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在路上的 理想國imaginist
「在你成為道路之前,你不能走上那條路。」在著名旅行作家保羅·索魯看來,文學與旅行密不可分。
最好的文學愛好者往往是旅行者,他們擁有相似的好奇心與想像力:翻開書頁的那一刻,我們便不由自主地踏上了那條唯一的道路;出發的一瞬間,我們也不可避免地開始書寫自己的人生。當保羅·索魯還是個小男孩,無法獨自出門遠行的時候,文學作品曾是帶他遊歷的「道路」;在全球各地漫遊五十餘年之後,他將自己讀過、寫過的有關旅行的哲思、洞見與智慧箴言濃縮在《旅行之道》一書中。
本期Naive咖啡館邀請到媒體人裡維奇、旅行專欄撰稿人喜喜、鄭子寧,聊聊這本「文學愛好者的旅行指南」,分享他們各自的旅行經歷以及閱讀保羅·索魯帶來的那些「來自路上的啟示」。
本期嘉賓
喜喜,自由記者、旅行專欄撰稿人,用「沙發衝浪」的方式看世界
(個人公眾號:喜喜見聞)
鄭子寧,工程師、語言學愛好者,旅途中永遠都在試圖以半桶水的當地語言和當地人尬聊,著有《東言西語》
(豆瓣:痴愚鄉愿亦雙相)
裡維奇,媒體人、文學評論人
(微博@BeulahDong)
掃描二維碼,即可進入Naive咖啡館
*播客將在「Naive咖啡館」公眾號更新,為了方便大家收聽,長節目同時在Apple Podcasts、小宇宙、喜馬拉雅、網易雲音樂等音頻平臺上線,在以上平臺搜索「Naive咖啡館」也可以收聽。
��
本期你將聽到
03:12 保羅·索魯的旅行遊記,幫我回憶了我童年中的中國
04:35 他1986年來到中國,他記錄下了那時人們對中國未來充滿信心的狀態
07:33 保羅·索魯和何偉一樣,給中國人留下了對世紀末生活的獨到觀察
11:05 旅行遊記中的「局外人」視角為什麼重要?
13:11 保羅·索魯在紅燈區「找小姐、拉皮條」的故事,旅行中的不堪值得記錄嗎?
18:36 保羅·索魯的旅行之道:為什麼一定要乘火車旅行?
20:27 「印度火車像一個橫過來的階級社會。」
20:50 永遠在抱怨食物的保羅·索魯
24:40 名人故居往往成為旅行遊記中會大書特書的目的地
26:21 在旅行中感到幻滅的經歷:泰姬陵、伊朗
29:04 保羅·索魯怎樣吐槽旅行中的盲目購物?
30:35 在旅行中買東西可以考察當地人的經濟生活和金錢觀
31:53 保羅·索魯的旅行奇遇:一位為了拿走一臺錄音機而賣身的俄國女子
那時候世界正年輕
地圖上的空白等待她們去填滿
摘選自保羅·索魯《旅行之道》
黛芙拉·墨菲(1931-)
在我大半生的旅行生涯中,我一直仰慕一位旅行家、作家黛芙拉·墨菲。她1931年出生於愛爾蘭的利斯莫爾,至今仍住在那兒。我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閱讀她的作品,從她的第一本書《飛馳》(1965)讀起。1969年,我在新加坡遇到一個自稱見過她的英國人。他問她,身為女性,她是怎麼做到為了寫《騎騾遊衣索比亞》(1968)而週遊那個國家的。她回答:「很簡單,我扮成男的去那兒。」
自學成才的她(她在十四歲時為了照料生病的母親而輟學)在早年回憶錄《玄機重重》(1968)裡提到,十五歲時,她有本事飄浮在空中。這令我著迷。可當我向她問起這件事時,她告訴我許多人寫信給她,講述類似的飄浮經驗。後來她年紀大了,喪失了這種神奇的天賦。在她母親去世後,她出發踏上「飛馳」之旅,從愛爾蘭騎自行車到印度,一路險象環生,遭受各種屈辱——大雪,差點溺亡,在伊朗被毛拉施以石刑。
黛芙拉·墨菲
「到我抵達阿富汗邊境時,」她在那本書裡寫道,「吃飯前刮去麵包上乾結的泥巴、揀出奶酪內的毛髮、剔除糖裡的蟲子,這些似乎是十分正常的事。我也不再把有跳蚤、沒有刀叉放在心上,不再去想我已經十天沒有脫衣服或睡過床。」
