多人,對所有陌生之事,保持開放與熱情,並始終有種敏銳的歷史意識。」

莫裡斯出版過40多本書,被許多人看作「二戰」後西方最偉大的旅行作家,被《泰晤士報》評選為「二戰」後英國最偉大的十五名作家之一。半個多世紀以來,她穿梭在歐洲、非洲、亞洲、美洲多地,書寫20世紀後半葉的現實與歷史,也挖掘史料,再現了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興衰。

雖然自認「本性是局外人,職業是旁觀者,傾向於做孤獨客」,但個人生活成為公眾熱議焦點。比如,她雖是英國人,但也是威爾斯民族主義共和派,對英國文化既有認同,也有疏離;她生理性別原為男性,和妻子育有五個子女,後在1970年代接受變性手術,但仍和家人照常生活,到2008年才能結成「民事伴侶」,獲法律承認。

縱觀一生,莫裡斯的經歷和成就,與西方殖民主義歷史、戰後世界格局變化、現代新聞行業興盛、風起雲湧時代風潮密不可分,也與自身的獨特氣質、敏銳的觀察寫作有關。作家林達覺得,「幾乎沒有哪個記者能夠複製一遍她的歷程。她以雙重身份切入社會和社會中人,角度深度,都與眾不同」。

2003年的簡·莫裡斯。圖片:Washington Post photo by Susan Biddle

從明星記者到拒絕「旅行作家」標籤的作家

作家堂·喬治(Don George)曾說:「如果旅行文學設一個諾貝爾獎,我一定提名簡·莫裡斯當選。」

簡·莫裡斯的旅行文學寫作得益於新聞記者生涯。1926年10月2日,她生於英國薩默塞特郡的一個小鎮克萊維頓(Clevedon),十八歲時應徵入伍,從軍四年,退伍後進入牛津大學讀書,於1951獲得英語文學學士學位。

從牛津畢業後,莫裡斯加入《泰晤士報》,幾乎立刻開始漂泊生活,不久又被吸引到《衛報》。「那時,這兩份風格突出的報紙都處在聲名的頂點,富有威望,包容各種個性,它們不僅容許我或多或少像對待隨筆寫作一樣對待新聞快訊寫作,更給了我一個正面觀察各種事件的大看臺,這無恥地增強了我的自負。壓根兒就是一轉眼間,我就開始對全人類的問題指手畫腳,並且建議各個國家和民族如何解決它們。」她回憶到。

1953年,莫裡斯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報導人類登頂珠穆朗瑪峰的記者。之後,她靠一筆為期一年的聯邦獎學金首次去了美國,觀察這個戰後洋溢富裕和自信的國度。在美國待了幾年後,她被派駐中東,報導巴以衝突、蘇伊士事件等。到了1957年,她又去了南非,報導種族隔離政策問題。再之後是加勒比地區,在哈瓦那,她採訪切·格瓦拉,那時他還是古巴國家銀行行長,尚未成為全球年輕人偶像。

如果說戰後第一個十年,各國都在恢復,英國的權力與影響在從全世界穩定消退;那麼,第二個十年,也就是1960年代,冷戰全面爆發,莫裡斯不再專職為媒體寫稿,偶爾供稿,忙著寫書。

從1961年前往耶路撒冷報導對阿道夫·艾希曼的審判之後,她大部分時間都在鐵幕兩邊旅行,觀察冷戰現象。比如,在史達林死後的一個冬天,她第一次飛抵莫斯科,報導美國間諜飛行員加裡·鮑爾斯在蘇維埃最高法院受審的故事;她去了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瞥見晦暗世界;到了鐵幕最南端,記錄義大利和南斯拉夫的爭議地區的裡雅斯特。除了冷戰,她還寫了新非洲的誕生,跑去南美和澳洲報導變化。

這一時期,莫裡斯出版最為暢銷的《威尼斯:逝水迷城》,被看作創造了與眾不同的旅行寫作風格。她以文學夢境喚起過去和現在,憑藉感官印象和對一些人所謂「地理心理學」的尖銳認識,貫穿在優雅流暢的散文中。

