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紀錄片.白鯨:鯨魚之心.Smithsonian.Moby.Dick.Heart.of.a.Whale.2015】
《白鯨記》(Moby Dick)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年的小說,被認為是美國最偉大的長篇小說之一。本片通過現代科技分析當事人口述,講述19世紀鯨魚襲擊船隻的可能性。
Herman Melville's epic ocean adventure "Moby Dick" is an American masterpiece. But was this stirring tale of violence and revenge simply an allegory, or were there real giants of the deep deliberately attacking whaling ships?
With the help of centuries old witness accounts and modern day science, we explain how the legend of the great white whale came to be. Then we determine if the multiple sperm whale assaults on ships in the 19th century were indeed premeditated and coordinated.
《白鯨記》(Moby-Dick; or, 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年的小說,被認為是美國最偉大的長篇小說之一。《白鯨記》這個名字說的是一頭叫莫比·迪克(Moby Dick)的白色抹香鯨,並不是白鯨這個鯨魚的種。 全書有442頁,共分成135章,而節選版只有84章,因為篇幅過度冗長,曾一度認為不適合青少年讀者閱讀,在英國多次被退稿,1851年出版,讀者反應十分冷淡,第一年只賣出5本,一直到《白鯨記》出版了七十年(1920年)後,梅爾維爾在美國文學的地位才獲得重新評價(可惜梅爾維爾已在1891年9月28日去世,無法看到自己的成就),福克納說過:「看完《白鯨記》,第一個想法是希望這本書是我寫的。」至今日,《白鯨記》已被視為美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白鯨記》故事結構簡單,是一部以海上捕鯨業為題材的小說,一位名叫亞哈(Ahab)的「裴廓德號」(Pequod,IPA:pikwt,或譯為披谷德號)捕鯨船船長帶領全體船員,追捕一條叫做「莫比·迪克」(Moby Dick)的大白鯨的歷險過程。亞哈是一名意志堅定的船長,聰明、自大,他在海上四十年,有十分豐富的航海和捕鯨經驗,對各個大洋的海況和鯨魚的分布都非常熟悉。在一次捕鯨過程中,亞哈被一隻名叫莫比·迪克的抹香鯨咬斷了一條腿,從此決心一定要捕殺莫比·迪克。他說:「不要對我不尊敬,就算是太陽得罪我,我也會出手痛擊。」「裴廓德號」出航時聘僱了來自紐約的以實瑪利(Ishmael)和科科伏柯島(南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嶼)上食人族的王子魁魁格(Queequeg),以實瑪利厭煩了陸上枯燥乏味的生活,於是決定到海上冒險,在旅店中,認識了標槍手魁魁格,兩人一見如故,成為很好的朋友,並一起登上了捕鯨船「裴廓德」號。對宗教、種族,以實瑪利有自己的認識,他說:「寧願與一個清醒的食人族土著同床,也不要與一個酗酒的基督徒交往。」整個故事幾乎是用以實瑪利為第一人稱來描述,本書第一章第一句是:「叫我以實瑪利(Call me Ishmael)。」,成為文學史上最為著名的開場白之一。
裴廓德號從美國東岸楠塔基特(或譯「南塔開特」)(Nantucket)出發,從南大西洋經非洲南端,進入印度洋、太平洋,途中捕殺了幾頭鯨魚,該船先後與「信天翁號」、「處女號」、「玫瑰蕊號」、「拉吉號」等好幾艘船相遇,拉吉號的船長布默勸說亞哈不要對莫比·迪克進行報復,拉吉號船剛剛和莫比·迪克交過手,被莫比·迪克撞沉了捕鯨小艇,船長加迪納的兒子不知去向。
儘管「裴廓德號」在海上大有收穫,但亞哈船長滿腦子裡都是報仇,船長因被大白鯨咬斷左腿,一意要追殺大白鯨,他向水手們承諾,誰最先發現那隻白鯨,就獎勵一枚金幣。他們和白鯨三度遭遇,一次船上的儲存鯨油的桶破裂,魁魁格拼命補救,結果得了重病,木匠做了一個黑色棺材,魁魁格卻奇蹟似的生還。經過三場血戰,最後船長奮身刺殺白鯨,被魚叉上的繩子纏住,不幸落海身亡,捕鯨船被撞翻,而「莫比·迪克」也不知去向;只有船員以實瑪利生還,他在海裡爬上了魁魁格生前的預備棺材,被「拉吉號」救起。他後來以回憶方式敘述這段驚心動魄的歷險。
莫卡·迪克(Mocha Dick)是一條著名的雄性抹香鯨,在19世紀早期出沒太平洋海域,捕鯨人追捕時會主動攻擊小船造成傷亡,甚至有時捕鯨船獵捕其他鯨魚時,莫比·迪克會突然出現攻擊捕鯨小船,令捕鯨人頭疼且聞風喪膽。1810年在智利南部摩卡(Mocha)海域首次跟捕鯨人交戰出名,在海上縱橫48年後,1859年最終被一艘瑞典籍的捕鯨船捕獲,身上還插著十九支標槍。美國探險家和作者耶利米·雷諾茲(Jeremiah N. Reynolds)將它的故事發表在了1839年的《荷蘭籍紐約人》(The Knickerbocker)這個雜誌上,題目是:莫卡·迪克:太平洋上的白鯨:手稿上的一頁」(Mocha Dick: Or The White Whale of the Pacific: A Leaf from a Manuscript Journal")。
Yves Cohat所著的《鯨魚生與死:海上帝王生命之歌》一書中,1840年一位曾遭受莫比·迪克攻擊獲救的水手描述,實際上莫卡·迪克外表像一般的抹香鯨,但特徵是巨大的頭部上有一道白色疤痕,可能是「白色疤痕」被人誤解讀成「白色的身體」。赫爾曼·梅爾維爾的小說《白鯨》就受到了這條抹香鯨的啟發。
作者:猛獁君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