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坤科技劉建:醫院會為怎樣的影像AI產品買單?丨公開課回顧

2020-12-06 雷鋒網

近期,雷鋒網AI掘金志邀請數坤科技副總裁劉建,做客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公開課,以「醫療影像AI的應用價值探討」為題,對影像AI的商業化背景、數坤科技的布局情況、以及行業的未來發展路徑做了解析。

後續將有更多課程上線,添加微信公眾號  醫健AI掘金志  報名聽課,或收看本節課程視頻回放

劉建做了7年的放射科醫生、在醫療行業任職14年,對於醫療行業的技術需求具有充分的了解。他認為,醫療行業的實際用戶有兩類:一類是真正的用戶(決策者),一類是使用上的用戶。一個產品能不能有生命力, 首先要符合既能滿足使用用戶的需求,還要滿足決策用戶的要求。

滿足這兩點要求的解決方案就是人工智慧化。「只有AI化,我們的場景才能自動化,報告才能結構化,完成標準化後,才能把人力成本大大的降低。」

以數坤研發的——CTA- CoronaryDoc冠脈AI產品為例,從掃描後處理、病灶量化AI檢測分析、到判斷疾病程度輸出結構化報告、甚至膠片的列印都可以實現自動化,醫生僅需要負責審查糾錯。

劉建認為,影像AI發展到現在只是1.0階段,2.0時代的影像AI應該能夠為臨床診斷產生新的數據,這些數據可以對原來的疾病進行高於形態的判別,在風險預測、預防,乃至最後的療效評估等環節,均可以發揮價值,對影像的幫助也應實現多任務處理,解決過去一個人只能看一類片子的問題。

以下為劉建演講全文內容,雷鋒網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今天介紹的內容是醫療影像AI應用價值,副標題是影中萬象,數蘊乾坤,影像學包含了整個臨床醫學的所有內容和學科,最終將臨床內容數據化,因此在影像學內蘊藏著很多數據。

我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師從放射界的大咖李坤成教授,做腦部這方面的神經影像,在宣武醫院工作7年,然後到GE。在GE我是從應用培訓開始,到教育培訓管理,直至2018年加入數坤科技,主要負責市場醫工結合和戰略方向。

臨床從業7年,醫療行業工作14年,加起來21年。所以今天我分享一下在工作中的體會。

分享的內容主要是三個方面:

1、從醫工的視角理解影像AI價值;

2、數坤科技的影像AI布局,以及臨床應用實例和未來進展;

3、從我個人的視角看待影像AI的發展前景。

醫工結合對影像AI的價值

這個問題之前,首先回顧一下醫療客戶和普通用戶的區別。to B模式和to C不太一樣,有兩類的客戶,一類是 「決策者」,還有一類是終端使用者。

這兩類客戶的需求和視角完全不同。產品實際是終端用戶在用,但是決策者才是真正的用戶,所以一個產品能不能有生命力, 首先要符合既能滿足使用用戶的需求,還要滿足決策用戶的要求。

接下來看看醫院裡誰最能用上AI產品,這是原來億歐智庫裡的一個調查。可以看到其實所有的應用都集中在兩方面:一個是疾病風險管理,另一個是醫學影像。

這兩個應用場景公司數量最多,那就代表調查中的應用公司就做得很好麼?

AI技術涉及的領域非常多,包括計算機視覺、機器人、自動駕駛、自然語言處理,情感計算和語音識別。

其實,影像AI大部分都集中在計算機視覺,也就是現在積極推廣的人臉識別技術,有些醫學影像分析實際也是基於這個技術。

首先,醫學影像遵循了醫學的特徵,它是邏輯歸納、循證應用的一門科學。

第二,醫學影像是一個標準化的數據,它很早的在國際上用DICOM形式標準化了,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在圖像視覺上可以做很多的數據標註。因為只有標註標準化了,我們才能運用深度學習技術。

第三,大家可以看到,大部分AI產品是應用在放射科,再有一部分就是眼底和病理。乳腺、核磁、前列腺以及胸部的這些應用,都是在放射科領域。為什麼放射科是技術和商業落地的最好的選擇之一。

