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劉慈欣:科學家、影評人or未來預測者?

2020-11-28 央視網

「多面」劉慈欣:科學家、影評人or未來預測者?

原標題:

  劉慈欣接受記者採訪。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5月20日電(記者 宋宇晟 李雙南)隨著《三體》的聲名大振,劉慈欣在別人眼中的身份越來越多了。當面對媒體拋出的各種問題時,他時而扮演科學家,時而充當影評人,而更多時候提問者似乎把他當作一個能預測未來的人。對於這些問題,劉慈欣會略帶遲疑地回應著,可一旦問題涉及科幻文學,他的語氣就變得堅定起來。

  19-20日,首屆亞太科幻大會在北京舉行。一向低調的中國科幻作家、雨果獎得主、《三體》作者劉慈欣19日現身大會現場。在當晚參與這次大會頒獎環節前,他接受了媒體群訪。

  資料圖:科幻作家、雨果獎得主劉慈欣在第七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頒獎儀式前籤名。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

  科學家、影評人or未來預測者?

  「您怎麼看待新能源的發展現狀?」「您如何看待漫威電影中『滅霸』這個人物形象?」「您對人工智慧未來走向是樂觀還是悲觀?」「您怎麼看區塊鏈?」

  這些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都是提給劉慈欣的。雖然他給出的回應並不短,有時候甚至還有點冗長,但大劉往往會在回答的內容前面加上一句說明,然後把回答引向自己擅長的科幻文學領域。

  比如,在回答「新能源」問題時,他說,「我離開電力系統已經快七八年了,這幾年的電力系統,特別是能源系統的發展我不是太了解」。

  對於「如何看待『滅霸』」這個問題,他給出的答案是自己還沒看過《復聯3》,並順便表達了一下自己對漫威電影「流水線」氣息濃重的小小不滿——他自稱「一直不喜歡」漫威電影。「不能說討厭,但確實不喜歡看。雖然漫威電影的特效質量都很高,有龐大的宇宙體系和大量IP,但總感覺他們所有電影都是一個生產線上很標準的流程生產出來的。」

  面對區塊鏈的問題,大劉顯得興味索然,只是說「這是個非常好的科幻題材」以及「剛剛遇到一個轉行做區塊鏈的科幻作家」。

  而關於人工智慧的未來,劉慈欣直接亮明自己科幻作家的身份——「我們寫科幻的其實不是做預測,我們是把各種可能性排列出來,我能排列的可能性無非就是最好的可能性、不好不壞的可能性和最壞的」。

  資料圖:劉慈欣。中新網記者 李卿 攝

  這十年,劉慈欣說自己「沒有太多改變」

  事實上,對於劉慈欣來說,2018年是可以被視為一個時間節點的年份——十年前,他至今最為人所熟知的科幻作品《三體》首次出版。這十年間,《三體》三部出版,作為作者的大劉也因此聲名大振。三年前,他憑藉《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為亞洲首次獲獎。

  此後,劉慈欣成了科幻圈內外炙手可熱的名人,各種頭銜加在他的名字前面。圍繞《三體》打造的電影、遊戲在之後的這幾年頻頻出現在新聞報導中。

  但劉慈欣自認並「沒有太多改變」。「因為我現在無論從科幻創作理念來說,還是我的生活方式來說,都沒有因此受到太大的改變。」

  「我想寫的還是那個樣子的科幻小說。真要說改變,可能往後的寫作會遇到障礙比較多一些。倒不是說非要超越《三體》,而是說一個作家要想寫一本書肯定要找到一個興奮點、很讓人興奮的想法。但自從《三體》之後,這種想法是比較困難的。」他說。

  而生活方面,劉慈欣說,熱鬧只是在媒體上。「我居住的地方不是大都市。我所看到的關注,都是從媒體、網絡上看到的。直接的這種關注,在我的生活中很少出現。這個對我的影響並不是太大。」

  當然,這種「沒有太多改變」也是其來有自的。劉慈欣有一個很堅定的觀念——「一個作家應該遠遠地躲在你的作品後面」。

  「平時我跟讀者粉絲是沒有聯繫或互動的,真正有聯繫就是在這種大會上。作為寫作者,你的作品寫出來就行了,自己走到前臺沒有意義,也沒有走到前臺的資本。我讓你認識的是我的作品,而不是我這個人。我這個人沒有什麼可認識的。至於說到交流,作為一個科幻作家我想說的都在書裡。」

