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的腦機接口直播已經結束,但時隔多日,爭論依舊連天不休。
一邊是瘋狂鼓吹,字裡行間都飄著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味兒,讓我忍不住猜測他們是不是買了馬斯克家的股票。
另一邊則是批判,言辭之激烈與確鑿,讓我有理由懷疑馬斯克偷走了他們家的豬,帶到直播上做了效果展示。
這年頭,作為吃瓜群眾,蹲在風口裡抬頭看豬,一不留神就會變成摸象的盲人,倒不如上前一步,誠心誠意的問一句:
腦機接口,你是魔法的光,還是邪惡的槍?
「科學狂人」馬斯克掐住 8 月的尾巴,搞了一場直播,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我們簡單回顧一下。
這場直播,目的有兩個。
其一,馬斯克用三隻小豬做演示 (一隻已植入,一隻事先植入並在現場移除,一隻從未植入),發布了 Neuralink 公司最新版腦機接口產品:LINK V0.9,以及一臺能自動完成植入的手術機器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植入腦機接口的豬豬 Gertrude 在直播現場
植入腦機接口的豬豬,不論是在圍欄中散步、進食、嗅筆,還是被馬斯克溫柔撫摸鼻子,腦機接口都能實時傳輸出數據,顯示出豬豬的大腦活動情況。 (但是僅僅停留在讀取這一步,直播中,馬斯克並沒有聊到神經解碼方面的進展,也就是說,植入的腦機接口目前只能探測信號,還無法影響小豬的活動)
圖片來源於網絡
腦機接口產品 LINK V0.9 直徑只有 1.5 釐米,形似一顆紐扣,小巧精緻,閃著優雅的富貴金。
圖片來源於網絡
植入後,頭髮一蓋,瞬間隱形。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下面這臺圓潤的白色機器,簡約時尚,它就是能夠快速植入腦機接口晶片的手術機器人,官方宣稱安全無痛,上午手術,下午上班。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二,招聘:公司太缺人了啊,希望有志之士看完直播,趕緊走一波簡歷。
關於這場直播呢,咱得對比著看。
去年,馬斯克已經搞過一次腦機接口發布會,迎著場內場外熱切的目光,馬斯克在緊張與羞澀中,沒忍住,笑場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很快,馬斯克調整好情緒,公布了兩個重大突破。
1、靈活的「線」。
與當時其他腦機接口材料相比,這種線比人類的頭髮絲還細,在降低大腦損傷的同時,還能夠保證數據傳輸量。
圖片來源於網絡
2、手術機器人。
線足夠細的同時,靈活度也隨之增加,這就給植入增加了很多難度,於是,一款「每分鐘自動嵌入 6 根線 (192 個電極) 」的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誕生了,雖然外表略顯粗糙。
圖片來源於網絡
手術機器人就像一臺縫紉機,把線一針一針的縫入大腦,過程中,還能精準避開血管等組織,這些線構成的線束,能夠無線連接到耳後的一個設備,並與手機通訊。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兩次發布會一對比,這次的進步,顯而易見。
儘管線還是那個線,但植入設備的體積明顯變小了,手術機器人也更成熟。單從外表看,去年的機器人偏向於展示技術的可行性,而今年的機器人,長成了一個產品應該有的樣子。
由此可見,此次發布會最大的意義,不在於產品本身有多成熟,畢竟從版本號就能看出,是 0.9 而不是 1,這意味著它還不足以安全的進入人體測試階段,所以要論此次發布會的意義,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1、小巧的腦機接口,既降低了數據的收集門檻,還能最大限度令人忽略它的存在;
2、手術機器人的成熟,讓腦機接口有了大規模應用的可能性。
此外,還有一點很有趣:馬斯克在 2019 年發布的第一代腦機接口,包含 3072 個電極,而今年的第二代,數量卻減少到了 1024。
電極數量越多,能覆蓋到的神經元才越多,馬斯克這個反向操作,有點耐人尋味,也許我們能夠從歷史中窺見答案。
回憶一下,谷歌眼鏡為什麼失敗了?
