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研究改變了我們對宇宙和生命的認知

2020-11-15 黎川發布

2019-10-09來源:科技日報作者:劉 霞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早在2000多年前,偉大的詩人屈原就在《天問》中寫道:「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試圖追尋宇宙誕生之理。

宇宙從何而來?又如何在近140億年間演變成現在這個曼妙多姿而又神秘莫測的樣子的?我們在宇宙中是獨一無二的嗎?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這是縈繞在所有人心頭的「天問」。而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研究將有助於回答這些亙古謎團。

詹姆斯·皮布爾斯的研究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結構和宇宙歷史的認識;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洛茲則讓我們首次管窺一顆圍繞類似太陽的恆星旋轉的系外行星的「芳容」,翻開了天文學的新篇章。

他的理論框架,奠定現代宇宙學基礎

詹姆斯·皮布爾斯對物理宇宙學的深刻見解豐富了整個宇宙學研究領域,他的研究也使宇宙學在過去50年間演變為一門嚴肅的科學。他的理論框架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是我們現在認識和理解宇宙的基礎。而自1970年以來,他就被廣泛認為是世界領先的理論宇宙學家。他對原始核合成、暗物質、宇宙微波背景和結構形成等領域做出了理論貢獻。

皮布爾斯也為宇宙大爆炸模型做出了許多重要貢獻。大爆炸模型從大約140億年前宇宙誕生的那一刻開始描述宇宙。

該理論認為,鴻蒙之初,混沌一片,那時的宇宙熾熱且稠密。大爆炸後,宇宙一直在膨脹,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冷。大爆炸發生僅40萬年後,宇宙變得透明,光線得以穿越太空。即使在今天,這種古老的輻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仍環繞在我們周圍,身負諸多宇宙奧秘,等待我們去揭示。皮布爾斯能夠藉助他的理論工具和計算方法,來解釋這些來自宇宙誕生之初的「餘暉」並發現新的物理過程。

結果,宇宙大爆炸模型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宇宙:其中只有5%是我們已知的物質,這些物質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風花雪月以及我們這些芸芸眾生等等。而另外95%是未知的暗物質和暗能量。暗能量和暗物質是現代物理學的未解之謎,揭示它們的「廬山真面目」是我們面臨的巨大挑戰。

在飛馬星座,人們發現了太陽系外的第一顆圍繞類日恆星運行的行星飛馬座51b。 圖片來源:瑞典皇家科學院

他們發現首顆系外行星,引發天文學革命

1995年10月,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洛茲宣布,他們首次在太陽系外發現了一顆行星,圍繞著我們銀河系中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旋轉。

在位於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高級天文臺,他們使用定製的儀器發現了飛馬座51b(51 Pegasi b),這是一顆位於飛馬座、距離地球約50.9光年、軌道周期為4.2天的系外行星。它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圍繞類似太陽的恆星運轉的系外行星,也是一顆與太陽系最大的天然氣態巨行星木星相當的氣態行星。它的出現挑戰了當時公認的行星形成觀點。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發現如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引發了天文學領域的一場革命,此後,科學家們在銀河系中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而且,不斷有新奇的美麗新世界「現形」,其大小、外觀和軌道各異,向我們展示了宇宙的豐富多彩與曼妙多姿。

這些系外行星挑戰了我們關於行星系統的先入為主的觀念,並迫使科學家們修改關於行星起源背後物理過程的理論。

搜尋系外行星的腳步並不止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探衛星」(TESS)目前正在鄰近恆星周圍尋找可能支持生命的新世界;2021年,新的「系外行星捕手」、接替哈勃的新一代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KWST)將要上天;歐洲專門用於系外行星大氣研究的ARIEL望遠鏡也計劃於2028年升空;此外,NASA已經開始制訂建造新一代太空望遠鏡——「先進技術大孔徑太空望遠鏡」(ATLAST)的計劃,該望遠鏡也旨在搜索系外生命。可以想像,在這些超級望遠鏡的「圍追堵截」下,未來將有更多系外行星「現形」。

