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噹叮叮噹鈴兒響叮噹……
朋友們,聖誕快樂!我是一隻集帥氣與可愛於一身的馴鹿!眾所周知,聖誕老人正是駕著馴鹿雪橇給大家送禮物的。
我原以為,自己早成了家喻戶曉的「明星」。最近才發現,有些人竟然不認識我,把馴鹿和麋鹿、駝鹿搞混了!(受傷臉)
北極苔原上的馴鹿 來源:arkive
我們鹿類家族的成員有40多種。每一種鹿,只要是長犄角的,鹿角的形狀都不一樣。有人問了:「你們不一樣,有什麼不一樣?我怎麼看不出來呀?」
既然你誠心誠意地問了,我也就掰開揉碎、深入淺出地回答你吧。不過在此之前,你得先了解一下鹿角的各個部分,不然,我後面的介紹就會讓你聽得雲裡霧裡啦!
鹿角的組成部分 來源:yahoo
鹿角,簡單來說,由角環、主枝、分枝三部分組成。
如果把鹿角比作一棵枝杈繁多的小樹,角環就是小樹的根。從外觀上看,角環是鹿角和頭骨相連的部分,邊緣有一圈珍珠似的凸起。
每年鹿角脫落時,包含角環在內的整支鹿角都會從鹿的頭上掉下來。人們總要驚訝地感嘆:「原來鹿角是齊著根兒掉的呀!」
主枝,由角環向上生長,直到鹿角的頂端。它相當於小樹的主幹,是枝杈中最核心的一枝,往往也是最粗的。有些鹿類,比如說白唇鹿,鹿角的主枝能長到1.1米長呢。
分枝,顧名思義,是從主枝上分出來的小枝杈。在角鬥時,這些分枝既是雄鹿的尖矛,也是頭部的保護盾。為
了區分各個分枝,可以從下向上給它們編個號。最靠近角環的是第一分枝,再向上一點是第二分枝……以此類推。
據說,曾經生活在泰國的暹羅鹿,最多可以長出近30個分枝呢!
說完了鹿角的組成部分,請容我敲敲黑板。下面咱們就以幾種常見的鹿類為例,來聊聊鹿角的辨別方法。螢光筆都掏出來,該劃重點了。
馴鹿:角形彎彎似新月
先說說聖誕鹿馴鹿吧。馴鹿是中等體型的鹿,鹿角的大小卻名列前茅。馴鹿角的第一分枝緊貼角環向前伸出,正處於「鼻梁」的上方。主枝則先向後生長,又向前彎曲,形成了一個大大的「C」字形,猶如一彎新月。
認準了這兩個特點,辨認馴鹿角想必就很容易了。偷偷告訴你,雄性馴鹿的角能長到1米長,雌性馴鹿也會長角,但角的體積「小一號」。
馴鹿角形似彎月 來源:arkive
駝鹿:鹿角酷似大手掌
駝鹿是地球上現存的最大鹿類,它們的鹿角是手掌狀的。看看你自己的手掌吧,不僅有細長的手指,也有寬厚的掌心,正如駝鹿的犄角既有平坦的骨板,也有突出的角尖。
有人說,駝鹿角在生長階段時外層包著茸皮,像兩朵靈芝。你們覺得像嗎?我可覺得不像。
要知道,一對駝鹿角可以重達30公斤,兩支犄角的橫寬能達到2米以上。世上哪兒有這麼大的靈芝?