在印度,在經受了這些艱難困苦後——不愧是黛芙拉——她去了一家難民收容所工作。
她沒結過婚,但有個女兒,叫蕾切爾,她獨自撫養長大,帶著她四處旅行,去的地方包括印度、伯爾蒂斯坦、南美和馬達加斯加。她寫道,「身邊有個孩子,說明你信任當地居民的善意」。
她寫了二十三本旅行書,其中包括關於英國和北愛爾蘭的。她每次旅行都歷經艱辛,基本是一個人,走陸路,她偏愛的交通工具是花費不多的自行車。她從不抱怨,從不自嘲或嘲諷她遇到的人,雖然她的作品中時常包含不幸,但這一點正反映出她是位獨特的女性:率直、耐心、誠篤、可靠,從不貪圖安逸,而總在尋求更多風浪的旅途經驗;一位承襲古老傳統的漂泊者。
黛芙拉·墨菲50-60年代在旅行中
我發現她在各方面都令人欽佩,她給旅行者的忠告(「以便逃離現實」)富含智慧,凝結了她一輩子的旅行心得:選定要去的國家,利用旅遊指南判別出外國人去得最多的地區——然後反其道而行。
這條忠告明顯帶有政治不正確的色彩;它「勢利」地將旅行者和遊客截然分開。可它也是大實話。旨在逃避現實的旅行者需要安靜、獨處的空間。遺憾的是,在我這一生中,自然棲息地因為公路的發展而急遽減少。看到宣傳「探險遊」的虛假廣告,我氣得把僅剩的幾顆牙咬得嘎嘎響。比如,「英國到肯亞的卡車之旅!陸上歷險!六週遊遍五個國家!」但凡精神正常的人,誰要在六周裡遊遍五個國家?怎麼可能不逃走……我總是設法避開人多的路。在我有過的這類經歷中,我特別喜歡的一段徒步旅行是從阿斯馬拉(Asmara)到阿迪斯阿貝巴(Addis Ababa)。現在時代不同了,但在當時,我遇到的大部分人此前從未見過一個白人。即使是最近幾次在俄羅斯和羅馬尼亞——雖然我去的地方並非無人涉足的區域——我也無一例外地遠離觀光線路。
芙瑞雅·斯塔克(1893-1993)
芙瑞雅·斯塔克是英國人,但出生在義大利(1893),那也是她百年後過世的地方。她天生性格矛盾,但在旅行時和氣友善、見解獨到。她精通多種語言,是一位出色的記敘文作家,她遊遍中東、土耳其和阿拉伯半島。
她寫的書有《刺客的山谷》(1934)、《阿拉伯南方之門》(1935)和《阿拉伯的冬天》(1940)。她寫道:「我遇到過可愛的人,很多人若沒有厭惡英國人的情結,估計也很可愛,大家個個態度隨和,興致高昂,我喜歡大多數美國人說話的聲音。可另一方面,我不認為他們相信上帝,他們的帽子醜得嚇人。總體說來,我更喜歡阿拉伯人。」
斯塔克本人以愛戴帽子而出名,她用帽子遮掩毀容的頭皮和耳朵,那是童年時一次慘烈的事故所致。她在發現傳統文化和古老的習俗方面成就斐然(並拍攝了珍貴的照片)。在她的第一本書《刺客的山谷》裡,她談到「過去的時光艱難而愉快,今天的生活安逸卻乏味」。
芙瑞雅·斯塔克
十三歲時,她與獨自撫養她的母親住在義大利的一座小鎮,她的頭髮被捲入織布機的飛輪裡,傷勢嚴重——一塊頭皮被撕掉,半隻耳朵被削去。
「這次侵害身心、使她毀容的創傷發生在敏感脆弱的青春期,永久性地決定了她的自我認知。她擔憂自己對異性不具吸引力,終生無法克服這一心理障礙,」她的一位傳記作者簡·弗萊徹·吉尼斯寫道(《熱愛流浪:芙瑞雅·斯塔克的一生》),「父母的分離、缺乏安全感的童年和那次差點奪去她性命的事故,使芙瑞雅一心想要戰勝困擾她的恐懼和焦慮,驅策她通過矚目的成就為自己贏得認可。」
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與她一同去幼發拉底河流域旅行的喬納森·拉班告訴我:「她醜陋的容貌最終因歲月而有了一種不朽的莊嚴感。她強烈的自我主義讓人嘆為觀止。」
芙瑞雅·斯塔克
我必須承認,就我自己而言,我旅行,一心只是為了好玩。
