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多重宇宙假說嗎?很遺憾,這個理論錯了

2020-09-03 郭哥聊科學

在眾多量子力學的解釋中,多世界的解說一直都是一個疑雲,至今仍然有很多科普作者在引用這個理解,這也給人們的認識造成了很多的誤區。事實上,多世界假說已經被量子力學的研究所否定。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

多世界理論提出的背景

這裡必須要提一下那隻著名的薛丁格的貓。與雙縫實驗所證實的人們的宏觀經驗不再適用於微觀領域不同,薛丁格的貓則讓人們必須放棄熟悉但並不真實的經典觀念,經典力學也因此無法為微觀世界,進而為整個世界提供一個真實的描述。這是量子力學創立之初,物理學家們就已經意識到的問題。

薛丁格的貓觸及到了量子力學的宏觀表現問題,這隻又死又活,或者說是不死不活的貓無法解釋宏觀世界的存在。這說明了量子力學同樣是一個不完備的理論,同樣不能為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提供一個一致的統一描述。薛丁格的貓令人信服地說明了量子力學的不完備狀態。

薛丁格的論證是集中于波函數演化過程的不完備性。薛丁格指出,必須要對波函數的塌縮過程給出物理描述和說明才能完善量子力學。量子力學的這種不完備性並不是哲學上的虛幻,而是真實的物理存在。

由于波函數的塌縮過程中有很多奇異的性質,比如瞬時性和非連續性、超距性等,這導致一些物理學家為了走捷徑而選擇了多世界假說。因為在多世界假說中,沒有波函數的塌縮,世界又重新回到經典的定域性和因果性。

可以說哥本哈根學派關于波函數的概率解釋已經是革命性質的了,但是他們仍然都是堅持宏觀世界的確定性,這從玻爾的對應原理就可以看出來。畢竟經典物理是我們真切的感覺經驗。然而比玻爾更具革命性的理論出現了。他們認為,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一樣是不確定的,存在無限多個世界。

相對態引入了「意識」的作用

多世界觀點是真實世界的寫照嗎?如何用多世界理論來解釋不塌縮的波函數為什麼會帶來確定的測量結果呢?薛丁格的貓如何才能擺脫半死不活的狀態呢?1957年,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生埃弗雷特三世提出了一種可能的解決辦法,他稱之為量子力學的相對態表述。

埃弗雷特認為,觀察者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測量過程中,測量儀器與被測系統的狀態之間發生關聯,當觀察者對儀器進行讀數時,他的狀態也與測量儀器、與被測系統的狀態關聯起來。於是這三者形成了一個符合系統的整體,根據薛丁格方程,被測系統的不確定性將傳遞給整個複合系統,即它也處在疊加態。

在複合系統的疊加態中,每一個分支都包含一個確定的觀察者態、一個具有確定讀數的測量儀器態,一個確定的被測系統態,因此,疊加態中的每個分之都描述一個感知到確定結果的觀察者,對於這個觀察者被測系統的狀態似乎已經被轉換成對應的塌縮態。

於是,對於每個由疊加態中的一個分支所描述的觀察者來說,波函數的塌縮似乎已經在主觀水平上發生,而他只感知到一個確定的結果。很顯然埃弗雷特的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如果只有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中只有一個觀察者,那麼他的論證就是不成立的,觀察者的感知狀態同樣是不確定的。

美國物理學家迪威特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與他的學生格拉漢姆給出了更清晰的表述。他們認為,在測量過程中,初始波函數描述的世界分裂為許多個相互不可觀察但同樣真實的世界分支,他們中的每一個都對應於整個系統疊加態中的一個確定的成員態。在每個單獨的世界分支中,一次測量只產生一個確定的結果,但各個世界分支中的結果並不相同。

這就是後來被世人所熟知的多世界解釋。

多世界解釋是正確的嗎?

事實上,多世界的解釋存在嚴重的問題,不僅有哲學上的問題,也有物理和數學上的困難。其中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概率解釋問題,即關於確定性測量結果的概率解釋如何來源於一個決定論的波函數演化,這個波函數包含了對應於所有可能測量結果的狀態。如果所有可能的結果都是已經發生的,那麼結果出現的概率有什麼意義呢?

