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鯨記》:鯨魚之心[紀錄片]

2021-01-08 猛獁君侯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紀錄片.白鯨:鯨魚之心.Smithsonian.Moby.Dick.Heart.of.a.Whale.2015】

《白鯨記》(Moby Dick)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年的小說,被認為是美國最偉大的長篇小說之一。本片通過現代科技分析當事人口述,講述19世紀鯨魚襲擊船隻的可能性。

Herman Melville's epic ocean adventure "Moby Dick" is an American masterpiece. But was this stirring tale of violence and revenge simply an allegory, or were there real giants of the deep deliberately attacking whaling ships?

With the help of centuries old witness accounts and modern day science, we explain how the legend of the great white whale came to be. Then we determine if the multiple sperm whale assaults on ships in the 19th century were indeed premeditated and coordinated.

《白鯨記》(Moby-Dick; or, 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年的小說,被認為是美國最偉大的長篇小說之一。《白鯨記》這個名字說的是一頭叫莫比·迪克(Moby Dick)的白色抹香鯨,並不是白鯨這個鯨魚的種。 全書有442頁,共分成135章,而節選版只有84章,因為篇幅過度冗長,曾一度認為不適合青少年讀者閱讀,在英國多次被退稿,1851年出版,讀者反應十分冷淡,第一年只賣出5本,一直到《白鯨記》出版了七十年(1920年)後,梅爾維爾在美國文學的地位才獲得重新評價(可惜梅爾維爾已在1891年9月28日去世,無法看到自己的成就),福克納說過:「看完《白鯨記》,第一個想法是希望這本書是我寫的。」至今日,《白鯨記》已被視為美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白鯨記》故事結構簡單,是一部以海上捕鯨業為題材的小說,一位名叫亞哈(Ahab)的「裴廓德號」(Pequod,IPA:pikwt,或譯為披谷德號)捕鯨船船長帶領全體船員,追捕一條叫做「莫比·迪克」(Moby Dick)的大白鯨的歷險過程。亞哈是一名意志堅定的船長,聰明、自大,他在海上四十年,有十分豐富的航海和捕鯨經驗,對各個大洋的海況和鯨魚的分布都非常熟悉。在一次捕鯨過程中,亞哈被一隻名叫莫比·迪克的抹香鯨咬斷了一條腿,從此決心一定要捕殺莫比·迪克。他說:「不要對我不尊敬,就算是太陽得罪我,我也會出手痛擊。」「裴廓德號」出航時聘僱了來自紐約的以實瑪利(Ishmael)和科科伏柯島(南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嶼)上食人族的王子魁魁格(Queequeg),以實瑪利厭煩了陸上枯燥乏味的生活,於是決定到海上冒險,在旅店中,認識了標槍手魁魁格,兩人一見如故,成為很好的朋友,並一起登上了捕鯨船「裴廓德」號。對宗教、種族,以實瑪利有自己的認識,他說:「寧願與一個清醒的食人族土著同床,也不要與一個酗酒的基督徒交往。」整個故事幾乎是用以實瑪利為第一人稱來描述,本書第一章第一句是:「叫我以實瑪利(Call me Ishmael)。」,成為文學史上最為著名的開場白之一。

裴廓德號從美國東岸楠塔基特(或譯「南塔開特」)(Nantucket)出發,從南大西洋經非洲南端,進入印度洋、太平洋,途中捕殺了幾頭鯨魚,該船先後與「信天翁號」、「處女號」、「玫瑰蕊號」、「拉吉號」等好幾艘船相遇,拉吉號的船長布默勸說亞哈不要對莫比·迪克進行報復,拉吉號船剛剛和莫比·迪克交過手,被莫比·迪克撞沉了捕鯨小艇,船長加迪納的兒子不知去向。

儘管「裴廓德號」在海上大有收穫,但亞哈船長滿腦子裡都是報仇,船長因被大白鯨咬斷左腿,一意要追殺大白鯨,他向水手們承諾,誰最先發現那隻白鯨,就獎勵一枚金幣。他們和白鯨三度遭遇,一次船上的儲存鯨油的桶破裂,魁魁格拼命補救,結果得了重病,木匠做了一個黑色棺材,魁魁格卻奇蹟似的生還。經過三場血戰,最後船長奮身刺殺白鯨,被魚叉上的繩子纏住,不幸落海身亡,捕鯨船被撞翻,而「莫比·迪克」也不知去向;只有船員以實瑪利生還,他在海裡爬上了魁魁格生前的預備棺材,被「拉吉號」救起。他後來以回憶方式敘述這段驚心動魄的歷險。