——芙瑞雅·斯塔克
《刺客的山谷》(1934)
受到特殊照顧,對女性旅人來說,常常等於被禁止做她想做的事。
——芙瑞雅·斯塔克
《刺客的山谷》(1934)
我想,獨處是人類心靈唯一必不可少的需求,在我們的行為準則中卻從未得到充分認可。它被看成是戒律或苦修,向來很少被當作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愉悅情懷的因子,我們半數的家庭糾紛正是源於缺乏對獨處的認可。在人們看來,因為擔心餘生將要面臨無休止的兩人世界,所以男人個個逃避婚姻……現代教育忽視人需要獨處:因而宗教信仰衰落,詩歌衰落,各種心靈更深層面的情感衰落:病態的總要做點什麼,我們仿佛無法安靜地坐下來,讓木偶劇自動在我們面前拉開序幕:當世界風雲環繞我們演變,猶如浪濤把我們載入新的海域之際,我們做不到讓自己沉浸在神秘的事物與奇蹟中。在我一心想著這些問題時,海珊正氣喘籲籲、使出渾身氣力用打成辮的韁繩拍打他所騎的灰色母馬,從我後面趕上來,問我怎麼能忍受獨自一人走了一個多小時,大家在我後面無不掛慮。
——芙瑞雅·斯塔克
《刺客的山谷》(1934)
一個人只有敞開心扉,接受每個地方現有的面貌,不試圖把它據為己有、改變成合乎常理的、為自己所用的形態,那才是真正的旅行。我以為這是旅行和觀光的區別。
——芙瑞雅·斯塔克
《騎馬遊底格裡斯河流域》(1959)
範妮·特羅洛普(1779-1863)
範妮·特羅洛普在美國:將近四年,1827年至1831年。在此期間,她幾度走訪納殊巴村落,一個為了給那些希望獲得自由的奴隸提供教育而建立的定居點,但「只要掃一眼就足以讓我相信,我對這個地方的先入之見,全部與真實情況相去甚遠。唯一的感覺是荒涼」。
她溯河而上,前往辛辛那提(「豬肉城」——滿街都是豬),在那兒舉辦「戲劇演出」,後來又建造了一處「集市」並開放營業,出租攤位給商販,售賣「花哨的商品」。這項生意失敗後,她做了一件許多走投無路、還不出債的人所做的事:她寫了一本遊記,《美國人的家庭風俗》(「六百頁的塗鴉」——草草寫成),書中大量篇幅貶斥美國人是不拘禮節的粗俗之徒和偽君子,什麼也不幹,只會吐痰。她在《美國人的家庭風俗》裡寫到吐痰的次數之多,簡直可以把那本書叫做《遠大痰程》(Great Expectorations)。
《美國人的家庭風俗》
不過這本見解犀利的書(獲得了馬克·吐溫的激賞)不是記述在美國盤桓於各個城市、四處觀光的經歷,而是「忠實地描繪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面」。後來她又陸續寫了許多書,包括若干小說,雖然她的兒子安東尼(十二歲時,被她留在英國)在《自傳》中抱怨她「時常離家,或忙得無暇旁顧」,但範妮始終是不斷激勵他前進的動力,為他指明了成為小說家和旅行家的道路。若沒有他母親這個勇敢的榜樣,我們或許讀不到安東尼·特羅洛普精彩的長篇小說和他記述旅行的傑作《西印度群島與中南美大陸》。
範妮總結她對美國人的看法:「我不喜歡他們。我不喜歡他們的行為守則,不喜歡他們的言談舉止,不喜歡他們的觀點主張。」
在我旅居美國期間,無論美國人某些特有的風俗習慣多麼讓人受不了,只要能在他們的國民性裡發現一丁點可為他們整日吹噓的開明和熱愛自由正名的特徵,我仍會對他們懷有敬意,可惜並非如此。每個具有誠實品質的人,不可能不對他們的言行不一產生反感……你會看見他們一手高舉象徵自由的弗裡吉亞帽,另一手卻在鞭打奴隸。你會看見他們前一個小時還在向民眾宣講人不可剝奪的權利,後一個小時就把莊稼人的孩子趕出他們的家園,而根據最莊嚴的條約,他們有責任保護這些孩子。
——範妮·特羅洛普
《美國人的家庭風俗》(1832)
菲奧娜·坎貝爾(1967-)
