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理論系列之三:霍金輻射(黑洞蒸發)

2020-11-23 星宇飄零

【面積不減有奇點,霍金輻射無邊界】

前面兩篇介紹了奇性定理和面積不減定理,今天要介紹霍金一生最重要的理論貢獻了。

黑洞熱力學第二定律

在上世紀70年代初,霍金證明了面積不減定理,指出當黑洞形成以後,隨著時間演化,黑洞的視界表面積總是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在面積不減定理提出後的第二年,美國物理學家惠勒的一個博士研究生貝肯斯坦就注意到它的理論並指出面積不減定理跟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長得很像。

熵增定律指出——一個封閉系統內熱量總是從高溫物體流向低溫物體,過程不可逆。另一種表達方式是系統總是從有序演化到無序,過程不可逆。故此熵可以等同於系統的無序(混亂)程度。

面積不減指出——一個黑洞的表面積總是只會增加不會減小,過程同樣不可逆。

貝肯斯坦因此提出黑洞的表面積就是黑洞的熵,並通過計算給出了黑洞熵的計算公式:

黑洞熵公式

霍金很不喜歡這種強行關聯,他指出如果黑洞有熵的話,那麼它就應該會產生熱輻射,但是很明顯黑洞不會產生任何輻射,這是廣義相對論所不允許的。對於這一點貝肯斯坦雖然不服,但是也無法反駁,因為他自己也覺得黑洞不會產生任何輻射,這樣黑洞的表面溫度就嚴格為0……

另一方面,按照廣義相對論,黑洞內是高度有序的,對於一個靜態球對稱黑洞(沒有自轉和沒有在吸食物質的黑洞),它的視界裡應該只有一個無限壓縮的奇點和一個空無一物的真空,這與熱力學第二定律也明顯不符。因此在科學界很少人支持貝肯斯坦的觀點,只有他的老師惠勒鼓勵他繼續他的研究。

貝肯斯坦

黑洞並不黑——霍金輻射橫空出世

然而在不久之後,理論的突破就發生了,取得突破的並非是貝肯斯坦,而是霍金自己。霍金通過嚴格的計算證明,黑洞真的會產生輻射,不過真正首先意識到黑洞會產生輻射的並非霍金,而是一位前蘇聯的物理學家澤爾多維奇。

澤爾多維奇

故事要從面積不減定理提出的那一年即1971年講起。那一年6月,澤爾多維奇首次與到訪的美國物理學家索恩(電影《星際穿越》的科學顧問,因LIGO引力波探測項目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談到他的最新發現——旋轉黑洞必然會不斷向外發出輻射。

澤爾多維奇根據量子力學的真空漲落應用到黑洞附近,論證了旋轉黑洞將在旋轉過程中通過某種機制輻射出引力波、電磁波、中微子等,但是他相對論的水平有限,希望作為相對論權威的索恩能在相對論方面給予意見。結果索恩表示強烈反對,他不相信黑洞能產生任何輻射,最終他們以一個賭局結束討論——堵旋轉黑洞會不會產生輻射。

索恩

兩年後,索恩陪同霍金再次訪問前蘇聯,在這次訪問中,澤爾多維奇的一位研究生對霍金介紹了澤爾多維奇的發現,並介紹了他們對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初步結合的理論嘗試。

回到英國後,霍金馬上開始研究黑洞輻射,他用自己的方式對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進行結合,建立了後來稱為彎曲時空量子場論的合併理論,並以此證明了黑洞輻射——黑洞真的會在真空漲落下不停往外輻射各種粒子!第二年,即1974年3月,霍金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他這一重要發現。

霍金

然而霍金的計算不單證明了旋轉的黑洞會產生輻射,他同時了證明即使黑洞停止旋轉,依然會以一定的速率向外輻射能量。這意味著黑洞會隨著輻射而漸漸變小。那麼問題來了,漸漸變小的黑洞最終會怎麼樣?霍金指出它將有可能在一次劇烈的輻射爆發中消失殆盡。因此最終霍金的論文題目被改成了爆炸性新聞——《黑洞爆炸?》,其實霍金投稿時所用的題目是《黑洞不黑》,看來半個世紀前的《自然》雜誌的編輯裡就已經是有標題黨了。。。

金的《黑洞爆炸》論文

在霍金髮表了他的理論以後,並沒有馬上得到認可,但隨著更多的物理學家加入研究,研究者們通過各種的方法計算得到的結果均與霍金的結果相符。最終黑洞蒸發得到科學界的廣泛認可,並把這一理論以霍金名字命名為霍金輻射。

霍金輻射怎麼理解?

