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曾經說:"天下絕無不熱烈勇敢地追求成功,而能取得成功的人。"
人們常說,贏在起跑線,一個良好的出身通常是人人羨慕的得天獨厚的優勢,而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基礎同樣重要。
在世界人民看來,印度尼西亞是一個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的幸運兒。他有著300萬平方公裡的海洋,是一個坐擁3億人口的大國,印度尼西亞的未來原本充滿著無限的可能。然而當人們深入探究的時候發現,如此優越的印度尼西亞,為何還是個三流國家?
得天獨厚
印度尼西亞位於亞洲的東南部地區,赤道穿過,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馬來西亞接壤,與泰國、新加坡、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隔海相望,印度尼西亞對外交流便捷。
目前印度尼西亞的總人口已經達到了3億,他也成為了世界上排名第四的人口大國,其國家發展活力無限。
印度尼西亞的國土面積為190.4萬平方千米,排名世界國土面積的15位,與世界上其他疆域遼闊的國家相比,印度尼西亞的陸地面積並沒有較大的優勢。
然而印度尼西亞還有一個殺手鐧,那便是廣大的海洋領土,印度尼西亞的海洋面積超過了300萬平方公裡。目前印度尼西亞是亞洲地區除了中國之外,領土最為廣泛的國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面積、人口優勢讓印度尼西亞有著無限的可能。
與此同時,印度尼西亞位於馬六甲海峽附近,扼守眾多國家的海上交通要道,印度尼西亞有著別人無法想像的話語權。
在眾人看來,印度尼西亞的自然條件與人文條件如此得天獨厚,如今的他成為世界強國必然毫無壓力。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眾多人口大國之中,中國、俄羅斯、美國等國家位居第一梯隊,印度等國家位於第二梯隊,印度尼西亞這樣的國家只能被遠遠甩在身後,人們稱之為三流國家。
顯然,在高手如雲的國際賽場之中,印度尼西亞並沒有任何的存在感。有人說,存在感是一個十分模糊的詞語,人們不能用所謂的存在感來判定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如此,我們便從印度尼西亞的真實數據出發。
3年前,印度尼西亞的GDP超過萬億,在亞洲排名第五,世界上排名16位。或許這樣的成就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已經十分可觀,然而他依舊沒有躋身於世界強國的資格。
除了經濟上捉襟見肘,印度尼西亞的政治也面臨著極大的困境。在同類型的發展中國家之中,印度尼西亞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極低,印度、巴西等國家均在其之上。
而與同樣處在發展之中的中國相比,印度尼西亞更是無法與其相提並論,更別提美國等世界強國。
如今印度尼西亞大多數的活動範圍都局限在東協地區,那時候的印度尼西亞有著莫大的自信,也終究只不過是在一群弱小的國家之中找到了自己稍微具有一點優勢的存在感。當印度尼西亞的活動範圍擴展到亞洲之外的時候,他便喪失了所有的話語權。
人們時常調侃,印度尼西亞有著世界上一流家的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位置優勢,卻連二流國家都是觸不可及的高度,實在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追本溯源
為什麼印度尼西亞享有300萬平方公里海域、坐擁3億人口,為啥仍然只是個三流國家呢?其中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自然環境成為了制約印度尼西亞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人們常說,熱帶地區無強國,印度尼西亞就是在這個說法之下成長起來的。位於赤道附近,印度尼西亞地處熱帶地區,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
高溫多雨,這樣的環境雖然利於某些農作物的生長,卻不利於人類的居住。
與此同時,印度尼西亞的自然環境也給工業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損害。高溫讓勞動者們產生了嚴重的不適感,其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然而多雨的氣候讓工業製造在開始與停止之間反覆變化,天氣的不確定性給工業發展到來了巨大的麻煩。
有人曾經想到了解決方法,或許印度尼西亞的人們可以在涼爽的空調房間中工作。這樣的想法雖然前景美好,卻缺乏具體的可操作性。印度尼西亞並不算是一個發達的國家,生產成本的大規模輸出給政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同時印度尼西亞的人口高達3億,空調無法覆蓋到如此龐大規模的人群,這也意味著通過改善工作環境而提高人們工作效率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印度尼西亞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島國,被人們稱為千島之國。人們認為這樣廣泛的國土面積或許會是印度尼西亞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事實卻並非如此。
海岸線太過破碎,印度尼西亞國土無法連接到一起,每個島嶼都處於相互隔絕的狀態之中,這樣細碎的領土並不利於整個國家的聯動。
事實證明,大量的島嶼給印度尼西亞帶來的影響也是雙面的。印度尼西亞的海岸線十分曲折,因此產生了眾多優良的港灣,而海岸線以及港口都是發展國際貿易的重要條件。與此同時,這些島嶼也破壞了印度尼西亞的地緣結構。
印度尼西亞的國土面積呈現著東西狹長、南北分散的狀態,這樣的地理結構給印度尼西亞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阻礙。
印度尼西亞想要實現各個地區的聯動必須修建完整的道路交通運輸網,然而島嶼與島嶼之間的過長距離也讓印度尼西亞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壓力。
在交通通暢的情況下,蘇門答臘島運輸到爪哇島的貨物要跋山涉水,長距離運輸需要眾多的事件,這也意味著貨物運輸的成本超乎人們的想像。
除了擁有破碎的地緣結構之外,印度尼西亞的陸地結構依舊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印度尼西亞的核心是爪哇島,擁有廣闊的盆地,然而在印度尼西亞的其他地區,山地與丘陵佔據了大部分的江山。
印度尼西亞地處熱帶地區,降水較高,森林茂密,內陸地區甚至被雨林覆蓋。對於原本便不具備廣闊的國土面積的印度尼西亞來說,這樣的自然環境更是讓他的發展雪上加霜。
目前印度尼西亞的森林覆蓋率大概為67.8%,從生態的角度上來看這樣的成績十分喜人,然而只有迫切需要發展機遇的印度尼西亞人才能夠體會到其中的痛苦。
對於印度尼西亞而言,農業發展機遇十分有限。一個國家想要發展農業必然有著
大片的平原,而印度尼西亞的山地和丘陵便是最大的阻礙。印度尼西亞海洋面積廣大,平原面積卻小到不值一提,加上國土面積破碎,大規模的農業發展對於印度尼西亞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
印度尼西亞的地緣結構也阻礙了國家工業的發展。大規模的工廠的修建需要大片集中的土地,而印度尼西亞的土地山川與河流縱橫交錯,眾多小面積的島嶼也無法形成統一的整體,這也就決定了印度尼西亞根本無法建設大型的產業鏈。
人們或許將希望寄託於擁有平原的爪哇島的身上,然而只有13萬平方公裡的爪哇島,如何能夠承擔起發展整個國家工業的重任呢?
