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的中國力量》
【基本信息】
書名:《改變世界的中國力量》(開講啦·科學卷)(《開講啦》官方授權圖書,撒貝寧籤名腰封,鄔賀銓、潘建偉、裴端卿、王貽芳、曲道奎、顏寧、饒毅、戚發軔、毛萬標、範瑞祥、黃旭華、吳希明……國寶級科學家為你講述,如何成為可以改變世界的人,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者: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節目部編著
出版時間:2017年4月
【內容簡介】
成為那個改變世界的人
無限接近世界的真相
科技對於我們來說,仿佛很遙遠,我們大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有些事情,我們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探究過。
今天,我們站在這裡,天空、星辰、世界的真相依然在那裡。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我們不能永遠活在搖籃中。我們曾錯過海洋,但我們不能再錯過宇宙。將來我們應該走得更遠,其實,不是為了鮮花和掌聲,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書中國寶級的科學家們,匯聚成一股改變世界的中國力量,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的崛起。他們也用自己的行動告訴青年一代:有信念、有夢想、有奮鬥、有奉獻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開講啦》官方授權圖書,書中收錄了嘉賓們自己的人生經歷與成長故事,充滿了正能量的演講中包含他們關於人生的思考,對於未來的憧憬,同時解答了青年們心中的困惑。他們闡釋了科技怎樣讓中國舉世矚目,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在他們的人生中,我們或許能看到未來的路。
【作者簡介】
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節目部是以新聞為主的綜合類電視頻道,是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目,於1958年9月2日開播。
《開講啦》欄目是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CCTV-1)的優秀重點電視節目。節目面向中國的青年觀眾群體,邀請"中國青年心中的榜樣"嘉賓,以演講為載體,傳遞正能量,聆聽思想的聲音。節目於每周六22:30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首播,每期50分鐘。節目自2012年開播以來,已累計播出200餘期。2016年,《開講啦》實現轉型升級,用主動的姿態講述中國故事,由過去個人奮鬥的個體故事上升到家國情懷的中華民族勵志,再次受到青年人的熱捧。
【編輯推薦】
◎鄔賀銓、潘建偉、裴端卿、王貽芳、李建剛、李德毅、曲道奎、米格爾·埃斯特班、顏寧、饒毅、楊培東、戚發軔、毛萬標、範瑞祥、楊宏、黃旭華、陳德明、吳希明、唐長紅、陸軍、李東、胡旭東,國寶級科學家為你講述,如何成為那個可以改變世界的人,成為更好的自己。
◎沒有所謂的譁眾取寵,也拒絕不負責任的炒作,本書為青年少打開一扇通往這個世界的大門,用嚴肅勵志,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用別人的故事,啟迪他們的人生。
◎網際網路、細胞科學、高能物理、人工智慧、量子力學、神舟號飛船、宇宙空間站、"長徵七號"運載火箭、載人航天系統、核潛艇、旋翼飛行器、生命科學……在人生的某個節點,看到這樣一本書,發現書中科學世界奧妙無窮,於是,你的人生軌跡從此不同……
◎總有那麼一個人,讓你視為榜樣;總有一句話,讓你奮發向上。
【嘉賓精彩語錄】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理事長鄔賀銓
網際網路之路永遠是挑戰與機會共存,風光與風險同在;未知多於已知,永遠都有故事;顛覆不是新聞,一切皆有可能;成功不靠複製,唯有創新永恆;英雄不問出處,希望寄託草根;大智移雲之峰,網絡強國圓夢。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
我們要追求的應該說不是一個諾貝爾獎,而是要追求掌握人類的各種各樣的知識,集合人類的共同的能力,建造一個中國的科學中心,使得未來我們中國也能夠成為世界的科學中心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會長李德毅
大家對人工智慧還要多想一點,就像我們對科學要有一點兒敬畏之心一樣,對人工智慧也要有一點兒敬畏之心。