為了實現放射科的自動化,幾大廠商一直在努力,但是真正要解決這個問題,還要考慮放射科的診斷以及複雜的過程。所以真正要解決問題就需要AI化,只有AI化,場景才能自動化,報告才能結構化,完成標準化後,才能把人力成本大大的降低。

經濟利益最簡單的是機器本身,是不是時間可以更快:掃描時間更快,檢查時間更快。檢查的病人越多,收益就越多。不管是從放射科帶來的收益,還是讓患者入院後得到的收益是雙重的,所以加快檢查時間是他們非常關注的。

臨床利益

臨床利益分兩塊:第一個是針對病人,如果速度很快是不是病人就能較快預約,並進入下一個流程當中,

第二個是對學科的建設,是不是能提高科研能力、學科地位,最後才是醫學的診斷和輔助治療。

我們可以看到,決策者關注的角度和使用者是不一樣的。

那麼使用者能關注什麼呢?使用者是關注影像行業本身的應用價值。

不外乎這麼幾方面:精準診斷、疾病檢出、良惡性鑑別、療效評估等等,還有就是減負。

在一些大醫院裡,影像醫生的負擔非常重,不僅要處理大量的影像診斷任務,而且還要快速處理,因為我們知道病人是等不起的。

疫情發生以來,大家可以看到,病人短時間、大量地湧入醫院後,沒有發生擠兌現象,AI在這樣的情況下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快速檢出病灶,減輕了影像科的負擔,讓病人快速得到確診,進行隔離或進行下一步檢測,直接減少病人跟其他人的接觸時間。

其次,就是輔助科研,醫學影像一直是由形態學慢慢向功能學轉化。這裡面就決定了會有定量數據,而定量對於下一步的精準治療非常有幫助。定量能幫助我們對腫瘤和卒中進行分期、分級,臨床上都可以給出不同的治療方案。

最後,報告標準化,大家可能沒有感覺,但是有一個概念「報告互認」,現在有一個問題是重複檢查、難以互認。

為什麼底級醫院報告大醫院不認可,因為他的報告沒有結構化,沒有把所有真相都描述出來,可能會丟掉一些重要信息,臨床上會造成漏診,所以大醫院不相信,造成要讓病人必須再做一次檢查。

國家前幾年一直在推行結果互認,實際推行起來也是有些困難。

我相信隨著AI報告結構化以後,大家就能做到報告標準化,因為它在結構下每個地方都有提示,都有診斷要求和標準,這樣就能保證報告做到標準化。

通過疾病看到,將來應用場景最廣泛的儀器:第一個是CT、MRI掃描腦部;第二,因為缺血性心臟病是一個大病,CT對心臟的應用也會成為重要的場景;再就是由於肺癌高發,CT和肺的結合。我覺得這三個場景可能最優先。通過上面的分析,影像 AI對我們的價值是如何呢?

首先是三甲醫院主要解決人力不足的瓶頸問題。

現在大家就診都喜歡去三甲醫院,而一級、二級醫院病人就診非常少,很多三甲醫院病例是做不完的。

我們做過調研,心臟的冠脈CT,他們的預約時間最長會到一個月。對於像一些頭頸CTA和腦部相關的這些,最長預約到三個月時間,所以裡面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檢查做不完。

對患者來說,患者最痛苦的就是等待預約時間長,醫院裡預約時間最長的就是影像學檢查了。首先做的時候要預約,做完後報告等待還要時間,所以基本上影像檢查可能是很多醫院的一個重大的瓶頸。

第二個作用和價值是對基層醫院。

基層和三甲醫院是不一樣的,基層醫院是解決人能力不足問題。所以AI可以幫助醫生完成處理不了的病例,因為基層醫院的現實情況是一些醫生能力缺失,很多疾病看不全、或者不會看,所以這個層面AI能輔助醫生一起做醫療決策,更可能是提升醫生的診斷水平,提升醫院的診斷水平,也是報告標準化了才能留住病人。

另一方面,對患者來說,因為得到了一些標準化的報告,如果是複雜疾病,到上級醫院再去就診就避免了重複檢查,現在基層醫院設備檔次已經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寫報告的能力提升。

