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裡夫人的科學世界:登高之路,青年時代的願望

2020-12-06 居裡的科學觀

瑪麗內心矛盾,非常為難。最後,終於做出了拒絕的回答。但是她答應從國外對實驗室的工作加以指導,並且建議由她的兩名最好的助手――波蘭人達尼什和維丹斯坦因去擔任主任。一九一三年,健康情況還很不佳的瑪麗到華沙參加鐳學實驗室的開幕典禮。在擠得滿滿的大廳裡,瑪麗生平第一次用波蘭語做學術報告。同年七月,巴黎的鐳學研究所也落成了。在樓房的正面牆上用石頭鐫刻著;「鐳學研究所——居裡館」這是一座壯觀的大樓,明鏡般的大窗子裡,夜晚燈火輝煌。瑞果教授已經搬進去了,他和助手一道開始在那裡工作。幾個月後,瑪麗也要把自己的物理儀器搬到比埃爾·居裡大街的新實驗室去。

一九一四年戰爭的爆發,使一切計劃都化為泡影。戰爭剛進行幾個月,巴黎就面臨著入侵的威脅。當巴黎的老年人和青年人都奔赴前線的時候,瑪麗已經無法再留在實驗室裡研究學問了。她關閉了實驗室。把那克以莫大代價換來的鐳轉送到波爾多(法國西南部的一個大城市)去,安置在一個安全的地方,然後又返回巴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還沒有人想到要為後方醫院和野戰醫院裝備X光透視設備。瑪麗按照自己的首創思想,搞來了二十部私人汽車,組織了一個流動X光透視急救隊,她自己親自帶隊。她乘坐一輛老式的雷諾牌汽車,到了最危險的凡爾登(法國西北部的一個城市)前線。

對這位鬢髮斑白的瘦削婦女,戰地救護所和野戰醫院的戰士們已經很熟悉了。她同她的汽車總是隨叫隨到。她還經常親自為傷員透視。學者的冷靜和一絲不苟以及護士那種真誠體貼精神,在瑪麗的身上完全融為一體。不久,整個前線都認識了瑪麗的汽車,戰士們親切地稱它為「小居裡」。在自己遍體鱗傷的汽車裡,著名的居裡夫人賽著一件軍大衣過夜。當司機不在的時候,她常常自己親自開車,這一切已經不會使任何人感到驚奇了。人們還常可以看到她冒雨站在泥濘的馬路上,在敞開的汽車頭前彎腰檢查冷卻器,或是在艱難地拖拽新的汽車輪胎。瑪麗對體育的愛好和善於應付各種情況的能力,在這次戰爭中幫了她的大忙。

她珍視婦女的勇敢精神和獨立自主性,她也用這些品質去培養教育自己的女兒們。她的大女兒伊倫,當時已經是個十七歲的姑娘,她也在一輛「小居裡」上工作,馳騁在戰爭前線。除了流動X光透視急救隊以外,瑪麗還建立了二百二十個透視站,並且為這些透視站培訓了管理幹部。大戰的結束和波蘭的獨立,為瑪麗帶來了雙重的喜悅。一九二0年瑪麗給哥哥寫信說:「在奴役中誕生、在禁錮中生存的我們,即將看到我們所憧憬的祖國復興。本來我們自己並未指望會趕上這一天,只望我們的孩子能看到它。然而,這一天居然來到了我們面前。我和你一樣,相信我們的未來」遠離祖國,在異國他鄉工作的瑪麗,從未停止對祖國的懷念。建設華沙鐳學研究所的想法,一直在她腦海中縈迴。

意料之外的美國之行,把這個計劃推遲了幾個月。這次旅行是那樣富於浪漫色彩,簡直象傳奇一樣。一天早上,著名的美國女記者梅洛尼夫人出現在瑪麗的實驗室中。梅洛尼夫人是瑪麗的熱情崇拜者,二十年來一直渴望能見到她。她從交談中得知,著名的鐳的發現者不擁有任何財富,也沒有從自己的發現中獲得任何物質利益,她感到非常驚奇。瑪麗嚴肅地說道,「鐳不應該使任何人發財。鐳是一種化學元素,應該屬於大家。」這個回答使女記者悵然若失。「那麼,如果把世界上所有的東西任你選擇,你最願意要什麼呢?」「這是一個愚蠢的問題。」梅洛尼夫人後來在自己的日記上這樣寫道,「然而卻成了具有決定意義的問題。」對這位美國女人的「愚蠢問題」,瑪麗略為遲疑了一下,答道:「我很想能有一克鐳進行科學研究。我不能去買它,對我來說,它太昂貴了。」用巨大勞動換來的唯一的一克鐳,瑪麗已經把它交給鐳學研究所,用於醫療方面了。梅洛尼夫人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她知道美國人民崇敬居裡夫人,那麼美國人民難道不能向居裡夫人贈送這樣一件禮物嗎?回國以後,梅洛尼夫人以美國人特有的那種氣魄著手這項工作。在美國,幾乎所有城市都出現了「居裡夫人鐳基金協會」。轉眼間一年過去了。瑪麗已經忘卻了自己同美國記者的談話。這時候,她突然接到了一封來自美國的信,信上說她渴望的一克鐳已經有了,將交付她支配。崇拜者們邀請她去美國,從總統手上接過這一禮物。

