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距離春節不足二個月,外出打工的農民也都開始返鄉了,這些年大家相隔萬水千山,都有說不完的心裡話,嘮不完的故鄉情,當然也是農民購置年貨的繁忙時間,大家上街購買吃的、喝的、用的、玩的,一年忙到頭,也該歇歇養養身子了,以前在農村,農民還要殺豬過年,更顯的年味濃厚,農村老人還說過年有『年豬『三不殺』,年貨『三需辦』,這又是啥意思呢?
一、『年豬『三不殺』
七八十年代,農村家家戶戶都養豬,農民養豬一是為了殺豬賣肉賺日常開支的錢,二是殺豬過年擺供用,因為春節殺豬除了吃豬肉、包水餃外,還要用豬頭、豬臉來上供,而上供的東西必須健康、乾淨、周正,所以農村老人殺豬時對於病豬、花臉豬、殘疾豬,是不會殺的,因為那樣是祖先的不敬。
二、年貨『三需辦
老話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到了春節大家都會購置年貨,由於每個家庭貧富不同,過年計劃購買年貨的東西也不相同,有錢多買點,沒錢少買點,但是有三樣東西,無論家庭經濟如何,都要購買,那就是春聯、鞭炮及年畫,這三個都是象徵春節喜氣的年貨,家家都要張貼懸掛。
綜上,農村老人說的『年豬『三不殺』,年貨『三需辦』,都是以前農村過年必須要做的事,是那個時代的烙印,如今農民不養豬,都買豬肉吃,殺豬過年成為歷史,只有春聯還在年年張貼,其他逐漸捨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