如果報告達不到上級醫院要求,檢查就要重新再做一遍。所以AI可以幫助基層醫院去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最後是針對所有醫院:解決目前醫生能力之上的問題。

第一個是做做不完的病歷,第二是診不會診的病例,第三個層次就是診不能診的病例。

我們設計產品應該從兩個維度去想:

第一、醫生為中心設計產品。把產品運輸到工作場景當中,再觀察醫生的工作場景使用習慣。同時觀察全流程是什麼樣子,才能抓住醫生的痛點,最終是幫助醫生提高診斷效率和準確率。

第二、是以患者為中心設計產品。因為患者是我們醫生的最終客戶,提高患者就醫體驗才是產品設計的終點,如果患者沒有受益,只是醫生受益,產品實際上生命力也不強。

數坤影像AI

數坤公司2017年成立,2018年開始研發產品,選擇了比較獨特的冠脈CTA作為一個頭牌產品,2019年我們也取得非常好的成績,這是一個成績表。

如何看待這些醫學影像,理念或規劃是什麼?

我們的願景,包括價值觀,都是以患者為中心,著眼於重大疾病。中國最大的疾病其實是心腦,然後是肺,這三個是我們目前困擾中國人最大的三類疾病。

 我們從影像開始,逐漸過渡到臨床,打造更多的數位化醫生。

數字是AI的一個最大的特徵,提供更多的數位化、多維的、定量的數據,不管對醫生還是對病人都非常有幫助。我們的場景現在側重於影像,慢慢向臨床或向健康管理場景進發。

現在的產品還是挺多元化的,我們列舉了有心臟影像的數字,頭頸、胸部疾病、腫瘤、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提到的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是比較特殊的,可以看到中國目前為了提高效率,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是一些三甲醫院必備的,而且是重點建設的兩個中心條件之一。

他們不同於專門影像科流程,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有不同的工作解決流程,所以針對他們也提供了不同的方案。

下面是我們的單個產品,首先是明星產品「冠脈CTA- CoronaryDoc」這個產品是真正深入醫生場景當中,實際場景就是上面看到的掃描之後需要人工去做圖像和處理,做出很多三維圖像,再開始寫報告。

報告寫完以後還要審核醫生審核,中間參雜著膠片列印、報告列印環節。其實AI介入以後,我們把這所有的流程都給AI化了。

什麼叫AI化?就是無需人工幹預,從掃描到報告,覆蓋了全流程,我們稱Scan to Report。我們在掃描後的處理,整個過程都不需人為幹預,可以直接生成想要診斷的數據,這個過程中,可以檢測到病灶,把病灶進行定量化,然後生成結構化報告。

同時我們也可以自動列印膠片,把列印習慣到個性化機器當中,就會自動輸出。所以我們整個的產品覆蓋了疾病場景的全流程,他在這個過程中就感覺應用特別順手。

因為這個場景是符合現在場景的,我們把這個場景完全自動化了,但是每個場景醫生都可以去審核或審校。

因而我們才真正達到醫生和AI輔助相結合的狀態,而沒把醫生拋在之外,不是報告一下都出來,醫生也不管。其實每個環節我們雖然都能自動化,但是我們都留給醫生去check,去審校,去檢查。

我們的產品運用了很多AI,一共有三層AI。我們用了三個步驟AI,第一是後處理的提取,第二檢測需要AI,還有判斷疾病程度,也需要AI,實際上我們還可以生成這種計劃報告列印膠片。

AI可以實現診斷效率的顯著提升,和穩定性、一致性。這句話的理解,實際大家都有一些體會,上午精力充沛的時候,寫報告效率非常高,錯誤率也低,過了兩個小時以後,精力會快速下降,尤其到下午,錯誤率和漏診率會大幅升高。但AI不會存在這個問題,穩定性一直平穩。

再最重要的就是AI診斷準確性,這是很多人要問的問題。

AI準確性到底如何,我們也做了大量的多中心研究,目前得到的結果跟三甲醫院高年資醫生相近。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三個加起來,AI加醫生是遠遠優於醫生的。

我們做多中心驗證目的是效率有沒有提升?診斷是否精準?是否有普適性?