一九二一年五月,相當講究的遠洋輪船「奧林匹克號」,把瑪麗和她的女兒們帶到了美國海岸。紐約人民穿著節日盛裝,手持花束前來歡迎她。所有工會都派出代表團前往迎接。樂隊裡鼓樂齊鳴,五彩繽紛的美國、法國和波蘭國旗迎風飄揚。巨幅標語牌上寫著歡迎「人類的造福者」。二百名銀裝素裹的婦女和姑娘,向瑪麗身上拋撒著紅白兩色玫瑰花瓣,這是旅美波蘭僑民的歡迎隊伍。在瑪麗經過的所有火車站和所有碼頭上,都有法國和波蘭國旗同美國國旗並排在空中飄揚。偉大的學者瑪麗·居裡是屬於全世界的。美國的每一座城市都盼望能在自己城裡看到她。每一所大學都渴望能榮幸地授予她榮譽博士學位。五月二十日,美國總統在華盛頓向居裡夫人贈送了禮物——一克鐳,更確切地說,是這克鐳的象徵物。鐳這個「客人」太珍貴,也太危險了,不便於親自出席這樣隆重的集會。它正呆在工廠裡,藏在一個鑲鉛的錦匣中。在華盛頓桌子上擺著的,只是它的象徵物。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之後,美國總統哈定授予瑪麗一把開錦匣的小鑰匙和一份贈送證書,證書上面繫著三色綬帶。艾芙在敘述這次旅行的時候,描繪了一個細節。在舉行贈送儀式的前夜,瑪麗看到了贈送證書,她當場聲明說:「這個贈送證書必須修改一下。美國貢獻的鐳應該屬於科學,應該是送給我的實驗室的禮物。如果按現在這種說法,就意味著我死後這克鐳將成為私人的財產,也就是我女兒們的財產,而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今天還可以找到公證人吧?」

時候已經很晚了,所以費了很大勁兒才找到公證人,把贈送證書按照居裡夫人的願望作了修改。對這次美國之行,瑪麗的感想是各種各樣的。那兒有精良的科學試驗設備,有那麼多採用鐳進行醫療的醫院,而一九二一年的法國還沒有一所專門治癌的醫院。波蘭就更是無從談起了,那裡甚至連鐳學研究所也還沒有。這不免引起瑪麗一些不愉快的聯想,如果當初她和比埃爾申請了專利權的話,那麼用所得資金在法國和波蘭該能建設起多少個實驗室、研究所和治癌的醫院呀?!難道我們拋棄這筆財富是對的嗎?從美國回來後,瑪麗在自己的一篇日記中談到這個問題,並且最終找出了答案。「儘管如此,我仍然深信我們做的是對的。」她這樣寫道,「毫無疑問,人類需要講究實際的人,這種人能從他們的工作中取得最大的利益,在不忘記大眾福利的同時,仍能維護自己的個人利益。然而,人類也需要幻想家,這種人醉心於發展一種大公無私的事業,因而無暇關心自己的物質利益。「亳無疑問,這些幻想家不配享有財富,因為他們不渴望發財。然而,一個組織得很好的社會,應該為這些工作者提供條件,以便使他們能夠完成自己的任務。使他們擺脫物質憂慮,能專心從事研究。」

