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為軍:做紀錄片的人,心要純正

2020-12-02 長江商報

紀錄片《請為我投票》劇照。圖片來源於網絡

長江商報消息 本周銳讀周刊的「武漢獨立影像訪談錄」,採訪到的是紀錄片導演陳為軍,他執導的《請為我投票》曾在2008年入選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前10名,並在國外多次獲獎。這部展現武漢某小學的三年級學生如何民主選舉班長的影片,IMBD得分為8.1(總分為10),而在豆瓣網上,則擁有人數過萬的評價。作為不會在院線放映的紀錄片來說,評價過萬極為少見。

陳為軍從2000年起開始正式拍攝獨立紀錄片,他的第一部作品《好死不如賴活著》,拍攝了河南文樓村一戶愛滋病病人的家庭生活,猶如大地驚雷,把中國農村愛滋病人的生存現狀拋在了全世界人眼前。這部紀錄片很快在國際上獲獎,也讓陳為軍備受關注,他在影片自述中說道:「我關注的是一個人,一個家庭,如果有人說我這個題材取了巧,那可以把愛滋病的符號去掉,可以說這家人得了肝炎。那你還是可以感受到生命面臨災難的時候,人們本能的一些反應,還有人經過生命的磨礪最後堅持走下去的東西。」

作為電影中比較特別的一個門類,紀錄片既是歷史檔案的留存,又應為觀眾提供流暢的觀影體驗。陳為軍認為一部好的紀錄片,最重要的評判標準就是真實,雖然這本應是所有紀錄片的基本原則,但這裡的真與不真,關乎導演是否心無旁騖。

「跟劇情片導演相比,做紀錄片的人,心要純正。」陳為軍把紀錄片看作電影中最高級別的藝術,「很多電影導演人生最大的夢想就是拍一部紀錄片,而這是不可能的,他們永遠做不到像我們這樣和被拍攝者之間平起平坐,所以他們永遠進不去別人的心裡。」

真實是紀錄片的靈魂

銳讀:最近的拍攝工作主要是什麼?

陳為軍:我正在跟中央電視臺合作拍攝20集的紀錄片,拍的是中南醫院的婦產科。我曾在1994年拍過類似的主題,當時找了一位孕婦,拍攝她從懷孕到生產的過程,而焦點在兩方家庭為孩子起名的爭論上。

這次我做的東西不一樣,因為我發現,在中國,生孩子突然變成了一個很變態的過程:首先是到一定年齡後雙方父母會逼著生,生的時候又要挑日子,買國外的奶粉,甚至有的父母只給孩子穿有機棉的衣服,幾個老人圍著一個小孩。它變成了一個重大的家庭事件。

銳讀:這不是一個新話題了,也可能被拍過很多次了,您不介意嗎?

陳為軍:不是別人拍過的就不是好題材。拍恩施的山區法官時,電影《馬背上的法庭》都出來了,這有什麼影響呢?我所關注的角度是不同的。

銳讀:當一個好的紀錄片導演,其實很需要專業和技巧的吧?

陳為軍:專業和技巧不是最重要的點。國內目前有些紀錄片導演迷戀技術和設備,講究光影效果,實際上任何一個三流電視導演玩這些都能秒殺你。還有一些紀錄片導演令人匪夷所思,完全不考慮觀眾感受,在片子裡用1分鐘去展示一個人挑著桶走路,看到50秒時我以為要發生點什麼事情,結果什麼也沒有。紀錄片和劇情片不一樣,不能設計劇情,生活本身是枯燥的,但也有其內在的邏輯。

銳讀:紀錄片雖然不像電影有很多視覺效果,但對觀眾的震撼卻更直入人心,甚至會改變他們的三觀。

陳為軍:對,這就是真實的力量。紀錄片和劇情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電影、電視劇是在把假的做成真的,但紀錄片裡根本不可能,沒有預演,不能補拍。真實的東西最讓人感受深切,也最能引起感情共鳴,真實是紀錄片的靈魂。

陳為軍

供職於武漢電視臺,紀錄片製作人。1969年生,1994年開始從事紀錄片創作,2004年反映河南愛滋病家庭的紀錄片《好死不如賴活著》獲美國廣播電視文化成就獎等多項國際大獎。2007年,講述小學生班級選舉的《請為我投一票》入圍2008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該片是唯一入選「美國電影協會純銀獎長片競賽」單元的中國紀錄片。

■專訪

紀錄片所關注的應該是全人類共通的事

銳讀:目前我們能在網上看到您的四部片子,似乎產量並不高,是因為拍攝周期較長嗎?

