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乒聯2018年8月2日發布的第46.V2版ITTF 手冊(參見圖一)的第二部分是桌球比賽規則。筆者發現,規則似乎並未對擦邊球作正式定義,其中與擦邊球相關的條款分散在四處,原文列在下面。
圖一 ITTF 手冊第46.V2版
2 THE LAWS OF TABLE TENNIS
THE TABLE(比賽臺面)
2.1.1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table, knownas the playing surface, shall be rectangular, 2.74m long and 1.525m wide, andshall lie in a horizontal plane 76cm above the floor.
2.1.2 The playing surface shall not includethe vertical sides ofthe tabletop.(側面)
2.6.3 Asthe ball is falling the server shall strike it so that it touches first his orher court and then touches directly the receiver's court; in doubles, the ballshall touch successively the right half court of server and receiver.(發球時的合法擊球)
2.7 THE RETURN (還擊球時的合法擊球)
2.7.1 The ball, having been served orreturned, shall be struck so that it touches the opponent's court, either directly or after touching the netassembly.
3.3.2.4 Theassistant umpire shall: (助理裁判員的職責)
3.3.2.4.1 decidewhether or not the ball in play touches the edge of the playing surface at theside of the table nearest him or her;
本條款的一段表述似乎最接近擦邊球定義,整句話翻譯如下:助理裁判應該確定比賽中的球是否觸及比賽臺面離自己最近的球檯一側的邊緣。其中「觸及比賽臺面的邊緣」(touches the edge of the playing surface)這九個字被理解為判斷擦邊球是否合法的依據。
規則的這種行文安排有點奇怪,規則2.5 定義一節(2.5 DEFINITIONS)中定義了14個重要術語,卻沒定義擦邊球,而是在助理裁判職責一節(3.3.2.4 The assistant umpire shall:)的文字敘述中「疑似」間接「定義」了擦邊球。更令人不解的是,該手冊厚厚200多頁近十萬字,竟然提都沒有提到擦邊球(edgeball)這個詞。或許這也反映了規則制定者的困難選擇?
根據以上規則,1.525米*2.74米的矩形球檯上表面是比賽臺面,球檯面板的側面不屬於比賽臺面。發球或還擊時球觸及比賽臺面為合法,擦邊球觸及比賽臺面的邊緣為合法。
根據規則,可以得到推論如下:球檯面板的上表面和側面都是無厚度的幾何平面,其交線為無寬度的幾何線(可稱為球檯稜線),二者的轉角為絕對直角(不支持圓角模型)。規則與裁決均不涉及擦雙邊球的存在、分類和比例(1%到99%),只需要區分(100%的)合法擦邊球與(100%的)界外(非擦邊)球。根據以上分析,可以認為凡是來球砸在稜線上的都叫擦邊球,它們一般都有異常的反彈表現。理論上可認為近似屬於三維偏心非完全彈性碰撞。
我們先來看看「觸及比賽臺面的邊緣」(touches the edge of the playing surface)這九個字,所用動詞是接觸(touch),當然是指球與球檯的實際接觸。那麼,球體投影肯定不算是接觸,球殼/球檯的接觸範圍也肯定不是一個理論上的幾何點(幾何點沒面積,自然談不上接觸),而是實際接觸時二者變形後的接觸「面」(即作用力面)。這個面分布在三維立體空間,面積很小,形狀複雜、多變且轉瞬即逝。通俗地說,這個作用力面可以想像為球打在球檯上留下的印痕~~~~球印。球印當然是球觸及球檯的結果,擦邊球順理成章地可通俗看成球印壓在稜線上的來球。
假設以臺外上方(2區)來球擦邊為例。如果該球100%完全打在球檯側面,其作用力面形狀假設是一個橢圓(或圓或環),則該橢圓應該100%位於側面,這就是一個標準的界外球而不是擦邊球(參見圖二,左球)。如果該橢圓不斷向上移動,表明來球的作用力面越來越接近觸及比賽臺面的邊緣,越來越接近擦邊。一旦該橢圓最上部觸及球檯稜線(或球檯側面橢圓上部出現缺損),說明來球已經觸及比賽臺面邊緣,這就是一個合法擦邊球(參見圖二,右球)。
圖二球印觸及稜線示意圖(右球觸及,左球未觸及)
圖三中放大的擦雙邊球球印顯然已經觸及稜線,也可以說球檯稜線肯定會把球印劃分為A、B兩部分。其中A接觸上檯面,B接觸側面。從理論上看,同一方向來球擦邊的不同厚薄其實就對應著A、B雙方比例的變化,同一落臺點同一比例不同來球角度的變化其實就對應著A、B各自作用力大小(壓強)的變化。
圖三擦雙邊球球印示意圖(虛線為球檯稜線)
規則推定,只有球印100%落在球檯側面(即A=0, B=100%)才算是界外球;只要球印有1%(甚至更少比如萬分之一、億分之一)在稜線之上(即A>0,B < 100%,)就算是有效擦邊球,因為此時,來球已經觸及比賽臺面的邊緣(稜線就是比賽臺面的邊緣)。
本來,將100%作為界外球和合法擦邊球的分界線也未嘗不可,畢竟只要對雙方一視同仁,規則也算是公平的。
如此規定當然是為了減少爭議、方便裁決、保證比賽順利進行。但事實真能如願嗎?