另一個嚴重問題是,多世界觀點必須解釋測量結果出現的概率為相應波函數分支幅度的平方。為此,它就必須要增加更多新的假設,這不符合科學研究的基本原則,同時也讓多世界觀點變得越來越複雜。

目前,為了解決多世界觀點所存在的問題,新的多世界變種不斷出現,但沒有一個令人完全滿意。多世界觀點的根本問題仍然在於它沒有解釋清楚什麼是一次測量。這種認為發生一次測量,宇宙就分裂一次,但如果沒有解釋清楚測量過程,這種多世界解釋沒有任何意義

邁不過去的坎——測量

在多宇宙觀點中,試圖用分裂的宇宙來代替波函數塌縮。為了完善這個理論,物理學家們提出了各種方法,比如退相干法、一致歷史法等等,但是這些努力的最終結果仍然是不能令人滿意的,他們所完成的只是貝爾意義上FAPP。

這是因為,物理上沒有一個確定的退相干標準。究竟退相干到什麼程度才算是分裂呢?所以,退相干理論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測量的難題。說到底,物理學家們仍然逃不過去描述測量過程,即描述從量子到經典的轉變過程。這個困境從量子力學建立起來之後就一直存在,是所有研究量子力學的物理學家們的一道邁不過去的坎。

多世界假說與實驗結果相違背

多世界假說違背概率規則,與實驗事實不符,是多世界假說的一個致命傷。例如,對波函數幅度不同的兩個分支疊加態進行測量,按照多世界假說的預言,宇宙將分裂成兩個拷貝,在每個拷貝中有一個測量結果,於是兩個測量結果出現的概率將是相同的,而根據哥本哈根的概率規則,它們應當等於相應分支的波函數摸的平方,所以是不同的。

1985年,英國物理學家得益奇為了解決多世界假說中的測量問題和概率解釋之間的衝突,提出了另外一個變種——世界差別表述。在這個表述中,得益奇用無限多個數目不變的世界出現差別來取代宇宙分裂過程。儘管如此,仍然沒有能從根本上解決概率解釋問題

正因為如此,多世界假說其實是一個錯誤的理論。

結束語

相信小夥伴們讀到這裡的時候,已經搞明白了,多世界假說其實是為了解釋波函數塌縮所引入的另外一種假設,它非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量子力學中的概率問題,同時也與實驗事實相違背,是一個錯誤的理論。