  他甚至認為,自己私底下和讀者交流是多餘的。「好的文學作品,包括科幻作品,很大一個特點是有一種開放性。人們能從各種角度去解讀它。如果我跟讀者交流,特別是談到我的作品,我說一句話就堵死他們一條想像的路。」他覺得,做這種事情很傻。

  劉慈欣接受記者採訪。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

  關於科幻文學

  雖然在其他人眼中,劉慈欣的身份越來越多。但很明顯,他更願意聊的話題還是科幻文學,儘管他認為科幻文學正「處於衰落」中。

  「世界科幻文學誕生了兩個世紀左右的時間,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現在的科幻離傳統意義上的科幻越來越遠,很可能有一天科幻變得和原來意義上的科幻沒有什麼關係了,僅僅名詞還叫科幻。」他說。

  但劉慈欣同時堅信,不論如何科幻如何變化,所有這些科幻作品肯定都有共性。「這個共性就是它用我們對於科學的想像力,去擴展思想的空間。從這種創造想像世界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得到各種層面的滿足。比如低層面的,我們得到娛樂、得到放鬆;高層面的一點,我們可能得到更深刻的思想上的愉悅。我覺得這種追求是所有作品所共有的。」

  他說,自己寫作科幻小說的目的不是讓人們逃離現實,而是讓人們更好地融入現實,更好地在現實中生活。

相關焦點

  • 國產影評人:留給未來的念頭
    :留給未來的念頭2001年11月02日17:08:22 南方周末 劉錚   我的一個同事要去美國讀書,專業是「電影評論」。電影是影評人的工作,每天有4個小時以上呆在電影院裡,對屁股和腦袋都是個考驗,如果一部電影不是特別讓他們滿意的話,他們當然沒什麼好氣兒。  而觀眾哪能看得了那麼多電影,所以也就沒那麼挑剔,更何況耳朵裡已經灌進了那麼多關於大片的宣傳,有時自然會拋開影評人自己去看個究竟。但影評人的觀點肯定還是起作用的,如果對《木乃伊歸來》的評價像對《黑客帝國》那麼好,它的票房肯定會翻番兒。
  • 《三體》獲雨果獎,劉慈欣如何看人工智慧的未來?
    ,劉慈欣的《三體》不負眾望,獲得最佳長篇小說獎,雨果獎被譽為是科幻文學領域的「諾貝爾獎」,作為中國硬科幻文學的領軍人物,劉慈欣對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有什麼樣的見解呢?總體總體看劉慈欣與人工智慧領域科學家觀點更為吻合。
  • 10部外星題材電影等著上映,改編劉慈欣就有四部
    但這兩年,敢於嘗試這個題材的人越來越多。目前看,已經有多部科幻題材的電影已經拍完、在拍或者籌備中。感覺未來兩年將是國產科幻片大爆發的時候!先看一則消息。6月16日,第21屆上海電影節正式開幕。除了各種影展,上海電影節也是各大電影公司的宣傳陣地。當天,華誼兄弟就在上海發布了「H計劃」第六季新片單。眾多新片中,有一部值得注意,那就是陸川執導的《749局》。
  • 為什麼科學家認為人類無法進入4維空間?劉慈欣:我們缺少這一點
    科學家認為人類無法進入四維空間,劉慈欣:我們缺少這一點每個人都嚮往著這個神秘的世界,都想進入其間變成現實生活中的上帝,但是科學家卻認為這個神秘的世界並非是我們三維世界能夠接觸的。雖說四維空間,它比三維世界多了一個維度,也就是時間。在這個神秘的世界裡面,所有一切已經發生,現在正在發生和未來可能發生的世界線全部都鋪排在我們面前,在這種模式之下,我們就是一個上帝,我們可以抬眼看到漫天宇宙裡面的所有大框架構造,也能夠低頭看到整個物質世界的最微小結構。在這個思維世界裡面,我們可以肆意的摺疊空間,也可以隨便的遊走於時間線之上。
  • 劉慈欣深度參與《球狀閃電》,科幻電影「戰國時代」降臨?
