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張先鋒介紹館內珍藏的長江白鱘標本 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
長江日報記者陳潔 張晗 通訊員王環珊 王熙 孫慧
這幾天,白鱘滅絕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長江流域白鱘比較常見,「那時,經常會看到,有人拖著比板車還長的白鱘,比較常見。」「在長江裡打撈,一次能撈上來上噸重的白鱘。」僅40餘年,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珍稀動物白鱘從常見走向滅絕,令人心痛。
目前對白鱘的研究非常有限
收藏有40萬件標本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是亞洲收藏淡水魚類數量最多的博物館,也是國內收藏白鱘最多的博物館。
1月4日,記者探訪該館。「昨天關於白鱘滅絕的消息鋪天蓋地,不少媒體、市民找我諮詢。」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張先鋒是一位研究長江珍稀動物近40年的專家。
張先鋒介紹,長江裡的鱘一共有三種——白鱘、中華鱘、長江鱘。「白鱘最大的一個特徵是,它身體的前段有一個長長的吻,佔身體總長的三分之一。」
對於白鱘滅絕的消息,張先鋒表示「很震驚,但不意外」。他解釋說:「震驚的是,終於有這種說法公開對外發聲了。不意外的是,目前白鱘的研究非常有限,在宣布滅絕之前,我們科研工作者已經十多年沒有白鱘的標本收集和野外觀察記錄了,沒有像其他珍稀動物一樣,至少有一部分研究數據和經驗的積累,真的很遺憾」。
長江裡還有些魚也多年沒見了
漁民有一種說法,「千斤臘子萬斤象」,萬斤象指的就是白鱘。張先鋒介紹,「館藏白鱘標本中最大的4米左右,還不是最大的白鱘標本。我1980年在學魚類學時,看到過書上介紹過7米長的白鱘」。
長江今天滅絕的是白鱘,明天滅絕的是其他物種,那麼後天可能滅絕的又是什麼呢?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博物館王熙回答,中華鱘、長江鱘、鰣、鯮以及刀鱭,有的也已經很多年沒有見到過了。除魚類外,揚子鱷、山瑞鱉等水生動物也危在旦夕,「它們中的某些種類估計是下一個白鱘吧!」而雲南異龍鯉、白鱀豚這些是已經滅絕或功能性滅絕的物種。
同時,科學家們也表示,保護長江瀕危動物不單純是保護該物種,更重要的是要保護瀕危動物生存和繁衍所依賴的環境,就是要保護長江母親河。
留住長江江豚的「微笑」可期
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從2020年起在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植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
2019年12月2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首次分組審議《長江保護法(草案)》。這標誌著這部法律距正式出臺已不遙遠。
「我們雖然看到了白鱀豚、白鱘等一些物種的滅絕,但也要看到希望。」 在20多年對白鱀豚「淇淇」的人工飼養和研究中,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吸取了很多寶貴的知識和經驗,並把一些經驗用在了長江江豚的保護上。
數據顯示,2017年野外長江江豚數量約為1012頭,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快速下降的勢頭得到遏制,但其瀕危狀況並未根本改變。
生活在幾個遷地保護區和保護基地裡面的長江江豚的數量都在增加。其中,湖北石首的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有長江江豚80餘頭,天鵝洲的長江江豚保護被認為是世界上首個鯨類動物遷地保護成功的範例。
張先鋒表示,為保護長江立法是法律界和自然保護界多年努力的結果。「前期的調研,在法律文稿討論過程中,我所的專家們都有不同程度的參與,對長江保護法非常關注。我覺得上升到法的高度,對長江的保護可以說是非常有利的。」