莫卡·迪克(Mocha Dick)是一條著名的雄性抹香鯨,在19世紀早期出沒太平洋海域,捕鯨人追捕時會主動攻擊小船造成傷亡,甚至有時捕鯨船獵捕其他鯨魚時,莫比·迪克會突然出現攻擊捕鯨小船,令捕鯨人頭疼且聞風喪膽。1810年在智利南部摩卡(Mocha)海域首次跟捕鯨人交戰出名,在海上縱橫48年後,1859年最終被一艘瑞典籍的捕鯨船捕獲,身上還插著十九支標槍。美國探險家和作者耶利米·雷諾茲(Jeremiah N. Reynolds)將它的故事發表在了1839年的《荷蘭籍紐約人》(The Knickerbocker)這個雜誌上,題目是:莫卡·迪克:太平洋上的白鯨:手稿上的一頁」(Mocha Dick: Or The White Whale of the Pacific: A Leaf from a Manuscript Journal")。

Yves Cohat所著的《鯨魚生與死:海上帝王生命之歌》一書中,1840年一位曾遭受莫比·迪克攻擊獲救的水手描述,實際上莫卡·迪克外表像一般的抹香鯨,但特徵是巨大的頭部上有一道白色疤痕,可能是「白色疤痕」被人誤解讀成「白色的身體」。赫爾曼·梅爾維爾的小說《白鯨》就受到了這條抹香鯨的啟發。