    談創作:《球狀閃電》是大劉最適合電影化的作品劉慈欣無疑是國內科幻小說作家中有著最廣泛影響的,他不僅僅關注宏大的宇宙,也關注當下的人生,並且能把二者結合起來,比如《三體》中一個文明的毀滅甚至與「文革」相關。「黑暗森林法則」、「面壁者」、「執劍人」這些他所創造的詞彙也一度成為資本圈的熱詞。2015年,劉慈欣成為第一個獲得雨果獎的亞洲作家。
  • 劉慈欣:我對未來保持樂觀
    10日,科幻作家劉慈欣在成都出席國際科幻峰會,與加拿大科幻作家德裡克·昆什肯以「硬科幻的未來」為主題,對眾多涉及硬科幻的前沿話題進行了深入精彩的討論。劉慈欣在成都出席國際科幻峰會。 鍾欣 攝  「基因改造+機器結合」讓人類適應外太空  假設未來人類將移民外太空,那麼如何讓人類適應外太空環境一直是科幻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 封殺與沒落,影評人在美國
    依託報紙雜誌的影評人資源,以及自由開放的輿論場特點,像好萊塢電影一樣,影評人行業形成了體系龐大、分工明確的特點,同時因受到社會經濟和文化等環境制約程度較深,而更具產業化色彩。在美國,影評人是一種職業,一些影評人在好萊塢具有較強的公信力,優秀的影評人意見在行業內有導向作用。
  • 劉慈欣談引力波:未來長期對人類生活無意義
    劉慈欣談引力波:未來長期對人類生活無意義 2016-02-23 13:08:55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23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  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實驗組宣布直接觀測到引力波信號,成為近期全球熱議的話題,這一發現印證了物理學大師愛因斯坦100年前的預言。
  • 劉慈欣:比我預計的早多了!
    《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取材於19年前劉慈欣發表的一篇同名小說。作為小說作者,劉慈欣對電影《流浪地球》也是讚不絕口,他原來認為,這部電影要過幾年甚至過10多年才能夠拍攝出來。小說已經誕生了19年,如今電影拍攝成功了,為什麼劉慈欣竟然說比設想的還提前了呢?小說《流浪地球》發表於2000年第七期的《科幻世界》上,這本雜誌許多科幻迷一定不會陌生。
  • 劉慈欣:我們對霍金有誤解,他不是愛因斯坦式科學家
    著名科幻作家、《三體》系列作者劉慈欣對此表示,最初了解霍金就是通過《時間簡史》,是一部很好的科普作品,「他的學術研究主要是在黑洞和宇宙學,對我個人的科幻寫作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但沒有很具體的引入。」2017年4月,劉慈欣還曾在央視《朗讀者》節目中讀了一段《時間簡史》。
  • 劉慈欣猜測四維空間真實存在?德國數學家已證實,但卻無法進入
    我們人類生活在三維的空間裡,所謂的三維空間就是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可指由長、寬、高三個維度所構成的空間,是我們可以看得見感受能力得到的空間,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有科學家提出了四維空間的想法。二維是由無數的線組成的面,有長度、寬度沒有高度。三維是由無數的面組成的體,有長度、寬度、高度,那麼N維就是兩個以上的N-1維物體垂直所形成的空間。三維空間不同,四維空間指的是標準歐幾裡得空間,可以拓展到n維。在物理學中描述物質變化時所需的參數,這個參數就叫做維。零維是點,沒有長度、寬度及高度。一維是由無數的點組成的一條線,只有長度,沒有寬、高。
  • 獨家|劉慈欣:我們對霍金有誤解,他不是愛因斯坦式科學家
    獨家|劉慈欣:我們對霍金有誤解,他不是愛因斯坦式科學家 澎湃新聞記者 徐蕭 2018-03-14 14:45 來源:澎湃新聞
