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雙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服務諮詢匯總

2020-11-29 蛋白質組學技術交流

最近小編收到很多老師諮詢雙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服務的留言,現選取了幾個共性問題給大家回復一下~

Q : 您好,我們實驗室的學生做雙螢光素酶報告基因實驗轉染效率很低而且復孔重複不出來,想諮詢一下原因

A : 轉染效率低的話可以從三個方面改善,首先要確保細胞狀態是好的,通常我們選出處於分裂期的細胞,另外陽性對照您可以選擇過表達的螢光蛋白質粒,還有就是DNA的質量尤為重要,最好是先酶切驗證。

這個實驗檢測結果很靈敏,有一定差異是正常的,通常只要確保它在一個數量級之內即可。如果差異超出這個範圍可以從兩方面改善,一是記住保持樣本的均一性,二是加樣要準確。

Q : 樣品裂解效率低怎麼解決呢?

A : 首先要確保實驗者加入了足夠的裂解液,其次就是細胞培養時間最好不要超過36小時,因為培養時間過長會加大裂解難度

Q : 海腎螢光素酶和螢火蟲螢光素酶相比,相對活性如何?

A : 在氧、鎂和ATP的存在下,螢火蟲螢光素酶作用於甲蟲螢光素,而來源於海洋腔腸(Renilla reniformis)的螢光素酶在氧的存在下作用於海腎螢光素。雙報告基因技術(Dual-reporter assays),結合了螢火蟲螢光素酶測試和海腎螢光素酶測試。

Q : 海腎螢光素酶載體有哪些?

A : 有4個不同的載體,pRL-SV40 載體、pRL-CMV 載體、pRL-TK 載體、pRL-null 載體。

Q : 雙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服務應用方向?

A :1. 驗證microRNA同mRNA靶向互作。將待測mRNA的3』UTR序列插入報告基因載體,再共轉入該microRNA,如果螢光素酶活性下降,則提示為其靶序列。

2. 驗證microRNA同lncRNA靶向互作。將候選的lncRNA序列插入報告基因載體中F-Luc的3』UTR區域,檢測螢光素活性。

3.啟動子結構分析。將啟動子區域序列(通常2k左右)進行分段截短,或對特定位點進行突變,再分別構建入luciferase報告載體,檢測其啟動子活性。

4. 啟動子SNP分析。一些基因的啟動子區域存在單核苷酸多態性,可運用螢光素酶報告系統分析其相對活性。

5. 驗證特定轉錄因子同其調控序列的作用。將該序列(通常為啟動子區域)插入報告基因載體,同時在實驗細胞中共轉過表達該轉錄因子,可分析轉錄因子過表達是否提高螢光素酶活性。

6. 可以分析信號通路是否激活。將該信號通路的下遊響應原件序列構建入報告基因載體,在不同上遊信號條件下,螢光素酶活性代表了通路的下遊響應。例如,在GPCR研究中,將cAMP response element(CRE)載入報告基因載體,構建穩定表達細胞株後,可以用於分析GPCR的激活與抑制劑篩選。又如,將HIF1α的響應原件hypoxia-responsive element (HRE)插入luciferase報告載體構建穩轉細胞株,可以用於低氧相關通路的研究。

Q : 可以介紹一下貴公司的雙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服務嗎?

A : 雙螢光素酶報告基因用於實驗系統中作相關的或成比例的檢測,通常一個報告基因作為內對照,使另一個報告基因的檢測均一化。檢測基因表達時雙報告基因通常用來瞬時轉染培養細胞,帶有實驗報告基因的載體共轉染帶有不同的報告基因作為對照的第二個載體。通常實驗報告基因偶聯到調控的啟動子,研究調控基因的結構和生理基礎。報告基因表達活力的相對改變與偶聯調控啟動子轉錄活力的改變相關,偶聯到組成型啟動子的第二個報告基因,提供轉錄活力的內對照, 使測試不被實驗條件變化所幹擾。通過這種方法,可減少內在的變化因素所削弱的實驗準確性,如培養細胞的數目和活力的差別,細胞轉染和裂解的效率。

Q : 請問貴公司的服務流程是怎樣的?

A : 我們的公司的服務流程依次是接受訂單及樣品、序列分析、合成或擴增目的片段亞克隆至目標載體 、293T細胞共轉染pGL3-basic、pRL-TK質粒、螢光素酶反應發光檢測 、結果分析。

Q : 如果讓你們做,我需要提供什麼呢?

A : 您需要提供:1.基因模板,需提供詳細的轉錄因子、目的基因或microRNA信息;2.實驗細胞,如無特殊要求,金開瑞默認為使用293T細胞,則無需提供。

Q : 最終實驗做完了,你們給我的實現結果包括哪些?