而且,新一代空間望遠鏡使研究更暗弱的系外行星大氣成為可能,更大樣本的觀測將幫助人類理解系外行星(尤其是宜居帶系外行星)的組成和大氣,是否其他星球上還存在生命這一永恆問題的答案也有望被揭曉。NASA就曾經宣稱,我們有能力在今後20年中找到外星生命,它很可能就在我們的太陽系之外。

這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的智慧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看法。皮布爾斯的理論發現有助於我們理解大爆炸之後宇宙的演變;而馬約爾和奎洛茲則對我們的宇宙鄰居進行了探索,開啟了我們尋找未知行星以及未知生命的旅程,他們的發現永遠改變了我們對自身在宇宙中所處位置的認識。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物理學獎新鮮出爐,將改變你對世界的認知
    畢竟,在浩大的宇宙中,太陽系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那麼你不禁會想,這麼大一個宇宙,只有太陽系有生命是不是有點「浪費空間」呢。而北京時間昨天傍晚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將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來自日內瓦大學的瑞士科學家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以及普林斯頓大學的加拿大裔美國宇宙學家James Peebles,以獎勵他們「改變了人們對宇宙結構和歷史的新認識,並首次發現了圍繞其他類太陽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
  • 物理諾獎?天文諾獎
    這次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頒獎決定可謂又一次「打臉」了物理諾獎在凝聚態-天體物理-粒子物理-光學中循環的不成文的規定,也同時使得之前的大量預測紛紛翻車。掐指一算,近四年內物理諾獎有三次都頒給了天文領域的發現,也難怪大家紛紛高呼物理諾獎改名天文諾獎。接下來就跟著牧夫一起揭開今年天文諾獎的真面紗吧。
  • 研究黑洞獲諾獎:他們發現了宇宙最暗處的秘密
    (原標題:研究黑洞獲諾獎:他們發現了宇宙最暗處的秘密) 把最重要的物理學獎項頒給這三位科學家
  • 研究黑洞獲諾獎:他們發現了宇宙最暗處的秘密
    據新京報報導,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另一半授予雷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
  • 解讀2020年諾貝爾科學獎:敬畏生命 心懷宇宙
    隨著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獎項得主相繼宣布,都有哪些研究發現將改變世界?還是它們早已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下面,大家就跟隨經濟日報記者一探究竟。  受新冠病毒大流行影響,百年諾獎今年的打開方式不得不發生改變——取消頒獎晚宴,全程採用線上直播方式頒獎。不過,今年的獎金比去年增加了100萬瑞典克朗,達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60萬元)。
  • 敬畏生命 心懷宇宙——解讀2020年諾貝爾科學獎
    隨著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獎項得主相繼宣布,都有哪些研究發現將改變世界?還是它們早已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下面,大家就跟隨經濟日報記者一探究竟。受新冠病毒大流行影響,百年諾獎今年的打開方式不得不發生改變——取消頒獎晚宴,全程採用線上直播方式頒獎。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獎!上任諾獎得主竟然這樣說……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羅傑·彭羅斯是科學界的一個名人,也是奇人。他同時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
  • 生物鐘研究獲諾獎,長期夜班能不能改變節律基因?
    生物鐘研究獲諾獎,長期夜班能不能改變節律基因?三人因對生物體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研究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很多年來,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體,都有一個內部的生物鐘,來讓他們適應晝夜變換,並找到生命的節奏。但這個這種生物鐘到底是如何工作的?上述三人的工作窺探了生物鐘的秘密,並解釋了其工作原理。
  • 2020,諾獎將至
    一般而言,從出成果到獲諾獎需要20年以上的時間,甚至更長。「因此,我覺得新冠病毒研究可能會有重大成果,也不排除新冠疫情對諾獎提名人潛意識有影響,但畢竟時間太短,無法檢驗相關成果的開創性和影響力,新冠病毒研究成果近期獲獎的可能性不大。」郭鐵成說。
  • 來自遠方的系外行星,宇宙理論發展——2019年的諾獎很有看點