陳為軍:這四部是你所能在網上看到的,實際上不止這幾部。另外還有和NHK合作的一部作品《朱智能的長徵》,跟蹤一個酷似毛澤東的武漢藝人朱智能,去了當年紅軍長徵途中的幾個城市,沿途拍攝人們對他的各種反應。另外還有一部講恩施山區的法官,背著國徽到山裡去給老百姓們審案子,主要關注的是村民對法律的態度。2008年,還在東京拍攝了《日出日落》,這是我個人最為滿意的一部作品。

銳讀:與NHK合作,或接受其他組織提出的拍攝計劃,是否會對導演進行限制?

陳為軍:除了主題的限制外,沒有任何限制。

銳讀:為什麼有的紀錄片導演會抱怨找不到投資或者合作方?而您似乎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陳為軍:對於做獨立電影,特別是做獨立紀錄片的導演來說,有個很大的問題是他們對獨立精神的理解有偏差,獨立並不等於個人化。而在他們的認識裡,獨立很可能就是不顧及他人地自說自話。他們不懂獨立是指不依附於任何勢力或者任何人。

拍一部紀錄片,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人看到,也許拍攝的主題很寬泛,譬如《請為我投票》就是當時全球公共電視臺委員會給出的主題「Why Democracy」(為什麼民主)。全球60億人中可能10%對政治感興趣,而對中國政治感興趣的可能不到1%,但我想60億人中大部分都是喜歡孩子的,他們看到《請為我投票》時就不會覺得這是一個講中國人民主的故事,而會因為自己的身份與經驗,投射到自我。

銳讀:所以好的紀錄片就像好的小說一樣,其主題總是與人類共通的情感與體驗有關?

陳為軍:相對於其他影片類型來說,紀錄片是最高級的表現形式,它所關注的應該是全人類共通的事。有人說要我拍有關計劃生育的紀錄片,可是如果真的拍了,用以向外國觀眾解釋何為計劃生育,中國的戶口政策的時間,大概都會佔到影片的一半。但如果你要講生老病死、青春期、孩子……這樣人類經驗中共通的東西,就不會有這種障礙。所以你要關注的實際上是終極命題,而終極命題只有那麼幾個。

電影導演可以功利

而紀錄片導演不能

銳讀:您對自己的影片有沒有什麼要求?

陳為軍:我對作品沒有要求,對我自己有,而作品是綁在身上的。紀錄片是成片率很低的,所以跟劇情片導演相比,做紀錄片的人,不能太有功利心。電影導演可以功利,因為這就是個名利場,而紀錄片導演不能。

很多電影導演人生最大的夢想就是拍一部紀錄片,而這是不可能的,他們只會坐在導演椅上數五四三二一,他們永遠做不到像我們這樣和被拍攝者之間平起平坐,所以他們永遠也進不去別人的心裡。

跟劇情片導演相比,做紀錄片的人,心要純正。心要純正分三方面:一、看到一個選題不要想著它能給你帶來多大的回報,心裡想太多東西,就永遠找不到好選題。二、你和被拍攝者之間的關係,要和他們平起平坐,如果你不能包容你所拍的每個人,就無法真心換真心,很難拍好。三、電影製作過程中,如果沒有一顆公平心去對待你的團隊成員,那麼每個環節中都有所折扣,你想要100%,也許最後呈現出的是60%。

銳讀:目前您拍攝紀錄片是否會遇到一些官方的阻力?怎麼規避風險?

陳為軍:關鍵是講述的方法,絕不可持反政府的立場。有人看了《好死不如賴活著》追問我「到底誰該為此負責?」我打了一個比方:「房子著火,是先救人還是先找到兇手?」

我們要相信政府,為它的每一點進步鼓掌,因為最後能真正解決問題的還是政府。

銳讀:您希望觀眾怎麼去看您的片子?

