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屯堡古鎮,位於貴州省西部的平壩縣,位於雲南西部的咽喉地帶。屯堡人是一個獨特的漢族群體,居住在聚居區。他們的發音、服飾、居民樓、娛樂方式都與周圍的村莊有很大的不同。這種獨特的漢文化現象被稱為「屯堡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天龍屯堡。2009年4月,被國務院和建設部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稱號。
14世紀中葉,朱元璋千方百計統一中原,建立明朝。此時雖然戰敗,但西南邊陲的雲南仍有元朝的王。他相信天高皇帝遠。他根據西南山林之危,騙過了力所不及的明軍,幾次殺死了朱元璋派來的使節。朱元璋為了鞏固政權,統一國家,下決心武力解決。明朝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潁川侯傅有德將軍率領三十萬大軍徵南,一舉殲滅王曦梁,平定西南邊境。屯堡人的祖先是當年南徵的軍人及其家屬。戰爭平息後,朱元璋採取了「清地守邊」的政策,建立了「禁衛制度」,把這些軍士及其家屬留在貴州600多年。他們在黔中大地辛勤勞作,生活繁衍,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他們的後代被稱為屯堡人,他們在明朝時期仍然繼承了江淮地區的漢族文明,延續了明朝的軍事屯文化,形成了今天的屯堡文化。
景點;天台山像一座山脊,矗立在地平線上。山雖不高,勢陡,直入藍天。它就像一座升天的塔,因此得名。明朝萬曆年間,白雲觀的高僧卓熙天台用木石建造了五龍寺,被譽為「石頭的天鵝之歌」,現為國家重點保護單位。天台山有奇怪的建築,大多是石頭做的城堡。它在建造之初就具有很強的軍事性,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其軍事性已經消退,天台山形成了佛儒道三家融合的香聖之地。走進天台山,就像走進了一個神奇的植物王國,裡面有3000多種植物,藤蔓遮天蔽日,樟樹衝入雲端。
天龍屯堡景區,在這裡可以看到屯堡群和建造堅固屯堡的高聳碉堡。在掩體的不同方向留有三角形觀察窗。它仍然保存完好,屹立不倒。到現在,古老戰爭留下的痕跡在古堡上依然依稀可見。屯堡村大多沿襲石寨的建築形式,具有江南水鄉的韻味。幾百年來,事過境遷,反反覆覆,屯堡人卻固執地堅持著祖先的傳統,在貴州這個角落裡維護著明朝文化。
天龍派成立於1907年,由晚清陳日贊創辦。陳日贊雖然是武術家,但並不是因為武功不夠。他不僅是南一區的區長,還是「南一區兩級小學」的校長。在管理學校期間,他為家鄉培養了一大批有識之士。陳將軍1912年畢業於該校。
天龍派是屯堡建築的傑作。它用的是屯堡人常用的石木結構,但不排斥瓷磚等建築材料。天龍小學分為主樓、教學樓、圖書館樓、宿舍樓、廚房樓等。主樓是宏偉的禮堂建築,高大雄偉的石牆和屋頂瓦片;屯堡建築的典型形式可以從主樓後面看到,就是窗戶小而少,主採光在前面。教學樓分為兩棟,石牆、板巖房、木框架結構。為了擴大採光,窗戶都是很大的圓形拱門;圖書館建築呈多邊形,石牆瓦頂,宛如古城堡;校門是一座氣勢磅礴的石牌樓。
文化大革命期間,天龍派遭遇了令人心碎的大災難,很多名人的字跡和雕刻被破壞或丟失給民間。從被毀的「璟宣圖書館」中的「璟宣」二字,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悲慘處境。歷經十年浩劫,天龍學校得到了校方和村民的精心維護。如今,學校裡的古樹參天,桂花香撲鼻,紫荊花五顏六色,恢復了昔日書院式建築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