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AI輔助臨床後,受益最大的是剛踏入影像科一線工作的醫生

2020-12-07 電子產品世界

  當前,AI在醫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尤其是醫學影像輔助診斷系統,已經覆蓋多種常見癌種的篩查,產品本身也已經可以嵌入醫生的工作流程。在醫療AI產品落地試用的過程中,醫生會獲得怎樣的幫助,誰又是會是AI落地最大的收益者。對此,動脈網近日在首屆全國放射住培醫師影像技能大賽上了解了一些醫生的看法。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7/382785.htm

  在首屆全國放射住培醫師影像技能大賽上,推想科技為此次大賽提供指定的AI輔助篩查產品,真實模擬影像科醫生診療全流程。在比賽中,推想AI配合選手讀片的比賽環節,讓剛剛踏入影像科一線工作的醫生可順利完成高難度讀片任務,其中包括微小結節識別、磨玻璃結節識別以及影像薄層面上結節的甄別工作。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半決賽與決賽環節中,推想產品充分展示了其易用性的特點。初次接觸推想產品的參賽隊員只經過賽前短短幾分鐘的培訓,即可熟練運用。

  對剛踏入臨床一線工作的放射科醫生幫助最大

  動脈網從推想科技了解到,參加此次比賽的醫生多為在一線工作的放射科醫生,AI進入臨床後對剛進入一線工作的醫生幫助也是最大的。

  在放射科,科室主任和一些知名的放射科專家,他們每天工作量很大,但是這些工作很多是關於科研、教學。只有那些疑難的片子才會就轉到這些專家的手上,進行最後的確診,有些普通醫師拿不準的片子也會尋求專家的幫助,但是這隻佔到醫院接診量的一部分。

  據動脈網了解,很多大三甲醫院的放射科主任醫師和副主任醫師每周工作時間是有限的,每天數百份的讀片任務他們需要普通醫生先進行初篩,有疑難問題再由他們會診。

  對於一名主要工作為閱片的放射醫生來說,尤其是剛進入到一線的工作放射醫生,由於工作經驗不足,工作量大,他們在工作中也會產生不必要的漏診。

  經過了解,醫生最在意的事情是出現漏診。因漏診引發的醫療事故將對放射醫生的職業生涯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除了漏診,放射醫生和臨床醫生也同樣擔心假陽性過多,假陽性過多不僅會增加醫生的工作量,造成過度醫療,而且還會給患者帶來恐慌心理,對後續的觀察、隨訪、治療造成影響。

  而增加推想AI輔助診斷的診斷路徑中,醫生只需經過短時間的培訓及適應,依靠AI產品智能化前處理技術,一次點擊即時呈現所有預測結果,醫生只需去除少量假陽,輕鬆將閱讀肺結節的耗時壓縮至十幾秒。

  另外,在使用醫療AI產品的過程中,新進入臨床的一線放射醫生也是與醫療AI互相學習的過程,經過幾年的打磨迭代,推想的醫療AI產品已經得到認可,普通的放射醫生在實際工作中很多時候都會參考醫療AI給出的建議,這也是醫生自我學習進步的過程。同時,醫療AI系統畢竟沒有做到盡善盡美,醫生的建議也會幫助醫療AI產品迭代。

  對於科室來說,在醫療AI的幫助下,醫生可以快速的成長,縮短醫生的培訓時間,減緩專家醫生的教學壓力。

  醫療AI產品進入臨床給一線醫生另一個最大的幫助是讓他們從大量的閱片工作中解放出來,有時間從事一些臨床研究。

  長徵醫院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科主任劉士遠教授近日在第五屆錢江國際醫學影像論壇上表示,閱片工作是最佔用放射醫生時間,同時也是最應該交由AI來做的工作。放射醫生從閱片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才有時間從事臨床研究,快速成長。