陳為軍:不預設立場,不要去過度解讀。用你的想法去套生活,生活永遠給你驚喜。本報記者 劉雯 採寫


責編:ZB

相關焦點

  • 紀錄片導演陳為軍:從吃喝中可見國人的倫理觀
    餐廳可以同時容納5000人就餐,員工有1000人,其中廚師就有300多人,被分配在5個廠房規模的廚房內。服務員更像一支小型的軍隊,每天早上在開工之前要通過合唱革命歌曲來鼓舞士氣。  陳為軍:其實這部片子是早在2007年的時候計劃的,因為2008年要在中國舉辦奧運會,BBC(英國廣播公司)想要做一部關於中式餐飲的紀錄片,這個想法源於他們管理層的一個負責人,有一次到廣東紀錄片大會開會,會後到類似「漁人碼頭」這樣的海鮮市場的餐館吃海鮮,他覺得中國人吃飯挺有意思,之後就派了一個英國導演來當地海鮮市場來拍,結果拍了很久,也沒拍到他們想要的。
  • 陳為軍:記錄難以接受的真實
    陳為軍最初拒絕了這個邀請,覺得在中國拍「民主」的故事實在太難。直到遇到同事的小孩成成。陳為軍問成成,長大後做什麼?成成說,要當×××。問他為什麼?成成說,我不會開車,我要是他,就讓大家和我一起步行。這讓陳為軍思考:中國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過了兩天,他拿了攝像機到成成家,又問了一個問題:老師、商人、幹部,你想當哪個?成成想都沒想,說,想當幹部。
  • 陳為軍 漫長的告別|封面人物
    「他(陳為軍)都沒去,我去做什麼呢?」趙驊說。 陳為軍長居美國已經好幾年,他患上了重病,身體已經無法支撐他的紀錄片事業。他切斷了跟外部世界的大多數聯繫。許多人找不到他,包括他在武漢電視臺的同事。 陳為軍在銀幕上的告別視頻被許多人傳開。
  • ...一小撮人的堅持和理想」——陳為軍和一代紀錄片人走過的路 |...
    陳為軍對好多事都無所謂,包括公映、發行,拍攝已經投了六百萬,他覺得沒必要再多花錢。但他的製片人戴年文不服氣,「憑什麼?這樣一個導演。連個電影的標籤都不給它打上,我接受不了。我一定要做。」戴年文第一次見陳為軍,就覺得他「特別不像個導演」,長相憨厚,人很實在。兩個中年人一見如故,「他那個樣子不像個藝術家」。
  • 「它不應該是邊緣的、一小撮人的堅持和理想」——陳為軍和一代...
    他不願意外界關注他的病情,但又清楚地知道,紀錄片是再也拍不動了,眼下這一部就是他的收官之作了。他是來道別的——「……喜歡我片子的朋友,我們就在此別過。」紀錄片《城市夢》上映當天,全北京的排片數量是0。陳為軍對好多事都無所謂,包括公映、發行,拍攝已經投了六百萬,他覺得沒必要再多花錢。但他的製片人戴年文不服氣,「憑什麼?這樣一個導演。連個電影的標籤都不給它打上,我接受不了。我一定要做。」
  • 城管PK小販:我們不是天敵|豆瓣|王天成|城市夢|陳為軍|生門
    可是在2014年,他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魯磨路按照城市發展規劃,要打造「珠寶一條街」,需要清理所有沿街流動攤販及佔道經營的商戶。城管隊希望王天成配合整改工作,已經70歲的王天成王爹爹(武漢人對年長者的尊稱)大喊道:「他們城管欺負我是個腦梗,我老伴兒是個癌症,我兒子是個殘疾!我兒子為改革開放沒了右手!」王爹爹邊喊邊拍打城管隊員的胸口,「我不會配合的,我要活!
  • 拍過《好死不如賴活著》《請投我一票》的陳為軍導演,用《城市夢...
    對於紀錄片愛好者來說,導演陳為軍的名字並不陌生。有人評論,他是在"以厚重、老辣的視角關注著中國人與中國社會」。,沒人能真的抵抗。王天成和妻子在下過雨的魯磨路上遊蕩,走著走著突然感慨: 「你別看我在這裡磕磕碰碰,我非常喜歡武漢,我死都要死在武漢,哪裡黃土都埋人。」
  • 這個暑假最硬核的院線新片即將上映,觀眾:顛覆對國產紀錄片的認知
    但紀錄片導演陳為軍和他的團隊,花了1年多的時間,近距離觀察這兩個群體,用接近原生態的手段,把他們的故事記錄下來,並搬上了大銀幕。 由於紀錄片真實再現的屬性,導致它常被吐槽為「流水帳」標本,有觀點卻無看點。但在《城市夢》點映現場,它卻被觀眾給予節奏緊湊,衝突感強烈,配樂角色感鮮明等電影性極強的評價。
  • 豆瓣8.9的華語紀錄片,值得寒門學子反思,上學真的是唯一出路嗎
    在中國,很多人都覺得考上大學就能擺脫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現狀,但有那麼一部紀錄片告訴我,教育真的是脫貧的途徑嗎?真正是那種看完有如《熔爐》一樣的沉重心情,歇斯底裡的想哭,想怒,卻不知道能怪誰?這恐怕是今年看過的「最恐怖,最壓抑」的紀錄片——《出路》!
  • 從沒有人用電影的方式,走入這群人的真實生活
    對紀錄片來說,我們做監製還有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我們管新聞出身,知道分寸怎麼拿捏,如果要保證片子順利拿到龍標,跟觀眾見面,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在很多年前我們做片子就有一個很深的感受,就是在中國紀錄片這個行業裡最缺的就是兩個崗位,一個是監製,一個是剪輯。 所有人好像都想當導演,大家拿起手機都可以當攝影師,也都有一些剪輯的想法,但是對於監製和剪輯師到底要幹什麼,對於這兩個非常非常重要職位的志願反而沒有。