我們選了全國共42家醫院,分布25個省區,選取1000例有金標準的病例,就是血管造影,也做了標準化的規矩或規則,裡面所有都是三甲醫院的專家最後診斷為主。

做完這個標準以後,就得到上面的結論「AI的診斷性能和高年資醫生相近」。

胸部影像我們跟其他廠家的方式也不同。這裡面其實叫「四合一」解決方案。

第1、最常見肺結節。找結節,是跟腫瘤相關的。

第2、非門控鈣化積分。他可以應用於早篩,篩查有沒有冠心病,不是確診,只是篩查的手段。鈣化積分越高,冠心病發生率也增高,這點在國外已經有大宗病例證實。

第3、肺氣腫。肺氣腫可以看看肺的變化。

第4、新冠肺炎的評估。

大家會問,為什麼叫四合一,這不是四個單獨的東西嗎?實際上四合一是,一次CT掃描,就能得到四種結果,這對於病人是非常受益的,是非常好的AI手段,我們說兩分鐘可以做到,然後可以覆蓋四大類最大疾病,這是它的特點。


首先看肺結節,相關產品市面上有很多家,多的時候可能有上百家,因為入門門檻比較低,但是做得精做得好,也有一定難度。

第1、是不是快?第2、你是不是準?第3、你是不是有規範的報告?是不是可以做隨訪和對照?這些都是肺結節的一些要求。  

新冠肺炎這次發生的比較突然,我們也是在春節短短的20多天中,基於肺結節和肺炎原來的經驗基礎之上,快速迭代了這樣的產品,已經安裝在武漢中南醫院、武漢人民醫院、武漢中心醫院、武漢中醫院,還有雷神山醫院,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

數坤新冠肺炎AI產品特點

第一、快。因為疾病傳染性非常強,越快診斷越能避免病人和其他人接觸。我們2~3秒就可以解決病變的檢出。

第二、可以量化。因為疾病本身從第7版或第6版開始,已經分成輕型、中型、重型,還有極重型分級,不同分級給的方法是不一樣的。

所以在裡面需要量化,這些量化人眼看不出來,沒法去評估,只能是大概的評估,每個人看的差異度太大,會造成有偏差。而機器本身在這方面有天然的優勢,它能快速的檢出到並能測量病變的體積、密度和大小。

第三、前後對照。這非常重要。有的患者轉歸越來越重,有的轉歸痊癒,這個過程需要多次評價、多次評估,工作量對醫生來說非常大,用了機器以後,能快速、準確幫助到他們。

這是我們北京安貞醫院使用的應用案例,安貞醫院、阜外醫院都是我國冠心病的專科醫院,病人非常多。機器可以快速把所有檢查項都給做出來,並且可以看到這些病變的檢測部位,告知病變程度。

在安貞醫院每天掃描量大約200個心臟,用了我們機器以後,極大改善了他們的工作勞動量。200多個病人一個哪怕是10分鐘、20分鐘,對他們來說壓力是蠻大的,而機器本身可以無間歇24小時為醫生工作。

對新冠肺炎的應用。我們做了一個布置,這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這個就是明顯關注疾病的一個轉歸變化過程,從輕度到中度後來又減輕了,所以能看到全程,可以自動去匹配前一次、後一次或下一次的檢查圖像,而且去定位,大大的減緩靠人工檢索對比對照的時間。

從使用者角度說明,使用起來幫助是非常大的,剛才也講,對於決策者他們關注點是不一樣的。

使用了AI以後,在沒有設備增加和其他任何條件不增加的情況下,冠脈的自然檢查量都大幅提升。這是我們不同醫院的結果,當然每個醫院提升的不一樣,經濟效益還是蠻可觀的。

當然這些經濟效益也不是AI產生的,但沒有AI,這些經濟效益就變得沉默或者沒有。所以,AI可以幫助CT發揮最大的價值。

目前看到,整個檢查過程中的瓶頸不是在掃描端,現在的機器非常高端,有128排、256排、還有512排很高端的CT。瓶頸在後處理和寫報告,只有用AI解決這部分問題,掃描另一端才能釋放,才能提升效率,增加流通量。