A : 實驗流程及完整報告一份,包括實驗原始數據、圖片、分析結果等。

相關焦點

  • 雙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檢測,快來學習
    螢光素酶(英文名稱:Luciferase)是自然界中能夠產生生物螢光的酶的統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種學名為Photinus pyralis的螢火蟲體內的螢光素酶。在相應化學反應中,螢光的產生是來自於螢光素的氧化,有些情況下反應體系中也包括三磷酸腺苷(ATP)。沒有螢光素酶的情況下,螢光素與氧氣反應的速率非常慢,而鈣離子的存在常常可以進一步加速反應(與肌肉收縮的情況相似)。
  • 多種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檢測工具
    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是指以螢光素(luciferin)為底物來檢測螢火蟲螢光素酶(fireflyluciferase)活性的一種報告系統。螢光素酶可以催化luciferin氧化成oxyluciferin,在luciferin氧化的過程中,會發出生物螢光(bioluminescence)。
  • Amplite™海腎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測定相關研究
    >圖1.在帶有NOVOstar讀板器(BMG Labtech)的白色96孔板中,使用Amplite™螢光素酶報告基因基因檢測試劑盒(12518)檢測螢光素酶劑量反應。該試劑盒可在20min-5h的孵育時間內檢測到低至0.1pg /孔的螢光素酶,而不會丟失信號強度。半衰期超過4小時。Amplite™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檢測試劑盒(12518)使用無DTTzhuanli配方來定量活細胞和細胞提取物中的螢光素酶活性。該測定基於螢火蟲螢光素酶,螢火蟲螢光素酶是一種單體的61 kD酶,可催化螢光素的兩步氧化,在560 nm處產生光。
  • F-Luciferase和R-Luciferase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檢測
    Amplite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檢測試劑盒(#AAT-12518)圖1.在帶有NOVOstar讀板器(BMG Labtech)的白色96孔板中,使用Amplite螢光素酶報告基因基因檢測試劑盒(12518)檢測螢光素酶劑量反應。
  • 報告基因界——螢光素酶王者上線,趕緊來圍觀!
    30 周年慶之際,為感謝廣大科研工作者對 Promega 的支持,我們不斷的推出螢光素酶技術相關講座,從基本原理,技術應用,到 Q&A 技術答疑,只為您能全方位了解螢光素酶的使用。NanoLuc® 與 Firefly/Rinilla 的靈活切換在 NanoLuc® 螢光素酶誕生以前,經典的螢光素酶雙報告基因組合就是 Firefly 報告基因作為主報告基因,帶組成型啟動子的 Renilla
  • 進階的螢光素酶:可同時檢測多條細胞通路
    通過合成組裝克隆將多個螢光素酶報告系統整合到單一載體中。雙螢光素酶檢測系統是一種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的檢測方法,可以在一個細胞樣本中同時檢測2條細胞通路。近日,美國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更為先進的技術方法——多路螢光素酶檢測系統。
  • 螢光素酶plus螢光素助力您的發光研究
    螢光素酶(luciferase)是自然界生物體內催化螢光素(luciferin)等物質發光的一類酶的統稱。和螢光素酶一樣,螢光素也是對能產生螢光的一類底物的統稱。不同的發光生物使用不同的螢光素酶催化不同的底物產生不同顏色的螢光。
  • 新型NanoLuc螢光素酶底物助力動物體內雙色生物發光成像
    新型NanoLuc螢光素酶底物助力動物體內雙色生物發光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6 16:00:48 2020年7月13日,史丹福大學Michael Z.
  • 螢光素酶技術迭代—NanoLuc螢光素酶技術
    Technology)誕生至今的30年裡,螢光素酶作為理想的報告基因在不斷地發展,目前除了廣為人知的螢火蟲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海腎螢光素酶報告基因以外,還有重磅推出的革新性的 NanoLuc® 報告基因,它具有蛋白更小,表達更高,光信號更強等特點。
  • Nat Commun:基於螢光素酶的高效醫療診斷工具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對螢火蟲發光的酶類進行了化學修飾,以該修飾後的酶類分子來幫助尋找靶向的生物學分子,相關研究或可提供一種快速、廉價且高效的準確檢測系統來幫助進行未來的醫學研究。