實際上跟霍金輻射的證明方法一樣,對霍金輻射的解釋同樣不止一種,但我們最常聽到的應該是霍金本人的解釋。

真空量子漲落

要理解霍金輻射得先了解量子力學的真空漲落。根據量子力學,真空場的能量不可能始終為0,這是不確定性原理所不允許的,不確定性原理預言真空中將不斷的隨機產生正反虛粒子對並隨即湮滅,產生的能量越大,湮滅的時間越短,以符合能量與時間的不確定性關係。這種真空漲落裡可產生各種微觀粒子,包括光子、電子、中微子、引力子(純屬虛構)等。

霍金輻射

當把真空量子漲落應用到極度彎曲的時空,比如黑洞視界附近,有趣的事情就發生了,隨機產生的虛粒子對有可能在湮滅前被黑洞強大的潮汐力分開到足夠遠,當天分開的距離達到虛粒子的波長,虛粒子就會轉變為實粒子。然而當兩個虛粒子同時轉變成實粒子時,基於能量守恆,它們當中的一個將擁有正能量,另一個將擁有負能量,以保證總能量始終為0。而視界外的正常時空是不允許存在負能的實粒子的。故此在黑洞附近的虛粒子對將有三種可能的情況:

1、 虛粒子對在變成實粒子之前就湮滅,能量歸零。

2、 虛粒子對被黑洞潮汐力分開到一定距離的時候,其中的正能虛粒子落入黑洞,另一個負能虛粒子留在外面,由於失去湮滅對象,負能虛粒子將轉變成實粒子,然而外界時空不允許負能實粒子因此負能的虛粒子必然跟著落入黑洞。

3、 虛粒子對被黑洞潮汐力分開到一定距離的時候,其中的負能虛粒子落入黑洞,另一個正能虛粒子留在外面,由於失去湮滅對象,正能虛粒子將轉變成實粒子。它有可能也跟著落入黑洞,但也有可能從潮汐力獲得能量逃離黑洞。

這樣,雖然前兩種情況下好像什麼也沒發生,但在第三種情況下將有可能在視界外產生一個正能實粒子,由於能量守恆,視界內將損失相應的能量。這樣,黑洞將通過這種機制緩慢地損失質量,而逃逸出來的實粒子就相當於是從黑洞輻射出來的一樣。

霍金輻射

黑洞的結局

黑洞通過霍金輻射慢慢失去質量,那麼它最終結局會怎樣?前面說過《自然》雜誌那個標題黨——黑洞爆炸。這是類似宇宙膨脹反推出宇宙大爆炸一樣,黑洞爆炸也是黑洞蒸發推理而得的,根據霍金的計算,霍金輻射的溫度與黑洞的質量成反比,這個可以從其公式看出來。因此隨著黑洞蒸發質量越來越小,溫度將變得越來越高,輻射強度越來越大,最終在劇烈的輻射中灰飛煙滅。這看起來就像一場劇烈的爆炸一樣。