菲奧娜·坎貝爾(生於1967年)有一顆躁動不安的心,她在父親那裡遭到蔑視,覺得自己受排擠,亟需獲得肯定。
十六歲時,她從蘇格蘭最北端的約翰·歐格羅茲村步行走過英國全境,抵達西南端的地之角。此後,她又徒步橫穿美國,從東海岸走到西海岸,途中與增援隊伍中的一名隊員發生關係,懷了孕;在到新墨西哥州墮胎前,她接受了搭便車的做法,並對媒體隱瞞此舉。
菲奧娜·坎貝爾
後來,她把真相和盤託出。她還徒步穿越過澳大利亞和非洲,從開普敦走到摩洛哥北部港市丹吉爾。坎貝爾是一位脾氣犟、固執己見、令人欽佩的奇女子,她寫了三本書敘述她的旅行經歷,分別是《始末》《徒步穿越非洲》和《泥足》。最近(在《戶外》雜誌上)她稱自己是「一個退休了的步行者」。
簡·莫裡斯(1926 – 2020)
簡·莫裡斯:沒有精神疾病,但換了性別,記述在《謎》(1974)裡。詹姆斯·莫裡斯攀登了珠穆朗瑪峰,四處旅行,寫了有關美國、阿曼、南非、威尼斯、西班牙和英國的書。在1972年做了變性手術後,新生的簡·莫裡斯繼續旅行和寫作,足跡遍布威爾斯、香港、澳大利亞和全球各大都市。在旅行家當中,甚至是在廣泛意義上的作家當中,先以男性身份、後以女性身份旅行和寫作的人實屬罕見。在我看來,經過手術後,她的文筆變得更加扣人心弦、字字珠璣。
詹姆斯·莫裡斯與妻兒、簡·莫裡斯
簡·莫裡斯在世界各地做過大量旅行,是在世作家裡旅行經歷最豐富的一位。她虛構了一個國家,給它編造了歷史、藝術、宗教和文學,其細節一絲不苟的程度,讓人們在讀了以後認真地詢問她,這個國家到底在哪裡,他們怎樣才可以去遊覽一下。
這個虛構的國家哈弗似乎位於地中海東部,人口構成非常多元,不僅有穆斯林和基督徒,還有一個古老的土著種群,大概是源自古代凱爾特族的穴居人,他們給這個國家取名「哈弗」,這個詞在他們的語言(和威爾斯語)中指夏天。這些穴居人被稱作「克萊特福人」(Kretev),「據稱,這個名字與威爾斯語裡的crwydwyr(漂泊者)同源」。
那兒每年有一項節慶活動,叫屋頂賽跑,參賽者從一個屋頂跳到另一個屋頂,跑遍哈弗。
許多去哈弗的知名遊客記下了他們的觀感:契訶夫、希絲塔·斯坦霍普夫人、伊本·白圖泰和馬可·波羅——旅行者中最傑出、最有文學造詣的。我們獲悉,後來諾埃爾·科沃德、可可·香奈爾、託馬斯·曼、溫斯頓·邱吉爾、詹姆斯·喬伊斯和理察·伯頓爵士也去了那兒遊覽。馬可·波羅評說哈弗是「一個有著奇怪建築和禮儀的地方,和別處不一樣」。那些精心構思的建築式樣,通過引述亞歷山大·金萊克、馬克·吐溫、D. H. 勞倫斯等人的話而被描繪出來。
簡·莫裡斯
敘述者在書寫到一半時說:「『哈弗』的意思是簡單容易。」
在政治、藝術、戰爭和氣候方面,哈弗體現出地中海沿岸地區的精髓,各種文化混雜,互相疊加,希臘人,土耳其人,義大利人,大批榮耀而健談的徵服者,帝國主義者,福音布道者——還有作家:愛德華·李爾、詹姆斯·喬伊斯、理察·伯頓、T. E. 勞倫斯。
「在哈弗當一個本地人的便利之處,是無人知曉本地人是什麼樣的……你可以自由選擇!」
在這本讓人信以為真的書裡,遊遍世界各地的作者簡·莫裡斯根據她的旅行經歷和閱讀所得,創造了一個陽光充足的多語種國家,裡面生活著諸多民族,但這種錯綜複雜性正是它脆弱的地方。此外,在這個國家裡,我們也看到略受歧視的克萊福特人——威爾斯人的祖先,簡·莫裡斯以自己是威爾斯人而自豪——始終處於被制伏的地位。雖然這本書在一定程度上是關於多元文化的地中海沿岸地區的諷刺小說, 但它也是一部狂想曲——就我所知,它是這類小說裡少有的成功例子——寬厚,博識,富有啟發性。
簡·莫裡斯
我有一次問簡,她在寫這本書時腦子裡想的是什麼。她說:「寫《哈弗的最後來信》,是因為我逐漸意識到,以往我寫任何一個地方或時代,永遠只是在最表層刮一些劃痕,我打算讓這本書成為關於城市和歷史複雜性的一則寓言——雖然從來沒有人從這個角度解讀過。」