  • 【乾貨分享】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技術講座
    (A) 螢光素酶濃度-光強-時間標曲三維圖。在一定濃度範圍內,標準曲線統計顯示為一個截面,說明meilunbio的Firefly-Glo發光體系在2h以內任一時刻的線性良好。(B) meilunbio的Firefly-Glo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檢測試劑盒對比P 進口公司最新版本,在絕對光強和穩定性方面非常接近。(C) 單一時刻光強-Firefly螢光素酶濃度標曲線性良好(R2=0.9994)。
  • 實時螢光定量PCR服務
    檢測;⑦提交實驗數據和報告。探針完整時,報告基團發射的螢光信號被淬滅基團吸收;PCR擴增時,Taq酶的5'-3'外切酶活性將探針酶切降解,使報告螢光基團和淬滅螢光基團分離,從而螢光監測系統可接收到螢光信號,即每擴增一條DNA鏈,就有一個螢光分子形成,實現了螢光信號的累積與PCR產物形成完全同步。
  • 海洋中閃閃的藍綠螢光,是首個生物發光基因造成的?
    10月20日,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在《科學報告》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一種生物發光基因,這種基因可能是火體蟲能夠發光的原因。如果得到證實,這將是首個在脊索動物身上發現的生物發光基因。「我們的工作表明,至少在部分動物中存在一種共同的基因,這種基因在不同生物體內有微小差異,能使不同生物體發光。它可以幫助解釋最終有多少生物體具有相似的發光能力。」火體蟲與其他發光生物不同,它們的發光能力可以由光觸發,目前其生物發光性相關事實仍謎團重重。
  • 研究構建雙同源重組報告系統
    該研究基於Dre-rox和Cre-loxP雙同源重組系統,構建了一種新的雙同源重組報告系統,可以達到在體內同時標記示蹤三種細胞群。這一研究為新型雙同源重組報告系統的構建提供了新的思路,進一步擴充了雙同源重組報告系統庫,並為發育、疾病和再生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選擇。基於基因位點特異性重組酶系統的遺傳譜系示蹤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器官發育、組織再生和疾病研究。
  • . | 雙功能金納米粒子對金屬的螢光增強作用,用於蛋白水解酶的高靈敏度和簡單檢測
    雖然以螢光為基礎的分析方法已被用於細胞內分析,但對於精確分析細胞內蛋白水解酶來觀察與癌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的細胞凋亡,其敏感性較低。本研究首次提出了一種基於金屬增強螢光(MEF)的檢測蛋白水解酶的高靈敏度生物傳感器,即利用單鏈DNA (ssDNA)和多肽與螢光團連接的雙功能納米金(AuNP)。
  • 生物標記三部曲:綠色螢光蛋白、辣根過氧化物酶和小型單線態氧製造者
    1962年,Shimomura和他的同事們在A. victoria生物發光蛋白水母素(aequorin)的純化過程中偶然間第一次發現了GFP。1974年,Morise和他的同事們在隨後的純化、晶體形成和從水母素到GFP能量轉移的體外重建過程中,為GFP的螢光性質提供啟迪,而且證實GFP接受來自水母素的能量轉移後發射綠光。
  • 固體廢物 二噁英類的篩查 報告基因法(徵求意見稿)
    固體廢物 二噁英類的篩查 報告基因法警告:操作人員應了解二噁英類分析操作的相關風險,並接受相關培訓。實驗中所使用的溶劑及標準樣品均為有毒有害化合物,其溶液配製應在通風櫃中進行,操作時應按規定要求佩戴防護器具,避免接觸皮膚和衣物。1 適用範圍本標準規定了篩查固體廢物中二噁英類化合物的報告基因法。
  • Nano Letters:雙功能金納米粒子金屬增強螢光用於蛋白水解酶的靈敏簡單檢測
    儘管基於螢光的分析方法已被用於細胞內分析,但其對精確分析細胞內蛋白水解酶以觀察與癌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的細胞凋亡的靈敏度較低。在此,韓國西江大學Jeong-Woo Choi等人首次提出了一種基於金屬增強螢光(MEF)的高靈敏度生物傳感器,此傳感器使用雙功能金納米顆粒(AuNP),其通過單鏈DNA(ssDNA)和多肽連接到螢光團上,用於檢測蛋白水解酶。
  • Nature子刊重大突破:納米顆粒實現器官特異性基因編輯!
    在這種SORT方法中,作者添加五分之一脂質成分來通過靜脈注射遞送功能信使核糖核酸或基因編輯複合物道特定組織。使用一個快速的混合過程,這種SORT脂質 (永久的陽離子和陰離子或可質子化的陽離子)和不同摩爾比的其他材料生成一個脂質體文庫,包載mRNA編碼螢光素酶進行體內篩選。
  • 周斌研究組構建雙同源重組報告系統可同時在體內對三種細胞群進行...
    該研究基於Dre-rox和Cre-loxP雙同源重組系統,構建了一種新的雙同源重組報告系統,可以達到在體內同時標記示蹤三種細胞群。這一研究為新型雙同源重組報告系統的構建提供了新的思路,進一步擴充了雙同源重組報告系統庫,並為發育、疾病和再生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