《威尼斯》,簡·莫裡斯 著,姚媛 譯,東方出版中心2018年3月版

到了1970年代,她發現自己的新聞報導和遊記越來越印象主義,「也許,在我看來,這個世界上似乎再沒有什麼事情能像往常那樣鮮明清晰了」,莫裡斯說。

這段時間,她在推進最具雄心的文學計劃——關於維多利亞時代興衰的「不列顛治下的和平」三部曲。為了寫作,莫裡斯大量前往英國人曾經統治過的地方(如新加坡、錫蘭、大吉嶺、德裡),「從現狀中收集印象,用來照亮我對過往的召喚」。這套巨著,令一些評論家們回想起18世紀愛德華·吉本不朽的《羅馬帝國衰亡史》。

1989年,冷戰結束,但恐怖主義萌芽,莫裡斯感覺這十年間,自己和時代脫節,寫的書相對比較平靜,比如關於舊金山、裡約熱內盧、雪梨、溫哥華。1985年,她還寫了本小說《哈弗的最後來信》(Last letters from Hav),入圍布克獎。到1990年代,她基本待在歐洲,精力主要為《歐洲五十年》收集素材。

2001年,莫裡斯出版被認為是她最好的旅行作品《的裡雅斯特:無名之地的意義》。直到前年和今年,她陸續出版《心之眼:簡·莫裡斯日記》(In My Mind’s Eye)和《再思》(Thinking Again),保持思考與表達。

「從開始到結束,從青春期的新聞報導到文學上日漸老去的努力,我在半個世紀中遊歷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陸,觀察許多歷史事件,描寫大多數大城市,採樣世界上的許多文化,從骨子裡感受某些劃時代的改變,並一直記錄著世界對自己的影響。我擁有一段絕妙的時光,我希望,不論我的判斷多麼荒謬,或者我的任性多麼討厭,至少我生命中的歡愉感染了我的文字。因此,這是我工作成果的實質。」莫裡斯在《世界:半個世紀的行走與書寫》的序言中寫道。

雖然莫裡斯以旅行寫作為世人熟知,但她一直拒斥「旅行作家」這一標籤。「我之所以不把自己看作旅行作家,是因為這些書從來沒有試圖告訴別人一個城市是什麼樣」,她在2001年告訴《獨立報》,「我所做的只是,說出我對它的感受,它如何影響我的情感。」

據《華盛頓郵報》,莫裡斯經常被問到,在她所知道的數百座城市中,世上哪座城市是她的最愛。她無一例外地說出紐約曼哈頓和威尼斯。她每年都會去這兩個地方。

《世界》,簡·莫裡斯著,方軍、呂靜蓮譯,東方出版中心2018年3月版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雌雄混合體,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除了旅行文學和新聞報導外,莫裡斯作為跨性別先驅的個人生活,也引發不少人關注和討論。

1974年,莫裡斯出版《她他》(Conundrum),講述有生以來對自己生錯性別的確信,「我三歲或四歲時就知道我長錯了身子,我真該是個女孩」,以及最終的變性。在荷爾蒙治療的影響下,這一過程逐漸花了她差不多十年。1972年,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城一家診所裡,以一場手術宣告終結。

「我在診所住了兩星期,繃帶和輸液管子不斷解除,逐漸習慣了我有個新身軀這個事實。現在我低頭看自己時再不像個陰陽人或者怪物了:我又成了個均衡的整體,不過是另一性別了,又像多年前在珠穆朗瑪峰上那樣精力充沛了。當年我感到瘦而壯健;如今我首先感到潔淨得非常舒服。我越來越痛恨的那根突出在外的東西已經從我身上切除了。我憑自己的見識變正常了。」莫裡斯在《她他》中寫道。

當時,《她他》的出版引起轟動,被翻譯成德語、日語、瑞典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義大利語、日語等。雖說存在不少批評,但總體而來比較友善。莫裡斯甚至有點抱怨道:「我收到無數封來信和絡繹不絕的邀請——半生辛勤勞作為我贏得的聲譽似乎都抵不過一個『變性』!」

