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產業園」—半導體知識科普
每周末發布半導體產業周報
平時發表半導體系列文章
拒絕做新聞搬運工
W1901周 周報
大家好,上一周實在是沒發生什麼特別新聞,大概就是這幾條。
1,蘋果市值暴跌---自作孽不可活,沒啥好說的。
2,臺積電3nm解決水的問題,3nm廠房如期動工---感覺現在說這個有點太早。
3,傳英偉達將捨棄臺積電,將用三星EUV製作7nmGPU---新聞自己都說是傳言,沒啥可說的。
還有一些飯後談資,比如華為員工用蘋果發推特,運營商抱怨諾基亞,愛立信~這些還是不說了,大家當成飯後談資就夠了~
於是,我想了想這一周就和大家普及半導體知識吧。今天聊一下關於FinFET的工作原理,在看這篇文章之前,我希望你已經看了這兩篇文章(這可能最簡單的半導體工藝流程(一文看懂晶片製作流程)和 CMOS到底是怎麼工作的),因為傳統的MOS結構是基礎,如果不知道的話,在理解FinFET結構時,會非常困難.
這一期我將從FinFET好處,FinFET原理,FinFET物理結構,行業內怎麼定義多少納米工藝這四個部分來介紹。
為什麼會出現FinFET技術?
我們在聊傳統的MOS結構時,曾經畫過這樣的示意圖。這是一個典型的MOS結構,在之前的製程演變中,比如0.35um,0.18um,90nm,65nm等等,都是將中間的柵極變窄,這是製程進化的核心技術。我們常說的0.18um,90nm,65nm等等,其實就是指柵極在橫向的寬度。
但是在傳統MOS結構發展的22nm左右時,出現了一個每個半導體人都不想遇到的兩個問題。
第一,如果按照原來的MOS結構,線寬再縮小的話,源端和漏端會很容易短路。就是電子非常容易「不小心」從源端跑去漏端,這個不受柵極的控制。這是我們非常不希望看到的,因為會造成電路失效,變成一個不受控制的魔鬼。
第二,飽和電流太小,換句話說,就是源端到漏端的電流太小。我們當然希望這個電流越大越好,因為越大MOS開狀態和關狀態的區別就越大,行話叫開關特性好。
那怎麼辦呢?於是人們發明了FinFET技術和SOI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由於現在FinFET技術是主流技術,臺積電,intel,三星,中芯國際都是使用這種技術。SOI技術現在只有GF在使用,所以我們主要聊FinFET技術。SOI的話,看看以後有時間再和大家聊。
FinFET的原理
可能是受到了第一部3D電影《阿凡達》的影響(開玩笑~),半導體工作者也從中受到啟發,既然我不能在平面上減少尺寸了,那可不可以在3D空間來做做文章呢?於是intel首先在22nm上採用了FinFET技術。我們首先看一下3D的FinFET和2D的傳統MOS有啥區別。
左邊是傳統的2D plannar結構,右邊是3D的 FinFET結構。假設我們的源端source和漏端Drain在左右兩側。那麼FinFET和傳統MOS最大的區別就是source和drain長高了。長高部分的高度就是上圖最右邊標註的Hfin,寬度就是Wfin。
那他是怎麼減少漏電並且提高飽和電流的呢(source到drain的電流大小)?首先,原來2D結構時,電子只在一個平面來運動,就是Si的表面,從source到drain。但是在3D結果中,由於高出來了,多了兩個側面來運動,所以相同時間內,電子的轉移量是2D的3倍,所以飽和電流理論上也是2D結構的3倍(其實不是啦,只是為了好讓大家理解)。正式因為飽和電流變大了,我可以不需要這麼寬的線寬就能達到我想要的電流。也就是說,原來2D結構中,我想得到9uA電流,線寬(上圖中的Lg)必須是20nm,但是用3D結構,我可以用60nm(Lg)就可以得到9uA的電流。所以source和drain的距離變大,也減少了那些「不小心」從source到drain的電子,所以減少了漏電。
為了更方便你理解,我畫了三張圖,是3D結構的三視圖。我們假設從上圖中的右側看去,3D結構的MOS應該是長這樣的。