連結
白鱘標本製作親歷者:曾採集百餘條白鱘幼體,但養殖失敗了
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館珍藏的長江白鱘標本 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
「到現在人類也沒有搞清楚,白鱘在長江裡是怎麼繁殖的。」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舜平教授對於研究了幾十年的白鱘有一些不舍:「本來我還想繼續研究白鱘的,但是沒有了相關的資料,這個要停下來了。」
1月4日,記者探訪位於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水生生物博物館。該館已有90年歷史,收藏有40萬件標本,其中白鱘標本就有6件。最大的一件白鱘標本,有4米長,距今已有41年的歷史。其中一件空中懸掛展示的白鱘標本,是根據何舜平等人上世紀80年代末外地運回的白鱘製作而成。
何舜平是四川瀘州人,從小在江邊長大,「那時,經常會看到,有人拖著比板車還長的白鱘,比較常見。」「本來白鱘是可以持續生活下去的,是人類的活動加劇了它的滅絕。」以前,每年回遊的中華鱘、白鱘非常多,「真的不是什麼稀奇的物種」。
1985年,從四川到湖北讀研究生,對於當年親手參與運魚、做標本的往事,何舜平歷歷在目。「記得上世紀80年代末,我們老師說要做幾個標本,電話打到中華鱘所」,對方稱「你們來嘛,派2個人拖兩條回去就行。」
當時交通不發達,何舜平和同事一起坐長途車到宜昌再轉車到三峽鱘魚所,「冷庫裡全部都是鱘魚,我們選了一條2米不到的白鱘、一條4米多長的中華鱘。」「當時沒有汽車,我們租板車把大魚拖到長途汽車站,然後花5塊錢請人抬到客車頂上,坐上晚上6點半的夜班車,第二天早上到武昌傅家坡,我們請客車司機把車開到水生所,輾轉幾天,才把大魚運到。」
何舜平回憶,等到魚解凍後,水生所陳宜瑜主任動第一刀把魚刨開,「沒有冷凍室,我們就把魚搬到防空洞裡解剖。先把肉剔乾淨,再用砒霜固定外皮,縫起來再填充。」
何舜平介紹,1991年和團隊科研人員在長江口,還採集到了100多條20釐米左右的白鱘幼體,「後來白鱘就逐年慢慢變少了,在南京找到一條、在宜賓找到一條」「想挽救它把它養活,但都養殖失敗了。」
在一本書裡,何舜平所在的學科組還貢獻過一篇有關白鱘的文章——結合古代物種分析其對陸生生物的形成和影響。他們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目前有關研究還在繼續,已經完成了匙吻魚全基因組研究。(長江日報記者陳潔 通訊員孫慧)
連結
白鱘滅絕了,為什麼菜場有售專家:這是美國匙吻鱘,和白鱘很相似
菜場裡賣的匙吻鱘和白鱘很相似 胡先生 攝
長江日報訊(記者陳潔)白鱘滅絕的消息,牽動著眾多市民和讀者的心。「新聞裡說白鱘滅絕了,但為什麼在菜場見到了它們的身影?」武漢市民胡先生給長江日報記者發來照片,照片中魚的體型與滅絕的長江白鱘很相似,都有一個長長的嘴巴。
胡先生說,照片是上月15日在古田三路拍的,當時看到一家路邊菜攤上有小販在賣魚,而魚的品種並不常見,就隨手拍了幾張照片。白鱘滅絕的消息,讓胡先生想起了之前拍的照片。他問:「這是白鱘嗎?」
4日,長江日報記者向在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請教後得知,胡先生拍照的魚確實和白鱘很相似。該所的兩位博士劉飛、王熙看了照片後一致認定——「這是美國的匙吻鱘!」
白鱘與匙吻鱘,都是鱘形目鏟鱘亞目匙吻鱘科下的物種。白鱘與匙吻鱘的親緣關係很近,外形上也很相似,最大的區別就是白鱘的吻像圓木棍一樣;而匙吻鱘的吻更扁平,像鴨嘴一樣,因此匙吻鱘也被稱為鴨嘴魚。
專家介紹,匙吻鱘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緩慢流動水域。這種大型淡水魚可以長到220釐米,重達90斤以上。匙吻鱘的名字來自其獨特的吻部,呈扁平槳狀,長度約佔體長的三分之一。匙吻鱘肉質鮮美,吻部富含膠原蛋白,營養豐富,是宴席佳餚。美國於上世紀60年代開始人工養殖,我國1988年從美國引進,現已成功地人工育苗和推廣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