值得一提的是,變性前,莫裡斯和妻子育有五個子女,做完變性手術後,需要英國醫生確認,才能完成法律上的性別認定。那時,莫裡斯必須和妻子離婚,才能拿到證明。於是,兩人離婚,但仍和以前一樣生活。直到2008年,英國法律出臺設置「民事伴侶」關係,兩人才得以在法律上複合。

《她他》,簡·莫裡斯著,鬱飛譯,湖岸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年8月版

27年後,《她他》再版。在序言中,莫裡斯感慨:「被人們庸俗地稱為變性的過程,以往一直是小報記者津津樂道的主題,現如今卻幾乎成為家常便飯。成千上萬的男人和女人出於各種原因,已經成功地改變了性別。他們中的一些人成為專業領域內的翹楚,一些人則境遇狼狽;有些人相貌醜陋,有些人英俊漂亮;淫亂者有之,貞潔者亦有之;有人勇敢地面對公眾,也有人深居簡出。簡言之,變性人現在已非常普通,與其他人並無不同。」

「更為重要的是,科學家已經揭開了他們性別狀況的神秘面紗。對六位男性變性人的大腦進行屍檢後,荷蘭科學家發現他們下腦丘的一個特定區域異常小,事實上比大多數女性還要小。這似乎表明,造成這種現象確實是生理而不是心理因素。在過去的很多年裡,人們一直認為是心理問題造成了『錯生性別現象』,但這無法解釋為什麼不曾有人經由心理治療而『痊癒』。此外,人們似乎越來越接受這樣的看法: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雌雄混合體,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她說:「我從不認為我的難題是科學或者社會習俗問題。我相信它事關精神,是神聖的象徵,而對於它的解釋並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不論多麼特殊、困惑或者不知歸屬,我們所有的人都擁有按照各自意願生活的自由,能夠愛其所愛、能夠了解自己,正如上帝和天使所期望的那樣。」

年輕時的詹姆斯·莫裡斯(左),變性後改名為簡·莫裡斯(右)。

莫裡斯的中國因緣,以及反觀中國新聞業和旅行寫作

作為一個世界級作家,莫裡斯和中國也有不少故事,影響很多作家。

早在1959年,莫裡斯就去過當時還是英殖民地的香港。在《世界》(2005年出版、後由浙江大學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先後出版中譯本)一書中,她寫道,「英國人在香港幹得不壞,也為全球實現了一些益處,但這個殖民地的精神狀況令人氣餒。……而在今日的香港,山嶺對面有多達6億中國人,且整個地方都騷動著亞洲的活力和喧鬧,持續地受到亞洲力量的威脅,還瀰漫著亞洲的意識形態——在這兒,在香港,你忍不住要猜測,中國這個伐木工若達到力量頂峰時會有怎樣的雄心。又有多少我們這樣的老榆樹它想砍了當柴火。」

近40年後的1997年7月1日,莫裡斯受倫敦《旗幟晚報》之邀報導中英交接儀式,再次回到香港,見證歷史。這是她最後一次寫新聞報導,也象徵著大英帝國的終結。

「下面的香港人實際在想些什麼?他們的心裡和表面上是一樣的快樂嗎?在英國人說『再見』和中國人接手之間的這最後幾分鐘,我的心裡充滿疑惑。當我想到這一點時代,在我看來,英國人留下的香港,既不像這個地方可能達到的那麼好,也不那麼壞。」莫裡斯在《世界》中寫道。

除了香港,莫裡斯在1983年獲準進入大陸,到了北京、上海等地。但她覺得,去過的城市讓她產生相互牴觸的情緒和彼此矛盾的結論:「我終究沒有發現絕對的事物。我沒有發現任何永恆不變的東西。和在其他地方一樣。我遇見一些迷惑的人。我見到絕妙之物,也看到蹩腳貨,我和王太太一塊吃醃蘿蔔,也被中南海的衛兵拒絕過。我用枸杞治癒頭疼。我成功地避開了京劇。我買了一直竹編的山羊,在公園裡下跳棋擊敗了魯先生。我參觀過我想像中宏大的簡單,發現它們確實宏大,但卻混亂……」