駝鹿角酷似手掌 來源:Wikipedia
麋鹿:Y型主枝「三足鼎立」
那些分不清馴鹿和麋鹿的同學,請注意往犄角上看。這明明就是一道送分題嘛!正如我之前所說,馴鹿角的主枝形狀近似圓弧型。而麋鹿的鹿角號稱能「三足鼎立」,從側面看像一個等邊三角形。
在下面的圖片中,你能找出哪一根是麋鹿角的主枝嗎?和絕大多數鹿類不同,麋鹿角粗壯的「Y」型主枝位置靠前,較細的分枝向後生長。主枝、分枝的長度相近,這才形成了倒立時三點支撐的平面。
麋鹿角能夠「三足鼎立」 來源:arkive
「傻狍子」:頭頂袖珍「三叉戟」
中國東北林區的「傻狍子」,大名叫西伯利亞狍,它的鹿角也很有特點。別的鹿頭戴鹿角「皇冠」,它的頭上頂了兩把「三叉戟」。也許你曾聽說過,多數鹿類的角會隨年齡增長、鹿角脫換,枝杈逐漸增加。
可是,狍子窮盡一生十餘載春秋,角卻最多產生3到4個杈,而且分杈集中在鹿角頂端,遠離角環。這把近30釐米長的小小三叉戟,你記住了嗎?
狍子角像是三叉戟 來源:arkive
赤麂:角似彎鉤嘴有犬牙
中國南部森林中的赤麂,鹿角只有2個杈,而且角的頂端微微彎曲,好像小鉤子似的。說來奇怪,這種鹿的角並不是直接長在「腦門」上。雄性赤麂的頭骨向上延伸,形成了兩個細長的包著皮膚的「角柄」。
裸露的骨質的鹿角是從角柄上生長出來的。用尺量一量,赤麂角的實際長度只有10釐米左右。
你說啥?這麼小的鹿角決鬥中派不上用場?呵呵,雄性赤麂的嘴裡還有長長的犬牙,這也是它們的「撒手鐧」!
赤麂角有2個杈,尖端有彎鉤。 來源:arkive
馬鹿:頭頂「樹枝」臀長黃斑
馬鹿的體型高大偉岸,它還有個俗名叫「八杈鹿」。你可別被「八」這個數字限制了想像力。它的犄角能夠長到約1.2米長,產生近15個枝杈。
繁殖季節,這樣的巨角不僅用於炫耀,還能參與實戰。馬鹿角的分枝根根分明,極少有相連的骨板。
要說它的關鍵辨識特徵,還得往鹿角根部看。馬鹿角的第一分枝、第二分枝常常「扎堆」生長在一起,這在鹿類家族中是獨樹一幟的。
如果單憑鹿角形態你還不能確定,再結合馬鹿深棕的皮毛和屁股上的大黃斑,應該就不會認錯它啦。
馬鹿角的第一、第二分枝扎堆生長。 來源:arkive
梅花鹿:二等分的鹿角「最標準」
梅花鹿的犄角可能是鹿類裡最「中規中矩」的。沒有奇特的弧度,也沒有複雜的三維結構,它的角一般只有4個杈,像小樹一樣挺直向上生長。
每年的春季到盛夏,生長中的梅花鹿角包裹著橙色的茸皮。這種靚麗的橙黃色是區別於馬鹿、駝鹿等鹿類的顯著特點。
秋冬季節,梅花鹿換上了斑點不明顯的冬毛,角上茸皮也脫落了,那咋整?我們就得靠枝杈的分布情況做辨別了。
在長約50釐米的主枝上,第一分枝緊貼角環,第二分枝位於主枝中央(中點附近),第三分枝位於鹿角頂端。主枝似乎被分隔成了長度相仿的兩段。
這種近似「二等分」的特點,能夠作為辨認梅花鹿角的標準之一。
梅花鹿角的「二等分」 來源:arkive
和大家聊了這麼久,你們的「鹿類臉盲症」有沒有好轉呢?我們鹿類的犄角就好像一張張名片,是每種鹿的獨特「認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鹿角特徵,在鑑別青壯年的鹿類時是比較實用的。
正如同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雪花,世界上也沒有兩支完全相同的鹿角。鹿角的形態會隨鹿類年齡增長而發生變化,疾病、外傷等因素也能導致鹿角畸形。
不過別擔心,只要抓住了鹿角的關鍵特點,辨認就能事半功倍。你在辨別其他野生動物時,也可以試著這樣做。
在說再見之前,最後確認一下,你們不會再把我和麋鹿、駝鹿弄混吧?
聖誕快樂!
愛你們的馴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