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現代學:霍奇金夫人,為世界現代化學開創結晶學時代

2020-12-04 柔雅觀歷史

霍奇金夫人原名多蘿西·瑪麗·克拉福特,1937年與英國著名作家託馬斯·霍奇金結婚後,人們稱她為霍奇金夫人。多蘿西生於1910年5月12日,父親是英國著名的考古學家,母親也是英國很有名氣的植物學家。多蘿西出生時,父親正在當時英國的海外屬國埃及首都開羅的教育機構當主管。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父母為了孩子們的安全,便將三個孩子送回了英國的南部城市沃辛,讓他們和祖父母一起住。

多蘿西童年和父母在英國同住的時間不長,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使作為家中長女的多蘿西養成了獨立的性格。這種性格對於多蘿西後來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多蘿西從小就對科學有著很強的好奇心。當時英國著名化學家約瑟夫是她父親的好朋友,她經常和弟弟妹妹們一起到他家玩。她喜歡看約瑟夫叔叔做實驗,愛聽他講那些有趣的化學知識。約瑟夫也非常喜歡這個愛動腦筋的小姑娘,經常拿給她一些基礎的化學書籍看。

多蘿西每次看完書後,便會向約瑟夫叔叔問許多問題。為了讓她能真正理解這些問題,約瑟夫便開始指導多蘿西做實驗。後來約瑟夫又送給多蘿西一個可攜式的實驗箱,裡邊有許多做簡單化學實驗的工具,酒精燈、吹管、木炭、幾十隻裝著礦物的小試管。多蘿西高興極了,她就在自己家裡布置了一個「小實驗室」,將這些工具放了進去。後來她又不斷用自己的零花錢買了許多實驗用品。她一有空便鑽進自己的「小實驗室」裡做實驗,有時候為了完成一個小小的實驗,她連飯也顧不得吃。

隨著年齡的增長,多蘿西對化學的興趣越來越濃,她覺得自己已經離不開化學、離不開那些瓶瓶罐罐了。1928年,十八歲的多蘿西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牛津大學薩莫維爾學院,她毅然選擇了化學系。大學期間,多蘿西學習十分刻苦,每個學期她的成績都十分突出。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多蘿西開始接觸結晶化學,教他們結晶化學課的是當時英國著名的化學家HM泊威爾教授。泊威爾教授很欣賞這個思維敏捷、做事一絲不苟的學生,對她格外用心培養。

在泊威爾教授的指導下,多蘿西在結晶化學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實驗,發表了許多頗有見解的論文。到大學畢業的時候,多蘿西在英國結晶學領域已經小有名氣了。1932年,多蘿西來到劍橋大學JD.貝爾納教授的結晶學實驗室深造,當時貝爾納教授正在做淄醇類物質的化學實驗,這正好與她的研究方向一致。在貝爾納教授這裡,多蘿西又學到了許多新的東西。

她喜歡實驗室寬鬆的學習氛圍在這裡她的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兩年後多蘿西走出JD.貝爾納教授的實驗室時,在專業研究上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這一年,多蘿西被牛津大學聘為結晶化學助教,此她便將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科學研究上。與劍橋大學相比,牛津大學的實驗室要簡陋得,而且古老的牛津大學等級制度森嚴。不同級別的工作人員,在待遇上有著明顯的差別。

十四歲的多蘿西雖然在結晶學研究上已經有了些成就,但她不過是一名普通的助教。她沒有自己的驗室,只在學校實驗室中有一個臨編時的空位,學校只安排了一名技師給她做助手,而且研究經費非常少。面對這樣的情況,多蘿外西沒有抱怨,她一如既往地將自己的熱情傾注到科學研究上。沒有實驗設備,她就用自己節省下來的錢購置;實驗臺簡陋,她就自己動手將它整理得好一些。1937年多蘿西結婚了,第二年做了母親。丈夫託馬斯霍奇金常年在國外工作,生活的重擔便落在了霍奇金夫人一個人的身上。她又要帶孩子,得教學搞研究,日子過得十分辛苦,但她從沒有放棄過科學研究。

為了爭取時間,她每天很晚才睡,周末她從沒有休息過,忙梅花香自苦寒來。霍奇金夫人的不懈努力終於換來了巨大的成功。1949年,霍奇金夫人用X射線成功地測定了青黴素的結構,為青黴素藥品的合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礎。1956年,她完了家裡的活便一頭扎在實驗室裡。又成功地測定出了維生素B12的結構,為合成維生素及其他複雜的高分子化合物提供了理論基礎。1964年,霍奇金夫人因在結晶學研究上的巨大貢獻,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霍金夫人為世界現代化學開闢了一個新時代。