生物學家、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
我們要做什麼樣的人?第一個角度是從生物的角度,做人;第二個角度是從個體的角度,做有趣的人;第三個角度是從社會的角度,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
不怕輸在起跑線上,起跑線在短跑中起作用,而人生、事業是馬拉松。所以我覺得,很可能我們每一個人在起跑線上都不那麼完美,但是不要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雖然我母親一直深信她的兒子是大學生,不可能忘了養育他的父母,但是30年一直沒有回家,她難免也有怨言。我聽我的妹妹講,我母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閱讀這篇文章,是滿臉淚水呀,我母親終於自豪不已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潘建偉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是需要我們進一步去珍視和加以保護的,那就是每個人都需要有心靈的自由和獨立的思想。正因為我們從古到今保證了我們思想的獨立性,我們才能夠保證我們想法的千變萬化。
"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李東
每個人都有他最初的夢想,有的人堅持下來了,有的人中途改變了,但是不管你選擇了什麼,年輕的朋友們,我希望你們能夠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不要讓這個世界的浮華幹擾了你的視野,不要因為短期內沒有得到回報就沮喪或者放棄,不要急功近利。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偉大的事業是需要你花很長時間去努力、去追求的。
【序】
一檔節目和它的價值觀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30年來隱姓埋名、無怨無悔,用自己的故事闡釋了有信念、有夢想、有奮鬥、有奉獻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戚發軔、毛萬標、範瑞祥、楊宏、李東、胡旭東,一代又一代堅持不懈的航天人披荊斬棘、一往無前,告訴我們什麼是"志當存高遠";而通過不懈努力、頑強拼搏最終站到了裡約奧運會最高領獎臺上的女排姑娘們,則為全國的青年人完美詮釋了"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只有立足自身,於實處用力,才能邁穩步子、夯實根基、久久為功……《開講啦》的獨特之處恰恰在於由個體的"小我"到中國夢的"大我",由個人奮鬥的個體勵志到家國情懷的中華民族勵志。
從節目形態來說,《開講啦》可稱為"安靜"--沒有廉價的笑聲和簡單的感官愉悅。但"安靜"的背後是並不安靜的思想碰撞和心靈滌蕩。曾經有一位青年代表在節目中說過:"哪有那麼多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罷了。"青年人通過節目中嘉賓的分享與交流,領悟到所謂"靜好"正是無數人艱辛的努力與付出,"中國夢"是無數人為之奮鬥的崇高理想。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氣質正是《開講啦》的魅力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奮鬥。廣大青年要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胸懷理想、志存高遠,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並為之終生奮鬥"。①開播五周年的《開講啦》一直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一直堅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保持主流媒體的品格和風範,講責任、講品味、講格調,每一期都當作開篇之作去精心打磨、精細製作。我們堅信"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為此,我們將不懈努力!
王曉真
中央電視臺總編室主任兼綜合頻道總監
①出自習近平同志2016年4月26日在知識分子、勞動模範、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編者注
【文摘】
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生物學家、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
