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告基因界——螢光素酶王者上線,趕緊來圍觀!
30 周年慶之際,為感謝廣大科研工作者對 Promega 的支持,我們不斷的推出螢光素酶技術相關講座,從基本原理,技術應用,到 Q&A 技術答疑,只為您能全方位了解螢光素酶的使用。說起螢光素酶,相信大家脫口而出的就是螢火蟲(Firefly)和海腎(Renilla)螢光素酶,因為這兩種報告基因著實是 Promega 的經典專利產品。
-
螢光素酶技術迭代—NanoLuc螢光素酶技術
Technology)誕生至今的30年裡,螢光素酶作為理想的報告基因在不斷地發展,目前除了廣為人知的螢火蟲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海腎螢光素酶報告基因以外,還有重磅推出的革新性的 NanoLuc® 報告基因,它具有蛋白更小,表達更高,光信號更強等特點。
-
多種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檢測工具
螢火蟲螢光素酶通用和常見的報告基因是北美螢火蟲photinus pyralis的螢光素酶,該蛋白質不需要翻譯後修飾即可獲得酶活性。高濃度(體內)甚至沒有毒性,可用於原核和真核細胞。圖1.在帶有NOVOstar讀板器(BMG Labtech)的白色96孔板中,使用Amplite™螢光素酶報告基因基因檢測試劑盒檢測螢光素酶劑量反應。
-
F-Luciferase和R-Luciferase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檢測
螢火蟲螢光素酶最通用和最常見的報告基因是北美螢火蟲photinus pyralis的螢光素酶,該蛋白質不需要翻譯後修飾即可獲得酶活性。高濃度(體內)甚至沒有毒性,可用於原核和真核細胞。Amplite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檢測試劑盒(#AAT-12518)圖1.在帶有NOVOstar讀板器(BMG Labtech)的白色96孔板中,使用Amplite螢光素酶報告基因基因檢測試劑盒(12518)檢測螢光素酶劑量反應。
-
答疑|雙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服務諮詢匯總
A : 在氧、鎂和ATP的存在下,螢火蟲螢光素酶作用於甲蟲螢光素,而來源於海洋腔腸(Renilla reniformis)的螢光素酶在氧的存在下作用於海腎螢光素。雙報告基因技術(Dual-reporter assays),結合了螢火蟲螢光素酶測試和海腎螢光素酶測試。Q : 海腎螢光素酶載體有哪些?
-
Amplite™海腎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測定相關研究
>圖1.在帶有NOVOstar讀板器(BMG Labtech)的白色96孔板中,使用Amplite™螢光素酶報告基因基因檢測試劑盒(12518)檢測螢光素酶劑量反應。該試劑盒可在20min-5h的孵育時間內檢測到低至0.1pg /孔的螢光素酶,而不會丟失信號強度。半衰期超過4小時。Amplite™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檢測試劑盒(12518)使用無DTTzhuanli配方來定量活細胞和細胞提取物中的螢光素酶活性。該測定基於螢火蟲螢光素酶,螢火蟲螢光素酶是一種單體的61 kD酶,可催化螢光素的兩步氧化,在560 nm處產生光。
-
雙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檢測,快來學習
雙報告基因用於實驗系統中作相關的或成比例的檢測, 通常一個報告基因作為內對照, 使另一個報告基因的檢測均一化。檢測基因表達時雙報告基因通常用來瞬時轉染培養細胞,帶有實驗報告基因的載體共轉染帶有不同的報告基因作為對照的第二個載體。
-
Nat Commun:基於螢光素酶的高效醫療診斷工具
2015年8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生物學和醫學領域,我們經常會需要檢測生物學分子,比如在癌症診斷中,醫生往往需要快速可靠的方法來知曉腫瘤細胞是否存在於患者機體中;儘管存在很多檢測手段,但通常這些技術都非常耗時
-
新型NanoLuc螢光素酶底物助力動物體內雙色生物發光成像
新型NanoLuc螢光素酶底物助力動物體內雙色生物發光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6 16:00:48 2020年7月13日,史丹福大學Michael Z.