相關焦點

  • 盤點世界上成就最高的十位化學家
    1907年2月2日,這位享有世界盛譽的俄國化學家因心肌梗塞與世長辭,那一天距離他的73歲生日只有五天。他的名著、伴隨著元素周期律而誕生的《化學原理》,在十九世紀後期和二十世紀初,被國際化學界公認為標準著作,前後共出了八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學家。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霍奇金:被晶體俘獲的女人—新聞—科學網
    1964年,她因在晶體學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成為繼居裡夫人和伊雷娜·約裡奧·居裡之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的第三位女性,也是第二個獨享諾貝爾化學獎的女性——第一位是居裡夫人。一年之後,她獲得了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授予的功績勳章,成為繼弗洛倫斯·南丁格爾之後第二位獲此勳章的英國女性。
  • 改變世界十大實驗 居裡夫人發現放射性元素(圖)
    不管是不是在實驗室,每年都會有非常多的科學家在進行各式各樣的實驗,雖然,大多數實驗的發明沒有獲得好評,但科學家們卻仍然樂此不疲,因為利用這些實驗的結果,我們更可以好地認識世界,解決某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評選了歷史上影響最大的10個實驗。
  • 居裡夫人不為國人所熟知的另一面——她對我國現代科學的起步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瑪麗·居裡(1867—1934),全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裡,世稱居裡夫人。在世界科學史上,瑪麗·居裡是一個不朽的名字。這位偉大的女科學家,是放射化學和放射物理學的創始人和奠基人,一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1903年的物理獎和1911年的化學獎,是女性科學家中唯一得此殊榮者。瑪麗·居裡還將她發現的放射性同位素用於醫學,開創了放射性治療的先河,拯救了千百萬癌症患者的生命。此外,她還擔任25個國家裡的104個榮譽職務,其主要著作有《論放射性》《同位素及其組成》《放射性物質及其輻射研究》等。
  • 諾貝爾獎公布居裡夫人筆記本:仍具放射性且延續1500年
    諾貝爾獎官網還提到,居裡夫人患病去世,可能是長年暴露在輻射下所致。「這也說明,居裡夫人留下的科學遺產實際上是無法觸及的。」諾貝爾獎官網稱居裡夫人為「現代科學界的偶像」。IT之家獲悉,瑪麗·居裡於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蘭華沙,畢業於巴黎大學,是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放射性研究的先驅者,世稱「居裡夫人」。
  • 不得不了解的科技豐碑人物-世界著名科學家
    1610年1月7日,伽利略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為哥白尼學說找到了確鑿的證據,標誌著哥白尼學說開始走向勝利。救助望遠鏡,他還先後發現了土星光環、太陽黑子、太陽自轉、金星和水星的盈虧現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動,以及銀河組成等等,開闢了天文學的新時代。
  • 為什麼中國人都很崇拜居裡夫人,看看她為中國做的事情就知道了
    至今為止世界上偉大的科學家不是少數,相比於男性和女性,女性科學家的數目相對來說是比較少的。但若是讓你問身邊人20世紀最偉大的女科學家是誰,大部分人都會回答居裡夫人。在魯迅先生的文章中居裡夫人被了非常高的評價,自此以後居裡夫人開始被中國人所熟知。在魯迅先生的介紹下,一大批赴法留學的人都紛紛前去拜訪居裡夫人,在那個留學生備受歧視的時代,居裡夫人帶給了他們很多溫暖。在20世紀初的時候我國正處於內憂外患的社會狀態中,很多愛國青年為了幫助中國的發展紛紛跑到國外去學習新知識。可是當時在國外大部分中國學生都會受到歧視,其中唯一給予中國人溫暖的便是居裡夫人。
  • 諾貝爾獎官方公布居裡夫人實驗筆記本:保存鉛盒中 仍具放射性 且...
    諾貝爾獎官網還提到,居裡夫人患病去世,可能是長年暴露在輻射下所致。她的一些書籍和論文仍具有強烈放射性,必須放在鉛盒中保存。「這也說明,居裡夫人留下的科學遺產實際上是無法觸及的。」諾貝爾獎官網稱居裡夫人為「現代科學界的偶像」。IT之家獲悉,瑪麗·居裡於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蘭華沙,畢業於巴黎大學,是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放射性研究的先驅者,世稱「居裡夫人」。
  • 居裡夫人的科學世界:登高之路,青年時代的願望
    不久,整個前線都認識了瑪麗的汽車,戰士們親切地稱它為「小居裡」。在自己遍體鱗傷的汽車裡,著名的居裡夫人賽著一件軍大衣過夜。當司機不在的時候,她常常自己親自開車,這一切已經不會使任何人感到驚奇了。人們還常可以看到她冒雨站在泥濘的馬路上,在敞開的汽車頭前彎腰檢查冷卻器,或是在艱難地拖拽新的汽車輪胎。瑪麗對體育的愛好和善於應付各種情況的能力,在這次戰爭中幫了她的大忙。