瑪麗自己就是這種「人類需要的」幻想家之一。她從切身經驗中得知,這些幻想家——學者們,由於輕視物質利益,付出了多麼高昂的代價。於是她盡一切努力,為這樣的學者們創造一個使他們「擺脫物質憂慮,能專心從事研究」的生活條件。瑪麗是國際文化合作委員會最積極的委員之一。她以最大精力從事國際科學補助金的組織工作。「難道委員會的宗旨不是首先幫助發展科學才智嗎?」瑪麗在一篇總結報告中發問道,「我認為,使人成為學者的才智,是異常珍貴和罕見的財寶。聽任它毀滅,是荒唐的犯罪行為。應該把所有的才智聯合起來,加以精心保護,並且為他們提供各種發展條件。」艾芙寫道,「作為巴黎鐳學研究所多年的所長和巴黎大學的教授,瑪麗有很多機會可以把自己的深刻信念付諸實踐。大學生和研究生們熱愛她,不是沒有理由的。瑪麗真誠地為他們所取得的每一點進步而高興,一向把他們的勝利看作是自己的勝利。」

對自己生活中的物質困難,瑪麗是從不介意的,然而她千方百計地為有才華的學生去謀求助學金。為了保護未來的科學家,她能夠一直找到最高機關去申訴。她培養了幾代學者。難怪她的一位助手在聽到她去世的噩耗時大驚失色,絕望地喊道:「一切都完了!」從美國回來以後,瑪麗一直惦記著在華沙建設鐳學研究所的事。她利用幾次回國的機會,做了巨大努力,來促進這個想法的實現。困難是巨大的,年輕的共和國十分貧窮,每前進一步都會遇到缺乏資金、缺乏技術的問題。但是瑪麗並不氣餒。她藉助姐姐德烏斯卡醫生的幫助,動員所有的社會力量。她竭盡全力地宣傳建設研究所的意義,同時也毫不吝惜自己的金錢。一九二五年瑪麗乘車來到華沙,參加研究所大樓的奠基典範禮。

幾年過去了,研究所的工程已經進入尾聲。剩下的工作就是要搞到最重要的東西——鐳,研究所必須用它武裝起來,它是從事研究工作和實施鐳醫療法必不可少的東西。這時候,瑪麗又一次想到了她的忠實朋友梅洛尼夫人,決定再次向她求援。美國第二次向瑪麗贈送了禮物―一克鐳。瑪麗又去了一次美國,這次是以波蘭的名義向美國表示感謝。一九三二年五月二十八日,瑪麗來到華沙,參加鐳學研究所開幕典禮。望著那座漂亮的大樓,那和諧的線條,按最新衛生要求設計安裝的寬大玻璃窗,瑪麗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心想,多年來欠祖國的債終於償還了。青年時代的願望——用自己的知識為祖國服務——也實現了。這是瑪麗最後一次來華沙。好象她已預感到了這一點似的,在離開華沙的那天清早,瑪麗獨自一人來到維斯瓦河邊散步。同一天,在給女兒艾芙的信中,她努力描繪了這條河異常迷人的風光,信的結尾這樣寫道「克拉科夫(波蘭的第二大城市)有這樣一首讚美維斯瓦河的歌,歌中唱道:『誰要是愛上了你,死也不會忘懷』。我覺得這話十分貼切,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