我在加州「和風」號上吃早餐時,遇到了幾位非常有趣的同伴——一位是來自弗雷斯諾、之前從來沒有坐過火車的年輕女孩,還有兩位是不斷告訴我目前車輛運行狀況的火車迷。但我卻在餐車和人發生了爭執。有人告訴我,憑我買的票,可以隨心所欲地點菜單上的任何東西,可當我點玉米片和炒雞蛋時,服務員卻告訴我說只能點其中一樣,不能兩樣都點。我叫來主管,但也沒什麼用。主管態度友好地對我說,是我理解錯誤了,我在這裡一字不差地引用他的話:「你不是這個國家的人。你不明白我們這裡的規矩。」可來自弗雷斯諾的女孩覺得他很粗魯,兩位火車迷中的一位還提出要把他的炒雞蛋分給我——因為我剛才邀請他品嘗我的橘子醬,他認為只有這樣才算公平。
——簡·莫裡斯
《接觸!一本邂逅之書》(2010)
傑茜卡·沃森(1993-)
旅行文學未來的形式可能是旅行博客,包含各種省略的表達方式、口語詞彙和閒話式的意識流。從澳大利亞少女傑茜卡·沃森的環球航行中可以明顯看出,旅行博客的一大優勢——特別是報導進行中的壯舉時——在於,無論誰,只要有一臺電腦,就能與外界保持聯繫。世界各地的人可以一起實時體會這類旅行途中的跌宕起伏。此次旅行展示的,是這位十六歲海員的朝氣、適應力和謙遜,以及她成功的航海之旅。
傑茜卡·沃森(生於1993年)是單人獨力完成不間斷環球航海的人中年紀最小的。她在2009年10月18日駕駛「埃拉的粉紅女郎」號——一艘三十四英尺長的帆船—從澳大利亞的雪梨出發,於2010年5月15日回到起點。這趟旅程若再多四天,她就滿十七歲了。
傑茜卡·沃森
這次航行全程兩萬四千英裡,途中歷盡艱辛,遭遇許多變故——六次傾側(桅杆落水),海水洶湧(高達三十五英尺的海浪),七十節的大風,引擎故障,船帆被撕裂,還有偶爾的沮喪氣餒。但傑茜卡始終與外界保持聯繫,幾乎每天發布消息,在每篇博客文章後面,她常會收到千餘條祝福者的留言。當她離家鄉的港口越來越近時,關注她博客的人數量激增。她發布視頻、照片、最新情況和消息;她的網站還賣東西(帽子、海報等),在網上為她的旅行籌款。她利用博客,使她的環球航行具有一種互動性,她與密切留意她進展的人對話交流。
她博客的基調充滿陽光,顯然,一個心態積極向上的人是完成這樣一次艱難壯舉的最佳人選,這也提醒我,艱難的旅行本質上是一種對心智的考驗。
傑茜卡·沃森
以下這段話是傑茜卡在2010年1月行程過半時寫的:「下面這張照片拍的是我超酷的新T恤,放在我剛拆開的食品袋裡,是媽媽送給我的禮物。我必須和你們一起分享,因為我的船員不大懂怎麼分享我的喜悅!」配文的照片裡,她穿著一件T恤,上面印著「一塊硬骨頭」。
回到故鄉時,她受到幾萬人的歡迎,包括澳大利亞總理,他稱她是英雄。但她不同意——她始終那麼可愛——說自己不是英雄,「只是一個有夢想並為之努力的普通女孩,證明了一切皆有可能」。
��
推薦書目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旅行之道:來自路上的啟示》
[美] 保羅·索魯 著;張芸 譯
理想國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0-9
《火車大巴扎》
[美]保羅·索魯 著;蘇西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0-2
《在中國大地上》
[加] 保羅·索魯 著;陳媛媛 譯
九州出版社 2020-12
原標題:《那時候世界正年輕,地圖上的空白等待她們去填滿》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