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曼·梅爾維爾:《白鯨記》背後的故事

2021-01-08 悟紅塵講歷史

在《白鯨記》的啟發下,我們鑽研了赫爾曼·麥爾維爾創作他所珍視的經典作品的靈感來源《海底的心》。

羅恩·霍華德的新片《海底的心》

如果你聽說過羅恩·霍華德的新片《海底的心》,你可能也知道這部電影中所描述的事件。一個船員在他們的船「艾塞克斯號」被一條鯨魚擊落後為生存而掙扎的故事《白鯨記》(1851)是赫爾曼·梅爾維爾的靈感來源。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梅爾維爾是如何加深他對那場災難的了解的,或者是其他什麼重要的影響因素促成了他的傑作。繼續讀下去,進一步了解《白鯨記》的製作過程。

1820年11月20日,埃塞克斯號被一條鯨魚摧毀;20多年後,它的命運仍在討論之中。在赫爾曼·梅爾維爾於1841年成為一艘捕鯨船的船員後,他發現「在其他一些關於前艙談話的問題中,有一些是關於埃塞克斯號的故事。」這條不幸的船仍然是人們談論的話題,這並不奇怪,因為埃塞克斯號是已知唯一被鯨撞過兩次的捕鯨船。

在梅爾維爾的航行中,阿克什人遇到了另一艘船,他遇到了威廉·亨利·蔡斯,他是第二艘船的船員之一。威廉是歐文·蔡斯的兒子,他是埃塞克斯河上的大副。大通度過了這場磨難,並提供了詳細的說明,題為「艾塞克斯號捕鯨船最不尋常和痛苦的沉船的敘述」(1821年)。威廉·亨利把他父親寫的那本書借給了梅爾維爾。

關於艾塞克斯號被摧毀的消息

在高仕利號上,梅爾維爾讀到了關於艾塞克斯號被摧毀的消息,在三個月的旅程中,他們乘坐小型捕鯨船和跌入了同類相食的境地;20個人中只有8人倖存下來。梅爾維爾後來說:「在沒有陸地的海面上讀到這個奇妙的故事,在沉船的緯度附近讀到這個故事,使我感到驚訝。」這個故事對梅爾維爾的影響可以在《白鯨記》中看到:當佩廓德在小說的結尾下沉時,它反映了埃塞克斯人的命運。

人與鯨

在他的敘述中,蔡斯透露,他覺得這條觸目驚心的鯨魚在攻擊埃塞克斯的過程中表現出了「果斷而精於算計的惡作劇」,而且它可能是為了報復被船上的船員用魚叉叉住的鯨魚而採取的行動。《敘述》還說,襲擊鯨的「相貌是最可怕的,如表示怨恨和憤怒。」除了確信他的船是一條鯨魚的犧牲品而故意傷害之外,蔡斯也無法停止回憶那次襲擊結束後的情景。

一個復仇的鯨魚和一個鬧鬼的捕鯨人肯定和梅爾維爾的白鯨迪克有相似之處。梅爾維爾對蔡斯的興趣促使他向蔡斯的兒子詢問有關他父親的情況。梅爾維爾也認為他看到了蔡斯在另一艘捕鯨船上,並把他描述為「我認為我所見過的最吸引人的捕鯨者」。(然而,梅爾維爾見蔡斯是錯誤的,因為這個人在看到這隻捕鯨的時候已經從捕鯨中退休了。)麥爾維爾不知道是誰誤認為蔡斯。

摩卡迪克的故事

你可能沒聽說過摩卡·迪克,他的名字暗示著星巴克會在一系列文學風格的飲料中加入一些內容,也許還包括科納·李爾和《雙城茶》。然而,這頭鯨魚以位於智利海岸外的摩卡島命名是莫比·迪克的靈感來源。1839年,傑利米·N·雷諾茲的《摩卡·迪克:或太平洋上的白鯨》出現在《尼克博克雜誌》上。

這篇文章據稱是根據一個水手的故事寫的,描述了一條「白得像羊毛」的飽經戰火的鯨魚,它在多次遭遇捕鯨人和他們的魚叉時都挺過來了。莫卡·迪克和莫比·迪克,兩隻白化病抹香鯨之間的相似之處是顯而易見的。但這些鯨魚的故事有非常不同的結局:雷諾茲寫道,莫卡·迪克被殺死了,產出了「100桶清油」。莫比·迪克在他的巔峰戰鬥中表現得好得多。

鯨的研究

麥爾維爾由於在「畫眉網」上的經歷,對捕鯨有了第一手的了解。但是,正如歐文·蔡斯的《關於埃塞克斯的敘述》和摩卡·迪克的故事所表明的,梅爾維爾喜歡從外部獲得靈感,而這也延伸到了有關鯨魚的書籍。

在撰寫《白鯨記》時,梅爾維爾提到了一些資料來源,如威廉·斯考斯比的《北極地區記事》(1820)和託馬斯·比爾的《抹香鯨的自然史》(1839)。事實上,梅爾維爾在比厄的作品中標記了一些段落,詳細描述了鯨魚的大小和行為,以便在《白鯨記》中使用它們。

然而,結合比爾的一些研究,並沒有抹香鯨信息的可靠來源,梅爾維爾也為文學效果做了一些修改。例如,博伊西州立大學梅爾維爾學者史蒂文·奧爾森-史密斯就指出,梅爾維爾「有系統地擴大了他所標出的範圍,在抹香鯨的長度上增加了六英尺,在它的周長上增加了四英尺。」畢竟,莫比·迪克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對手,就必須要儘可能地高大!

