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影評人行業體系龐大、分工明確,具有產業化特點。上世紀60年代至今,美國影評人行業經歷了幾次巨大的挑戰,時至今日雖功績尚在但影響力大不如前。從歷史發展角度看,影評人行業的衰落可以看做是精英文化在美國社會的式微,但正是其從無到有、由盛到衰的過程,見證了美國電影甚至世界電影產業的成長,也成為電影學術研究不可忽視的重要史料。因此,梳理美國影評人機制的發展歷程,研究包括評論陣地、影評人和影評協會在內的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美國影評人機制發展歷程與產業結構研究
李雅琪
作為全球電影產業的領頭軍,美國以其龐大的電影市場和層次多樣的評論體系成為世界電影關注焦點。既有格裡菲斯等世界電影的開拓者,又有振興全球電影產業的好萊塢文化。目前,美國依然是全球最大電影市場,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這個只佔有全世界人口4%的大國,每年貢獻著大約30%左右的全球票房。從電影票房、產業鏈、銀幕數等角度看,美國都佔據著全球電影的壟斷地位。繁榮的電影市場催生出一個特殊的產業——影評人產業,一些電影研究者、記者和業內人士以報刊、雜誌等媒介為主要陣地開展電影批評,形成了介於學術研究和大眾文化之間的精英文化,成為美國電影文化領域獨具影響的亞文化圈。
依託報紙雜誌的影評人資源,以及自由開放的輿論場特點,像好萊塢電影一樣,影評人行業形成了體系龐大、分工明確的特點,同時因受到社會經濟和文化等環境制約程度較深,而更具產業化色彩。在美國,影評人是一種職業,一些影評人在好萊塢具有較強的公信力,優秀的影評人意見在行業內有導向作用。但從電影出現至今,影評人行業幾經變革,相關報刊雜誌也幾經更迭,歷經興衰並走向沒落,但它對電影評論甚至電影產業的貢獻意義是深遠的。因此,梳理美國影評人機制的發展歷程,研究包括評論陣地、影評人和影評協會在內的產業結構具有一定價值。
美國著名影評人安德魯·薩裡斯(Andrew Sarris)在他的公寓中
(Fred R. Conrad/The New York Times)
美國影評人行業的發展歷程
自電影誕生以來,影評現象一直都存在,但最初美國並沒有形成專門的影評人行業。最早一批的影評人來自美國文人,大多數受到歐洲教育,但在當時,大部分知識分子並沒有把電影當做一種藝術,而是作為大眾文化的一種現象在討論。上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間,影評行業都是自我確立和完善的過程,可以說好萊塢的迅猛發展是影評行業的根基。由於好萊塢的興盛,一些傳統文人開始進入影評行列,帶來了多個學科門類的分析讀解,如心理學、美學等。加之歐洲電影批評也在這一時期被引入美國,更加促進了美國影評行業的形成。
隨著60年代好萊塢鼎盛時代的到來,影評行業應運而生。此時,好萊塢已經成為美國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隨著一些美國自我覺醒精神的流行,對電影的精神層面批判一時開始流行,影評人開始以行業姿態進入大眾傳媒視野。美國的影評人正式成為一種職業,影評人可以供職於某一家平面媒體,也可以受多家媒體僱傭。可以說,這一時期,影評人成為意見領袖,引導著電影發展趨勢。
美國著名作家和評論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她將導演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稱為「我們時代偉大的文化英雄之一」,將之與喬伊斯、畢卡索、斯特拉文斯基相提並論(圖為1989年,蘇珊·桑塔格在紐約市家中 EDDIE HAUSNER/THE NEW YORK TIMES)
在整個美國反叛精神最強的六七十年代,反體制運動風起雲湧,此時影評人作為知識分子在大眾媒體的發言人,成為電影業的意見領袖,引領著電影潮流,大多數青年尤其是知識分子投身到電影的熱烈討論中,在電影中尋求出口。到了70年代,電影批評作為學術研究的一支開始進入美國大學,一些高校開始開設電影專業,一些學者專門進行電影研究。其中一部分長期從事報紙電影評論工作的影評人進駐大學校園,進行電影批評教學工作。這些受到良好教育的學者開始以學術的名義對電影進行分析,從結構主義、符號學、敘事學、社會學等角度解讀電影,與流行於大眾傳播媒介、通俗易懂的影評形式不同,形成了「學院派」電影批評。