相關焦點

  • 向居裡夫人致敬,呼喚科學精神的復興
    回憶起來,我們這些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當年的科學報國願望是何等強烈。居裡夫人是近代科學史上的一個奇蹟,她猶如一顆璀璨耀眼的巨星划過科學的星空,留下永久的光輝。她兩次獲得諾貝爾獎,她的發現與發明,為全人類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貢獻。
  • 100多年過去了,居裡夫人筆記仍有放射性,致敬偉大的時代女性
    這個世界上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並不是很多,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人更少,而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女性則寥寥無幾,但居裡夫人正是其中一位。這位在當時男性所主導的時代裡,用自己的光芒和智慧得到了世界的尊重,同時也讓科學邁出了一大步,她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女性。
  • 居裡夫人筆記仍具放射性 居裡夫人去世86年後再登熱搜
    不幸的是居裡夫人因為在放射性環境中暴露時間過長,最終因再生障礙性貧血而去世。   或許多數人對居裡夫人還停留在語文課文《三克鐳》,或者將居裡夫人的事跡作為 作文素材。   而居裡夫人 可以配上這句話,她是一位穿越時間長河仍然散發光芒的女性,一位穿越國籍受人尊敬的波蘭女科學家。   居裡夫人一生為了科學事業嘔心瀝血,少女時期的瑪麗居裡與物理學家皮埃爾相知相戀,二人不追求名利,專注於科學研究。
  • 居裡夫人:成功的背後的小故事
    居裡夫人,作為一位傑出的女科學家,曾在僅隔8年的時間內就分別摘取了兩次不同學科的最高科學桂冠——諾貝爾物理學獎與諾貝爾化學獎。她的長女伊倫娜,核物理學家,與丈夫約裡奧因發現人工放射性物質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儘管居裡夫人知道自己身體越來越差,但她還是難以放棄自己的工作
    1932年5月29日,華沙鐳學研究院的揭幕典禮終於舉行了,波蘭化學家、時任波蘭總統的摩斯齊茨基也出席了典禮,看著裝飾一新的研究院,居裡夫人無比激動,青年時代立下的用知識為祖國服務的願望終於實現了。然而,這次揭幕典禮也是居裡夫人最後一次來到華沙,最後一次看到她出生的城市和街道。在離開的那天清晨,她獨自一人來到維斯杜拉河邊散步。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經歷看,各種社會活動佔據了居裡夫人大量的時間,她已經無法像年輕時代那樣把所有時間投入到科學研究中去了。但是她發表的論文數量仍然讓人吃驚。
  • 居裡夫人,一家兩代人三獲諾貝爾,把一生奉獻給科學事業
    ,世界各國湧現出了許許多多的女科學家。但她不,她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科學。發現了鐳世人卻不相信,那就把鐳提煉出來讓他們看看,為自己爭一口氣。那之後呢?當然是繼續躲在實驗室裡做自己的科學研究了。然而那個時代充滿了對女性的惡意。
  • 為什麼中國人都很崇拜居裡夫人,看看她為中國做的事情就知道了
    至今為止世界上偉大的科學家不是少數,相比於男性和女性,女性科學家的數目相對來說是比較少的。但若是讓你問身邊人20世紀最偉大的女科學家是誰,大部分人都會回答居裡夫人。居裡夫人在科學領域獲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她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和數學獎,居裡夫人除了十分偉大的科學成果外她由內而外散發出的人格魅力特質也是讓人不可忽視的一幕。在中國居裡夫人受到了更多人的崇拜,我們最初認識居裡夫人是從魯迅先生的文章中。1898年的時候居裡夫人發現了鐳元素,1902年的時候就成功在研究的時候提煉出了鐳。
  • 永恆的《放射性物質》,永恆的居裡夫人
    她就是瑪麗·斯克沃多夫斯卡——居裡夫人。《放射性物質》依舊是非傳統傳記電影,導演沒有記流水帳一般,不勝繁瑣地敘述居裡夫人的生平,也沒有把過多的時間放在居裡夫人的科學實驗上。釙和鐳是如何被發現提純的並不是電影的主題,真正貫穿全片的是居裡夫人對待科學和對待愛情的態度。
  • 居裡夫人為何受國人崇拜?她拒絕同流合汙,無私援助我國科學人才
    按理說,即使居裡夫人對科學事業的貢獻十分巨大,但她畢竟是法國人,中國人對她的崇拜之情不會如此深厚。但由於居裡夫人對中國的一些特殊貢獻,我國人民對她十分崇敬。文章中,魯迅先生毫不掩飾對這位偉大的女科學家的敬仰之情,字裡行間都顯示著崇拜,他詳細的介紹了居裡夫人的相關情況,並對居裡夫人的科學研究成果做了理性而客觀的高度評價。居裡夫人也因為魯迅先生的介紹第一次真正面向中國大眾,為中國人民所熟知。
  • 居裡夫人為何受國人崇拜?她拒絕同流合汙,無私援助我國科學人才
    按理說,即使居裡夫人對科學事業的貢獻十分巨大,但她畢竟是法國人,中國人對她的崇拜之情不會如此深厚。但由於居裡夫人對中國的一些特殊貢獻,我國人民對她十分崇敬。國人第一次接觸和了解到居裡夫人,還是來自於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的文章介紹。
  • 《居裡夫人傳》全文在線閱讀(共八章)
    作品簡介:     《居裡夫人傳》一書回顧了居裡夫人這位影響過世界進程的偉大女性不平凡的一生,主要描述的是居裡夫人的品質、她的工作精神、她的處事態度。作者艾芙·居裡向讀者詳介了她的母親除了在科學領域取得優異的成績外,她還用自己一生為人處世的崇高行為給女兒樹立榜樣,對女兒的教育也有許多獨特的做法。讀完這部書,相信居裡夫人對困苦和災難的忍耐和工作精神都會催我們奮發,她的處事態度更可以蕩滌我們的心靈。