《香港:大英帝國的終章》,簡·莫裡斯(臺版譯為「珍·莫裡斯」)著,黃芳田譯,八旗文化2017年5月版

1980年代初,鬱達夫長子鬱飛看到「不列顛治下的和平」三部曲的作者介紹,了解到莫裡斯完成性別轉變,充滿好奇。終於在1985年,承蒙友人幫助,看到《她他》的原著,後譯成中文。

隨後,中國人有著越來越多機會接觸莫裡斯的作品。其中,出版過旅行文學的許知遠(如《遊蕩集》)和林達(如《西班牙旅行筆記》)就是代表。

許知遠稱,簡·莫裡斯是他鍾愛的旅行作家,他崇拜她,特別想過她那樣的生活,甚至試圖模仿寫作:「我很想見見簡·莫裡斯,她的那些遊記實在是太迷人了。我想聽她說故事,她在世界各地的奇怪見聞。」

林達覺得,莫裡斯所寫的半個世紀,正是中國從開放、封閉到再度開放的半個世紀,我們對世界的了解有過一段漫長脫節,所以她的作品對中國人來說是一種補課。

「同時,她的書寫讓我們有機會反觀自己,反觀中國新聞業的發展和現狀,以及在它背後支撐的特殊文化,反觀那半個世紀,以及今天中國新聞業者的喜怒哀樂。顯然,並不是一個記者到達同一個位置,就能寫出同樣的採訪。莫裡斯寫作,只是一個成熟文化的特殊表達。」林達寫道。