進入80年代,整個社會文化反思浪潮熱情漸漸退卻,六、七十年代的青年開始進入家庭、社會,隨著自我成長和家庭和解的深入,美國主流價值觀的回歸,影響著文化消費。新一代的受眾自我精神更強、批判意識更弱,此時的好萊塢電影恰到好處地迎合了這一大眾文化需求,類型片開始興盛。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影評人依然保留著60年代的批判精神,在思想自覺和文化反思方面對好萊塢進行了缺乏文化意識和嚴肅性的批評。為了確保影片口碑與市場,大多數好萊塢電影會在上映前進行點映、開設影評人專場,甚至請影評人居住高檔酒店、支付高的費用以獲得「好口碑」,進而引導電影消費,這一現象被稱為「紅包影評」,大大削弱了影評人的權威性和影響力,這一事件曾被揭露和批判。
隨後,影評人行業迎來了90年代網際網路衝擊。對於沒有門檻限制的網際網路平臺,更多大眾可以自由參與其中,打破了之前影評人行業文化品牌效應。以快捷、話題製造為主旨,一些傳統媒體影評人開始進入網際網路轉型,當然也有一些影評人批判網際網路的非正式色彩,保守著傳統媒介影評陣營,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影評人行業變得更加不易。
2009年,一部講述影評人的紀錄片誕生,名為《電影之愛:美國影評人故事》(For the Love of Movies: The Story of American Film Criticism), 該片由波士頓鳳凰衛視批評家傑拉爾德·皮裡(Gerald Peary)執導,這部電影提供了影評行業一些專業影評人對電影批評的看法,片中可以看到美國最受好評的影評人包括羅傑·艾伯特(Roger Ebert)、安東尼·奧利弗·斯科特(A.O. Scott)、麗莎·施瓦茲鮑姆(Lisa Schwarzbaum)、肯尼斯·圖蘭(Kenneth Turan)等,也包括了部分網際網路評論家,如包括哈裡·諾爾斯(Harry Knowles)和卡琳娜·朗沃思(Karina Longworth)。
Gerald Peary《For the Love of Movies: The Story of American Film Criticism》 (2009)
正如美國國家電影批評協會主席大衛·斯特裡特(David Sterritt)所評論的,這部紀錄片「是一部匯聚了採訪、音樂和幽默感的了不起的影片」。該片將影評人行業視為記者行業的一支,回顧了其在百年發展歷程中的興衰,重申了影評人作為發現、評判電影的專業人士所特有的藝術視角。通過採訪寶琳·凱爾(Pauline Kael)、羅傑·艾伯特等著名影評人,展現影評人行業從無聲電影到數字時代再到網際網路時代所經歷的輝煌和變遷。
這一時期是美國影評人面臨生存危機的時刻,由於經濟危機,美國傳統印刷行業急劇下滑,影評人賴以生存的報紙印刷量下跌,許多影評人被解僱。據統計,2008、2009年大約有一萬五千報業從業人員被解僱。[1]擁有161年歷史的、美國第二大報業集團「論壇報業」宣告破產,《紐約時報》在當時也岌岌可危。可以說經濟危機嚴重影響著傳媒行業,也直接影響著影評人的生存狀況。
經濟危機之後迎來了網際網路時代。許多專業影評人擔心在網際網路時代,影評在走下坡路,尤其是傳統影評行業,充滿了極大的挑戰。許多頗具名氣的影評人開始加入網際網路,撰寫網文甚至拍有關於影評的視頻、開設影評類節目等,可以說「自媒體時代」為影評行業帶來了新氣象。時至今日,影評人行業可以說已經完全適應了網際網路,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年輕的「網生代影評人」,更加豐富了影評人行業的生存與建構形態。
影評人安德魯·薩裡斯(Andrew Sarris)在退伍後移居巴黎一年,在那裡與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和弗朗索瓦·特魯弗(FranoisTruffaut)成為好朋友,回紐約攻讀研究生後選擇將電影評論作為職業。(圖為安德魯·薩裡斯與希區柯克)