精彩語句:
我們要做什麼樣的人?第一是從生物的角度,做人;第二是從個體的角度,做有趣的人;第三是從社會的角度,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人。
所謂你們這一代才流行、我們那一代沒聽過的"高富帥""白富美",在我耳朵裡面這些詞特別難聽。我認為這6個字把人完全當成動物在肉市上做交易,我覺得這是很悲慘的事情。
做有趣的人,包括對於我來說做有趣的科學家,我覺得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情。科學是對真理的追求,是對自然的好奇。所以如果沒有大腦,科學可能不會誕生。
人物小傳:
饒毅,著名生物學家,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現任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
他曾主持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支持的Gordon國際會議,為30多種國際雜誌審稿,經常正式應邀為世界重要學術機構演講。
他曾於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解剖和神經生物學系任教並領導獨立的實驗室。2004年起任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他於2007年回國,受聘出任北京大學講席教授。
獨立演講
人所以為人,是件神奇的事
我在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人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做人。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有我們人類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這是一個漫長的進化過程。這個進化是從無生物到有生物,無核到有核,單細胞到多細胞,多細胞到整個個體的過程。當然有簡單的個體,也有複雜的個體,有植物、微生物、動物。我們所說的動物包括低等的、小小的蟲子,也包括更高等的,一直到有脊椎類、哺乳類、靈長類,最後還有我們智人。在智人裡面,有一個從猿到人的過程,這個過程並不是一步跨過來的。所謂的北京猿人不是我們在座各位的祖先。我們現在的智人主要是來自東非。他們從東非遷徙到歐洲,從印度次大陸南下到東南亞,從中國的南部遷向北部,在這個過程裡逐漸就變成了我們各地的人,最後變成了我們自己。
演化到最高的形式即我自己的時候,我就覺得能夠有我這樣一個人在世界上,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不僅有整個生物的進化,而且包括你家族的傳承,都非常神奇。那麼既然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那你就應該珍惜。
這個意思就是說我要跟其他的生物,包括其他的高等動物有所差別。我們不能否認我們是動物,因為我們也有個體生存、種系繁衍的需求。我們也得需要食物、住房、配偶,但是我們不能跟動物一模一樣吧?所謂你們這一代才流行、我們那一代沒聽過的"高富帥""白富美",在我耳朵裡面這些詞特別難聽。我認為這6個字把人完全當成動物在肉市上做交易,我覺得這是很悲慘的事情。我們跟動物最大的區別是我們具有人的特性的大腦,我們的大腦讓我們有高級的認知,我們的大腦讓我們有文明的社會,我們的大腦為我們帶來今天日新月異的世界。所以只要你用大腦做一些高級的進化、為你帶來一些高級的認知,這樣用大腦的生活才是人的生活。所以做人用腦,這是我的觀點。下面兩點可能各有選擇,我自己覺得特別重要,有些人肯定不覺得特別重要,但我們可以探討。
要做有趣的人和事
我們要做什麼樣的人?第一是從生物的角度,做人;第二是從個體的角度,做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人,包括對於我來說做有趣的科學家,我覺得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情。科學是對真理的追求,是對自然的好奇。所以如果沒有大腦,科學可能不會誕生。在和平年代你選擇做哪個行業都可以,你甚至當律師也可以,當主持人也可以,做什麼事情是你的自由。做科學也不需要誰獻身,你願意做你就做,不願意做就做別的事情。