    自此,科學家已經意識到三個核心因素控制著宇宙的行為和命運:最不重要的部分(普通物質和能量);一些神秘質量決定著宇宙的結構,我們稱之為暗物質;還有一些更為神秘的空間固有能量,稱之為暗能量。大量來源於天空中最遙遠的輻射觀測,稱之為宇宙微波背景,以及理解光的理論成果證據表明,該理論正確描述了我們的宇宙。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或許物理諾獎委員會也注意到了本次諾獎有特別之處。主席的話意味深長:「今年獲獎人的發現開闢了關於緻密和超大質量天體的新領域。但是關於這些奇異的天體,仍然有很多問題有待回答,並驅動未來的研究。」 獲獎成果可以是提出重大問題,而不必提供完備的答案。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自1965年發表、1978年獲獎的宇宙背景輻射的發現以來,宇宙學的觀測工作已經得過好幾次諾獎,但是理論工作直到去年才第一次獲諾獎。 霍金的工作長期沒有得到實驗或者觀測驗證,但是這個情況後來有了改變,雖然這個 「後來」 比較遲。
  • 諾獎得主 探秘未來科學「黑洞」 揭秘他的發明「前傳」
    共話未來科學  兩位諾獎得主和多位兩院院士將在論壇發言  記者了解到,世界未來科技論壇主辦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從這樣的架構,就能窺見此次「未來科技」的前沿性、權威性、專業性。而此次來蓉參會嘉賓也是各領域的科學研究「泰鬥」,其中,曾摘得諾獎的科學家就有兩位,他們是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工程院(NAE)院士、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中村修二,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加拿大物理學家、加拿大皇后大學研究主席、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SNO)主任阿瑟·麥克唐納。
  • 宇宙探索再現高光時刻,三名科學家因為黑洞研究斬獲諾獎
    圖/新華社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過,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內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浩瀚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人類從何處來,現在身在何處,未來去往哪裡?對宇宙的探究,讓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為之著迷。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由此,過去10年裡,天體物理學已5次斬獲諾獎,幾乎每隔一年就會獲獎一次,這一結果令人倍感意外,甚至被認為是「史無前例」的。有物理學者認為,考慮到去年剛剛公布第一張黑洞照片,今年諾獎頒給「黑洞」也在情理之中。「黑洞有時也挑戰了天體物理學的認知邊界,作為人類,我們對其仍有很多未知。」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
    1969年,為了修補某些特殊黑洞存在破壞時空因果性的「裸奇點」問題,彭羅斯大膽提出了「宇宙監督假想」,他預言必定有某種物理定律,來防止「裸奇點」的出現。霍金曾是彭羅斯的研究夥伴,對此表示強烈支持,還幽默地說「上帝憎惡裸奇點」。他們二人獲得1988年沃爾夫物理學獎,也是因為共同研究並提出的彭羅斯-霍金奇點理論。「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由人締造的科學奇蹟——諾獎評選流程 諾獎的評選流程被分為2個主要的階段:提名和評選 提名階段:在諾獎頒發的前一年9月,由諾貝爾委員會向各個領域的傑出代表性人物送出
  • 研究黑洞獲諾獎:他們發現了宇宙最暗處的秘密 | 新京報專欄
    文 | 施鬱據新京報報導,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另一半授予雷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
  • 金星發現外星生命?三位諾獎物理學家獨家回應
    |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正值今年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緊鑼密鼓地籌備間隙,我們得以有幸網絡連線,向三位在宇宙天文學領域有深度造詣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會員、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發問。
  • 化學無處不在,理綜獎實至名歸:化學家解讀2020年諾獎
    「諾貝爾理綜獎」,因為很多獲獎者和獲獎研究,有的跟化學相關,有的則跟我們日常熟知的化學學科沒有那麼強的關聯,比如冷凍電鏡等。首先,無論是獎給了冷凍電鏡還是別的檢測手段,這些手段發明了以後還是為了在分子層次上做一些觀測和研究的,而化學正是從分子層次上來理解物質世界運作的一個學科,為我們去從分子層次上來研究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相關事情提供了一個手段,所以放在化學獎裡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