具有影響力的相關影評類報紙刊物
在美國報業集團興極一時,許多依附於大的報業集團、具有影響力的大型報紙都設有電影版塊,內容涉及電影新聞和評論。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全國性新聞周刊《時代周刊》《新聞周刊》,以及雜誌《紐約客》,此外還有《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芝加哥讀者》《紐約僑報》等以地方受眾為主的地區報紙。
首先要談到的是《紐約時報》的重要地位,如果將十九世紀電影第一次在美國公開放映時的報導視為「影評」,那麼《紐約時報》就是刊發影評的第一家報紙。[2]尤其在上世紀40到60年代,《紐約時報》影評版影響力達到頂峰。波斯利·克勞瑟(Bosley Crowther)常年擔任紐約影評人協會主席,是上世紀五六年代外語片的倡導者,曾經沒有登上克勞瑟「年度十佳榜」的影片將無緣當年奧斯卡,當然也很難獲得較好的票房成績。
1960年11月6日,波斯利·克勞瑟在《紐約時報》上刊登The Modern Mellower–––Times of Mr. Chaplin的文章,彼時查理·卓別林 71歲。
之後,文森特·坎比(Vincent Canby)接手《紐約時報》影評版,但此時《紐約時報》的影響力已下降。70年代美國影評開始打破精英文化範疇,人人都可發言,曾經的影評一家之言便能決定影片成敗的制度逐漸失效。到了80年代好萊塢再次興盛,而此時,票房數字代替了影評人意見,成為「後好萊塢」片廠極為看重的元素,決定大眾審美和影院號召力的主導力量變成了首周票房,影評的地位相對下降。但即便此時《紐約時報》依然是權威的影評陣地,是美國電影行業風向標,這一點從中國導演張藝謀2002年的《英雄》海外影響可以看出。
文森特·坎比(Vincent Canby)是一位美國電影和戲劇評論家,從1969年至1990年代初期一直擔任《紐約時報》的首席電影評論員。
1977年05月25日,喬治·盧卡斯導演《星球大戰》在全美首映,次日文森特·坎比在《紐約時報》上發表名為『Star wars』–––A Trip to a Far Galaxy That』 Fun and Funny的文章。
一些電影專業雜誌是學術類批評的主戰場。70年代,電影進入大學校園,影評變身電影批評成為學術研究的一種,這些代表著社會精英文化的學者以學術刊物為主陣地,包括最具影響力的《電影評論》(Film Comment)、《電影季刊》(Film Quarterly)、《電影文化》(Film Culture)、《電影雜誌》(Cinema Journal),以及美國境內左派政治影評《影者》(Cineaste),都是重要的學術型電影批評刊物。其中,1962年創刊的《電影評論》(林肯中心電影協會出版發行)順應當時美國呼籲新創作的潮流,刊載了一些具有影響力的影評人文章,包括好萊塢明星制度、美國審查制度、「作者論」等,因此在北美具有較大影響。此外,作為歷史最悠久的學術雜誌,《電影季刊》(創於1945年,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一直受到電影批評學者的青睞,學術價值較強。《電影文化》於1954到1996年間出版79期,主要關注於前衛電影,後來停刊。《電影雜誌》由德克薩斯大學出版社出版,內容涵蓋電影研究、電視研究、媒體研究、視覺藝術、文化研究等多個方面。
1963年發刊的《電影評論》(Film Comment)
雖然學術評論是美國電影業具有精英文化的權威性評論,但作為大眾文化,更多的是娛樂消費功能,一些僅僅將電影作為娛樂現象進行報導的期刊雜誌也一直深受大眾喜歡。如1905年創刊於紐約的《綜藝》(Variety),《好萊塢報導》、《娛樂周刊》,這兩大報刊主要以娛樂為主。《綜藝》雜誌最初以周刊形式刊出,1933年為了覆蓋電影業,在洛杉磯創立了《每日綜藝》,主要功能包括娛樂新聞、評論、票房成績等;1930年,《好萊塢報導》創立於加利福尼亞洛杉磯,是好萊塢第一份日常娛樂報紙,最初只包括娛樂報導、採訪、電影預告等好萊塢新聞,1950年放寬到電視和娛樂行業,甚至涉及時尚圈。