  • 加入華中農大應用化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一起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加入華中農大應用化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一起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萬物變化都完美呈現了化學的魅力甚至人類的誕生都是化學反應的結果世界處處離不開化學在化學的世界裡我們正在從微觀層面認識生命演化的真諦揭示人類健康的奧秘我們正在讓天空變得更藍
  • 中國人為何如此崇拜居裡夫人?看看她和家人都為中國做了什麼
    而唯一沒有歧視中國留學生的,就是居裡夫人。居裡夫人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居裡,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科學人才。例如,我國放射化學的創始人鄭大章,曾於1921年赴法國留學,當時的他雖然成績優異,但是依然飽受歧視。後來是居裡夫人收留了他,並讓他參與當時的化學試驗研究,也正是在居裡夫人的幫助下,鄭大章才能在放射化學領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
  • 100多年過去了,居裡夫人筆記仍有放射性,致敬偉大的時代女性
    這個世界上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並不是很多,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人更少,而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女性則寥寥無幾,但居裡夫人正是其中一位。這位在當時男性所主導的時代裡,用自己的光芒和智慧得到了世界的尊重,同時也讓科學邁出了一大步,她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女性。
  • 非霍奇金淋巴瘤可以多多久?
    核心提示:不少人聽說自己得了非霍奇金淋巴瘤之後兩隻腿就開始瑟瑟發抖了,這樣的疾病的確惡性程度很高,不過也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可怕。Ⅰ期非霍奇金淋巴瘤5年的生存率達到了92.5%,Ⅱ期則是86.3%,Ⅲ期69.5%,Ⅳ期為31.9%。
  • 兩屆諾貝爾得主,女性中的傳奇人物——居裡夫人
    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裡(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通常稱為瑪麗·居裡或居裡夫人,波蘭裔法國籍女物理學家、放射化學家。瑪麗·居裡的成就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了分離放射性同位素的技術,以及發現兩種新元素釙(Po)和鐳(Ra)。
  • 世界歷史:20世紀哲學的新思考,開創的道路發展
    尤其是在20世紀後半期,通過對現代哲學的反思,還出現了後現代主義的哲學思潮。沿著以孔德的實證主義為代表的科學主義思潮繼續發展,先後出現了馬赫主義、邏輯分析哲學、邏輯實證主義、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以及庫恩等的歷史主義科學哲學。馬赫主義以恩斯特·馬赫的名字而命名。他著有《感覺的分析》《認識與謬誤》等著作。
  • 日本人的這一特點,使其國成為世界強國
    歷史上他們學習中國,近代學德國,現代學美國,都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最有實力的國家之一,而且學的都很好,個人認為原因在於徹底學習,勇於承認落後,全盤學習或者說儘量全面學習,不考慮什麼傳統、特色之類的因素。問題來了,好像我們中國人不這樣呀!我思來想去,日本人的一個優點應該是主要原因,這就是一一一「不給別人添麻煩」。
  • 唐有祺:化學世界的百年求索者
    1965年,歷經六年零九個月的協作研究,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結晶胰島素。1966年4月,國家科委主持召開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成果鑑定會。參加會議的唐有祺敏銳地提議,接下來應該刻不容緩地用X射線衍射的方法測定胰島素的空間結構,為研究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係打開一個缺口。唐有祺有理有據的建議被會議採納,他也因此被推舉為胰島素晶體結構測定的學術帶頭人。
  • 唐有祺:化學世界的百年求索者
    在唐有祺的倡導下,化學生物學從化學方面為中國生命科學的研究和發展開創了新局面,同時也為化學的推陳出新提供了動力。「文革」期間面向不同學生群體講課的經歷及單層分散理論的發現,讓唐有祺深深體會到,物質的結構與性能之間有著重要的聯繫,這讓他對傳統化學從大量分子中篩選出功能分子的做法進行了反思。
  • 居裡夫人兢兢業業一生,畢生心血筆記的放射性還將持續千年!
    居裡夫人一生幾乎都奉獻給了化學世界,也奉獻給了全人類。在科研方面,居裡夫人既是偉大的科學家,更是大無畏的冒險家。他不顧化學和物理的危機四伏,依舊與丈夫同仇敵愾的在不斷廢寢忘食中追逐著自己心中的夢想。在法蘭西共和國鐳射線治療法被稱之為居裡治療法,這也是居裡夫人化學事業嶄露鋒芒的時刻。後來又相繼創造出了新元素釙,這是這名字的由來,是源於他對祖國波蘭的無限熱愛。居裡夫人在化學科研戎馬一生,大大小小實驗發現數不勝數,幾乎每年都有著作等身的出現。由於長年累月都被放射性元素無時無刻的環繞和侵害,67歲時,居裡夫人不幸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