就是這樣一個錯誤的理論,直到今天,仍然有大量的科普作者在宣傳推廣,這不得不說是這些科普作者的硬傷。這個錯誤的理論還帶來了另外一種極端的變種——多心靈理論。

可以這樣說,100多年來來人類科學的成果要超過之前人類知識的總和,但同時,科學給人類所帶來的困惑同樣也要超過之前人類已有的困惑的總和。

事實證明,蘇格拉底說對了——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相關焦點

  • 你相信多重宇宙假說嗎?很遺憾,這個理論錯了
    ,試圖用分裂的宇宙來代替波函數塌縮。例如,對波函數幅度不同的兩個分支疊加態進行測量,按照多世界假說的預言,宇宙將分裂成兩個拷貝,在每個拷貝中有一個測量結果,於是兩個測量結果出現的概率將是相同的,而根據哥本哈根的概率規則,它們應當等於相應分支的波函數摸的平方,所以是不同的。1985年,英國物理學家得益奇為了解決多世界假說中的測量問題和概率解釋之間的衝突,提出了另外一個變種——世界差別表述。
  • 「多重宇宙」理論新發現
    上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提出了「多重宇宙」(multiverse)論,並為尋找其證據不懈地努力著。日前,加拿大安大略周邊論物理研究所(Perimeter Institute)的科學家馬修.詹森(Matthew Johnson)及其同事提出的「氣泡海」理論,首次為多重宇宙論找到了可測試的方法。
  • 多重宇宙假說:我們生活的宇宙是眾多宇宙中的一種
    人類對於宇宙的認知還是非常淺薄的,僅僅只知道宇宙是非常浩瀚的,科學家們研究出來了,天文望遠鏡,也是為了更好的去研究宇宙,天文望遠鏡的射程雖然是非常遠的,但是一直沒有探測到宇宙的邊緣。關於宇宙,科學家們對此有很多的猜想。比如說,平行宇宙說以及多重宇宙假說。
  • 「多重宇宙」真的存在嗎?
    這種「第2層」(level 2)多重宇宙觀點的支持者主要是亞歷山大·維蘭金(Alexander Vilenkin)。他描繪了一幅生動的畫面:在無窮多個宇宙中有無窮多個星系,無窮多顆行星,以及無窮多個和你同名的人在看這篇文章。自古以來,許多文化中都有類似的觀念。不同的是,多重宇宙的主張是一個科學理論,這意味著該理論具有數學上的嚴謹性和實驗上的可檢驗性。但我對這個說法表示懷疑。
  • 找不到證據的多重宇宙,對科學有害?
    卡羅爾認為,無論多重宇宙看起來多麼荒謬,它是量子力學理論不可避免的結果。為了證明這個觀點,他帶我們深入超現實的量子世界——我們的宇宙! 基本的量子方程被稱為波函數(wave function),它表示一個粒子(例如電子)能處於多個可能的空間位置,以及出現在各個位置的概率。當你用儀器對準電子,測定它的位置,你會發現電子只有一個位置。
  • 宇宙之外是什麼?5種科學假說幫你腦洞大開!
    當然,這只是一個簡化至極的比喻,而實際上量子的不確定性可能導致我們有無數多個平行宇宙。量子宇宙似乎充滿了隨機性。你能接受現在的你,只是所有隨機性中的一種嗎?這似乎帶著一種宿命的調調。延伸閱讀:有很多影視作品,以穿越平行宇宙為主題,進行了故事上的探索。例如《蝴蝶效應》《前目的地》《彗星來的那一夜》等等,我們真的可以穿越平行宇宙嗎?
  • 多重宇宙真的存在嗎?這三種多重宇宙每一種都讓你腦洞大開!
    很多人都聽說過平行宇宙這個概念,它的誘人之處就在於平行宇宙中可能存在另一個你,在另一個現實之中,
  • 關於科學本質與靈魂的戰役:弦理論、多重宇宙是真的嗎
    弦理論、多重宇宙等許多現代物理學思想都可能是不可驗證的。既然如此,我們是否應該相信這些理論?這是科學家和哲學家們在慕尼黑最近舉辦的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上所探討的一個問題。今天的許多物理理論學家僅因為某些理論很美妙或邏輯上很吸引人就說服自己相信此類理論,卻無視它們不可檢驗這一事實。這類理論學家中不乏許多弦理論和多重宇宙假說的支持者。Ellis 和 Silk 控訴這樣的理論學家們「移動了科學的球門柱」,同時模糊了物理學和偽科學之間的界線。
  • 多重宇宙是什麼?它們存在嗎?
    圖:開放宇宙論,每一個圈就是一個宇宙第二類多重宇宙,又可稱為泡沫宇宙。這個理論認為有很多的開放宇宙存在。我們的宇宙就是從一個母宇宙的量子泡沫中產生,這樣的「泡沫」還有很多。這些宇宙的宇宙常數可能是不同的。但可能會產生一些相互影響,例如:受到其他宇宙的引力作用,可能使我們宇宙的能量分布不均勻。圖:「泡沫宇宙」示意圖,每一個泡沫都有不同的宇宙常數第三類多重宇宙,又可稱為多世界詮釋。它是為了解釋量子力學裡的一些現象發明的理論。這個理論的優點是不用考慮波函數的坍縮。
  • 宇宙常數所引發的多重宇宙觀,世界上可能存在多個重疊的時空宇宙
    宇宙學常數問題如此重要和緊迫,以至於很多物理學家甚至開始考慮一些駭人聽聞的假說去解釋它。其中最具有想像力,且被最多人接受的假說就是有可能存在不止一個宇宙。如果是這樣,以及如果其他宇宙中的宇宙學常數由於某種原因取值和我們宇宙中的值不一樣,那麼我們也就可能測量到任意宇宙學常數的值。
