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飛吧 嫦娥》:第一時間解密探月工程科技

2021-01-07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23日消息,12月17日,嫦娥五號成功將月壤帶回地球,圓滿完成了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任務的最後一步。伴隨這一歷史性時刻共同到來的,還有新鮮出爐的關於嫦娥五號的科技解讀。「嫦娥五號」怎麼登月?如何導航?怎樣挖土?這其中都有哪些難度,是如何克服的?在7集短視頻《飛吧 嫦娥》中,這一系列謎團正在逐一解開。

核心技術切入,精準聚焦七大關鍵環節

飛天攬月,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夢想。在話題的設置上,《飛吧 嫦娥》精準選取發射、測控、落月、採集、交會對接、月壤轉移、返回7個關鍵環節,聚焦「嫦娥五號」從發射到回家的多個驚心時刻,展現了「深空測控」「變推力發動」「連杆轉移」「跳躍式二次再入」等近20項關鍵核心技術,使得觀眾對於此次探月任務有了系統的認知,充分發揮了科學普及、解疑釋惑作用。

將抽象的技術「化虛為實」,長徵五號大推力火箭成了該系列短視頻的第一個主角。在它的保駕護航下,嫦娥五號義無反顧地向太空進軍。在第二集中,擁有「千裡眼」的中國深空測控站,一刻不停地盯住幾十萬千米之外的太空飛行器。在鑽取月巖的空心螺旋鑽頭裡,套著一個長筒襪一樣的小袋子;通過仿生學設計,連杆轉移機構讓樣品容器在太空中實現了精準穿越……一系列可感可知的科技成果作為講述載體,《飛吧 嫦娥》將探月工程的高深科技,在螢屏上一一還俗。

專業性是此類科學短視頻的命門。在大眾的眼裡,嫦娥五號之所以神秘,在於它對那片未知領域的探索,不僅僅是看到了什麼,更多的是如何做到的、怎樣看到的、背後都經歷了些什麼。而後者尤其需要權威細緻的解讀。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該片在七大關鍵核心環節中,首次公開部分科研關鍵環節和技術研製場景,並邀請大量的一線工程師、科學家、技術人員進行解讀,與發射紀實、試驗紀實融為一體,引導大眾對於科技的思考與探索,權威講述嫦娥五號如何圓滿完成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

驚心動魄的「五分鐘」

五分鐘的篇幅,做好不容易,做精尤其難。將深奧的航天技術能夠在五分鐘的時間說清楚,並且被觀眾接受、記住、喜愛,尤其需要考驗創作者的功力。這不僅需要對主題內容有通盤的理解和掌握,還有對於故事講述節奏、講述方式的創新把控。

在7個「五分鐘」裡,《飛吧 嫦娥》所講述的七大關鍵步驟環環相扣,每個步驟中的各項技術突破,也是一氣呵成、直切要害。譬如「層層拋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鏈,先告訴觀眾從15公裡的高空到達月面的艱難,再詳細揭秘如何使用可變推力發動機完成減速下降,而後拋出「懸停」和「避障」的問題,再講述如何利用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拍攝並計算出合理的降落點;譬如「開門見山」式的閃亮登場,直接亮出「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大推力,再詳細闡述支撐它的8臺液氧煤油發動機加4臺液氫液氧發動機;譬如先呈現「天上」軌道器和上升器的交會對接,再回到「地上」地面試驗苛刻的精度要求……包袱不斷、懸念不斷,在一系列別具匠心的劇情設計下,該系列短視頻的每一個五分鐘,都不重樣。

在科普表達上,《飛吧嫦娥》通過大量的對照和類比,將科學術語和科學量級還原成日常生活的可知可感,以最為淺顯易懂的方式,讓觀眾看得清、聽得懂。此外,將現場採訪與三維動畫演示相結合,通過三維動畫還原空間環境,直觀解讀科學原理,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視覺體驗。高難度的科技標準和複雜的工程需求在酷炫的音畫演示中得到認可和理解。五分鐘的時間內,觀眾不僅能看到一波三折的創新故事,看到跌宕起伏的戲劇衝突,也看到了媒介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