現實問題是桌球比賽執行這種規則和方法,帶來的問題是爭議多、裁決難、服眾難。
現行擦邊球規則與裁決標準的不足之處在於:
1 科學性有所欠缺。兩個相互垂直的平面相交,其交線同時屬於兩個平面,球檯稜線是它們不偏不倚的唯一分界線。所以,將擦邊球合法與否的界線劃在各佔50%處是桌球球檯客觀條件的必然產物。100%劃界明顯有失偏頗,50%劃界嚴密精準,無懈可擊。
2 合理性明顯不足。打球實踐中,來球擦在上邊有效,擦在側邊無效是正常思維的自然結果。而現在,99%不如1%的奇怪現象出現,表明了將分界線劃在100%處是顯失公平的。
3 這種科學性、合理性有明顯瑕疵的規定與人們樸素的直覺感官判斷之間極易產生衝突,這就是球場爭議時有發生的根本原因------明明看到直射來球是打在球檯側面上反彈回去,裁決結果卻是有效擦邊球?其直接後果就是規則和裁判的權威性、公正性受到質疑,並帶來對其信任度的降低。
4 裁決爭議時的判斷決策標準不明確。人們看到,一旦爭議發生,裁判員中止比賽,反覆觀看視頻商討裁決,費時費力還不討好。這一切皆源於裁決標準的不明確。觸及邊緣,誰看見了?有證據嗎?證據可靠嗎?
不少球友相信側擦反射角等於入射角是一條標準,其實是十分牽強的。因為桌球與球檯的碰撞近似屬於質量差距懸殊的小球與光滑平面之間的非完全彈性偏心碰撞,恢復係數e=23/30=0.77,數值顯著小於1,反射角顯著小於入射角。加上重力影響的疊加效應,其反彈線遠遠偏離等角反彈線。側擦反射角小於入射角倒可能是一條較合適的參考標準,但小多少沒有具體數據,那是可變的。再者,來球的旋轉也能使反射線方向角度發生變化。
相比之下,反倒是那種「球砸在上邊向上彈,砸在側邊向下彈」的樸素、直觀判定標準要簡明、合理、靠譜得多。
5 裁決結果難以服眾。不少大型比賽重點場次關鍵時的擦邊爭議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就是最好的註腳。缺乏鐵證,國際級裁判的權威也堵不住眾人的嘴,最高級別的大賽也不例外。
事實上,規則中迴避擦雙邊球的做法並沒有使爭議減少,也沒有使裁決更便利,比賽的連續性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幹擾。甚至可以說,正是這種迴避擦雙邊球的做法才導致爭議更多、裁決更困難。使得原本可以較方便的水平面判定變成了對側面反射角、入射角誰大誰小的爭論。
6 這種規定還會使下方(3區)直射來球是否合法擦邊面臨一個同樣複雜難解的角度判斷問題,帶來更多的爭議。
從歷史看,桌球由網球演變而成TABLE TENNIS。桌球這種擦邊球「觸邊即有效」的規定有可能是直接套用網球規則中關於壓線球「觸邊即界內」的相似規定而來。
從兄弟球種比賽規則可以明顯看到,將界外球規定為必須100%位於界外確實比判定球體是否50%以上位於界外要更容易、更方便(參見圖四)。
圖四 足球規則規定球體100%越過門線虛擬平面才算進球。
但這並不等於桌球規則這樣規定必然能使裁決更容易、更方便。實際情況是是恰恰相反。
其實,桌球規則並不能完全照搬兄弟球類規則中的成功經驗。其中關鍵原因在於桌球的擦邊球與網球、排球、足球中的界外球面臨的現實碰撞條件均有很大不同,前者是「球檯」,後者是「球場」:後者場地分界線都是在一個平面內,而桌球的界內外卻分別在兩個甚至三個平面上,呈三維立體的分布狀態。
網球、排球打在界線內外其反彈狀態幾乎沒什麼區別,而桌球打在界線內外(上表面或側面)其反彈狀態卻天差地別,完全不同。再者,對同一個落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網球來球的落地效果都是一樣的,而桌球擦邊落臺則大不一樣,存在著擦單邊(擦上邊、擦側邊)、擦雙邊的區別。也可以近似認為網球、排球、足球落在場地界線上基本都屬於二維偏心碰撞,而桌球擦邊球卻完全屬於三維偏心碰撞。
有可能,正是這種忽視具體客觀條件不同,迴避桌球擦雙邊球的真實存在,迴避必要的理論探討與分析,在規則中原封不動的生搬硬套,導致了桌球擦邊球定義困難,裁決困難且裁決結果難以服眾的根本原因。後者的規則與技術,雖然可以借鑑、學習,但還必須經過改造、創新才能更符合桌球項目的特定要求。
2017年底,國際乒聯執行長史蒂夫·丹頓先生表示:「我們將在2018年測試擦邊球回放系統(edge ball review),並計劃在2019年在所有主要賽事上實施。」「我們甚至認為球員可以在比賽中挑戰任何決定,包括對手發球的合法性。」,「技術很快就會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
大家都希望如此,但實施效果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同時,還有更大量的無法應用edge ball review的比賽和場合又怎麼辦呢?
人們要問,現行擦邊球規則是否還有改善的必要與可能呢?答案是肯定的。
現實呼喚更科學、更合理、更少爭議、能迅速公正裁決,保證比賽順暢進行的桌球擦邊球規則與裁決標準。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歡迎討論!祝各位球友新春快樂!
桌球網 十年砍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