  • 居裡夫人和鐳元素的故事
    鐳的發現還要感謝偉大的居裡夫人。居裡夫人,1867年11月7日誕生于波蘭華沙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具有父親的智慧和母親的靈巧,從小就對科學實驗發生了濃厚的興趣。1891年,她到巴黎求學。學業完成後,原本打算回到正在遭受著沙皇鐵蹄踐踏的祖國,但是,同法國物理學家皮埃爾·居裡先生成為終身伴侶,徹底改變了她原來的計劃,她只好僑居法國,並於1897年生了一個可愛的女兒。關於放射性的發現,居裡夫人並不是第一人,但她是關鍵的一人。物質世界裡是不是還有另一塊全新的領域?射線放出來的力量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這种放射的性質又是什麼?
  • 中國人為何如此崇拜居裡夫人?看看她和家人都為中國做了什麼
    可能在其他國家會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在中國人眼中無一例外,都會回答居裡夫人。的確,居裡夫人在科學領域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她相繼摘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的桂冠。不過,居裡夫人除了偉大的科學成就外,她更令人敬佩的,還是由內而發散發出來的人格魅力。居裡夫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科學事業,但是卻從來不慕名利,這才是她最偉大的閃光點。
  • 居裡夫人的愛與她的諾貝爾獎家族,如今科學基因依舊延續
    1.居裡夫人的諾貝爾獎曾受到爭議居裡夫人是法國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女性,索邦大學的第一位女教授,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第一個獲得多個諾貝爾獎的人,也是第一個在多個科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認為居裡夫人值得和她的同事們分享這份科學的榮譽。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瑪麗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因為他們對輻射的研究貢獻,以及亨利·貝克勒爾對鈾元素中自發輻射的觀察。然而當時,法國科學院的成員只提名皮埃爾和貝克勒爾為該獎的候選人。
  • 居裡夫人:離世80多年後,為什麼她的手稿仍有輻射?
    巴黎求學期間,瑪麗居裡認識了物理學家皮埃爾居裡,皮埃爾為瑪麗提供了實驗室,對科學事業的共同追求讓兩人墜入愛河,並結成了最強科學抗議,共同開啟了他們的科學探索之路。一八九六年,亨利貝克勒爾發現了鈾會放射類似X射線的神秘輻射。這一發現引起了居裡夫人的極大興趣。深入研究後,居裡夫婦發現單獨的鈾並不能產生如此強的輻射。
  • 居裡夫人:離世80多年後,為什麼她的手稿仍有輻射?
    沒錯,她就是放射性元素鐳的發現者瑪麗居裡,世稱居裡夫人。一八六七年,瑪麗居裡出生于波蘭的一個中學教師家庭,父母均從事教育工作。但即便是成長在這樣的家庭裡,瑪麗的求學之路也並不順利。因為在當時波蘭的大學都是為男性設立的,女性要想在學業上取得成就,只能進行秘密學習。
  • 居裡夫人不為國人所熟知的另一面——她對我國現代科學的起步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瑪麗·居裡(1867—1934),全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裡,世稱居裡夫人。在世界科學史上,瑪麗·居裡是一個不朽的名字。其實,除了舉世矚目的科學成就和她耳熟能詳的生平事跡,居裡夫人還有不被大多數國人所知曉的另一面。
  • 居裡夫人是怎樣面對赤裸裸的性別歧視的?
    回望百年前居裡夫人的人生之路,我們能從中得到哪些啟示?如今的我們又肩負著怎樣的責任?撰文 | Fujiaa編輯 | 金莊維這篇文章寫於2010年11月。在科學職業相對成熟的西方世界,「性別歧視」一詞是大忌。許多組織與機構為鼓勵女性從事科學研究,提供了不少政策與經濟上的幫助。相比於居裡夫人的時代,公開的顯性歧視已經相當少見。但即便如此,相比男性工作夥伴,女性的科學路途仍然走得相對艱難。
  • 偉大的科學家瑪麗·居裡夫人
    1903年和居裡夫人還有貝克勒爾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06年4月19日皮埃爾·居裡在離開自然學科教授聯合會的會所後不幸在街上被馬車撞倒後當場死亡。皮埃爾·居裡高尚的人格魅力。他以大公無私、不計回報、無怨無悔的精神與自己的妻子一道,矢志不移地走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
  • 偉大的女科學-居裡夫人
    諾貝官方:居裡夫人筆記仍具放射性, 還將持續1500年日前,諾貝爾獎官方推特發布了一條科普公告,即使到今天,她自1899年至1902年在實驗室中使用的筆記本仍具放射性,並將持續1500年。瑪麗·居裡出生于波蘭華沙,畢業於巴黎大學,她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Po)和鐳(Ra),成為世界首位兩獲諾貝爾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