上面的metal gate是在製程演變中,將poly gate換成了metal gate。SiO2也換成了high-K來代替。源端和漏端在屏幕的表面和裡面,電流方向是從屏幕表面流向屏幕裡面。為了方面理解我們再看看俯視圖(下左)和側視圖(下右)。因為這兩張圖是看不到fin和high-k的,所以我將metal gate畫成了半透明形式,方便大家觀看。
FinFET的物理結構
看完示意圖,我們再看一下實際的FinFET結構時長什麼樣的。我們先拿三星的16nm FinFET結構作為參考,下面這張是FinFET結構的俯視圖(只有Fin結構,還沒有製作成MOS)。
是不是感覺像是魚鰭一樣?所以大家也把FinFET結構叫做「鰭式結構」。下面這張圖是在製作完具體的MOS之後的FinFET結構。
上文提到過,在實際的結構中,俯視圖是看不到Fin結構的,只能看到source,drain和metal gate。其中上圖右下放的箭頭表示fin的方向(是左下到右上的方向),和它正交垂直的灰色條形結構時metal gate,白色結構時source和drain,上圖有標註。電流方向是從source到drain的方向,這個MOS是開是關是按照metal gate施加的電壓決定的。我們先不用管gate contact,那個是用來提供metal gate電壓的,不是我們今天的重點。
如果我們垂直於fin的方向切一刀(就是按照左上角,s和d之間的箭頭方向),看看截面,會出現什麼情況呢?會得到下面的圖形,這可能是我們最常見的FinFET結構圖形。
中間一條一條垂直方向的就是fin,上面倍metal gate覆蓋,中間有high-K作為隔離,電流方向從屏幕表面,流向屏幕裡面。如果把上圖局部放大,就是這個圖形。
當然,你也有可能會看到下面這張圖,這是平行於fin的方向切一刀看到的截面。在這個方向上會很容易看到有W(鎢)構成的contact,因為在這個方向上,左右兩邊是source和drain,常常會有contact把電流引出來。這個方向能看到的東西比較多,所以我先放個示意圖,然後再放一個實際圖形,對,沒錯,就是下面這個圖。
我們現在試想一下,如果按照綠色fin的方向切一刀,我們能看到什麼?先不要往下看,先想一分鐘。。。。。。
就是下面這個圖形。
其中,中間的灰色柱狀是metal gate,黑色的是contact(W),下面左右方向的一整條深灰色都是fin,不要問我,為什麼metal gate會長在fin 下面,因為這個涉及到TEM原理,又有很多內容,你只需要知道這是錯覺就夠了,電流方向是從左到右。
多少納米工藝是什麼意思
我們看新聞,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比如臺積電14nm量產,三星7nm量產。那這裡的7nm,14nm是怎麼定義的呢?
首先說一個事情,intel是在20nm/22nm的時候使用FinFET技術,三星,臺積電是在16、14nm的時候使用FinFET技術。之前都是使用planar 結構。
其實在使用FinFET技術之後,多少納米工藝就不是指柵極寬度,更不是指fin的寬度。比如在7nm製程中,沒有一個結構是7nm的。這些數字只是一個虛擬數字而已。它是按照摩爾定律的規律來命名的。比如22nm的時候,1平方微米只能裝下100個電晶體(舉例子啦,不要較真)。根據摩爾定律,22nm下一個節點應該是14nm/16nm.而且1平方微米應該能裝下200個電晶體。所以,不管我的fin是多寬,只要我滿足這個條件,就能叫它是14nm工藝。下面我們簡單羅列了intel,三星,臺積電pattern density等主要參數。
可以看到,根據切片結果,無論是看gate length,還是fin pitch,metal pitch等參數,在相同製程下,intel要比三星,臺積電要小。所以現在很多人說,intel的14nm就是臺積電三星的10nm,intel的10nm就是臺積電三星的7nm。
OK,暫時就想到這麼多,我覺得看完之後,你肯定了解FinFET的原理了。不要問我具體的process流程,大家混口飯吃都不容易,不要牽扯一些涉及到商業機密的問題。
如果大家喜歡,希望大家轉發~
END
關注我們·關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