文學上的誇耀

1850年夏天,梅爾維爾在伯克郡遇到納撒尼爾·霍桑(《紅字》的作者)時,他的捕鯨書幾乎要完成了。麥爾維爾見到這位年長的作家後,決定搬到霍桑附近的一個農場去。梅爾維爾說,他覺得霍桑「向我的靈魂撒下了發芽的種子」,並果斷地修改了他的書,從一個簡單的關於捕鯨的冒險故事,變成了更有哲理和寓意的作品。梅爾維爾把《白鯨記》獻給霍桑,他對這些文學成果感到高興。然而,他對購買大眾的反應並不滿意。雖然後來被公認為經典作品,但在梅爾維爾的一生中,《白鯨記》只賣出了約3000本。

相關焦點

  • 探知:驚世海難《白鯨記》,背後的故事是殘酷且現實的
    這是一個極度絕望的故事。 當赫爾曼·梅爾維爾聽到這個故事時,他與埃塞克斯號的船長見了面,並受到啟發寫出了他的經典小說《白鯨記》,巧妙地將事實與小說以及他自己作為水手的經歷交織在一起。梅爾維爾小說中那條臭名昭著且難以捕捉的白鯨就是以摩卡迪克為原型的。
  • 《白鯨記》:鯨魚之心[紀錄片]
    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年的小說,被認為是美國最偉大的長篇小說之一。《白鯨記》(Moby-Dick; or, 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年的小說,被認為是美國最偉大的長篇小說之一。《白鯨記》這個名字說的是一頭叫莫比·迪克(Moby Dick)的白色抹香鯨,並不是白鯨這個鯨魚的種。
  • 墨墨的梅爾維爾鯨
    利維坦鯨的種名是以《白鯨記》的作者、美國著名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的名字命名。目前樣本只有一個頭骨,科學家推測梅爾維爾鯨長17米、重65噸。牙齒目前發現最大35cm,但2013年發現長達40cm的焦形鯨齒,所以這隻梅爾維爾鯨可能有17米以上。但因目前化石樣本較少,科學家只得出和巨齒鯊同為頂級掠食者。
  • 女導演琳恩拉姆塞將拍太空科幻版《白鯨記》
    太空科幻版《白鯨記》將拍  新浪娛樂訊北京時間10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的經典名著《白鯨記/莫比-迪克》(Moby Dick)影響過幾代人,如今這部小說又將有新的版本
  • 海洋巨型獵食者:梅爾維爾鯨
    利維坦鯨的種名是以《白鯨記》的作者、美國著名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的名字命名。目前樣本只有一個頭骨,科學家推測梅爾維爾鯨長17米-18米。牙齒目前發現最大35cm,但2013年發現長達40cm的焦形鯨齒,所以這隻梅爾維爾鯨可能長達20米。但因目前化石樣本較少,科學家只得出和巨齒鯊同為頂級掠食者。
  • 《通緝令》導演重拍名著《白鯨記》(圖)
    搜狐娛樂訊 今年剛剛執導了好萊塢賣座商業大片《通緝令》的俄羅斯導演蒂莫-貝克曼貝託夫,最近在好萊塢的事業風聲水起——由環球影片公司買斷的赫爾曼-梅爾維爾名著《白鯨記》(Moby Dick),近日確定了由蒂莫擔當導演。《白鯨記》曾在1930、1956、1978和1999年四次被搬上大銀幕,1998年還推出過電視版本。
  • 梅爾維爾鯨VS巨齒鯊——誰才是海洋霸主?
    它的俗名是以《白鯨記》的作者,美國著名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的名字命名的。原因是科考人員都喜歡這部小說,希望向小說作者致敬。既然身為頂級的掠食者,科學家們就推測梅爾維爾鯨並沒有天敵,在海洋裡真是隨性得想吃啥就吃啥,而最終它們會滅絕也是遭到了不可抗外力的致命一擊,有可能是地球大環境的變化,有可能是它們棲身之地遭到破壞等等。
  • 白鯨記 X 神的遊戲:現代文明下的史詩性|小櫻亂彈秀·文學季
    歡迎收看本期的《小櫻亂彈秀》之文學季特別節目,《白鯨記》,下。在上一期裡面,我們聊到了《白鯨記》,這本現當代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它的精神內核,是「誰也奪不走,我們做夢的自由」,然後我們又順帶地吹了五月天,常規操作。但是,《白鯨記》的文學地位,不僅僅是只是因為它喊了個口號,之類的。
  • 索爾、洛基與奧丁的故事,赫爾曼《北歐神話》簡體中文版首度引進
    近日,德國著名古典學學者保羅赫爾曼的專著《北歐神話:世界開端與盡頭的想像》由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赫爾曼曾獲頒普魯士科學院獎、丹麥國旗騎士勳章、冰島獵鷹騎士勳章。歷經百年,這部關於北歐神話的曠世巨作依舊閃耀,以其德式嚴謹領航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進入北歐神話世界,悉心梳理北歐神話的開端與盡頭。
  • 最近,我讀了赫爾曼·梅爾維爾寫的一部小說,名字叫做《白鯨》
    最近,我讀了赫爾曼·梅爾維爾寫的一部小說,名字叫做《白鯨》,講述的是船長亞哈在一次捕鯨過程中,被兇猛的白鯨莫比·迪克咬去了一條腿,從此心懷仇恨,竭盡全力搜索迪克的下落,最終相遇,他用魚叉插中了迪克,迪克在憤怒中把「裴廓德號」咬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