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合肥10月29日消息(記者張秋實 通訊員李松 項建 李想)10月28日下午2點58分,隨著一根長17.68米,寬2.09米,高5.83米,總量68.1噸的鋼梁精確架設就位,標誌著由中鐵四局承建的世界最大跨度通水通航鋼結構渡槽——引江濟淮工程淠河總乾渠渡槽鋼正式進入鋼梁安裝階段,開始架梁。
引江濟淮工程以城鄉供水和發展江淮航運為主,以灌溉補水和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態環境為主要任務,溝通了長江、淮河兩大水系,是我國跨流域、跨省重大戰略性水資源配置和綜合利用工程。淠河總乾渠是合肥和六安兩座城市的重要供水源渠道。兩條河道在位於江淮分水嶺肥西縣呈十字交叉,為保證互不幹擾,兩條河道設計為『河上有河』的立體交叉格局,淠河總乾渠比引江濟淮渠道高出30多米,通過架設傳統的渡槽過流,從引江濟淮運河上凌空而過。
該橋採用68米+110米+68米的三跨鋼結構桁架式梁拱組合體系設計,總長350米,其中鋼渡槽長度為246米,主跨跨度達到110米,總重約2.1萬噸。該橋主跨度比目前世界著名的德國馬格德堡水橋還要大3.8米。
由於橋梁桁架整體結構剛度大、杆件之間空間位置關係複雜,因此鋼梁製造及安裝過程中的焊接質量控制、鋼梁的製造及安裝精度控制便成為本工程的重難點,特別是渡槽底部稜角焊縫通渠後長期處於水下,受水流橫向衝擊和溫度的影響,對焊縫成型的質量要求就更加嚴苛。
為此,中鐵四局全周期開展運用BIM技術,在渡槽鋼結構深化設計、數位化加工、虛擬建造、施工進度管理和安全監控等方面,將工廠製造、現場施工等環節有序串聯,實現淠河總乾渠渡槽建設過程數位化、信息化管理;並通過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收集整理出全焊桁架式梁拱組合體系鋼渡槽製造及焊接施工資料庫;探索實踐了渡槽鋼桁梁組拼施工工法、全焊鋼結構焊接變形控制工法和不鏽鋼複合板波折板成型及焊接工法等一系列工藝技術,確保項目安全高質量建設。
據了解,該工程於2019年3月底正式開工,預計2020年12月底完成全部的現場鋼構件焊接和塗裝工作,建成後將具備通航條件,出現船從橋上過的奇觀,成為當地一處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