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朱棣內心活動屬於筆者個人猜想,學識淺薄,望列位看官見諒~~~
「如此江山,豈不讓人留戀?」
王學圻老師飾演的朱棣角色,筆者認為個人情感雖不夠豐滿,但君臨天下的主君表現得很到位。這話是他臨終前,對幾個子孫說的話,筆者認為非常貼切,既符合作為帝王開疆拓土的雄心壯志,又體現出他烈士暮年、壯志未酬之遺憾感。
該劇始於朱棣起兵靖難(美其名曰清君側,按當時的話,說白了就是造反)時,那時,不知結局的朱棣已經39歲了,經過三年苦戰,終於獲得「合法」皇位繼承權,成為大明第三位皇帝,史稱永樂皇帝。
可以說,永樂一朝,至少有一大半的功勞,都要著落在那個史書中記載胖到需要兩個太監扶著才能走路的太子身上,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體弱多病的太子,卻要處處接受上自親爹兼皇帝的懷疑與猜忌,下要承受兩個兄弟兼藩王的排擠與誹謗,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了一副兩頭受氣卻要逢人便笑的老好人形象。
對國家來說,朱棣的治國理政才能不亞於其父,但劇中體現的最多的是他動不動就要打仗,在位20多年,就五徵蒙古,每次幾乎都要傾盡全國之力,雖達到逐步削弱蒙古的目的,但東南沿海的倭患也開始滋生蔓延,導致國力有所損耗,使國家在未來不得不面對內亂——倭患和外患——關外少數民族入侵。
對家庭來說,他把工作中形成的習慣帶到家裡,以至於父子相疑,最後仍然逃不脫天家無親的惡性循環,這種循環幾乎持續有明一朝。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動情地拉著三個兒子和一個孫子的手,歃血為盟,約定後世子孫不得互相殘殺,違者夭壽短命。他忘了,在權力面前,再溫暖的親情都會成為皇權路上血淋淋的墊腳石。
筆者在想,歷史上偉大的永樂皇帝晚年的時候會不會有這些想法:
對於老大,我虧欠的實在太多了,你的身體都是我累垮的,每次出徵,你都要為我穩定後方,不光要考慮保證軍隊後勤供應,還要考慮安撫地方、賑災救民、徵收賦稅、修通運河、遷都北京、修陵祭祖等等,我卻要懷疑你,每次的言語動作是不是有不臣之心,可是誰叫你他生在帝王家,又是嫡長子呢?咱老朱家不就是造反出身嗎?
對於老二,老二太好鬥了,如果你繼位,肯定會讓老大老三死無葬身之地。,還是該把這個耿直又不懂隱藏、偏偏愛耍鬼心眼兒的老二攆去就藩,打發的遠遠的,最後肯定不至於死在老大手裡。你鬥不過老大的,老大的仁義道德、韜光養晦、堅韌隱忍、善謀善斷,又正是國家所需要的,所以,委屈你了。
對於老三,心思細膩,卻膽小如鼠,若能老老實實做個藩王,肯定是富貴翁無疑,希望你老實地輔佐兩位兄長,落一個善終。
我把國家打爛了,老大,希望你要保重好身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