  落地基於醫生認可的魯棒性、易用性和準確性

  醫療是一個嚴謹的事情,對於一個一線工作的放射醫生來說,之所以願意放心的使用推想科技的產品,主要是因為推想產品擁有被專家醫生認可的魯棒性、易用性和準確性的特點。

  關於易用性,上文提到,醫生一次點擊即時呈現所有預測結果。醫生的工作只是去除少量假陽性。

  關於魯棒性和準確性,推想科技表示,公司AI醫療產品針對各個廠家的CT設備,涉及到的常規劑量和低劑量篩查都能提供可靠的分析結果——漏診率極低,假陽率不高,特別是系統對於微小結節和磨玻璃密度結節敏感度很高,可以有效幫助醫生減少在高強度工作中容易出現的漏診。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福州市第一醫院謝醫師評價說:「目前咱們產品對AI結節識別的效果非常敏感,有些增殖灶和微小結節也都能篩查出來,效果還挺好,基本不會漏,只需要再針對性的鑑別一下,還是比以前輕鬆多了。」

  推想科技表示,截至2018年2月統計,在復旦全國醫院的排行榜中,排名前10的醫院,推想科技的AI已部署上線7家;前50的醫院推想科技AI系統已進入25家。

  不久之後,公司即將推出產品的4.0版本,將介入14的診斷的緩解。未來,推想科技不僅要服務三甲醫院的放射科,還要將產品下沉服務醫療資源更為短缺的基層醫療機構,滿足現在日益增長的影像篩查工作。