刻有霍金輻射公式的霍金墓碑

最後的疑問

但是實際上真的是這樣的嗎?不一定。由於霍金用於證明霍金輻射的理論是彎曲時空量子場論,它是忽略掉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內在矛盾強行整合在一起的,在黑洞視界足夠大的情況下,這種近似是允許的,但隨著黑洞蒸發,當視界漸漸縮小到一定的尺度內,兩者的矛盾將變得不可調和並無法忽略,這個時候將需要真正的量子引力理論,然而我們目前並沒有找到真正的量子引力理論。因此,實際上黑洞的結局我們還無法準確預言。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實驗證明霍金最後理論:黑洞會蒸發或是真的!
    一直以來人們都希望更多的了解宇宙,對於黑洞的研究,最知名的人之一就是已故英國物理學家霍金了,霍金過世後,許多天文學家對於宇宙黑洞的研究希望有更大的突破
  • 黑洞存在霍金輻射,那麼黑洞蒸發完後是什麼?
    黑洞蒸發完後,就什麼都沒有了,全部轉化為之前的輻射物質。黑洞蒸發理論,是霍金在1972年提出來關於黑洞的理論;在廣義相對論中,黑洞視界只進不出,但是霍金通過量子力學發現,在黑洞視界處因為量子漲落導致的虛粒子對,會使黑洞向外輻射出正能粒子。
  • 人類能接近黑洞嗎?霍金輻射理論是否成立?科學家:細思極恐
    近一個世紀以來,人類對於太空研究可謂日趨深入,其中黑洞的發現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不過人們習慣性地會將黑洞理解為物體可以進入但永遠不會出來的宇宙空間。然而,這一切都在1974年發生了變化,當時史蒂芬霍金提出了一種關於特殊類型輻射的開創性理論,後來這一理論被稱為霍金輻射。
  • 霍金最重要的學術成果:霍金輻射
    今天講講霍金最重要的學術成果,霍金輻射。霍金輻射說的是,在黑洞的邊緣,也有這樣的正反粒子在不斷產生,然後由於反粒子在黑洞外的正常時空不能大量存在。就跟油在水裡一定不能穩定存在,必然要運動到水的表面一樣。
  • 構想:從霍金輻射來看,黑洞能夠被消滅的理論可行性
    霍金輻射的物理起源霍金輻射起源的標準解釋如下:通常,量子漲落的特徵是不斷產生虛擬粒子-反粒子對,在黑洞事件視界附近經常發生的情況是,兩個粒子中的一個穿過視界,而另一個粒子則像霍金輻射一樣逃逸。都知道粒子成對出現,當一對虛粒子出現後,正常它們會立刻相互湮滅,可是這些物質如果靠近黑洞,極端的重力會把粒子拉扯開,就會出現一個粒子射入太空,另一個粒子被黑洞吸收。這一下被吸收的粒子具有負能量,那就降低了黑洞的能量和質量。如果有足夠多的負能量虛粒子被吞噬,黑洞就會蒸發。當然這只是理論的情況,而且需要實際被證明也是很困難的。
  • 人造聲波赫洞溫度首次測得 有望證明霍金輻射理論的正確性
    人造聲波赫洞溫度首次測得 有望證明霍金輻射理論的正確性 來源:科技日報 • 2019-06-04 15:33:23
  • 當百科全書被扔進蒸發中的黑洞...
    一方面,基於半經典引力的黑洞蒸發理論顯示黑洞蒸發會丟失信息;但另一方面,信息守恆是基於量子理論的基本原理——么正性得到的普適結論。這樣表面上顯然的衝突也使得黑洞信息佯謬成為廣義相對論和量子理論這兩大基礎理論支柱交鋒的戰場。
  • 當百科全書被扔進蒸發中的黑洞……
    關鍵詞 黑洞信息佯謬,霍金輻射,AdS/CFT對偶,糾纏熵,廣義熵黑洞信息佯謬,1975年由霍金 (Stephen Hawking)[1]最先指出,一般指的是對黑洞蒸發過程中是否丟失信息的爭論。一方面,基於半經典引力的黑洞蒸發理論顯示黑洞蒸發會丟失信息;但另一方面,信息守恆是基於量子理論的基本原理——么正性得到的普適結論。
  • 霍金最著名黑洞理論證實 諾貝爾獎的節奏?
    近期,來自美國和以色列兩個獨立的研究團隊發現了足以支持「霍金輻射」理論的明確證據,他們的發現或將幫助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最終獲得諾貝爾獎。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當一個黑洞死亡時,其內部的一切事物也都將隨之消亡。「霍金輻射」理論認為,黑洞應該有能力產生熱量並釋放亞原子粒子,直到它們能量完全耗盡,這一過程就是所謂的「霍金輻射」。
  • 霍金輻射:一秒「蒸發」一個「黑洞」!質量越高溫度反而越低?
    據最近的消息,在經過全球近200位科學家經過數年的研究之後,世界上首張黑洞的照片將會在今年年內問世。這代表著人類對於黑洞的研究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我們都清楚黑洞一直以來被人們稱為宇宙中最恐怖的天體,因為自身質量非常龐大的原因從而產生巨大的萬有引力,從而可以將經過它附近的光線捕捉吞噬。
  • 霍金的黑洞蒸發理論存在描述錯誤