目前大部分報紙雜誌都是數字和印刷性質的雜誌,因此出現了一些匯集影評的專業網站,如Metacritic網站,它將頂尖雜誌的影評進行篩選和匯總,排除了一些小型報紙和個人網頁的自媒體評價,定位清晰,方便大眾選擇。在網站上,每個電影有評分加權,一般想要拿到高分很難,因為在這個網站上的影評相對出自專業影評人之手,比較傾向藝術影片。當然還有為大眾所廣泛接受的IMDb網站、爛番茄網站等,多種類型的網站代替報刊構成了網絡影評體系。
Metacritic網站與爛番茄網站的統一作品評價對比
著名影評人與影評人協會
麥克奎爾的大眾傳播理論分析了媒介、受眾和效果之間的關係,他將受眾稱為閱聽人,從這個角度,影評人充當了意見領袖的閱聽人角色。一般來說,在美國,不同的報業集團旗下有許多各類報紙,不同的報紙針對不同的讀者,因此紙媒影評人相應也有著很大差異。
菲利普·洛佩特在《美國影評人文選:從默片時代到現在》一書收錄了72位美國影評人作品,從本書的編排可以看出美國影評人行業的發展脈絡。該書分為四個部分:默片時代向聲音過度時期、30年代與二戰時期、50到70年代電影黃金期、80年代至今,較為全面地反應出美國電影影評人行業的發展和變遷。
其中,最為著名的影評人莫過於羅傑·艾伯特,自1985年起為《芝加哥太陽報》撰寫專欄影評,成為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獲得普立茲獎的影評人。1992年羅傑·艾伯特曾評論《大紅燈籠高高掛》「充滿肉慾之美和憤怒之情」,批判張藝謀對色彩的使用是「好萊塢早已不使用的工藝」,「僅僅是為了眼睛而存在」的視覺藝術。但由於中外信息交流存在嚴重的滯後性,中國觀眾難以及時得到海外評論並做出反饋。
著名影評人羅傑·艾伯特和他的搭檔吉恩·西斯科爾
直到20年後的2012年,羅傑·艾伯特影評集《在黑暗中醒來》才得以與中國大眾見面。[3]研究者也常借用他對中國電影的評價為研究對象,來考量西方接受情況,這也是其權威性的一種體現。優秀的觀點往往與她同時代的觀點相悖,其中包括當時影響力最大的美國電影評論家之一、供職於《紐約客》的寶琳·凱爾(Pauline Kael),《紐約時報》曼諾拉·達吉斯(Manohla Dargis),特別關注張藝謀的《紐約時報》首席評論人安東尼·奧利弗·斯科特,以及在《芝加哥論壇報》、《洛杉磯時報》等多家報刊發文的麥可·菲利普斯(Michael Phillips),都是所在時代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影評人。
羅傑·艾伯特和馬丁·斯科塞斯
隨著時代變革和電影行業自身的發展,影評喜好也在發生著改變,影評人也經歷了行業競爭和危機,一些有些影評人遭到封殺,如《紐約先驅論壇報》的影評人朱迪思·克裡斯特(Judith Crist),因為批評了一部影片,被華納公司告知以後將不歡迎其參加華納的首映。就在同年,她發文對《埃及豔后》進行了言辭犀利的批判,於是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也拒絕了她的後續參與。此外還有被迪士尼封殺了的《紐約每日新聞》記者雅米·伯納德(Jami Bernard),以及全美最具權力的影評人艾伯特,也因為在電視節目中拿《修女也瘋狂》(Nuns on the Run)開玩笑,被福克斯公司短暫封殺。
當然有封殺就有討好,發行公司會製作一些紀念品、好的待遇給記者,如果記者沒有達到發行公司的預期,將不再被邀請。發行公司需要鋪天蓋地的論及影片,影評人也需要新的作品維持工作,因此大多數情況上達成合作。但這種形式遭到了新聞界的嚴厲批評,嚴肅的紙媒會規定自己的記者或影評人不能參加此類活動,如若需要,報社自身會支付這筆費用。此外因為影評人評價是很好的宣傳點,「假影評人」隨之出現。最荒謬的要數2001年索尼公司在宣傳時,虛構出一位叫作大衛·曼寧(David Manning)的影評人,用他的溢美之言來宣傳要出品的影片,後被法院判處150萬美元賠償,返還給購買過票的觀眾,這也從一個側面顯示了影評人的票房號召力。
Columbia Pictures