最典型的上海的一家三甲醫院,他們原來預約時間最長要一周。通過AI沒有任何其他設備人員變化情況下,現在預約時間可以改為兩天,他們院長對AI技術非常讚許,因為就可以把病人真正留在醫院中。

還有一家醫院,病人量並不多,在應用AI以後,原來隔天取報告,現在當天就能可以,上午做完,下午取報告。這對病人特別友好,有些病人千裡迢迢來看病,就能直接把病看完。

如果隔天再取,他們還要住宿或再預約醫生,能大幅度提升患者滿意度。

而困難在於,這種報告不容易標準化,都是手寫模板,但結構化以後就好多了,上面是文字,底下是結構化內容。

CT/MR影像是由數字通過算法生成的圖像,這些圖像可以由AI解析出各種像素點的矢量大小,從而形成各種醫生想要的各種數據:大小、方向、位置、密度等這些定量化數據,並在此基礎之上行程結構化資料庫。

冠周脂肪與冠脈粥樣硬化斑塊在人體內是個脂肪生態代謝環境,所以通過測量冠周脂肪可以來預測冠心病發生概率以及心血管事件。

這是FFR-CT,它從原來形態學轉化功能學,中國市場做的廠家也有很多,並得到美國商保的支持,可以決定我們在放支架時候什麼時候放、什麼時候不放,尤其在臨界病變的時候。

再看斑塊,斑塊實際是做CT優於DSA的一個最主要特徵,因為斑塊一旦破裂,就會造成冠心病事件,人就會發生意外,所以中間斑塊的判別非常重要。

AI特別好的點在於,可以把斑塊具象化,或者剝離出來。對斑塊可以進行分析,包括面積、大小、程度等等,統統可以做數據化的分析,對個人的癒合或風險就能做很好的評估。

還有主動脈,主動脈夾層也是高血壓非常大的併發症,如果得了,死亡率非常高。用AI可以快速進行三維重建變成構建,也可以做這種功能學的變化。

還有頭頸,不管解決的是形態學還是功能學。

過去傳統的工作方式就是人對圖像閱片,然後根據經驗做疾病的診斷。

其實AI的1.0,一些場景可以通過AI+人做一些協制,提供工作量,創造經濟價值,AI走到2.0時代,它能產生一些新的臨床數據。

這些臨床數據對原來的疾病能高於原來通過形態進行判別。其次,可以做預測評估,或者疾病的風險預測、預測預防,這非常重要,包括對療效進行預測,所以2.0是AI真正發揮重要能力的時候。

行業發展趨勢

因為全球的醫療設備上升通道已經變窄,它是依賴於這種技術的。目前來看,影像沒有發生突破性技術,所以影像技術都開始向數位化轉型。

所以醫療設備的智能化、物聯化、信息化,是他們最大的核心。可能形成一種設備上下遊生態合作的狀態,尤其是GPS或AI廠家進行合作,是一個發展趨勢。

影像AI的預期價值

數位化影像和大資料庫

影像AI能把這個數據影像都讀懂,讀懂的前提是都變成數據了,所以我們可以做動力學的評估,做數位化的成像,把斑塊進行多維的結構,可以做脂肪代謝的生態評估。

這裡面著名的雜誌Circulation,還有柳葉刀,還有ECS都是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影像向解剖學向功能學轉化:

過去關注的都是人眼直接讀片,通過圖像像福爾摩斯一樣去分析,辨別、假想、推斷,從而做成邏輯化推理。

現在通過影像可以做功能學,這些是原來人不能做的,通過人眼不能看出血流變化。通過我們的算法,可以看血流信息的變化,層流的樣子,和分岔處的情況,可以對斑塊造成的層流和分流現象的關係進行分別探討。

疾病的風險預測

像主動脈虛擬支架,動脈瘤破裂風險,我們可以對動脈瘤進行破裂風險的血流動力學預測,紅點是容易破裂地方,在原來形態學很難發現,幾十年去研究是很難,但動力學功能學上就可以清楚的看清。也可以做組學來預測冠心病事件的發生率。

