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帶一路」合作的道路上,除了文化、經貿的交流外,科學技術的合作也成為促進當地國民經濟發展、重大民生問題改善和實現民心相通,打造創新之路的重要途徑。在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召開前夕,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開講啦》特別策劃「遇見非洲」系列,9月1日至3日晚十點半檔,植物分類學家洪德元、中國駐肯亞大使孫保紅、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趙佃龍將連續3天分別開講。
9月1日晚十點半檔,將迎來第一位開講嘉賓——中國科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植物分類學家洪德元院士。
凡是牡丹芍藥生長的地方都有我的足跡
洪院士一出場,小撒便驚呼面前這位精氣神十足的專家完全不像八十歲。耄耋之年的洪院士如今仍然健步如飛,與小撒握手時他的手掌也熾熱有力。洪院士說,自己去年為了尋找牡丹攀上喜馬拉雅山五千二百米的高度。為了考察全世界的植物,他從不畏懼困境,一心向前。「凡是有牡丹、芍藥生長的地方,都有我洪德元的足跡!」他自信滿滿地說。
洪院士還分享了自己在法國的科西嘉島找尋芍藥的故事。他直言,當自己六十多歲時還在長滿刺的植物隧道中爬行、雙腿被颳得鮮血淋漓,當時他自己也不禁感嘆為何要親自上陣「受苦」。然而,一切的一切都在他發現島上的芍藥時煙消雲散,洪院士意識到為科學探索而經歷的苦是值得的,因為它會換來更鮮明的快樂。小紙條環節,有觀眾向洪院士提問,會把自己比作什麼植物?「那我就選擇沙漠裡的仙人掌,無論在多惡劣的環境,我能生存」。洪院士希望自己具備頑強的生命力和堅韌的內心。也正是因為此,他如今依舊堅守在探索植物的一線。他認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我是中國的科學家,我在做科學,我在作對人類有用的貢獻。」
非洲植物中蘊藏「寶藏」
「非洲有寶貝!」洪院士一上場就給小撒送上一根棍子作為禮物,讓小撒十分費解。洪院士解密,這是非洲特有的植物「搗牙棒」,非洲人牙齒為什麼那麼白?就跟它有關!洪院士還告訴小撒,中-非聯合研究中心通過研究發現了其中的奧秘,研製出牙膏,目前還在測試階段,「正在做動物試驗,請你試試」。聽到這裡,小撒哭笑不得,直呼「洪院士不適合做營銷」。通過這份特殊的禮物,洪院士告訴大家,非洲大陸有四萬多種植物,哪怕是並不起眼的小草也有自己的作用,它們正是大自然贈予全世界的寶藏!
洪院士提及自己在中學時代就學到稀樹幹草原這一生態系統,很是好奇,但從未想到這個夢想有一天能夠成真。跳到手上的變色龍,跟他要東西吃的猴子,這一經歷讓他對非洲這片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自然生態環境肅然起敬!非洲人民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作出的巨大貢獻,值得全世界人學習!
國際合作為全人類作貢獻
「人出國要拿護照,但是植物沒有國界,不需要護照。」洪院士說道。他在現場展示了分別來自亞洲與非洲的兩株植物,它們的外形差異甚大,然而洪院士揭秘它們是堂兄弟、堂姐妹的關係,秘密在於同種植物在不同的環境下選擇了不同的進化方式。全世界的植物,記錄在冊的有三十五萬種,這就需要國際合作,共同來發現知識!
在「一帶一路」的倡導下,中國於2013年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短短四年內,中心的植物園從一片荒地變得繁花似錦,科學家們也引進了不少中國優質品種,例如玉米,葡萄,水稻等等。這些引入的植物將為解決非洲的糧食問題作出貢獻。洪院士還提到了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團隊,他們正是在蒿屬中提煉出了青蒿素,而青蒿素提純後是治療非洲瘧疾的良藥。因此,拯救了無數非洲人的生命。
植物無國界,在中-非聯合研究中心這一平臺上,中非學術界的合作交流不僅對雙方自然資源保護髮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也進一步加強了中非關係。正如洪院士所說,我們盼望著也期待著,在這一片土地上,能夠收穫更多的科技果實!
9月1日(周六)晚十點半檔
CCTV-1《開講啦》洪德元
——開展國際科學合作,為全人類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