印度尼西亞各個島嶼在地域上是相互隔絕的,在精神上的聯繫也並不緊密。換句話說,印度尼西亞其實是一個並不團結的國家。
1950年,印度尼西亞擺脫荷蘭的統治實現了獨立,此前眾多島嶼各自為戰,鮮少有交流的機會,這也導致了不同地域之間的人們是十分陌生的。
目前印度尼西亞已經以發展工業文明為手段建立了各個島嶼之間的聯繫,但是歷史上形成的隔膜太大,印度尼西亞政府根本無法在短時間之內完全消除人們的消極情緒。
印度尼西亞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這也就決定了整個國家存在著不同種類的語言,各民族之間的溝通交流也極為不便。民眾之間的認同感極低,印度尼西亞還存在著嚴重的種族歧視以及性別歧視,整個國家內部的政治環境也並不安定。
歷史上的印度尼西亞曾經多次發生排華排外的事件,也正因如此,他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之間的關係也存在著諸多不確定的因素。
印度尼西亞位於三大板塊之中,多火山地震,自然災害頻發。儘管印度尼西亞的資源種類十分豐富,但是印度尼西亞並沒有將這種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政府依靠單一的初級產品的出口獲得效益,其收入也是十分有限的。
其次,印度尼西亞的經濟結構較為單一,存在著工業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印度尼西亞依靠汽車製造業獲得了發展機遇,然而我們依舊可以從他的發展歷史中找到諸多的漏洞。
目前印度尼西亞有著20家汽車製造企業,生產汽車零部件的企業700家,然而印度尼西亞生產出來的大部分產品都用於國內的消費市場,其出口額少之又少。目前印度尼西亞國內生產的大部分汽車都是低端產品,佔據汽車市場總份額的90%。
從其他角度分析,印度尼西亞的汽車行業存在著生產體制不完善、產能過剩、產品開發能力較弱以及零部件生產技術落後的問題。目前印度尼西亞人民的生活水平並不算高,平均每35人擁有一輛汽車,遠遠低於東南亞的泰國1:14 的比例。
隨著疫情形勢的嚴峻,印度尼西亞引以為豪的汽車市場產生了巨大的震動,5月份印度尼西亞的汽車銷量只有3551輛,相較於上一年下降了95.8%。作為印度尼西亞的支柱產業,汽車製造業受到的暴擊也給整個印度尼西亞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最後,印度尼西亞的人民民智並不夠開化,大多數人存在著奮鬥精神不足的問題。印度尼西亞在荷蘭的統治之下度過了350年的光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獨立的印度尼西亞很久都沒有從資本主義國家的壓迫之下恢復鬥志。
儘管近幾年來印度尼西亞內部的民智開化程度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然而與其他國家相比,印度尼西亞人依舊缺少足夠的拼搏精神與衝勁。
在大多數人的願望中,他們希望自己擁有一個舒適的環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必在競爭之中焦頭爛額,也不必為了所謂的成功犧牲自己原本的幸福。
國家的未來
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卻依舊處於三流位置的印度尼西亞,究竟該如何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呢?
一方面,印度尼西亞應該儘量規避地緣結構帶來的消極影響。印度尼西亞是一個群島國家,政府應該找到正確的方法策略實現不同地區的有機統一。
建立發達的交通運輸網,在眾多地區修建可以實現互聯互通的橋梁與海底隧道都可以實現印度尼西亞不同島嶼之間的交流。印度尼西亞應該在保證各自發展的前提下實現島嶼的整合,加強不同地區人民之間的團結,實現共同發展的目標。
另一方面,印度尼西亞需要建立完善的工業發展體系。印度尼西亞是一個自然資源眾多的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利用這一優勢大力發展加工業,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與此同時,為了增強應對風險的能力,印度尼西亞應該探索新的製造領域,而不是將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託於汽車製造。
坐擁3億人口,擁有300萬平方公裡的海洋,三流國家印度尼西亞成為世界強國,依舊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