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在寫紀念錢學森的文章時,其實心裡挺愧疚的。因為,好多年以來,我曾經所崇尚的科學精神,對科學家偶像的敬仰之情,在心目中淡漠乃至消失竟然好多年了!
回憶起來,我們這些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當年的科學報國願望是何等強烈。
1977年12月,國家恢復高考;1978年1月,作家徐遲發表了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記敘了數學家陳景潤如何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難關的事跡,接著這一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十年浩劫過後,科學的春天終於到來。
那時,我們的學習勤奮勁兒,真可用廢寢忘食來形容。在食堂排隊打飯,手中還拿著單詞卡片背誦。記得一個感人一幕:我們在容納200多人的階梯大教室裡晚自習,突然停電,大家趕忙跑去商店,不一會教室裡,一片燭光,大家繼續讀書學習,場面非常壯觀。不知誰把這個情景拍了照片,登在第二天的大連日報上。
寫到這裡,想起了當年對我影響極大的一本書,那就是《居裡夫人傳》。
居裡夫人是近代科學史上的一個奇蹟,她猶如一顆璀璨耀眼的巨星划過科學的星空,留下永久的光輝。她兩次獲得諾貝爾獎,她的發現與發明,為全人類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貢獻。然而,她的成就卻是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取得的。我對這位偉大的女科學家的人生成長經歷產生濃厚的興趣。
讀《居裡夫人傳》,我似乎被帶到了居裡夫人的實際生活和工作場景當中,近距離地觀察這位偉大科學家的行為舉止、工作精神、處世態度和崇高品質。
回想當時,讀了《居裡夫人傳》後,我的內心被這位高尚的女科學家的偉大精神深深震撼!
所謂的居裡夫人精神,意味著什麼?
第一,不向困境低頭的堅強意志。居裡夫人一生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苦,小時候的貧窮及被歧視,中學時的生活拮据,以及她心愛的科學家丈夫在車禍中不幸遇難……堅強的她,選擇的是永不向命運屈服。
第二,為科學堅韌不拔的獻身精神。沒有實驗室,沒有助手,為了從瀝青鈾礦提取人們尚未發現的新元素,她和丈夫每天面對著滾滾濃煙,攪動著幾十斤重的棍子,花了四年的時間終於提煉出了這個新元素——鐳。
第三,淡泊名利,追求人類幸福和社會進步的人文情懷。「鐳」的發現本來可以賣大錢,然而居裡夫人和丈夫沒有申請專利而謀取利益,相反他們則無條件的向外界公開他們的發現以及提煉「鐳」的方法。愛因斯坦說:「在全世界著名科學家中,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瑪麗.居裡。」
我很奇怪,為什麼這些年,居裡夫人的形象從我腦海裡淡化?細思恐極,原來何止是我,一個歷史時段以來,人們似乎集體性地丟棄了很多東西。在如今這個商業社會,人們對科學家、對科學精神敬而遠之,明星、網紅成了社會主角。這實在可悲可嘆。
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鍾南山、張伯禮等科學家被授予「抗疫英雄」榮譽稱號,並被國禮待之。
已經很久沒有遭遇過這麼崇高的精神,這麼執著的激情,這種可以不被吃喝玩樂驅使的生活以及忘我的高貴。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我們越來越清楚地感到一種迫切的需求,既對科學精神的需求。讓我們一起呼喚科學精神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