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石留印 劍過有痕
擊劍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1896年首屆現代奧運會就有擊劍項目,並且是唯一允許職業選手參賽的項目。
在我國,擊劍運動1955年隨著蘇聯擊劍教練在北京體院(現北體大)開設該項目專修課而正式開啟了推廣普及的大門,也正是在那一年,這項昔日的「貴族運動」傳入了歷史上英雄和俠客輩出的三秦大地,「 1959年的第一屆全運會上,擊劍被列為表演項目,到了1965年的第二屆全運會,擊劍就成為了正式比賽項目,咱們陝西省擊劍隊也正是在1965年組建成立的。」我省擊劍界元老、省擊劍協會常務副會長馮師斌微笑著回憶道:「記得那屆全運會之前我已經離開了體育圈,在鄉下務農,有一天,突然接到一紙調令讓我回體委報到,我拎著個破書包就去了,然後就開始了艱苦而緊張的全運會備戰,那時的訓練條件確實艱苦,但我們這些年輕人的熱情卻非常高,能身穿胸口印有『陝西』兩字的運動服去徵戰全運會,心裡倍感光榮和驕傲!」
讓馮師斌感到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陝西省擊劍隊在1993年在改制分流的過程中解散,雖然在此前的20餘年中培養出了包括葉保增、石賽佳、呂明等在內的眾多優秀教練員和運動員,但因為專業隊的解散,陝西的擊劍運動也隨之沉寂了整整25年,陝西擊劍的「優秀基因」未能得到很好的傳承。
劍隨令出 迅即能戰
2015年7月,陝西省擊劍協會正式成立,在協會的組織和引領下,僅用了兩年時間,協會註冊人數便達到了931人,常年參加訓練的人數突破3000人大關,擊劍推廣參與人數更是超過26000人,擊劍運動如猛醒的雄獅般在三秦大地上迅速發展和壯大。
隨著全運會進入「陝西時間」,我省擊劍運動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 據中國擊劍協會理事、陝西省高爾夫擊劍運動管理中心主任、陝西省擊劍協會主席潘紅軍介紹,從2018年開始,我省加快了擊劍運動發展和備戰十四運會的腳步,「為了恢復組建省擊劍專業隊,我們先後奔赴全國各地調研、考察,最終和山東、江蘇、福建3省達成合作,共引進註冊72名運動員,覆蓋花劍、重劍、佩劍3個劍種的成年隊員和青年隊員,其中,青年組與陝西省青少年體育運動學校合作共建。」2018年,陝西省擊劍隊再度樹旗,在通過合作共建模式引進的72名隊員中,不少人已經在全國大賽嶄露頭角,黃芊芊、朱亞玲曾在亞洲青年錦標賽中收穫銀牌,而在2018年的全國擊劍冠軍賽分站賽中,陝西隊奪得2金2銀2銅的佳績,創造了陝西擊劍隊參加全國賽事的歷史最好成績,隨後,黃阿麗、黃芊芊、傅瑩瑩、黃永希入選了國家集訓隊。
去年的全國擊劍冠軍賽暨二青會預賽上,以傅瑩瑩、黃芊芊、馬驍、宋恆、沈晨鵬和馬良為代表的我省男女劍客便在女子花劍、男子佩劍、男子重劍賽場上技驚四座。隨後的二青會決賽中,由黃芊芊、陳詩琳、黃梓妍和傅瑩瑩組成的陝西女子花劍隊更是力克實力強勁的上海隊,為陝西代表團貢獻了一枚沉甸甸的體校組女子花劍團體賽金牌。
除了引進人才外,陝西擊劍隊也不忘放眼未來、積極培養本土新秀。就在今年5月28日,為期3個月的2020年陝西省擊劍運動員第一期集訓正式拉開帷幕,陝西省擊劍集訓隊佩劍隊主教練茅凱敏表示:「這次參加集訓的隊員平均年齡在15歲左右,我們的目的就是培養和發現更多青少年優秀後備人才,通過集訓和選拔讓他們有機會進入省隊,經過技術水平和比賽經驗的不斷提升,讓咱們陝西的選手將來能夠站上全國比賽、世界大賽的領獎臺!」而在集訓動員大會上,潘紅軍強調道:「2020年是我省籌辦和備戰十四運會的衝刺之年,也是建設體育強省的開局之年,這為我省擊劍運動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當下受疫情影響沒有比賽的情況下,我們要積極創造訓練氛圍,探索以練代賽的有效方法,攻堅克難,補短項、強強項,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確保十四運會目標任務的實現。」
擊劍 全運會 花劍 集訓隊 重劍
【來源:西安日報資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