相關焦點

  • 累 收入地位不高 有輻射 影像科醫生的煩惱:我們就像影子
    作為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胸科醫院工作20多年的資深醫生,他選擇了「跳出」體制。回到家鄉後,他和幾個朋友開辦了浙江省首家第三方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這是他看好的行業,「醫學影像需求很大,但大多公立醫院的影像科卻面臨招不到醫生的尷尬,而現有醫生的工作量已趨近飽和。」他說。
  • AI+醫療系列之一:智能病理診斷及醫學影像識別系統
    病理診斷及醫學影像識別領域由於數據量大、對醫生要求高等特性成為人工智慧在醫藥行業率先領域應用的細分領域之一。 2.AI在病理診斷及醫學影像識別領域的應用 AI在病理診斷及醫學影像識別的核心分為兩部分:一是圖像識別,在數據採集環節應用,通過對影像等多媒體醫療非結構化數據的分析,提取出有臨床意義的信息。二是深度學習,在學習和分析環節應用,這是整個AI診斷中最核心的環節。
  • 北京大學王立威教授: AI 醫學影像的現狀、機遇與挑戰
    費用:直播免費;錄像回看付費(9.9元),觀看回放地址,請點擊連結:http://www.mooc.ai/open/course/339關於《未來醫療大講堂—醫學影像專題》系列課程的更多介紹,歡迎點擊超連結閱讀:《做AI的不懂醫學,學醫的不懂AI ?
  • 智能醫生的締造者 新冠肺炎AI影像輔助診斷系統
    ,為超負荷工作的醫生節省精力和時間。王少康:我們並不認為AI可以完全取代人類,隨著技術的發展,AI也許可以做一些重複性、無需思考以及不需要面對面交流的工作,301影像科醫生曾有一句關於AI的金句「累眼睛的AI看,動腦子的醫生看「,比較貼切地說明了現階段醫生和AI的關係。但AI在代替一部分職業的同時,也會產生新的崗位,人類會有新的工作機會。
  • 腦醫生AI影像平臺再發力 精準診斷技術造福群眾
    該院專家了解到老人來自偏遠地區,經濟條件不好且身體無法承受長時間的診查等待等難處後,醫院的醫生第一時間為王老太提供了該院科室的腦醫生MRI顱腦影像人工智慧診斷服務,在短短的20分鐘內,通過腦部病變部位海馬體體積的精確計算及標準資料庫樣本比對,精準診斷為阿爾茲海默症,並即刻安排老人接受進一步的康復及藥物治療。
  • 醫學影像診斷率碾軋人類,AI會是避免誤診的一劑良方嗎?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國家癌症中心統計,2015年中國肝癌新發病例46.6萬例,而根據2017年的相關數據,早期肝癌的漏診率高達40%。紀錄片《探尋人工智慧2》拍攝到了一場影像科醫生與人工智慧之間的「人機大戰」。經過長年系統學習,擁有多年臨床經驗的影像科醫生與人工智慧展開較量,無論是診斷的速度和準確性,人工智慧均超過了人類醫生。
  • 人機「融合」 影像AI輔助診斷系統成閱片醫師好幫手
    任何影像AI輔助診斷系統都是建立在準確的人工標註標準化影像資料上,高質量標註是高效能算法的決定性因素。全球影像AI廠家均耗大量人力財力來獲得高質量影像標註。低年資影像醫生因AI輔助系統的介入,越來越缺乏自主思考的機會。AI越完善,需人類醫生進行的低難度腦力工作越少。 但這些低難度腦力工作是訓練一名人類醫生從初級到高級診斷能力的必由之路。
  • AI使能醫學,腦動脈瘤檢測重大突破
    」新突破「人工智慧+醫學影像」,是將目前最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醫學影像診斷中,幫助醫生診斷患者病情的人工智慧具體應用場景,可以廣泛用於各類病灶識別與標註,如宮頸癌、肺部結節、心腦血管疾病輔診等。對於三甲醫院來說,人工智慧+醫學影像的引入可以改善傳統高度依賴醫生人工讀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醫學影像診斷的壓力,同時亦可滿足三甲醫院的科研需求。對於基層醫院來說,相比三甲醫院,對複雜影像的處理能力、判斷能力更為薄弱,因此誤診漏診率更高。人工智慧通過把影像診斷結果進行前期的分析和處理,可以提高篩查數量,降低誤診漏診率,進而提高綜合醫療水平。人工智慧會替代影像科醫生嗎?
  • 吳博:目標檢測集成框架在醫學圖像 AI 輔助分析中的應用 | AI 研習...
    分享主題:目標檢測集成框架在醫學圖像 AI 輔助分析中的應用分享提綱:1. 醫學圖像分析的任務類型和對象 2. 目標檢測已有框架用於醫學圖像分析的流程 3. 如如何與醫生合作做好 AI 雷鋒網 AI 研習社將其分享內容整理如下:今天給大家講一下目標檢測集成框架在醫學圖像 AI 輔助分析中的應用。
  • 雷軍:AI會取代50%的人 | 人工智慧+醫學影像應用案例分析
    將來會有一個Breaking Point引爆點,過了這個引爆點以後,會出現醫生常規工作量的斷崖式下跌,在很大程序上代替醫生的基本工作,成為醫生的良好助手。基於影像的醫學診斷是目前人工智慧關注較多的領域,「AI+醫學影像」被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最有可能率先實現商業化。
  • 首建肺結節3D CT醫學影像診斷金標註資料庫