  • 羅雅琳:新穎的劉慈欣文學:科幻與第三世界經驗
    如何理解劉慈欣科幻的新穎之處?劉慈欣80年代末開始寫作,但在二十多年之後的今日大熱,它反映出科學已經如此深入日常經驗之中,塑造著人們感知現實和想像未來的方式,更構成了這個小說衰敗的時代最強勁的敘事動力。但劉慈欣絕非單純地鼓吹科學理性,他的小說在全新的科學元素之下繼承了大量中國50-70年代文化精神和第三世界經驗。
  • 在15億光年處,科學家發現重複6次的星球信號,劉慈欣:不要回應
    在15億光年處,科學家發現重複6次的星球信號,劉慈欣:不要回應從50年代開始,人類就嘗試搜索地外文明,人類為什麼放著好好的生活不過,非要去搜索地外文明呢?而這些疑惑在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裡面體現出來,裡面有很多超乎常人理解的科幻概念,其創意很超前,就連美國總統歐巴馬看了都催更。
  • 科學家收到30億光年外信號,連續向地球發送15次,劉慈欣:別回應
    科學家收到30億光年外信號,連續向地球發送15次,劉慈欣:別回應《三體》是中國科幻小說的巔峰之作,擁有數量龐大的粉絲,作者劉慈欣更是被稱為「中國科幻第一人」。或許,很多人會條件反射地將它與外星人聯繫在一起,但其更可能起源於宇宙中的一些極端事物(科學家尚未確定具體的對象),磁星、超新星爆發或中子星碰撞等具有重大嫌疑。
  • 軌道裡的劉慈欣
    姬少亭是資深科幻迷,高中時看到劉慈欣的《地火》,開始奉劉為偶像。2007年她在新華社做記者時採訪過劉慈欣,由此結識。當時姬少亭的上司還是韓松,也是科幻作家,和劉慈欣、王晉康、何夕一起被稱為科幻界的「四大天王」。姬少亭藉此和科幻界有了越來越多的聯繫,她陸續參與創立科學松鼠會、果殼網,直到2016年,創辦了未來事務管理局。
  • 劉慈欣《三體》中的引力波_深度報導_山西新聞網 - 主流媒體 山西...
    就引力波問題同我省著名作家劉慈欣探討時,他還是那種一貫的誠篤,並不為外界的玄虛所動,謙虛地說自己對引力波也懂得不多。他這樣解釋引力波:「在數學上很複雜,不是人們通常認為的由引力強度構成的波動,而是一種由引力影響的時空的波動。其中有一種宇宙誕生初期產生的原初引力波,其波長竟然約等於宇宙的直徑,難以想像和理解。」    聞道有先後。
  • 澳淶塢影評人協會金榆花獎揭曉:《一秒鐘》獲最佳
    來源:新浪娛樂澳淶塢影評人協會評選的首屆金榆花獎1月5日,2021年首個華語電影獎——澳淶塢影評人協會評選的首屆金榆花獎·2020年華語電影各項大獎在澳門揭曉,張藝謀執導的《一秒鐘》榮獲最佳影片,管虎憑藉《八佰》摘得最佳導演,萬瑪才旦憑藉《氣球》榮膺最佳編劇,張譯拿下最佳男主角
  • 距地球15億光年,科學家發現重複6次的信號,劉慈欣卻不讓回應!
    從上個世紀開始,科學家就一直在尋找地外生命的蹤影。雖然各個國家的上空也都出現過不明飛行物,但是至今沒有明確的視頻資料證明外星生命的存在,有些人在看到這樣的情況後,也提出了不同看法。目前人類的科技水平已經非常發達了,為什麼我們不過好自己的生活,非要去尋找地外生命呢?
  • 美國女編輯將《三體》刪改1200多處:劉慈欣所擔心的事,正在發生
    據劉慈欣透露,《三體2》英文版的出版,可謂是一波三折:「剛完成對《三體》第二部的英文版的修改,與第一部相比修改比較多,去掉了全部與《球狀閃電》有關的部分,其中一個面壁者的戰略完全變了。另外,TOR的編輯是個女權主義者,且極其認真仔細,這兒那兒都有性別歧視,像purity(純潔、善良)和angelic(似天使的)類詞用多了也是性別歧視,要限制其使用數量,說聯合國秘書長是美女是性別歧視,四個面壁者都是男的是性別歧視(不過這個沒改,我說那幾十屆美國總統還都是男的呢?可人家說馬上就有女的了),這些修改對我和joel來說工作量都很大,很累人,但總算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