你以為戴上它就能擁有特工範兒,睿智不乏從容,像這樣: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實際上,是這樣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個奇怪且詭異的使用方法,一點兒也不惹人愛,不僅自己彆扭,還非常容易引起路人的圍觀。
科技的本質,就是讓人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作為一個科技狂人,馬斯克無比清楚這一點,所以在腦機接口產品尚不成熟之時,也要先讓它「隱形」。
與第一代露在耳後的產品相比,這枚精巧如紐扣的第二代,確實算得上是科幻到現實的一大步。
作為圍觀群眾中的普通一員,我忍不住開始胡思亂想:莫非有生之年,我也能擁有哆啦A夢的記憶麵包,輕鬆就能往腦子裡存幾百 G 的文件,還能用腦電波操控各種設備,甚至實現數字永生?
小時候內褲外穿的超人夢,終於要實現了嗎?
一口冰闊落,喚醒了我的白日夢。
聽起來極具科技感的「腦機接口」,分拆一下,其實就是腦、機、接口三者的組合,簡單說,就是在大腦和外部設備之間,創建了一個通道,讓兩邊可以對話。
我們都知道,人的大腦非常精密,裡面有數百億個神經元相連,你的童年記憶、眼前的遊戲畫面等,都以電信號的形式,存在於星羅棋布的神經元網絡中,區別只是信號強弱而已。
大腦神經元產生的電信號,可以被捕捉和識別,這就給腦機接口創造了可能:收集大腦的電信號,用機器解碼,再重新編碼,轉化為外部設備能夠識別的指令,達到控制設備的目的。
所以簡單來看,以控制設備為目的的腦機接口,屬於單向腦機接口。
後來,伴隨著技術發展,新的方向出現了:雙向腦機接口。
比如一位癱瘓的病人,之前呢,他可以用腦電波控制機械臂,拿起一本書,但拿起書這個結果,是他用眼睛看到的,與旁邊人幫忙拿起書,沒有什麼區別,但是,當機械臂能夠產生電信號,進而刺激神經,病人就能夠真切感受到拿起書這個動作。
在雙向腦機接口中,外部設備不僅僅能夠接收大腦信號,還能夠反過來與大腦神經進行互動,這種技術主要應用於神經疾病的治療。
從實現步驟上來看,腦機接口可以分為四步:1、信號採集;2、解碼;3、再編碼;4、反饋。
在採集環節,根據信號收集方式的不同,腦機接口可以分為三種: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各有利弊。
侵入式、半侵入式腦機接口,都需要通過手術,將設備植入大腦,從而採集高質量電信號。只不過,有個問題,人體是個精密的機器,不喜歡異物入侵,一旦大腦發現異物,就會下逐客令,將異物包裹在疤痕組織中,直接導致信號衰減甚至消失。所以,如何安全有效的植入設備,就成了一大挑戰。
而非侵入式腦機接口,可以理解為可穿戴設備。雖然不需要手術,但大腦中有各種各樣的電信號,這些電信號從大腦深處出發,漫長跋涉到達頭皮時,信號強度已經衰減很多,給採集帶來很大難度。所以,如何有效採集電信號,是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
很顯然,馬斯克選擇了侵入式,並初步解決了植入設備的排異問題,以及信號收集問題。
信號收集完畢後,去除信號中的幹擾,再根據目的不同,對信號進行編碼,比如想控制機械臂餵自己喝咖啡,就把信號編碼成能夠控制機械臂的運動信號。
腦機接口並沒有那麼神秘,也許你沒有意識到,我們身邊就有很成熟的腦機接口,例如人工耳蝸。
聲音的傳播靠振動。小鳥站在樹上歌唱,聲音會像水面的漣漪一樣,引發空氣振動,這種振動以小鳥為中心,向周圍擴散,而你的耳朵,能夠把空氣振動轉化為電信號,並把它傳遞給聽覺神經,於是,你就聽到了小鳥的歌聲。
聽力障礙人士聽不到聲音,出問題的不是聽覺神經,而是耳朵。當耳朵受到損傷後,無法將空氣振動轉化為電信號,如此一來,聽覺神經收不到任何信號,自然就聽不到聲音,而人工耳蝸是一種聲電轉換設備,可以繞過損傷,代替耳朵把空氣振動轉化為電信號,傳遞給大腦,從而幫助患者重建聽覺。
所以你看,腦機接口這個事兒,其實特簡單:它就是一種工具,和原始人用的木棍、石斧,以及你用的手機、掃地機器人,沒有本質區別,都是為了提升你的生活質量。
想想看,為什麼現在的你,足不出戶就能被千裡之外的人氣個半死?因為網絡讓你有了千裡眼、順風耳。
這事兒放在古人眼中,絕對是神奇魔法,而你就是葫蘆二娃。
圖片來源於網絡
所以,回顧人類歷史就能發現,技術發展的目的,就是不斷更新工具,讓人具備過去想像中上帝才有的能力,而腦機接口,無非就是一種新的工具。
面對一個工具,鼓掌和豎中指沒有任何意義。
既然只是一個工具,那些鼓吹與批判腦機接口的人,腦海裡在想什麼?