(參考資料來自莫裡斯作品《世界》《她他》、《衛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

相關焦點

  • 霍金為什麼和簡離婚 多年後她採訪中曝出實情
    霍金去世的消息也是震驚了世界,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霍金的一生可以用傳奇來形容,他的個人生活也是經常被人們熱議,霍金的第一任妻子是簡,那麼霍金為什麼和簡離婚?    1965年,簡(Jane)義無反顧地嫁給了霍金。霍金後來感言,這改變了他的人生,給予他生活的動機。簡覺得,她要尋找她存在的目的,她猜想這目的應是照顧霍金。    簡服事、照顧霍金25年之久,一天24小時、一周七天看護他,推著輪椅帶他到各地旅行,還要照顧幾個孩子、操持其它家務。
  • 《簡·愛》:關於尊嚴、生命和愛的理解和詮釋
    最初看《簡·愛》的時候,我還是一個高中生,那時我眼中的世界,都是簡單的明亮色。所以,對這本書的前半部分,關於簡·愛的身世以及對她成長曆程的描寫,我都匆匆一瞥而過。因為經歷,因為成長和成熟,因為心境的巨大改變,我看待事情的視角和對事物的理解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重讀《簡·愛》,也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和感悟。
  • 本可以改變世界,但卻未能真正實現的10項發明和研究
    回顧從古至今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進步是有多麼依賴於科技與技術的發展。但你有沒有想過,有一些科學技術原本是存在的,但卻因為某些原因導致了巨大的失敗或失誤。而它們真的如期望的那樣取得了成功,將會改變如今我們的生活。在今天的文章裡,小編就要為你帶來,本可以改變世界,但卻未能真正實現的10項發明和研究。
  • 那時候世界正年輕,地圖上的空白等待她們去填滿
    在人們看來,因為擔心餘生將要面臨無休止的兩人世界,所以男人個個逃避婚姻……現代教育忽視人需要獨處:因而宗教信仰衰落,詩歌衰落,各種心靈更深層面的情感衰落:病態的總要做點什麼,我們仿佛無法安靜地坐下來,讓木偶劇自動在我們面前拉開序幕:當世界風雲環繞我們演變,猶如浪濤把我們載入新的海域之際,我們做不到讓自己沉浸在神秘的事物與奇蹟中。
  • 輕鬆掌握書寫化學式的要領和技巧
    (一)掌握書寫化學式的要領   化學式在化學用語系列中,處於承上啟下的地位,前有元素符號和化合價知識,這是書寫化學式的基礎;後有化學方程式和電離方程式等,這又是以化學式為基礎的,其中如有一個化學式錯誤,則全式毫無意義,若再以這樣的錯誤化學方程式作依據進行化學計算,則錯得更遠,真可謂是"失之毫釐,差之千裡"
  • 她繪製的地圖,革新了我們對海底的認知
    儘管如此,了解海底對我們來說卻意義非凡。她所繪製的地圖,改變了人類對三分之二的地球的認知。自1957年開始,薩普和她的科研搭檔布魯斯·希曾(Bruce Heezen)便開始出版最早一批能顯示海底主要特徵(山脈、山谷和海溝)的地圖。
  • 何平:「地球村」幻覺和世界行走者
    「花城關注」本期點評:「地球村」幻覺和世界行走者點評人 | 何平王梆從東八區的廣州「漂」到中時區的倫敦,她寫的路易遜,就是她抵達倫敦的第一站,也是世界各地移民的到達地。吳雅凌在東八區的上海寫中時區的巴黎,她曾經留學巴黎。
  • 量子纏繞和我們的認知
    但這個理論確確實實正在逐步影響我們的生活或改變我們的認知。       據筆者近半年的關注研究和認識,量子糾纏是粒子在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粒子組成系統中相互影響的現象,雖然粒子在空間上可能分開,但兩者是纏繞的,也是會相互影響的。
  • 探索人類演化為站立兩足行走:或因地形改變了我們
    說到底,這一改變或許在人類祖先大腦的發展進化過程中曾經起到過關鍵作用。」嬰兒的本能反應——我們的樹棲歷史▲查德沙赫人的骨骼化石▲猩猩能夠在樹枝之間兩足行走,而用前肢保持平衡並幫助支撐自身重量科學家們認為,我們人類最早的祖先在大約1300萬至600萬年前開始與黑猩猩分異開來。
  • 時間重生和被我們改變的世界
    作者是目前義大利最受歡迎也最神秘的作家,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以史詩般的體例,描述了兩個在那不勒斯窮困社區出生的女孩持續半個世紀的友誼。 《懶慢抄:新筆記體小說、志怪、玄學與奧義書》 楊典 著 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 作者從大量史志中搜求素材,以深厚的語言功底和非凡的想像力書寫奇聞異事、神仙鬼怪,是「對漢語志怪傳統的致敬」和接續。
  • 是世界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改變了世界?(原因首揭秘)