實際上,影評人並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依附於社會成立的影評人團體。據統計,美國官方註冊的影評人團體有三十餘個。[4]其中最具影響力的要數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美國影評人協會、紐約影評人協會、洛杉磯影評人協會、芝加哥影評人協會和被看作是評論界奧斯卡的美國國家評論協會,此外由好萊塢外國新聞記者協會舉辦的「金球獎」也備受矚目。這些影評人協會獎不僅僅是電影的名利場,更是影評人樹立行業權威的重要方式,保證了影評人的專業性、行業地位及話語權。這些影評人協會獎互相協同發展,有著不同的趨勢和偏好。
歷年來都會有對於「金球獎」受賄的指責指控等報導
雖然遠離西海岸好萊塢電影業,但成立於1935年的紐約影評人協會在影評界佔據不可動搖的重要地位,成為美國東部知識分子的代表立場。但在五、六十年代克勞瑟經營期間,因為評獎結果與好萊塢高度吻合而被知識分子批判為迎合。在克勞瑟退出之後,紐約影評人協會開始與奧斯卡保持一定距離,鼓勵藝術電影。因不滿克勞瑟的審美趨勢,1966年影評人斯坦利·考夫曼(Stanley Kauffmann)、寶琳·凱爾(Pauline Kael)、霍裡斯·阿爾珀特(Hollis Slpert)、安德魯·薩裡斯(Andrew Sarris)、理察·西克爾(Richard Schickel)和《新聞周刊》的喬·摩根斯坦(Joe Morgenstern)聯手創立了全國影評人協會(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打破了紐約影評人協會的壟斷地位,他們主張藝術價值高於商業價值,自創立以來和奧斯卡的吻合率較低,一共只有5次。
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眾所周知,對導演或影片進行年度評選是影評人的重頭戲,其實影評人行業自身也存在著年度評選,以保持求新求變的新鮮感和創新性。但影評人的工作並不是對某部影片的專業頌揚,而是相互交流觀點和爭論的戰場,因此經常可以看到擅長不同領域的影評人以文章的形式進行激烈的影評之爭。
在《美國影評人文選》的前言[5]中,洛佩特稱美國已「形成了一個紮實的美國電影評論流派」,影評是美國「電影接受史的重要部分」。[6]隨著時代發展,美國影評界經歷了幾次巨大的挑戰,時至今日雖功績尚在但影響力大不如前,從某種角度看,影評人行業的衰落可以看做是精英文化在美國社會的式微。但正是美國影評人行業從無到有、由盛到衰的過程,見證了美國電影甚至世界電影產業的成長,也成為電影學術研究不可忽視的重要史料。
[1] 劉娜. 經濟危機蔓延至美國媒體[J]. 中國商界雜誌,2009(2):98-100.
[2] 李建強,李白璐,常凱. 羅傑·艾伯特:美國影視評論的常青樹.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86.
[3]李亦中,趙菲. 中國電影在美國的口碑與傳播[J] .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12):75.
[4]蔣好書. 公共文化場域中的美國電影評論[J]. 當代電影,2011(4):71.
[5]Philip Lopate. American Movie Critics: An Anthology from the Silents until Now(Expanded Edition). New York: The Library of America. 2008.
[6]李亦中,趙菲. 中國電影在美國的口碑與傳播[J] .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12):78.
原文標題《美國影評人機制發展歷程與產業結構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merican Film Critics Mechanism
作者:李雅琪
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影文化與海外傳播。
本文由作者李雅琪授權發布
原標題:《封殺與沒落,影評人在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