    也許史蒂芬·霍金所發現的最偉大的東西——也是他在物理學家中如此出名的原因——是黑洞不會永遠存在。自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發現霍金輻射以來,科學出版物將其描述為一種現象,其中黑洞由於在事件視界附近自發產生的量子糾纏粒子對而緩慢「蒸發」。 據說其中一個粒子被吸進黑洞,另一個粒子霍金認為逃逸出了黑洞。
  • 黑洞是如何蒸發的?霍金在《時間簡史》中向我們撒了一個謊
    在史蒂芬·霍金的科學生涯中,最偉大的思想就是改變了我們對黑洞的認知。「霍金輻射」證明了黑洞會蒸發,也證明了黑洞並非漆黑一片。1974年,在黑洞熵概念的啟發下,霍金將量子力學與相對論相結合,發現了黑洞會蒸發的秘密。
  • 科學家在實驗室中造出「黑洞」!或證明霍金最偉大預言!
    已故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有許多傑出的科學成果,如果從中挑一個最偉大,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的,那無疑就是「霍金輻射」理論。通過將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結合,霍金極富遠見地預言黑洞並非絕對的黑,它也不是只進不出,而是緩慢的釋放輻射,直至完全蒸發。
  • 神奇的弦理論,居然能把黑洞算得明明白白的!
    根據霍金等人證明的 「黑洞無毛」定理,宇宙中所有的黑洞有且只有三個基本量:質量、角動量和電荷;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信息了。後來霍金又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也就是我們說的「霍金輻射」,這個理論簡單來說,就是黑洞可以通過這種熱輻射的方式把自己蒸發掉。
  • 任何物質都逃不出黑洞!霍金:並非如此,有東西可以從黑洞「出來」!
    而在黑洞的邊沿是事件視界,所有越過事件視界的物質都會被吸入黑洞內,它無情的吞噬著它周圍的一切,甚至連光都無法逃脫。 人類已知最快速度——真空中的光速都逃不出黑洞的魔掌,那肯定沒有什麼可以能從黑洞中逃出來了。這樣的觀點統治了學界幾十年,直到宇宙之王——霍金的霍金輻射理論問世。
  • 我們或許可以驗證黑洞的霍金輻射現象了
    現在,引力波的迴響可以證實一個數十年前關於黑洞的假說。 研究引力波數據的天文學家認為,他們已經發現了回聲的證據——只有在存在霍金輻射產生的「量子模糊」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回聲。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天文學家兼物理學家尼亞耶什·阿夫索迪說:「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物質一旦越過了黑洞的事件視界,便無法逃脫。
  • 霍金臨終論文公開:揭秘沉入黑洞的信息去向
    但是愛因斯坦的理論也對黑洞做出了重要預測,尤其重要的一點是黑洞可以完全由三個特徵來定義:質量、電荷和角動量。除此之外,所有的黑洞都一模一樣,特質被剝奪殆盡。60年後,霍金提出了他此生最重要理論——黑洞蒸發理論,即通常所說的「霍金輻射」。
  • 黑洞三大未解之謎!黑洞吞噬的信息跑哪去了?至今沒有答案!
    黑洞,簡單地說,是一個密度趨於無限大,體積趨於無限小的神秘存在,如果把地球壓縮成黑洞,可能僅僅為一顆魚丸大小,我們知道地球的質量是5.965*10^24千克,想像一下這個龐大的數字,要全部擠壓到一顆小小的魚丸裡,其密度完全顛覆我們的思維!但是看了黑洞三大未解之謎後,或許你對黑洞了解能稍微增長,但是仍然只是黑洞的皮毛而已!霍金輻射真的存在嗎?或者說黑洞在蒸發嗎?
  • 黑洞信息悖論——一個讓霍金都甘心認輸的理論,至今仍沒有答案
    在廣義相對論中,有一個隱藏著的宇宙怪物被預言,這就是黑洞。根據相對論的推導,宇宙中有這麼一種物體:它的密度如此之大,導致在它的附近有著無與倫比的引力,甚至連宇宙中最快的光速也無法逃逸。這意味著,我們不可能通過視覺來看到它。
  • 又一個公式誕生,能夠計算出黑洞視界上的霍金輻射,霍金又對了!
    物理學家開發出了一個公式來計算黑洞視界上的霍金輻射,這使得物理學家可以確定:通過對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進行量子修正,這種輻射將如何改變。此外,即使對引力波的觀測,也不排除另一種引力理論可能是準確的,它們可以用來描述黑洞。這些包含額外的量子理論與觀測到的黑洞合併圖景並不矛盾。根據這些理論進行的計算預測,在彼此相距很遠的地方,黑洞行為是相同的。但同時,也展示了事件視界附近的重要特徵,即進入視界就沒有回頭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