  • 發現紀錄片|不能錯過的五部震撼心靈的紀錄片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看似純屬科學探索的紀錄片,卻妙趣橫生。《手術兩百年》採用了動畫手法,讓歷史動起來,使本來專業晦澀的醫學知識深入淺出的傳達給觀眾,同時還在其中插入了一些看似荒誕卻有趣的醫學冷知識,使整部片子跳出單純科普,生動形象的將手術歷史展現在每個人的面前。
  • 這個少數民族很特別,長得跟歐洲人一樣,卻有著一顆純正的中國心
    這個少數民族很特別,長得跟歐洲人一樣,卻有著一顆純正的中國心我們華夏民族是一個非常團結的大家庭,是一個由整整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超級大家庭。這個家庭裡面每一個成員都為著我們共同的祖國母親所努力奮鬥著。我們今天就要給大家介紹這樣一個在大家庭,但是長相比較特別的一個少數民族。
  • 醫療紀錄片《生門》登陸衛視背後:談了四家只有一家願買
    這是紀錄片導演陳為軍在系列作品《生門》中提出的命題。2017年12月21日,以生育為題材的醫療類紀錄片《生門》在東方衛視晚間黃金檔開播。該片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婦產科為背景,通過40多個家庭和產婦的真實故事,向觀眾展示生命誕生過程中的殘酷和溫情。
  • 擁有雙眼皮的人竟然不是純正漢族人,純正的漢族人都是單眼皮!
    人的審美隨著社會的發展也有了很多不同,很多人嘴上說著心裡美才是最美的人,只是大部分人對於美女還是會有不同的優待,這也可能是人的潛意識行為,也是欣賞美的事物地一種體現。很多得女孩應該都有過困擾,那就是為什麼自己會是單眼皮,因為雙眼皮要比雙眼皮要好看的多,以如今醫學技術得發達程度,使得很多有這種困擾的人選擇利用醫學科技實現自己的雙眼皮夢。
  • 紀錄片正進入黃金時代 衛視視頻網站力推好作品
    人們評價它時用得最多的詞是「美到窒息」,每一幀畫面都可以當成壁紙,片中展現的震撼的深海世界是很多人前所未見的。   《藍色星球》在2001年問世時就取得成功。   衛視將高分紀錄片放在黃金時段   眾所周知,一線衛視的三駕馬車是:新聞、綜藝、電視劇,但最近,承載文化價值的紀錄片正悄然成為「第四駕馬車」。上海紀實頻道總監幹超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年輕一代的成長,越來越多的人會從娛樂、低俗搞笑中解放出來,接受更高品質、原創、深刻、真實的內容。
  • 《人類星球》,讓你大開眼界的紀錄片,你一定要看看
    《人類星球》是BBC推出的關於人類生存的紀錄片,該片主要講述了從偏遠沙漠到繁華都市、居住在世界各角落的人群的生存之道。每集都關注某一標誌性的地理環境,揭示那裡的人們如何適應環境以及周邊動植物物種的變化與繁殖。比阿凡達還好看的8集紀錄片,直接被震撼的合不上嘴。
  • 這部豆瓣評分8.8分的紀錄片,揭露了上大學的騙局
    《出路》是陳為軍導演的紀錄片,在豆瓣評分高達8.8。此片僅有40分鐘,通過3個主人公的故事。揭露了中國因讀致貧的現象。第二位主人公:王盼王振祥在主講的一場「宣講會」中,遇見了既要走山路又要趕牛車還得乘大巴才能前來聽講的王盼和她的媽媽。王盼的家庭稱得上是貧困潦倒的典範。她的媽媽天生手指殘缺,一家人常年依靠搬磚養家餬口,每日的收入僅為30元。
  • 《美人魚》紀錄片回饋影迷 海陸空幕後全揭秘
    為回饋廣大影迷,《美人魚》片方此次也公布了一支影片紀錄片:足足13分鐘的內容,全方位地曝光了電影臺前幕後的第一手資料。    《美人魚》有何種魅力?為何能在這個春節引發全民狂歡?紀錄片中鄧超、羅志祥、張雨綺、林允等主演率先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童話、愛情、非常有趣非常好玩、想像力豐富,更因為它是一部純正的周星馳電影。
  • 《出路》導演交流實錄 | 這部爆款紀錄片背後你所不知道的細節
    在剛剛過去的星期天,主理人小姐姐在世貿天階帶大家一起看了鄭瓊導演的紀錄片電影《出路》。如果你剛好錯過了這次活動,不知道這個片子講什麼,可以在往期的文章裡回顧影片內容:六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這部紀錄片扎了高考一刀電影放映結束之後,導演來到現場和觀眾們聊了一些令人深思的話題,現場交流的氛圍非常好,以下是現場交流實錄:主理人小姐姐:鄭瓊導演原來是光線傳媒的創始人,她辭職之後做了一個紀錄片的論壇,叫【IDO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