「現在進行時」融入溫度情懷

《飛吧 嫦娥》系列短視頻在嫦娥五號落地當天即登錄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創下了紀錄片的制播時效新紀錄。緊緊跟隨最新新聞事件,使得紀錄片不再是記錄歷史、梳理過去,而是緊隨當下成為現在進行時,記錄定格「此時此刻」。在片中,觀眾可以看到嫦娥五號發射、登錄月球、採集土壤、返回地球等最新的新聞畫面,看到科研工作人員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的權威解讀,更多的技術細節被解密,更多的內心共鳴被激發,對於相關新聞報導形成了及時深入的拓展與補充。

「嫦娥」的名稱,本身就給了中國探月工程一個詩意的名字。中國探月工程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浪漫色彩。科研工作或許看上去枯燥乏味,但他們收穫的是人類對於未知疆域認識的不斷加深,是科學技術的迭代和躍進。正如《飛吧 嫦娥》開篇就描述的,這是一個月亮與夢想的故事。這個夢想,在紀錄片中,是科研人員專注、緊張、期待的眼神,是成百上千次試驗和忐忑急迫的等待,是航天工程師的匠人匠心,也是深空探測器望向的星辰大海。人文的鋪底和點綴,構成了《飛吧 嫦娥》獨特的敘事情境。

攬月而歸,踏夢而行。這條路很長,中國人已經走了16年。伴隨著傳統民樂和打擊樂交織在一起的背景音樂,這群人的故事在片中演繹得極為傳神。他們是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中國探月人的縮影。《飛吧 嫦娥》正在以紀錄片的形態,不斷拓展新聞報導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增加螢屏上的溫度和質感,給中國航天貢獻獨特的視覺檔案。

