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原子鐘技術明年有望在北鬥上應用

2020-12-05 觀察者網

@中國之聲 8月17日消息,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空間冷原子鐘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劉亮接受央廣專訪時稱,在天宮二號上搭載的「冷原子鐘」在天上運行近三年,達到實驗目的,傳回大量數據,冷原子鐘是用雷射把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相比熱原子鐘準確性大大提高。明年有望把這一技術應用在北鬥上面,把我們的導航系統性能進一步提高。接下來,在載人空間站上,將發射一套空間冷原子物理裝置,將比現有的冷原子鐘還要冷,達到10的負12次方K的溫度。

科技日報此前曾介紹,冷原子鐘是利用雷射使原子溫度降至絕對零度附近,使原子能級躍遷頻率更少受到外界幹擾,從而實現更高精度。在微重力環境下運行高精度原子鐘具有更重要的意義,既可對基本物理原理開展驗證實驗,也可發展更高精度的導航定位系統。

空間冷原子鐘外形 圖源:中國科學院

2016年9月25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發射並順利進入運行軌道。中科院牽頭負責的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在天宮二號上開展了14項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其中包括世界首臺太空運行的冷原子鐘。

在軌22個月,冷原子鐘運行正常、狀態良好、性能穩定,完成了全部既定在軌測試任務,成功驗證了在空間環境下高性能冷原子鐘的運行機制與特性,同時實現了天穩定度7.2×10-16的超高精度。

空間冷原子鐘功能結構與工作原理圖 圖源:中國科學院

據了解,這種能在空間環境下可靠運行的高精度原子鐘應用於導航定位系統將會提高導航定位精度,相關技術還將應用於空間量子傳感器等多個領域。

德國杜塞道夫大學原子物理學家史蒂芬·席勒等國際同行高度評價了這一成果,指出「隨著實驗的成功,中國在天基冷原子傳感器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

