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小說《那段夢裡花開的日子》讀後感
三寶
一部近16萬言的小說《那段夢裡花開的日子》終於讀完了,而且是前後讀了三遍。每讀一遍,都會在壓抑的慨嘆後想痛快地長舒一口氣。沉思中,品一口香茗,抬頭眺望遠方,一句:「花開了嗎?」的自問語縈繞在耳邊……
《那段夢裡花開的日子》是悽美錯位的
這部作品是作家水孩兒的一部長篇小說,共分28個章節。小說描寫了發生在冀東平原上故鄉裡「太爺爺」與「大奶奶」一家人,以及亮子、么妹等不同年齡、不同時代的普通鄉村人物悲歡離合的故事。
小說之所以是「悽美」的,是因為太爺爺正義善良,傾其所有救了大奶奶。大奶奶雖然打斷了太爺爺的腿,但其對太爺爺產生了純淨濃烈的愛,而且也感恩圖報地嫁給了太爺爺。然而一生為情所困的大奶奶死後的骨灰卻因無知的陳腐觀念而遭到切割,落得「身首異處」;被人販子從貴州拐賣來的么妹,在買賣婚姻的現實世界中,憑著自己的堅強隱忍,不計前嫌,苦盡甘來,最終與小四兒美好地結成了合法夫妻;重情重義的亮子,在重男輕女的濃厚氛圍裡,因為愚孝,經歷了兩度失子、妻子投井後,才更加明白了生命的珍貴。
小說之所以是「錯位」的,是因為大奶奶嫁給了自己的公爹太爺爺,這是違背倫理道德,混亂公序良俗的;大奶奶的女兒秀為了給自己的哥哥換親而被迫選擇了外貌醜陋、個子瘦小、一條腿瘸的老三媳婦的哥哥;而老三媳婦原本中意小四兒,況且兩人關係曖昧已久,但最後卻因換親而成了叔嫂。
通讀這部小說,可以感覺到,《那段夢裡花開的日子》講的是過去親和悲憐的傳奇、富有生活氣息的故鄉「往事」。在男人與女人負累的拼湊人生裡,在「夢想重要、饅頭更重要」的無奈哀婉中,誕生了這部與眾不同的、具有民間色彩的愛情小說。確切地說,它是一首月缺花殘、生動曲折的鄉土戀歌。
《那段夢裡花開的日子》是餘音繞梁的
初看這部小說好似一部鄉村紀錄片,但作家水孩兒並沒有循規蹈矩全景展示,而是如臂使指地截取、剖開、展示了故鄉的一個橫斷面,在「揭示人性本相而不作優劣評判,梳理矛盾根源而不作好壞鑑定」的原則下,用文學藝術的方式書寫了其中變換的現實與隱秘的靈魂,詮釋出了對被摧殘的人性、被扭曲的「愛」的控訴,同時也表達出了對自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這部小說有多條主線——生與死、愛與恨、情與仇、美與醜、善與惡、文明與愚昧、合理與荒謬、放棄與抉擇等等,但是這些主線最終都齊聚故鄉的「根」上,匯聚成了一股無以名狀、難以割捨的「鄉愁」。這股「鄉愁」是什麼?就是農家生活裡的淺吟低唱,就是忘年交知音太爺爺和「我」的摯友子伊,就是大奶奶為臨產的「我」悄悄攢下的那籃雞蛋,就是「那粒蒲公英的種子,風兒把它吹到哪裡,它就在哪裡生根發芽」的隨遇而安,就是「拴在哪家的槽子上就是哪家的驢」的無助吶喊,就是換親、買賣婚姻和重男輕女的貧困世俗,就是「簡單點,人不就是比螞蟻多一個思想嗎?」的深遠思考……
記得住鄉愁,即有心安處。《那段夢裡花開的日子》講述的故事,不僅暴露了人性之惡,同時也顯示出了人性之善,並且在突破鄉俗偏見、暗襯鄉村與城市發展的對比中,更以超越性的眼光拷問著人們——應當在「真、善、美」的大課題下於古怪與多變、正大與隱微的歲月裡怎樣好好地活著?可以說,《那段夢裡花開的日子》就是一部尋根、反思類的小說。
《那段夢裡花開的日子》是妙趣橫生的
冀東民謠是一種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大俗大雅、寓教於樂、獨具地方風情和田園色彩的藝術表現形式。它融才氣、靈氣、文氣、志氣於一身,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溝通,思想的交流,真誠的對話。它以含蓄、詼諧、幽默、簡單明了、喜聞樂見而著稱於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那段夢裡花開的日子》中引用了30多首冀東民謠,這些民謠主要分為描寫生活、愛情和表達人生觀念三大類,它們或與小說情節暗合,錦上添花,或與故事情節形成對話,承上啟下。這應該是這部小說一個重要而顯著的藝術特徵,也是這部小說吸引人的地方之一。究其原因,我想除了作家水孩兒從小的生長環境使其與冀東民謠結下了不解之緣外,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她獨具匠心地在小說中利用民謠的隱喻功能,建構了民謠對小說情節的隱喻敘述以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念,從而使得冀東民謠在該部作品的背景、人物、情節、主題等各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渲染氣氛、強化小說的思想內涵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反覆吟誦小說中的這些民謠,感覺是在領略著一種風景,品味著一種生活,感受著一種心情,追求著一種幸福。而這一切都在字裡行間幻化成了——得不到的愛情、留不住的青春、回不去的故鄉、讀不懂的詩歌、到不了的遠方、實現不了的理想、再也見不到的親人!這就是冀東民謠!
