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1 11: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機器運轉
卸泥板下放
15分鐘時間
「臭淤泥」神奇變身「香餑餑」
由中國船舶七〇二所自主研發的生態清淤+淤泥無害化處理一體化技術,正為太湖應急清淤工程提供科技助力!
△啟動機器,十幾分鐘,太湖淤泥製成的泥餅就出來了~
此次太湖應急清淤工程位於貢湖新吳區水域,清淤面積約40萬平方米,清淤太湖底泥約8萬方。該工程在全市率先採用清淤固化一體化方式實施太湖應急生態清淤工程,不僅可有效削減太湖內源汙染,還能「變廢為寶」實現資源再利用。清淤工程啟動至今,已清淤1萬多方,預計清淤工程將於10月底完工,固化工程持續到11月中旬。
七〇二所派出兩艘清淤船到湖中作業,一條是普通的環保絞吸船,主要清除湖底的淤泥;另一條是生態船,採用負壓抽真空的方式像"吸塵器"一樣吸取富含氮、磷等富營養元素的近岸淤泥。
清淤過程分六個步驟:近岸湖底垃圾清除、環保生態清淤、淤泥密閉管道輸送、淤泥快速幹化處理、幹土外運處置、尾水淨化。
流程圖
環保生態清淤
淤泥密閉管道輸送上岸後淨化
泥漿高效脫水
淤泥快速幹化處理
清水還湖
淤泥資源化利用
與傳統清淤方式不同的是,這些源源不斷被清除的淤泥通過密閉管道被輸送到清淤點,減少了運輸過程中的「拋灑滴漏」。
清淤後,如何妥善處置淤泥,既是難點,也是重點。傳統的方式是將清出的淤泥找個地方堆放起來,不僅佔空間,還可能造成環境二次汙染。固化一體方式生態清淤工程是進行無害化處理,淤泥經過泥沙分離後,泥水進入兩個緩衝池二次沉澱,再進入脫水設備進行幹化處理。從湖底清淤到最後幹化成「餅」,整個過程只需要15分鐘。
「一進一出」,淤泥體積能減少一半。分離出來的尾水經過淨化處理,經檢測,水中固體懸浮物濃度僅50毫克/升,大大低於150毫克/升的國家標準。這些淨化後的水再次排回到太湖中。
更值得一提的是,經固化後的淤泥,土工力學性能得到加強,可作為道路工程填築土、園林綠化用土及綠色建材等用途,真正實現「變廢為寶」。脫水設備正式啟用一天,機器滿負荷運轉可產出固化土1000立方米。「這些幹土的有機含量較高,屬於綠色有機肥,可是有些人眼裡的『香餑餑』。」七〇二所清淤公司副總經理倪守高說,公司正和江陰一家農場聯繫洽談中,打算將這些「變身」後的淤泥作為園林綠化用土。
藍藻打撈
淤泥清除
還母親河
三萬六千頃澄淨碧波!
來源:無錫濱湖發布、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江南晚報、無錫新傳媒
原標題:《扮靚美麗河湖 | 15分鐘!變廢為寶!》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