首先,鼓吹馬斯克腦機接口產品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把它和全腦接口混為一談了。
全腦接口是腦機接口的終極形態。
在全腦接口的概念中,存在於大腦中的數百億個神經元,都可以被控制和修改,很顯然,馬斯克的腦機接口產品,信道電極總數只有 1024 個,每個電極能覆蓋的範圍,大約只有 1-2 個神經元,這和全腦接口中間,隔著好多個天涯海角。
再看瘋狂批判馬斯克腦機接口產品的人,無非是害怕植入大腦的接口被黑客給黑了。
這種場景的實現,需要一個前提:人類掌握了神經編碼的規律。
大腦的運作方式是個謎,回憶一下直播中的小豬,目前的技術水平,只能是在小豬運動、聞到氣味的時候,讀取到相關的神經信號,這屬於現象上的歸納總結,就像你誤闖入一個原始部落,如果遇到的人,第一句話的發音都一樣,你就可以總結,這大概率是一句問候語,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就掌握了他們的語言。
同樣,馬斯克的腦機接口產品,也無法向小豬的神經網絡發送信息,影響小豬的行為。
作為一個黑客,要想入侵腦機接口,讓別人「自願」把銀行卡裡的錢轉到自己帳上,首先得掌握神經網絡的語言,之後才談得上作惡,目前來看,技術遠遠達不到,所以等神經網絡語言被破解之後,再擔心也不遲。
回顧科技發展,你就會發現,再高深的技術,都存在一個普適性的入口。
舉個慄子。
提到人工智慧,你最先想到的,可能是智能音箱、掃地機器人,腦機接口也是這樣。
拋開馬斯克這次直播的火爆程度,其實腦機接口早就帶著「黑科技」的帽子,混進了普通人的生活。
比如浙江小學生頭上的的「金箍」,就是一種腦機接口頭環,通過檢測腦電波,實時監測學生的注意力並進行打分,分數排名會自動發送給家長。
圖片來源於網絡
適應頭環的過程是這樣的:「現在,想像你的眉心有一點柔和的光芒綻放… …」
從頭環的介紹中,能清楚看到關於這款頭環的關鍵詞:哈佛、麻繩理工科學家研發沉澱,腦機接口應用,AI 人工智慧算法,神經反饋原理。
如此高端的產品,學生的反饋如何呢?
有人說戴上會頭疼,有人說壓力巨大,至於效果到底如何,可謂是一門玄學。
與其盲目恐慌,不如先關注一下這些小學生,以及類似的場景。
畢竟,任何與人類相關的進步,都是值得慶賀的。
但千萬別被前菜壞了胃口。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參考資料:
1、Neuralink 腦機接口直播 (2019 & 2020)
2、Tim Urban:Neuralink and the Brain’s Magical Future
3、量子位:浙江小學生戴上「金箍」,售價3千5的腦機接口頭環,實時監測上課走神,自動報送老師家長
嗨,這裡是淺黑科技,在未來面前,我們都是孩子。
想看更多科技故事,歡迎戳→微信公眾號:淺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