  • 物理學家肖恩:「多重世界」假說會成立
    但理論與量子物理學家多年來一直在探索「多重世界」的可能性。該理論認為,每當一件事可能有兩種不同的走向時,就會分裂為兩個平行存在的現實版本。簡而言之,這些物理學家認為我們只是生活在多重宇宙的一個分支上。在其它平行世界中,還生活著無數個你。在你人生的每一次岔路口上,也許都有人替你做出了另一種選擇。
  • 關於科學本質與靈魂的戰役:弦理論、多重宇宙是真的嗎-虎嗅網
    弦理論、多重宇宙等許多現代物理學思想都可能是不可驗證的。既然如此,我們是否應該相信這些理論?這是科學家和哲學家們在慕尼黑最近舉辦的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上所探討的一個問題。今天的許多物理理論學家僅因為某些理論很美妙或邏輯上很吸引人就說服自己相信此類理論,卻無視它們不可檢驗這一事實。這類理論學家中不乏許多弦理論和多重宇宙假說的支持者。Ellis 和 Silk 控訴這樣的理論學家們「移動了科學的球門柱」,同時模糊了物理學和偽科學之間的界線。
  • 什麼是平行宇宙?它和多重宇宙有何區別?
    嚴格的講,在天文學名詞中並沒有「平行宇宙」一詞,它被叫做「多重宇宙」。多重宇宙中的不同宇宙可被稱為「平行宇宙」。目前這種理論在物理學裡只是尚未被證實的一種假說,但量子論中的一些方程式可以描述它,如薛丁格貓。本文將粗略講解下多重宇宙。
  • 宇宙五大奇異現象多重宇宙假說和平行宇宙
    而更以科學團隊為代表的尋找著薛丁格的貓,以及各種現任們設定的宇宙學說的理論的證據。在我們所認為的宇宙世界裡存在著許許多多看似或許永遠都無法解釋的奇異現象與理論,比如平行世界,與多重宇宙,反而因我們對宇宙的極大尺度的理解,這些卻又看似不可能的答案的歸屬地,他們就好像我們必須穿越宇宙的極限到達宇宙的外面才可以被看到的事物一樣迷茫著我們的科學事業。
  • 物理學家肖恩:「多重世界」假說有可能成立
    但理論與量子物理學家多年來一直在探索「多重世界」的可能性。該理論認為,每當一件事可能有兩種不同的走向時,就會分裂為兩個平行存在的現實版本。簡而言之,這些物理學家認為我們只是生活在多重宇宙的一個分支上。        在其它平行世界中,還生活著無數個你。
  • 宇宙之外是什麼?暴漲理論揭示「多重宇宙」的奧秘!
    對宇宙學家來說,宇宙的最遠處位於,從時間開始,光能抵達到我們這裡的區域,這被我們稱為可觀測宇宙。在這個球形的空間區域,是從宇宙大爆炸到現在為止138億年中,光能抵達我們這裡的區域。但這就是所有的了,還是這只是我們可以看到的全部?
  • 哥本哈根理論正確嗎?有沒有多重宇宙?
    當使用這些概念時,我們必須在心中牢記經典概念的這個有限的適用範圍,但我們不能夠也不應當企圖去改進這些概念。物質宇宙只有一個,量子力學闡述了物質的波粒二象性,相對論是質能轉換,波可以理解為能量和信息雙重存在方式,感知信息宇宙是多重的,仔細想想,兩個人一起喝茶聊天,接受的外在空間,各種場,宇宙空間位置幾乎一樣,我們會說大家活在一個時空裡,兩個人分開很遠後,一切隨之改變,有人說我們不是一個世界的人,是有道理的,你我他,感知的信息不一樣,看事物的角度不一樣,但是我們都在一個物質宇宙中
  • 多重世界,真的存在嗎?
    喜歡科幻的小夥伴們應該知道,在科幻作品中,我們生活的世界往往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多重世界中的一個。但你知道多重世界的想法是怎麼興起的嗎?最早提出這個假設的是原子論的創立者德謨克利特,他認為宇宙是由無限虛空中運動著的原子構成的。隨著時間推移,它們會以一切可能的方式結合和重組,我們所見的世界只不過是所有確定會出現的可能性中的一種。
  • 其中或暗藏著多重宇宙的概念!
    這個觀點很讓人震撼,想像下,你在另一個宇宙可能是搖滾明星,過著更好的生活,或是更糟的生活,還可能表示你一直沒空去做的所有事,或許已經在某處由你的分身完成,同時意味著我們並非獨一無二。你或許認為這是絕妙的巧合,其實本質上不是巧合,只是因為太空有太多太多行星,必然會有一顆行星擁有地球和太陽這麼完美的距離,是一種必然性,不是所謂的巧合。同樣地,有人認為如果不考慮我們住在多重宇宙的可能性,就無法正確解釋這世界許多基本特性。當然能有完美的物理學解釋多重宇宙論最好,那樣大家都能理解,也會更滿意。目前這個理論只是一種假設,因為沒人提出更有道理的其他假設。
  • 多重宇宙真的存在嗎?看了這篇連小白都能看懂的文章,你就明白了
    標準模型理論下就是如此,這個模型只有一種可能。各處都是一樣的,不可以不同。問:大多數物理學家不都希望如此嗎?答:可能每個人都希望這樣:有朝一日,我們找到一個理論,突然之間,一切都變得清晰了——可能性只有這一種,邏輯自洽,你別無選擇,但這就是定論。誰都巴不得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