從影像向臨床轉化

影像是可以向多病種,從心、腦、肺,包括將來腹部進行全病種覆蓋。但是光服務影像不能解決全部的問題,還需要向臨床去做檢出、診斷、量化、治療、評估。

最簡單的一個實例,可以看到術前可以做診療規劃,把所有數據都測量出來;也可以做虛擬支架規劃,術中可以跟DSA做融合指導手術方案;術後可以去看哪個是薄弱點,不容易破裂和功能學追蹤。

所以AI是慢慢從影像向臨床不斷轉化、延伸、服務。其實是將來影像AI的重大發展,因此影像在臨床上的診斷作用是非常大的。

預防

冠心病高發人群非常多,是不是能做篩查,但是篩查帶給醫生負擔特別重。本身來說,大量的病人來以後,醫生是缺失的,這裡運用AI以後,可以通過人工AI進行分流。

假如說做CT,陰性就非藥物治療,如鍛鍊等;斑塊很小就一級預防,可以降脂;輕度病變內科治療,對臨界病變有FRCT可以看是不是應該放支架,或者是進行內科治療;

對嚴重病變我們可以做介入治療或手術治療,所以對於冠心病可以從猝不及防,到防患於未然。

而腦血管強調的是防治,將是未來AI的一大趨勢。因為腦血管病致殘性非常高,另一個特點是腦血管病轉診不容易,出血是不能轉診,因為風險很高;缺血發生很快,是進展性的,又來不及轉診,所以(腦血管病)大都是發生在二級,到不了三級。

這裡就有矛盾,很多醫生不知道檢查方法是什麼?或者能力缺失,包括康復也會缺失,這中間AI+醫療解決方案都可以做一些定量化,或者遠程幫助。

新冠肺炎診斷相對沒有那麼複雜,但是真正的是早篩、精準、快速,也就是儘快建立起防控體系,對新冠肺炎很重要。所以,我們可以用CT做早篩——篩查階段;放到市屬發熱門診——做診斷階段;放到專科醫院——做診治階段。