    目前常用的胸部X線片、CT等醫學影像檢查對於肺癌的篩查效果並不理想,很難看出3毫米以下的結節。以大數據為驅動的人工智慧應用到了醫療健康領域後,誕生了影像組學,即從醫療大數據中提取數據,利用AI方法挖掘腫瘤信息,捕捉和發現小的結節,就可以減少漏診,實現臨床輔助決策。
  • 全球醫療AI界首個雙盲RCT試驗成功,AI醫學臨床價值突破顯現
    在醫療AI領域,全球發布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RCT)目前有且僅有5個,這其中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個,是來自四川省人民醫院和哈佛醫學院於2019年2月發表在國際前沿期刊《GUT》【IF=17.06】上的一篇關於中國內窺鏡影像輔助診斷企業Wision A.I.的計算機輔助結腸鏡檢出息肉和腺瘤的隨機對照研究論文
  • 依圖醫療以AI技術賦能醫學數據
    依圖CEO朱瓏是今年也入選為國家千人專家,他的求學和工作經歷覆蓋了幾乎世界上所有的頂級人工智慧實驗室,師從霍金的徒弟Alan Yuille。另一位創始人林晨曦,是亞洲首位全國大學生建模競賽ACM的冠軍、前阿里技術團隊負責人,帶領團隊搭建國內最大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分布式雲計算系統。
  • 科大訊飛陶曉東:智能影像技術如何解決臨床問題? | CCF-GAIR 2017
    二是實用,三是留存機制,我們要儘可能少的改變行業專家或者醫生的工作流程,真正幫助醫生提高效率、提高工作水平。在這個水平上有不同的用戶,基於完整數據、行業專家的支持和先進的核心技術,我們可以服務政府機構,去做政策決策。可以服務醫院,做到醫院的運營管理;服務醫生,通常來講我們更為關心,尤其像醫學影像領域,通常來講更多是和醫生打交道,但是這裡面又有更多細分。
  • 重磅丨雷鋒網《2018 醫學影像 AI 行業研究報告》正式上線:醫生...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涉足醫學影像AI業務的企業已經多達上百家。以匯醫慧影、推想科技、圖瑪深維為代表的醫學影像AI初創公司在過去幾年裡飛速成長,團隊規模不斷壯大,均取得了單輪數億元人民幣融資的亮眼成績。技術層面,醫學影像AI已經從前沿概念變成了成熟可用的產品,具備了臨床應用的條件。
  • 長徵醫院劉士遠:中國醫學影像AI應用實踐與思考丨CMAI 2018
    其中,作為大會上午醫學人工智慧前沿環節的重量級嘉賓,劉士遠教授向與會觀眾分享了題為「中國醫學影像AI發展現狀與思考」的精彩專題報告。劉士遠教授現任上海長徵醫院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侯任主任委員,中國醫學影像AI產學研用創新聯盟理事長,從事醫學影像臨床工作長達32年,具有豐富的醫教研工作經驗。
  • 數坤科技劉建:醫院會為怎樣的影像AI產品買單?丨公開課回顧
    以下為劉建演講全文內容,雷鋒網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今天介紹的內容是醫療影像AI應用價值,副標題是影中萬象,數蘊乾坤,影像學包含了整個臨床醫學的所有內容和學科,最終將臨床內容數據化,因此在影像學內蘊藏著很多數據。
  • 深睿醫療CTO李一鳴:產品與科研「雙路徑」下的影像AI方法論
    在醫療+AI的方向上,深睿選擇了醫學影像入手,原因在於:首先,臨床價值層面,80%的臨床問題的都需要醫學影像輔助;其次,數據層面,醫學影像具有文本、圖像、基因等多模態數據,同時在規整性、數據量等方面都非常適合;最後,技術層面,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新一代AI技術讓圖像處理和識別有了長足進步;從2017年到現在,醫學影像AI一直向好的方向發展
  • AI輔助檢測腦動脈瘤,靈敏度達97.5%,華為雲聯合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日前,放射學領域的國際頂級期刊《Radiology》(《放射學》)發表了一項來自中國的「人工智慧 + 醫學影像」最新研究成果:運用 AI 幫助醫生檢測腦動脈瘤,靈敏度達到 97.5%;AI 協助放射科醫生閱片,幫助醫生臨床診斷靈敏度提升約 10 個百分點,漏診率降低 5 個百分點;同時有效縮短醫生診斷時間。
  • 田捷、沈定剛、張益肇、王熙的醫學影像 AI 觀丨CCF-GAIR 2019
    田捷:《基於人工智慧和醫療大數據的影像組學研究及其臨床應用》田捷教授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研究員、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主任。田捷教授認為,未來的影像中心就像飛機駕駛艙一樣,是各種各樣信息的綜合體;而未來的醫生則相當於飛行員,要處理各種各樣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