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已過去一周,南充市民吳先生還在惦念:那對在自家客廳築巢並養育出4個寶寶的小鳥,明年會不會再回來?
過去兩個月裡,他見證了一對「鳥夫婦」在家裡築巢、下蛋、孵蛋、養小鳥的全過程,為避免驚擾它們,他甚至不開客廳的燈,不在家裡做飯……
安家
野鳥客廳築巢孵蛋
他晚上回家不開燈
這段人鳥「同居」的故事始於今年3月。吳先生的家在南充城區某小區5樓,旁邊是植被茂密的氣象公園,客廳陽臺上還種植有蘭花、綠蘿等植物。3月中旬的一天,吳先生突然發現,客廳地板上無緣無故出現一些草根、苔蘚,清理後又會出現。
秘密終於在兩天後揭曉,吳先生回家發現有兩隻不知名的野鳥,時不時叼著草根、苔蘚從陽臺窗戶飛到客廳,原來,這兩個傢伙正在客廳的吊頂(高2.7米)上築巢。
兩隻野鳥長約13釐米,一隻通體暗灰藍色,一隻通體灰褐色,非常漂亮。吳先生覺得鳥夫婦選擇在自家客廳築巢是件喜事,儘量不去打擾。而且自此之後,他總會在客廳窗戶處為鳥夫婦留一道縫隙。
4月上旬的一天,吳先生發現,吊頂上的鳥巢已經築好,每當夜幕降臨,體型較小的「鳥媽媽」都會準時歸巢。吳先生猜測,「鳥媽媽」應該是在孵蛋。因擔心驚擾它,吳先生每天下班回家都不敢開客廳的燈,也不再在家裡做晚餐,常到附近的父母家「蹭飯」,或直接在外面吃完後再回家。若要在客廳找東西,只得藉助手機的燈光或開廚房的燈。
最讓吳先生不習慣的是,不能待在客廳看電視為自己喜歡的球隊歡呼了,「陣地」被迫轉到書房的電腦上,但他沒有絲毫怨言。他在心裡默默地盤算著,家裡可能就要迎接新的成員了。
新生
4個小生命誕生
忙壞了鳥夫婦
5月1日中午,放假在家的吳先生意外聽到客廳的鳥巢裡居然傳出了鳥叫聲,聲音很小。不久便看到鳥夫婦從外面叼著蟲子回到鳥巢。小生命的誕生,讓他非常高興。
第二天中午,吳先生再也按捺不住好奇心,站在幾張重疊的凳子上,高舉手機拍下了鳥巢裡4個嗷嗷待哺的小生命,並發到朋友圈。
自從家裡迎來了小生命,吳先生便不再邀朋友到家裡做客,還經常一個人坐在客廳裡觀察鳥夫婦養育兒女。吳先生說,幼鳥的誕生讓鳥夫婦更加忙碌,每天上班出門時,鳥夫婦已叼著青蟲回來給幼鳥餵食了,偶爾還會有其他同類來給幼鳥餵食。
吳先生說,大鳥給雛鳥餵食的畫面很有趣,他多次嘗試用相機抓拍,但大鳥始終保持著警惕,一見人走近便敏捷地飛走了。吳先生很享受這一幕,出門抑或回家,都忍不住抬頭朝鳥巢的位置望一望。
離巢
幼鳥離巢試飛
客廳到處是鳥糞
5月11日中午,吳先生下班回家,一打開門,便被眼前的情形驚呆了。4隻幼鳥離開鳥巢正在試飛,它們羽毛逐漸豐滿,通體黑色的羽毛上雜以白色細斑。4個小傢伙在客廳裡滿屋撲騰,到處都是鳥糞。吳先生試圖靠近小傢伙,但鳥夫婦一改平時怕人的習性,始終待在小鳥附近。
「鳥夫婦應該是怕我傷害幼鳥。」吳先生很「知趣」地離開,回到臥室睡午覺。等到兩個小時後出來時,發現鳥夫婦已經帶著4隻幼鳥離開了。
吳先生隨後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告別」感言:5月1日,破殼而出的4隻雛鳥,經過11天窩居,今天開始試飛。家裡到處都是鳥糞,幾隻大鳥圍在它們身邊保駕護航。兩個月時間,朝夕相處,如今到了該說再見的時候了,朋友,一路走好!
當天吳先生上班都有些心不在焉,他想,也許鳥夫婦和4個新生命晚上還會回來。終於等到下班,吳先生匆忙趕回家,但除了吊頂上空空的鳥巢,再沒有鳥夫婦和4隻幼鳥的蹤跡。吳先生走到陽臺,久久地望著窗外。「相處了幾個月,早已把它們當成了這個家庭的成員,雖然很捨不得,但大自然才是它們真正的家。」
吳先生打算保留下鳥巢,他期待明年這個季節,鳥夫婦還會回來。
專家
野鳥系北紅尾鴝
到居民家築巢罕見
昨日,成都觀鳥會理事長沈後,確定在吳先生家中築巢的野鳥叫「北紅尾鴝」。沈尤介紹,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鳥類,主要棲息於山地、森林、河谷、林緣和居民點附近的灌叢與低矮樹叢中。「北紅尾鴝選擇在居民客廳築巢,確實很少見,因為鳥類築巢首先考慮的就是安全感……這可能與吳先生平時白天很少在家有關。」
至於吳先生不打算清理鳥巢並希望鳥夫婦明年繼續回來養育後代的想法,沈尤覺得可能性不大。鳥類繁殖後代對鳥巢的要求特別高,尤其是安全性、舒適性。鳥不會像人一樣有記憶,即使明年再回來,也會選擇重新築巢。對於吳先生兩個月與鳥兒同處一室的經歷,沈尤也表示了肯定:「這是愛鳥護鳥的一個很好範例。」
成都商報記者 王超 吳先生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