在北京像地壇、小湯山、佑安醫院都是這樣,我們通過AI提供早篩、診斷、救治、複診全鏈條閉環式輔助服務。大家也期望產品越來越豐富,從形態到功能,從影像到臨床,從非定量向定量,能走向風險預測或者更高的標準,現在的產品,實際就是樣的狀態。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數坤科技助力醫療AI臨床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與數坤科技合作,開展人工智慧在頭頸CTA血管重建的應用價值研究,研究成果在全球頂刊——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這標誌著我國頭頸血管外科AI技術領域研究和臨床應用取得了新突破。
  • 數坤心血管AI三類證獲批,AI醫療產業化迎來拐點
    11月11日,記者從數坤科技獲悉,數坤冠脈CT造影圖像血管狹窄輔助分診軟體(「數坤心血管AI」),正式獲批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三類證,這同時是心臟冠脈狹窄AI領域的首張醫療器械註冊證數坤心血管AI於2019年便作為國內唯一心血管影像AI進入了三類證創新通道,如今正式獲批。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疾病,致病致死率居首位。在我國,約1/5的居民患有心血管疾病,這意味著每個家庭均可能有一位心血管疾病患者。冠狀動脈(冠脈)狹窄引起的心肌缺血,就是俗稱的冠心病,是最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冠脈CTA檢查,是心血管疾病必要的常規檢查手段,但流程複雜,極度依賴高年資醫生的經驗。
  • 2018 公開課盤點企業篇:十家企業帶你看 AI 的實際應用成果及人才...
    大型的企業都開始了數位化轉型,利用前沿的技術利用海量的外部數據以及內部積累的業務數據上下遊的連結客戶,將數據轉化為專家的經驗知識,提高工作效率,增強產品的用戶體驗和銷售。而在企業的數位化轉型中,知識圖譜就扮演了重要的作用。基於這個熱點,AI 研習社邀請到了北京知識圖譜科技有限公司 CEO 吳剛進行公開課分享。
  • 吳博:目標檢測集成框架在醫學圖像 AI 輔助分析中的應用 | AI 研習...
    近日,在雷鋒網 AI 研習社公開課上,深圳市宜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吳博剖析了目標檢測已有的框架,重點分享如何對目標檢測框架進行改造,以便在醫學圖像分析中產生更好的效果。公開課回放視頻網址:http://www.mooc.ai/open/course/559?
  • 國企公開課丨中國海油楊華講述「出於藍,勝於藍」的國企改革發展故事
    畢業後我即將到中國海油工作,我一定要秉承石油精神,為祖國獻石油。」油氣井工程專業2016級碩士生宋雪峰說:「聽了楊華董事長的報告後,我對改革開放對國企的深刻影響有了深入全面的了解,更將中國海油「敢為天下先」的文化內核印在了心中。今年我即將入職中國海油,成為一名光榮的海油人。我一定會認真努力,在未來的崗位上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為石油獻我青春。」
  • 長徵醫院劉士遠:中國醫學影像AI應用實踐與思考丨CMAI 2018
    在第一天的大會會議日程中,上午的演講嘉賓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徐濤,中科院計算所副所長、IEEE Fellow、中國科學院大學副院長陳煕霖,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系教授、AAAI Fellow楊強,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程和平,上海長徵醫院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科主任劉士遠,華西醫院副院長龔啟勇,清華大學終生教授廖宏恩。
  • 深睿醫療CTO李一鳴:產品與科研「雙路徑」下的影像AI方法論
    以乳腺產品為例,在技術路徑走不通的情況下,深睿醫療借鑑醫生多角度觀察的思路,基於交叉視圖推理網絡,根據映射把特徵進行傳遞和增強,最終獲得技術的突破。北上廣深醫療資源相對集中,邊遠地區的醫療資源較差,疫情期間這一現象有明顯的體現,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也會讓這一問題進一步凸顯,最終需要新的技術進行幫扶。「AI+醫療」也許是很好的解決方案、能夠為醫生、患者、醫院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已經被大家看好和期待。
  • 對話翼展科技:傳統醫療影像系統商做AI的「不另類」打法
    所有這一切的核心在於:提供智慧影像全方位服務。畢竟,醫院需要的是影像整體解決方案,這已成行業共識。著眼到翼展科技,具體來說,就是以打造基於智慧影像全方位服務生態為核心,提供影像科室共建、影像設備租賃、醫學影像信息化建設、影像醫生集團診斷諮詢、實時遠程精準診斷、數字膠片、第三方獨立影像中心、人工智慧影像診斷等全方位的綜合服務。
  • 基於AI-DR 來談, AI 醫療影像該如何落地?