相關焦點

  • 天宮二號上實驗的冷原子鐘技術明年有望在北鬥上應用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空間冷原子鐘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劉亮接受專訪時稱,在天宮二號上搭載的「冷原子鐘」在天上運行三年,達到實驗目的,傳回大量數據。冷原子鐘是用雷射把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明年有望把這一技術應用在北鬥上面,進一步提高我們的導航系統性能。接下來,在載人空間站上,將裝配一套全新的「冷原子鐘升級版」。原子鐘究竟有哪些特殊作用?
  • 天宮二號冷原子鐘實現3000萬年誤差小於1秒
    新華社電(記者 董瑞豐 張家偉)記者25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搭載的世界首臺太空運行的冷原子鐘,在軌近兩年時間裡完成了全部既定測試任務,實現3000萬年誤差小於1秒的預定目標,將目前人類在太空的時間計量精度提高1至2個數量級。這一成果24日發表於英國《自然·通訊》。
  • 雷射技術助力冷原子鐘的在軌穩定運行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搭載的世界首臺太空運行的冷原子鐘,在軌近兩年,運行正常、狀態良好、性能穩定。據悉,天宮二號搭載的冷原子鐘完成了全部既定在軌測試任務,成功驗證了在空間環境下高性能冷原子鐘的運行機制與特性,同時實現了天穩7.2×10-16的超高精度,3000萬年誤差小於1秒。
  • 4200萬年誤差僅1秒,冷原子鐘是世界上最「高冷」的鐘!
    為了人類得以更好地研究太空,三億年僅誤差一秒的冷原子鐘也隨之誕生。那麼,冷原子鐘在研發原理是什麼?如何才能更好地應用它?冷原子鐘上天難用冷原子可以大幅度提高原子鐘的精度。但怎麼樣用這個原子鐘呢?大家看這張圖,這是星間鏈路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北鬥的星載原子鐘和其他導航系統的星載原子鐘,如果在這個星間鏈路裡有一個空間冷原子鐘,那就不得了了。
  • 北鬥定位晶片年內有望「上新」北鬥高精度導航晶片價格了解一下
    昨日(8月27日),海澱區舉辦中關村北鬥和空間信息服務產業高峰論壇,多項基於北鬥三號的自主創新成果首次亮相,包括北鬥最新一代高精度定位晶片、衛星天基測控收發信機、北鬥+遙感全球應用服務平臺等。論壇現場,北鬥星通的「北鬥最新一代高精度定位晶片」首次進行功能展演,有望於年內正式發布。據北鬥星通戰略發展中心品牌總監李楠介紹,手機、車載導航儀等都離不開晶片。通俗地理解,天線接收到衛星信號以後,需要用晶片來計算、處理經度、緯度,實現衛星定位。
  • 中國精度:冷原子鐘中國造
    沒有鐘擺,也沒有秒針走動的滴答聲,一隻「長相」完全不符合人們對鐘的預期的黑色圓柱體搭乘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來到太空,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臺在軌進行科學試驗的空間冷原子鐘。這隻鍾對時間的測量基於原子物理,而又跟大部分的原子鐘不同,這隻鍾應用的是更為先進的冷原子物理技術。
  • 從宇宙誕生到現在,誤差不超過1秒,冷原子鐘是什麼神器? | 科技袁人
    或許得靠量子力學 | 科技袁人》https://www.ixigua.com/6914173192080720388林寶軍(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北鬥三號衛星總設計師):另外正好兩位科學家在我還有一個問題其實也一直困惑,我們也許帶著大家只要學過物理的人可能都知道
  • 中國空間冷原子鐘定時世界:精度3000萬年誤差1秒
    ① 超高精度的「高冷」鍾  空間冷原子鐘是在地面噴泉原子鐘的基礎上,科學家們將雷射冷卻原子技術與空間微重力環境相結合的噴泉冷原子鐘,主要包括物理單元、微波單元、光學單元和控制單元4個組成部分。相比於之前太空運行的最高精度300萬年誤差1秒的熱原子鐘,這隻冷原子鐘將時間精度提升了10倍。
  • 把太空時間計量精度提高1-2個數量級,天宮二號空間冷原子鐘實現...
    世界首臺太空運行的冷原子鐘,現在怎麼樣了?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在軌近兩年時間裡,冷原子鐘在天宮二號運行正常、狀態良好、性能穩定,完成了全部既定在軌測試任務,成功驗證了在空間環境下高性能冷原子鐘的運行機制與特性,同時實現了天穩7.2×10的負16次方超高精度。
  • 好消息,北鬥高端晶片明年量產,領先美國GPS兩代
    2020年7月31日,中國北鬥三號系統正式開通,這意味著在衛星導航系統領域,中國已經翻開了新的篇章。多年以來,我國使用的衛星導航系統,都是美國的GPS系統,這讓我們非常被動。要知道,在國防事業上,擁有一款國產衛星導航系統,至關重要!
  • 中國冷原子鐘,耗時5年造出全球首臺,3千萬年誤差一秒
    自從原子鐘誕生以後,世界各國的科技進步十分明顯,GPS與北鬥系統都用上了該技術。之前原子鐘精度基本每過10年都會提升一個等級,但是在20世紀末的時候瓶頸卻出現了,人類對原子鐘的精度提升方面已經遇到困難。造成該困難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原子本身的熱運動沒有辦法消除,所以相對的誤差還是會出現。
  • 中國冷原子鐘,耗時5年造出全球首臺,3千萬年誤差一秒
    自從原子鐘誕生以後,世界各國的科技進步十分明顯,GPS與北鬥系統都用上了該技術。之前原子鐘精度基本每過10年都會提升一個等級,但是在20世紀末的時候瓶頸卻出現了,人類對原子鐘的精度提升方面已經遇到困難。造成該困難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原子本身的熱運動沒有辦法消除,所以相對的誤差還是會出現。
  • 天宮二號空間冷原子鐘實現預定科學目標 3千萬年誤差小於1秒
    該成果24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冷原子鐘是把原子某兩個能級之間的躍遷信號作為參考頻率輸出信號的高精度時鐘,同時利用雷射使原子溫度降至絕對零度附近,使原子能級躍遷頻率受到更小的外界幹擾,從而實現更高精度。
  • 衛星全球組網,廣州北鬥產業有望迎來「爆發期」
    【衛星全球組網,廣州北鬥產業有望迎來「爆發期」】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北鬥三號系統建成開通情況 穿越激蕩26年,幾代北鬥人的心血,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與中國北鬥一起崛起的,還有應用產業中的中國科技力量。我國高精度衛星導航裝備市場從上世紀末95%產品依賴進口,20年後國產率躍升到95%。
  • 何時能用上「車道級導航」?權威專家解讀北鬥應用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北鬥最高精度可達釐米級,為什麼汽車導航卻還達不到這樣的精度?北鬥導航系統在室內、水下等環境應用效果有限,難關何在?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8月3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衛星導航系統主管機構和權威專家就北鬥三號的應用,解答了諸多關鍵問題。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此前兩日,北鬥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正式投入使用。
  • 下一代北鬥建設已經著手
    在國新辦8月3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表示,10年來,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2019年達到3450億元,2020年有望超過4000億元;服務7大類應用的北鬥接口控制文件的發布,將進一步推動北鬥在各行各業的應用。
  • 我國成功發射兩顆北鬥衛星 北鬥三號全球組網有望提前半年實現
    11月23日8時55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配套遠徵一號上面級),成功發射第50、51顆北鬥導航衛星。經過3個多小時的飛行後,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後續將進行在軌測試,適時入網提供服務。&nbsp&nbsp&nbsp&nbsp兩顆衛星均是我國目前在建的北鬥三號系統的組網衛星。
  • 北鬥三號系統2020年全面建成導航精度有望達到釐米級
    合眾思壯研發副總裁吳林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北鬥三號系統和相關配套產業展示了中國核心技術持續創新的成果,代表了中國的新速度,也將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創新動能。」   根據合眾思壯2018年年報,北鬥高精度業務收入和毛利率持續增長,2018年「北鬥高精度業務」實現營業收入7.4億元、毛利率高達47%。   「這與我們在核心技術上的突破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