科學是一個很好玩的事情,也是一個很有趣的事情。我們曾經做過一個基因變化後影響睡眠的實驗。假設這是果蠅的腦袋,你可以看見一個螢光蛋白是由特定的基因表達的,你可以看到這個基因在哪個地方,在哪個區域起作用。我們發現其中有些基因被改變以後,可以讓果蠅不睡覺;有一些基因我們改變以後又可讓果蠅睡覺睡得特別多;還有一些基因被我們改變以後,果蠅就白天睡覺晚上玩。我們還做過老鼠的研究。我們把老鼠的一些基因改變以後,這個老鼠在選擇跟誰睡覺方面就會出現問題。這個當然不是睡眠問題,這是性偏好的問題。我們實驗室曾經還做猴子的研究。我們的實驗對象是一隻小猴子,它和其他小猴子是不一樣的,這種不一樣不是在外面而是在裡面,我們改變了它的一個基因。它的基因被改變以後,我們就發現它對母親的愛減少了。有人說我們是奇葩,專門虐待動物,在基因水平上虐待動物。其實不是,我們通過改變基因,就知道哪些基因會使其他的猴子更愛它的媽媽。所以我們是通過異常來了解正常。這些實驗好玩得很,這些動物的外觀和細胞基因表達都是很漂亮的。所以我覺得,我們做這些研究,居然有人給我們錢,不僅給我們飯吃,還給我們研究經費,我覺得這樣做科學實在是一種幸福。
除了作為一個職業,做科學研究也要做有趣的。我自己在學校一直講課,我講本科生的課,我也講研究生的課,我希望讓我的學生覺得科學裡面有一些非常好玩、非常優雅、非常激動人心的工作。除了做研究工作和教學以外,我自己也喜歡讀書,有時候忍不住跟別人分享,就像小學生出黑板報一樣,最近我們幾個大人也想出黑板報,然後找不到黑板,乾脆出了微信公眾號。我們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對智力、對知識的欣賞和享受與更多的人分享。我們還是覺得好玩是一個很大的目標。所以除了做好玩的科學、教好玩的課程,到讀好玩的書和出好玩的微信公眾號,我覺得我很喜歡做一個有趣的人。
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人
從社會角度來說,我們當然得做有意義的人。做有意義的事情對於我這一代人來說是一個問題,對於你們來說可能是更大的問題,因為我們是和平年代的中國人。我在9年前回北大,我堅決拒絕任何人給我戴上"愛國"的帽子。我認為愛國只能用來描述20世紀40年代在英國獲得博士學位、在美國進行過博士後工作,後來回到戰爭中的重慶工作的張昌紹教授。他是藥理學家,他在戰爭期間可以留在國外生活和工作的情況下決定回到祖國,這叫愛國。有他這樣的科學家從西方引進我國所缺乏的科學傳統和當時的現代科學,才有20世紀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初期,屠呦呦和其他科學家在中國做的研究。他們做的研究是從中藥青蒿中獲得化學單體抗瘧藥青蒿素。他們的研究結果造福於中國,造福於人類,所以他們所做的是有意義的工作,他們的人生是有意義的人生。我這一代,特別是像我自己這樣的人,不僅完全沒有資格標榜自己愛國,而且我很擔心自己的生活和事業意義不大,甚至沒有意義。
所以我經常提醒自己,希望我的研究有些時候不只是看哪個老鼠跟哪個老鼠交配,還要對我們其他的學術或者應用有意義。這種意義可能是我們發現了新的基因,細胞如何控制睡眠、如何控制各種社交活動,我們也可能發現一種藥物,可以讓人的時差倒過來。我說這句話不是笑話,我們實驗室最近有一個研究生在用人體的細胞做實驗。人體的細胞在培養皿的時候,他丟一個藥上去,那個細胞就改了9個小時的時差。我現在熱切地等著這個實驗是不是在動物身上、在人身上有作用。像這樣的有可能對人類有用處的(實驗),偶爾我也悄悄地做一做,因為我希望自己有一部分工作能夠有意義。可以是科研工作有意義,也可以是教學工作有意義,萬一自己做得有限,我的教學工作做得很投入,我就希望我的學生以後做得很好。最後總結一下就是,做人,做有趣的人和做有意義的人。
謝謝大家。
小撒記錄
饒教授顛覆了我心目當中院長學者的形象,我覺得學者應該是很嚴肅的,但他是如此的有趣、善辯,甚至可以說相當霸氣。當有人問他做研究有什麼用時,他說,我實驗室做研究的目的是給我講笑話提供材料;當有人說他,你自己沒經歷過苦難卻來這裡教大家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好像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他說,首先他並不擅長宣揚自己的苦難,其次人也不一定非要經歷苦難,做一個你喜歡的事情你就不會覺得自己是在經歷苦難。我想,之所以年輕人會有這樣的疑問,還是跟我們過去的一些傳播的語態和語境有關係,總覺得一個有所成就的人站在講臺上要給年輕人傳遞點什麼的話,一定得先從苦難開始,一定要從困難中走出來,才能真正站在一個光輝的頂點,其實不是。我們完全可以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地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直到做出成就來。無論是這場演講還是後面的互動問答,饒教授其實一直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你要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選擇自己的職業和興趣愛好,你想幹什麼是外力改變不了的。就像那個一直學金融學到理科狀元後非要當新聞記者誰也拉不回來的姑娘。讓我們共同向著有趣的生物去進化吧,就像饒教授說的,要用大腦做人,做一個有趣的、有意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