    當天上午舉行了「醫學影像與人工智慧論壇」。推想科技的夏晨博士帶來了《醫療人工智慧的落地與應用案例》的主題演講。以下為嘉賓演講實錄,雷鋒網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夏晨:非常感謝洪主任的邀請來參加今天的「醫學影像與人工智慧」這個論壇,也非常榮幸的能夠代表推想科技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在過去大概兩年半的工作。首先,在座的並不是每一位都特別熟悉推想科技,我大概做一個公司的簡介。推想科技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
  • 人工智慧落地影像識別,政策資本雙雙入局
    從落地方向來看,目前,我國Al醫學影像產品布局方向主要集中在胸部、頭部、盆腔、四肢關節等幾大部位,以腫瘤和慢病領城的疾病篩查為主。在人工智慧醫學影像發展應用初期,肺結節和眼底篩查為熱門領域。2016年末,國務院就印發了《「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其中多次提及醫療影像,指出要「發展高品質醫學影像設備」、「支持企業、醫療機構、研究機構等聯合建設第三方影像中心」。2017年1月,國家發改委更是把醫學影像設備及服務列入《戰略性新興產品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
  • 詳解:智能醫學影像分析的前沿與挑戰 | 雷鋒網公開課
    雷鋒網按:本文整理自雅森科技高級算法研究員楊士霆,在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硬創公開課上的演講,主題為「智能醫學影像分析的前沿與挑戰」。楊士霆,畢業於臺灣長庚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博士班,主攻醫學影像處理與應用。研究領域涉及醫學影像處理,生物醫學資訊,醫用光學,類神經與模糊理論,功能性磁振造影,醫學物理與生醫統計。曾在臺灣林口長庚醫院,寧波杜比醫療負責影像算法開發工作,現任職於北京雅森科技發展公司,擔任高級算法研究員。
  • AI醫療影像公司視見科技獲6000萬元A輪融資,深創投領投
    3月30日消息,黑智獲悉,人工智慧醫療影像創業公司視見科技今日宣布,完成6000萬元的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深創投領投,盛世方舟、臻善投資跟投。視見科技創始人陳浩表示,本輪融資將主要投入產品研發及市場拓展。
  • 我們請了五位大咖,共赴 AI 醫學影像盛宴 | CCF-GAIR 2018
    我們如何通過AI的眼光來看待醫學影像的過去與未來?6月30日,第三屆CCF-GAIR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計算機視覺專場」,科技巨頭首席技術官、國際學術頂會主席、世界名校AI實驗室主任將會公開分享最前沿的醫學影像的研究與商用成果,給你全新的思考與感受。
  • 飛瓜數據丨攜手巨量大學&網川大學發起大型公開課「抖動好生意...
    (原標題:飛瓜數據丨攜手巨量大學&網川大學發起大型公開課「抖動好生意」全國行,杭州站首發圓滿成功)
  • 上坤地產:科技締造未來,雲系暢想生活!
    此次活動由克而瑞研究中心和築想科技共同舉辦,發布會規格極高,代表了行業內的專業意見,此次上坤地產能夠榮獲兩項大獎,可見其產品品質。 科技締造未來,雲系暢想生活 此次榮獲十大輕奢產品系的雲系產品便是上坤產品理念的典型代表。據了解,上坤雲系圍繞「超越這個時代住著舒適的度」的設計理念,致力於將自然元素融入到便捷的城市配套和智慧服務中,打造有質感、有格調的新中產品質生態社區。
  • 未來醫療圓桌對話:從醫學理論到醫療場景,AI還需要走多久?丨CCF-G...
    大家如果進入醫學影像裡面來,你會發現裡面的陷阱、難度很多。現在廠家的設備差異很大。我覺得這裡面更多是做學術研究,真正落地到臨床上是很難的,路還有很長。最近有很多創業公司的朋友拿產品過來讓我提意見,上午外國教授講了一點,我們失敗在什麼地方呢?
  • GE等巨頭來華建醫療數字生態,實質是什麼
    同時,GE醫療還宣布與數坤科技、醫準智能、依圖、圖瑪深維、安德醫智五家本土軟體開發企業籤署合作協議,共同開發基於Edison平臺的數字醫療應用。醫院中各個部門都是信息的孤島,無法互聯互通,而且病人的原始疾病數據(像胸片、X影像)都是分散的,沒有進行有效的統一整合。一個創業公司與醫院合作,要花費很大的資源去整合醫院各個部門和病人的數據,使得創業公司難以專攻自己的核心技術。
  • 報名丨最強 8 堂 AI 實戰案例公開課,透視安防、醫療、金融落地密碼
    一次疫情,原本深藏幕後的AI成果被搬至臺前;一次公開課,科技成果背後的舵手來到大眾視野。科技下沉,技術落地,無數AI人追求的彼岸正一幕幕上演。你可能不知道,金融機構已經攜手AI金融公司,試圖為那些被疫情嚴重影響的個人和企業,打響一場保衛資金生命線的戰役。這一次,是信貸風控系統的大考:如何發揮技術優勢,更加充分準確衡量疫情產生的後果和用戶的受影響情況?這一次,更是金融服務線上化需求的全面爆發,科技能力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跨界輸出,智慧金融建設的成果在暗夜裡閃著光。
  • 北京大學王立威教授: AI 醫學影像的現狀、機遇與挑戰
    文字內容只是冰山一角,觀看全程視頻課程,請點擊連結:http://www.mooc.ai/open/course/339王立威教授作為首位獲得AI's 10 to Watch獎的亞洲學者,同時也是LUNA和天池AI醫療大賽冠軍隊導師,從人工智慧研究者的角度出發,為500多位資深醫療人工智慧人士做了120分鐘的深度分享和學員互動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