-
螢光素酶plus螢光素助力您的發光研究
螢光素酶(luciferase)是自然界生物體內催化螢光素(luciferin)等物質發光的一類酶的統稱。和螢光素酶一樣,螢光素也是對能產生螢光的一類底物的統稱。不同的發光生物使用不同的螢光素酶催化不同的底物產生不同顏色的螢光。
-
進階的螢光素酶:可同時檢測多條細胞通路
通過合成組裝克隆將多個螢光素酶報告系統整合到單一載體中。雙螢光素酶檢測系統是一種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的檢測方法,可以在一個細胞樣本中同時檢測2條細胞通路。近日,美國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更為先進的技術方法——多路螢光素酶檢測系統。
-
固體廢物 二噁英類的篩查 報告基因法(徵求意見稿)
北極星固廢網訊:北極星環保網獲悉,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規範固體廢物中二噁英的篩查方法,生態環境部印發《固體廢物 二噁英類的篩查 報告基因法(徵求意見稿)》,詳情如下:
-
講座預告 | 一次微積分與高級財務會計學的乾貨分享會
與中學相比 大學更注重自省自學相信各位同學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困擾或困難也許是在知識點上的理解與突破也許是面對學習的各種心態問題今天 我們誠邀大家一同參與關於微積分與高級財務會計學的乾貨分享會講座一 微積分Ⅰ地點:勵志樓B207時間:3月7日 19:00-19:30(周四晚)
-
全基因組學發現的抑鬱症風險基因座到底有何用?
多個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已經確定了多個MDD風險基因座。儘管已經存在上百個風險基因座,但是不能全面揭示MDD發生發展的生物學機制,且這些位點很有可能並非真正的致病位點。這是因為大多數風險基因的突變位於非編碼區,因此這些鑑定出的風險基因突變體可能通過調節基因表達,而不是直接增加MDD患病風險。
-
這場乾貨滿滿的講座在廣科院開講了…
這場乾貨滿滿的講座在廣科院開講了… 2020-12-23 2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木質素酶法處理含油廢水的研究
酶技術具有催化效率高、作用條件溫和、處理速度快和適用範圍廣等特點,用酶技術處理含油廢水已成為汙水處理新技術且倍受關注[1],酶技術與傳統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法處理含油廢水相比特點如下[7,8]:(1)使用酶技術能夠催化處理難降解有機化合物;(2)使用酶技術處理進程更容易操作且處理速率比傳統方法快;(3)酶技術具有較強的抗衝擊性;(4)使用酶技術可以有效地減少有毒有機汙染物
-
技術乾貨 | 螢光成像與生物發光成像技術對比
標記的藥物進行觀察相比生物發光成像,螢光成像技術的優勢主要表現在:1螢光蛋白及螢光染料標記能力更強螢光標記分子種類繁多,包括螢光蛋白、螢光染料、量子點標記等,可以對基因、蛋白、抗體、化合藥物等進行標記。
-
基因測序技術的未來在哪裡?
1977年,Sanger提出了雙脫氧核苷酸末端終止法,同年A.M.Maxam和W.Gilber也提出了化學酶解法,第一代測序技術誕生。 1998年,毛細管測序技術問世,基因測序速度提速10倍,原計劃15年才能完成的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進度大幅加快。
-
講座回顧 | 肖顯靜:基於基因整體論的基因編輯技術應用邊界
講座回顧基於基因整體論的基因編輯技術應用邊界2019年4月4日上午9:30,華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肖顯靜老師應邀來到南京大學哲學系做了題為《基於基因整體論的基因編輯技術應用邊界》的學術講座。講座由劉鵬副教授主持。
-
Neuron |基於螢光酶顏色轉換成像技術發現新的生物鐘神經調節機制
在這個顏色轉換模塊中,紅色螢光素酶基因Click beetle red(CBR)與Per2表達框(ORF)的C末端相融合,並嵌入了一對Loxp位點,在Cre重組酶的作用下發生DNA模塊的重組切除(flox-out),同時拼接替換為綠色螢光素基因Click beetle green(CBG)。Cre-loxp作為DNA重組的驅動器,在基因工程中得到廣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