作者:錢力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探月期間,一定要帶孩子看這部《探月吧,少年!》
    為做好航天科普,全面激發青少年的航天熱情,積極響應領導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的號召,在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指導下,由北京華聲志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旗下"太空C計劃"打造的中國首檔航天青少年科普類紀錄片短視頻《探月吧,少年!》於11月24日正式上線。
  • 探月「嫦娥工程」實現五星紅旗插上月球
    ——紀念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50周年(八)陳 輝中國的探月工程,又叫作「嫦娥工程」,由「嫦娥」系列衛星組成。分為三個階段: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嫦娥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仙女,據說是神箭手后羿的妻子。
  • 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我國探月工程亮點回顧
    2001年,由原國家國防科工委組織中國科學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原總裝備部等單位正式啟動月球探測工程的相關論證工作。根據我國當時的科技水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充分利用應用衛星研製成功的經驗和成果,最大限度地採用經過飛行試驗檢驗的衛星平臺及相關分系統的硬體和軟體,通過兩年多艱苦會戰,設計出結合了東方紅三號衛星平臺與中國資源衛星特點,又具備多項新技術的嫦娥一號衛星方案,並順利完成了奔月、探月的關鍵技術攻關。
  • 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發射在即,一起回顧中國探月工程
    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到月亮上觀光探秘,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的憧憬和追求,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中國人的浪漫想像開始成為現實。  【嫦娥工程,中國的探月之旅啟航】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從此,中國的探月工程誕生了。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三號:中國探月工程的"三級跳"
    新華社西昌11月29日電(記者李宣良、王經國、餘曉潔)即將實施的嫦娥三號任務,將實現中國探測器首次在地外天體的軟著陸和巡視探測。從2007年到2013年,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三號,中國探月工程實現了「三級跳」。
  • 我國正在啟動實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號任務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3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我國正在啟動實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號任務和行星探測重大工程小行星探測任務。這其中,嫦娥七號任務擬開展月球南極著陸與巡視探測;小行星探測任務擬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開展繞飛探測並實現取樣返回,同時對主帶彗星133P開展繞飛探測。
  • 為什麼說「嫦娥五號」,是迄今最為複雜的探月工程?
    從「嫦一」到「嫦五」,從西昌到文昌,從大涼山腹地來到南海之濱,45歲的李智斌與中國探月工程有著不解之緣。作為國家空間站建設工程發射場系統副總設計師、國家「探月工程」三期關鍵技術攻關和方案研製優秀個人,這次是如何送「嫦五」出徵?它將完成怎樣的使命?為何說這是目前為止最為複雜的探月工程?為此,22日,楚天都市報記者專訪了李智斌。
  • 探月工程有關負責人:嫦娥三號計劃12月發射
    新華網北京9月25日電(記者 韓元俊)探月工程有關負責人25日在嫦娥三號月球車全球徵名活動啟動儀式上說,嫦娥三號任務計劃於今年12月實施,和嫦娥一號、二號任務不同,嫦娥三號任務將實現我國太空飛行器第一次在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探測。
  • 7集微紀錄片《飛吧 嫦娥》,帶你回顧嫦娥五號任務!
    今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976期】 近日 由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的 7集微紀錄片《飛吧 嫦娥》 播出收官
  • 中國首次探月工程第一幅月面圖像發布(圖)
    新華社發中國網直播:中國首次探月工程第一幅月面圖像發布儀式新華網北京11月26日電(記者陳二厚 黃全權)26日9時40分許,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號衛星傳回並製作完成的第一幅月面圖像。在第一時間,「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第一幅月面圖像」通過新華社傳到了世界各地。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探月國家隊書寫《月背徵途》揭秘我國探月工程全...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中國探月踏上新徵程。
  • 「嫦娥之父」葉培建:中國探月工程超額完成
    「嫦娥之父」葉培建:中國探月工程超額完成2021-01-02 15:51出處/作者:快科技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chenshaojie   2020年12月17日,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 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 為何各國都要探月
    當網易科技記者再度聯繫到歐陽自遠的時候,發現他並沒閒著,正在西昌現場,密切關注著嫦娥奔月的動態信息。老先生向網易科技記者形容,自己是忙得「沒有一點點時間」顧及其他的事情了。歐陽自遠是中國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在外界有「嫦娥之父」的美譽。
  • 我國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
    新華社海南文昌11月24日電(記者胡喆、陳凱姿)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嫦娥二號超額完成任務
    嫦娥二號完成探月任務後,成功飛抵日地拉格朗日L2點,堪稱中國航天史上又一大創舉。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表示,嫦娥二號通過在月球背面實施降軌,奠定嫦娥三號「落月」的技術基礎;通過飛往150萬公裡外的太空,進一步驗證太空飛行器軌道設計、深空測控能力,成為中國未來深空探測的「先遣部隊」。笑容滿面的吳偉仁在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會議室接受記者的專訪。
  • 探月收官之戰:「嫦娥」奔月「挖土」
    長徵系列火箭一直是中國探月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運載角色。    中國探月工程作為《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標誌性工程,是為推動航天事業發展、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綜合國力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自2004年1月立項並正式啟動以來,長徵三號甲遙十四火箭將嫦娥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拍攝了全月球影像圖;長徵三號丙遙七火箭將嫦娥二號衛星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首次實現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
  • 國務院新聞辦就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12月17日(星期四)下午3時舉行新聞發布會,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國家航天局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楊保華,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國家航天局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李春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工程師謝劍鋒介紹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
  • 工業和信息化部積極做好衛星無線電頻率協調保障 助力探月工程嫦娥...
    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由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開啟了我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任務的新徵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由軌道器、著陸器、上升器、返回器組成,其中軌道器和返回器搭配使用,組合成為軌返組合體,著陸器和上升器搭配使用,組合成為著上組合體,目標是實現無人月面自動採樣返回、開展月球樣品地面實驗室研究。 無線電是太空飛行器開展空間測控、數據傳輸、信息探測等業務的唯一通信手段。
  • 嫦娥五號取月壤,中國探月的「一小步」
    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新京報訊(記者 倪偉)自從1976年以後,美蘇探月的熱情消退,人類零星有不多的探測器飛往月球,但再也沒有從月球上帶回什麼東西。直到今天(11月24日),中國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從地球出發,計劃取回約2千克月球土壤。整個過程將持續20多天,其中大部分時間都在飛行,月面採樣的工作僅有兩天時間。
  • 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 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徐想 攝)    12月17日,國新辦舉行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發布會。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會上介紹,今天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著陸,任務獲得圓滿成功。習近平總書記親致賀電,高度肯定嫦娥五號任務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這是對全體參研參試科技工作者的極大鼓舞和鞭策。  吳豔華介紹,嫦娥五號是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