小說中大量民謠的運用,可以說對冀東民謠的保護和傳承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推動作用。從這個角度來講,這部小說應屬於一部傳承類的小說。
《那段夢裡花開的日子》是特立獨行的
水孩兒是身隱於都市卻魂遊於鄉村的作家。《那段夢裡花開的日子》給人的強烈感受,就是作者在「恍如前世的青春」裡,把自己的經驗、自己的經歷、自己的生活高度地心靈化了,並在作品中以「我」的形式提綱挈領地出現,帶領讀者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地追憶過去,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地嚮往未來美好生活。
在閱讀《那段夢裡花開的日子》這部小說時有一種感覺——即使該書不署名,熟悉水孩兒風格的人,讀不了幾頁便會大體猜到《那段夢裡花開的日子》的手筆非她莫屬。
體現在小說人物名稱上,沒有一個是有姓有名的,都是以代號、輩分,或阿拉伯數字來表示的,輔以小品式與大寫意的勾勒方式,讓「質樸、愚昧、善良、多情」的各色人物豐滿搭連,在淳樸的鄉村原生態環境裡枝繁葉茂,栩栩如生。
而小說的語言平緩流暢,親切質樸,文字間積蓄的泥土芳香與釋放出的生活信息互動、互生,相映成趣,交混出一種詩意的憂愁和悲憫的情蘊。
同時小說的鋪陳敘事與環節描寫渾然一體,中間穿插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前後語境,上下關聯,結構看似鬆散實則精心設置,絲絲入扣,可謂是空靈直白中,形變神不變。
在寫作方式上,以數字章節,漸進式地進行演義,在輕描淡寫中,解剖般展開,在節奏感與娛樂感交織的起承轉合中,以散文漫筆的寫法促成了詼諧風趣與哲理反思的如影隨形,很好地再現了非虛構小說的寫法之美。可以說,《那段夢裡花開的日子》這部小說就是一部帶有自傳體性質的、非虛構類小說。
花如解語迎人笑,草不知名隨意生。讀完寫完,我終於可以長舒一口氣了——看著一朵有思想的花兒開了,看著「她」揮動著翼下那雙「隱形的翅膀」,在詩人海子的引導下,衝破了心靈的枷鎖,擺脫了苦澀的貧窮,經過自我療傷,穿越了昨日的夢幻與現實的今日,立志「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這時,「我忽然(也)想哼唱一首古老的歌謠,隨便什麼都可以」……
作者簡介:三寶,本名:馮永平,網名:遊泳的馬,內蒙古包頭人,闖關東的後代,生於上世紀動蕩而又祈求平安的七十年代,現某大型國企後勤部門就職,中國社會科學院MPA碩士,包頭市青山區文聯文學創作協會理事,包頭最美書友會青山分會副會長,包頭市作家協會會員,《歆葉文藝》雜誌籤約作家。信奉在寵辱不驚中智商做事,在雲捲雲舒中情商做人,在興趣廣泛中尋找「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存在。喜歡金戈鐵馬,也好頭枕唐詩宋詞。謹記讀好書,交好友,做善事,遊天下,美生活。文章散見於《社科學子》《歆葉文藝》《包頭日報》等報刊和《社科網》《搜狐網》《中國觀網》《江山文學網》《銀河悅讀中文網》以及《自由發》《作家世界》《最美微刊》《包頭文化在線》等平臺。作品收錄於文集《書林七閒》《半畝花田》(1、2、3卷)《2018當代作家作品精選》。
關注我們
不忘初心 展翅飛翔
執行主編: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