作者:猛獁君侯

相關焦點

  • 赫爾曼·梅爾維爾:《白鯨記》背後的故事
    在《白鯨記》的啟發下,我們鑽研了赫爾曼·麥爾維爾創作他所珍視的經典作品的靈感來源《海底的心》。羅恩·霍華德的新片《海底的心》如果你聽說過羅恩·霍華德的新片《海底的心》,你可能也知道這部電影中所描述的事件。
  • 白鯨記 X 神的遊戲:現代文明下的史詩性|小櫻亂彈秀·文學季
    #小櫻亂彈秀#之文學季,《白鯨記》下期,來晚了。在上期裡,我們聊到了《白鯨記》之精神內核,是「誰也奪不走我們做夢的自由」。這一期裡,我們則去討論它的文學價值,麥爾維爾如何在現代文明下展現永恆的史詩性。同時,我們還談了張懸《神的遊戲》這張專輯。
  • 探知:驚世海難《白鯨記》,背後的故事是殘酷且現實的
    當赫爾曼·梅爾維爾聽到這個故事時,他與埃塞克斯號的船長見了面,並受到啟發寫出了他的經典小說《白鯨記》,巧妙地將事實與小說以及他自己作為水手的經歷交織在一起。梅爾維爾小說中那條臭名昭著且難以捕捉的白鯨就是以摩卡迪克為原型的。
  • 《通緝令》導演重拍名著《白鯨記》(圖)
    搜狐娛樂訊 今年剛剛執導了好萊塢賣座商業大片《通緝令》的俄羅斯導演蒂莫-貝克曼貝託夫,最近在好萊塢的事業風聲水起——由環球影片公司買斷的赫爾曼-梅爾維爾名著《白鯨記》(Moby Dick),近日確定了由蒂莫擔當導演。《白鯨記》曾在1930、1956、1978和1999年四次被搬上大銀幕,1998年還推出過電視版本。
  • 小島秀夫工作室標誌CG動畫太空驚現鯨魚
    (原標題:小島秀夫工作室標誌CG動畫太空驚現鯨魚)
  • 女導演琳恩拉姆塞將拍太空科幻版《白鯨記》
    太空科幻版《白鯨記》將拍  新浪娛樂訊北京時間10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的經典名著《白鯨記/莫比-迪克》(Moby Dick)影響過幾代人,如今這部小說又將有新的版本
  • 來看人與鯨魚大戰電影,刺激鏡頭讓人瞠目結舌
    1819年,這艘船在南太平洋沉沒,事故的原因是該船被一頭足有梅爾維爾在《大白鯨》中描寫的那麼大的鯨魚所撞沉。倖存的海員擠在三隻小船上,在大海上漂流了90天成功返回家中。這期間他們經歷了病痛、飢餓,最終竟演化到相互殘殺、同類相食。而本電影結局還算美滿,主人公最後擁有了自己的船並與美麗的妻子開始了環遊世界之旅。
  • 生命演化|鯨魚先祖——龍王鯨與梅氏利維坦鯨
    雖然屬於鯨魚的一種,但是械齒鯨的外貌特徵卻和巨大的海蛇相似,當它首次被發現時,古生物學家還曾經把它當成是爬行動物。龍王鯨(上)與現代露脊鯨(中)、虎鯨(右下)的體型對比擁有最強咬合力的哺乳動物或為史前鯨魚
  • 這些紀錄片讓你的孩子受益終生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有一些靠海的國家一直都有捕殺鯨魚的習俗。特別是我們的鄰國日本。據統計,日本每年捕殺的鯨魚達上千頭,除此之外他們捕殺的海豚數量則高達兩萬頭之多。紀錄片《海豚灣》鏡頭裡那一片片被鮮血染紅的大片海水,就是諸多像海豚和鯨魚這樣的生物被人類殘忍剝奪生命的見證。在日本,曾有媒體對日本民眾進行了一次隨機的街頭採訪。
  • 「世界地球日·業界聲音」臺達首支海洋環境8K紀錄片《鯨碳之歌...
    全球電源管理及散熱解決方案廠商臺達與商業生態工作室共同發起8K紀錄片《鯨碳之歌》對白設計與短視頻競賽於世界地球日(4月22日)起正式啟動徵集!《鯨碳之歌》由臺達贊助攝影團隊遠赴赤道拍攝難得一見的座頭鯨身影,將以8K超高畫質影像呈現,預計年底巡演。盼能傳達鯨魚碳捕獲潛能,有助減緩全球暖化危機同時喚起大眾對海洋生態保育的重視。
  • 他因海豚事業名利雙收,老了後卻因拍海豚紀錄片遭受牢獄之災
    路易·西霍尤斯為了讓屠殺為世人所知,為了揭穿這種惡行,來到太地,冒著危險解救海豚群並拍下了這部紀錄片。We love dolphin的壁畫你會一位這是個熱愛海豚和鯨魚的地方。,並沒有影響這群髒心爛肺的日本人對海豚的屠殺,就在紀錄片上映後的第二年,漁民變本加厲,海豚灣的慘劇仍在上演。
  • BBC《藍色星球》攝影師險遭鯨魚誤吞 事後興奮不已
    BBC《藍色星球》攝影師險遭鯨魚誤吞 事後興奮不已 時間:2017-11-01 22:18:55
  • 王者榮耀:武則天海洋之心優化效果一覽,大鯨魚實在太夢幻了
    王者榮耀中的皮膚很多,從特效來看,近期的皮膚特效都很好,而一些老皮膚的特效就要差一些了,不過這也沒辦法,畢竟那時候的技術還不是很成熟嘛,好在官方已經在對以前的一些老皮膚進行各種優化了,已經有了一些成品,優化出來的效果都不錯,這次終於輪到海洋之心了。
  • 上海擱淺死亡鯨魚,究竟是哪種鯨?
    原標題:上海擱淺死亡鯨魚,究竟是哪種鯨?  3月20日,在長江口與杭州灣交匯的海面發現一頭死亡鬚鯨。此事引起了上海市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經相關部門研究決定,由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標本模型製作中心對鯨魚進行解剖並製成標本。
  • 陳為軍:做紀錄片的人,心要純正
    陳為軍認為一部好的紀錄片,最重要的評判標準就是真實,雖然這本應是所有紀錄片的基本原則,但這裡的真與不真,關乎導演是否心無旁騖。「跟劇情片導演相比,做紀錄片的人,心要純正。」陳為軍把紀錄片看作電影中最高級別的藝術,「很多電影導演人生最大的夢想就是拍一部紀錄片,而這是不可能的,他們永遠做不到像我們這樣和被拍攝者之間平起平坐,所以他們永遠進不去別人的心裡。」
  • 為什麼鯨魚死後會爆炸?一旦排洩無人倖免,看完不敢再靠近了!
    而海洋中更為神秘的就是數不盡的海洋生物,其中體形最大的鯨魚更能吸引人類的關注,古代希臘人更將它們視為海中的巨獸,鯨魚也由此而來。 鯨魚是什麼?但鯨魚體型巨大,它們進食時張嘴吸入大量的海水,能吃掉一噸的食物。雖然鯨魚的食量驚人,但是消化器官並不是很好,在緩慢的消化過程中長期積累的食物在鯨魚的體內發生化學反應,形成大量的甲烷等易燃易爆的氣體。這些氣體既不能被鯨魚吸收,也不能順利排出,久而久之鯨魚龐大的身體就像一個「煤氣罐」。
  • 《人類星球》,讓你大開眼界的紀錄片,你一定要看看
    《人類星球》是BBC推出的關於人類生存的紀錄片,該片主要講述了從偏遠沙漠到繁華都市、居住在世界各角落的人群的生存之道。每集都關注某一標誌性的地理環境,揭示那裡的人們如何適應環境以及周邊動植物物種的變化與繁殖。比阿凡達還好看的8集紀錄片,直接被震撼的合不上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