    科學一直在尋找世界突然變化的物理原因,他們在儀器下和算式裡找不到答案,似乎時間突然間不可思議地變快了,自然世界的急劇變化讓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不僅是科學家,整個人類都忽略了一個無比重大的事實,我們人類近千年,尤其是近百年來加速了自身的變化,我們變了。這是我們還沒有意識到的事實,我們人類近千年,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加速了自身的變化,信息革命更是加劇了這種變化的發生。在我們的身上發生了什麼巨變?
  • 作家理察·霍姆斯:傳記是照射出我們自身熱望和焦慮的鏡子
    通過他字裡行間的描述,讀者仿佛就置身於場景當中,哪怕只是一閃而過,也能想像到與雪萊和拜倫同遊利多,與塞繆爾·詹森和理察·薩維奇漫步午夜倫敦街頭,或是與安德魯一起乘著熱氣球飛往北極的畫面。他的作品溫暖而親切,同時也展現出了傳記主人公對於自身不完美的認知——這種理念在霍姆斯看來,正是傳記的核心。在2017年冬天,我(指本文作者Lucas Wittmann)與霍姆斯見過三次面。
  • 人類究竟為何演化為站立兩足行走?或因地形改變了我們
    我們的祖先在從四足行走動物向兩足行走動物的轉變過程中,經歷了幾次重要的解剖學改變,以便適應行走方式上的這種改變。人類身體的骨盆從原先類似猿類那種更長且平坦的形狀逐漸進化成了更短且更像碗狀的形態,這樣能夠更好地滿足肌肉支撐兩足行走的需要。人類大腿骨的角度也發生了變化,變得更加內傾,從而能夠更好的將我們的雙足置於我們的身體下方。
  • 諾獎研究改變了我們對宇宙和生命的認知
    詹姆斯·皮布爾斯的研究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結構和宇宙歷史的認識;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洛茲則讓我們首次管窺一顆圍繞類似太陽的恆星旋轉的系外行星的「芳容」,翻開了天文學的新篇章。他的理論框架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是我們現在認識和理解宇宙的基礎。而自1970年以來,他就被廣泛認為是世界領先的理論宇宙學家。他對原始核合成、暗物質、宇宙微波背景和結構形成等領域做出了理論貢獻。皮布爾斯也為宇宙大爆炸模型做出了許多重要貢獻。
  • 行走在多維度空間,看見世界之外的世界
    但也會有人質疑,只是一場簡單的旅行,怎麼可能改變生活的現狀。是的,旅行不是藥,不能治癒生活所有的苦,當它能給我們的生活打開一扇窗,看見世界之外的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空間維度,只能看到這個維度裡的世界。無法感知其他維度的世界。
  • 大腦的認知地圖:是什麼左右了我們的記憶和導航能力?
    在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之間,我們人類總能體驗到一種奇異且深層的聯繫,尤其在記憶方面。我們擅長記憶地標和場景,而當某個位置被給予情境時,記憶則更容易。正如哲學家康德所說,空間概念是我們藉以感知與解釋世界的組織性原則,其中不乏抽象的方式。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的神經科學家金·斯塔肯菲爾德說:「我們的語言充滿了用以推理和記憶的空間隱喻。」過去十幾年的研究表明,那些隱喻——至少在記憶與導航兩種能力方面——可能在大腦中具有物質基礎。
  • 感謝東決第四場裁判 感謝莫裡斯 讓我們重溫了雷吉米勒法則
    在談論NBA東部決賽的第四場比賽時,我們必須讚美一下詹姆斯,28投17中狂砍44分,表現沒得彈!必須讚美一下科沃爾、湯普森和希爾,他們打得非常出色,為騎士贏球立下汗馬功勞。同時也必須讚美一下綠衫軍眾將,他們在客場頂住強大的壓力,一直打到最後一刻都不放棄,鐵血綠軍不是靠吹的!
  • 清朝第一才女:29歲早逝,被命名小行星,她是改變世界的科學家
    9歲和母親學詩文,11歲跟著祖母,此期間還學習了射騎技術,祖父去世後,16歲到19歲期間,遊歷了大半個中國,她曾說當時王貞儀在封建社會,她的行為是不被理解的,因為作為一個閨中少女,無論是她對世界的看法抑或是耗費心血的研究,別人都會無視她,因為她是女人。可是,王貞儀卻不在乎這些看法。她的家族自始至終對天文學非常重視,她也慢慢也擁有了自己關於天空運動和事件的假說,當時她對「月食」尤為著迷。
  • 心理學:改變自我的出發點不只是性格,還有認知和信念
    人的成熟從來不是性格的改變,而是認知和信念。每個試圖想要從性格方面入手,改變自我的人最後都將面臨失敗。我們不是說改變性格到底有多難,我們只是說從性格方面入手改變自我,需要花費的成本要遠遠比其他方面高得多。
  • 把握時代脈搏 書寫鄉土中國
    尤其可貴的是,區別於很多作家筆下依靠二手經驗和童年記憶的鄉村景觀,這些基層作家作品中常常流淌出當下中國鄉村也是整個社會神經末梢那些真實而強烈的悸動。在他們筆下,鄉土不是被觀照、被建構的「他者」,而就是他們自身,他們本身就是活著的「鄉土」。他們和他們的敘述一同構成了極具主體性的鄉土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