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電視劇,有一部天地傳說魚美人,講述了相府荷花池裡一尾鯉魚修煉成精,因好奇塵世男女情愛,撞見相府千金牡丹與書生苦苦相戀,出手相助卻愛上書生的故事情節。
鯉魚精小漣大發同情心,附身於牡丹,與書生私奔後,牡丹本體卻因思念積鬱成疾,不久後病逝。小蓮害怕書生也一同喪命,於是幻化成牡丹,與書生再續前緣。
兩人日久生情,書生卻發現牡丹是鯉魚精幻生而成,嚇得滿頭大汗,思及小蓮對他只有愛意,終於放下世間成見,接受小蓮。鯉魚精小蓮貪戀書生,放棄多年道行,也修不成仙了。
其實,書生早期待在相府,就發現牡丹與平常不一樣,白天端莊一派大家閨秀的風範,夜晚每每酒後總會傻笑說胡話。相府特意找來張天師,才知道這荷花池裡,住了兩條一大一小的鯉魚精。
早在之前,相府中的人都喜歡這兩尾魚,時常照料它們。甚至相爺一度認為,家中如日中天,很大程度是鯉魚帶來的福氣,因而對鯉魚精的態度十分友好,並沒有讓天師將其殺死,只要答應不再胡鬧,鯉魚精母子依舊可以住在荷花池。
從這部劇可以看出,鯉魚在古代民眾心中的地位極高。相爺對鯉魚的態度,就差頂禮膜拜,以求取更多的福報了。
鯉魚是眾多魚類其中一種,普通的魚是百姓家常美味,唯獨鯉魚,一直受到百姓喜愛,特別是魚紋精美的鯉魚,將其養在水缸或池塘中,只要鯉魚不生病害,就可以一直與家中人作伴,久而久之,鯉魚也是家中的一員了。
鯉魚地位之高,與中國傳統的花鳥魚文化有關。自古以來,魚紋是瓷器上重要的圖案裝飾,魚紋裝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其中魚紋寓意之深廣,與歷史典故、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皆有淵源。我們就此來從唐宋明三朝的瓷器,聊聊陶瓷上的魚紋寓意。
唐宋明瓷器魚紋演變
唐朝之際,花鳥魚紋常見於服飾、陶瓷、繪畫之中。其中陶瓷上的魚紋,常用於唐三彩瓷器,採用貼塑技巧,將魚紋繪製於立體的魚瓷器上,部分魚形紋樣以萌嘟嘟的小鯉魚為主。燒窯後的陶瓷魚紋,呈現多種色彩,以黃、藍為主。
宋代以清白瓷器為主,由於宋代瓷器是歷史上頂峰,出現大量以魚紋飾為特點的陶器。常見於「池魚嬉戲圖」「蓮花魚」等瓷器。蓮花魚紋繪製於陶器的下腹口處,部分瓷盤只有一尾活靈活現的跳躍鯉魚。常以青色為主,白瓷打底。
明朝時期,擅以彩繪魚紋。瓷器上以大量蓮花根莖織網一片,繪滿瓷器瓶身,而魚紋置於蓮花瓶身中間。整體看上去較唐宋瓷器魚紋更加生動活潑,彩色的魚紋,在線條上增加更多個性與寓意。
古陶瓷上的魚紋寓意
1魚躍龍門 出人頭地
「鯉魚躍龍門」是民間百姓最認同的民間風俗文化形象,人們對鯉魚敢於拼搏的精神內涵,十分認同讚賞。
早期鯉魚生活在黃河流域一帶,由於水質較為渾濁,鯉魚產卵需要找到清澈的水畔,於是鯉魚不惜以身犯險,在瀑布之間,群魚活躍,不停飛躍於落水之中。實際上鯉魚很難躍上瀑布,但在一些紀錄片中,魚之溯遊產卵,十分壯觀,從最初的成群成片,到最後,只有留下少部分回到源頭產卵。因此,魚躍龍門,出人頭地,一直是存在百姓心中。
特別是:一旦魚躍龍門,必是化而為龍的美好寓意,從百姓的新年剪紙、掛畫、服飾紋樣等都有相應的表達,這也從側面反應了古代百姓渴望求取功名,建功立業,得到階級攀升的積極願望。
魚的意象在不同文化典故,皆有不同的解釋。
在《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先主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如三國志裡的這段話,說有了孔明相助,似魚兒從旱地回到水中,說明做事形勢極為有利,同時也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魚是群居生物,在水中的魚群,向來隨著水勢變化著魚形,以躲避外來入侵者,特別是汪洋中的魚群,結伴而行,互幫互助。
這也是人們喜愛魚紋的原因之一,從互相幫扶,到魚躍龍門,出人頭地,都說明了魚是具有大智慧的自然生物,所以映和了古代人民家族連枝,榮辱共擔的現實境況。
2吉祥瑞獸 富貴安康
商周時期,上古人民崇拜自然,有許多以鳥獸圖騰作為部落標誌,統治者將魚看成「吉」的意象。所以鯉魚鰱魚一直帶有瑞祥之意,每逢節日必出魚宴,這是對族人或家宅安寧的一種熱烈期盼。似乎吃魚,就有將福氣與吉祥吸收於人體之中,附有外來庇護的寓意。
另外魚的發音與「餘」相同,附帶年年有餘,富貴有之的寓意。雖然錢財乃身外之物,人活一世,擁有了健康,必求功名利祿的大好前途。許多古代經商人士,家宅中必養金色鯉魚,一是寓意好,二是有一種內心暗示作用,生財有道,用之有餘。
這也說明了百姓都有吉祥順利的共同願望,因此魚紋器皿多如繁星,寓意是:有圖必在意,有意必吉祥。
魚紋飾不僅存於瓷器之中,更多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少古代畫作之中,不乏有娃娃手拿魚燈籠嬉戲,婦女製作雙魚錢袋的繪製,都是求其安康吉祥的含義。甚至在屋梁與大型屏風之上,都能見到魚紋身影。
魚紋隨著時間推移,早已將中國傳統習俗融入其中,隨著百姓內心渴望,分布於形形色色的人情往來,也許走進古代居所,第一個看到的是魚嘴落水器,懸於屋簷兩邊。既有通水利水作用,又含有祥瑞之意。
3寓意長生 生機勃勃
古代君王祈求長生是一種潮流,從造仙丹到文人詩詞皆有此體現,以曹植的遊仙詩最為明顯。甚至在老莊瑰麗的想像之中也有體現,魚化為鯤,遨遊於太空之中,世人對鯤的長生想像,是從魚長壽的基礎上去體現。
另外一個,古代人民對子嗣繁衍的需求,非常迫切。由於古代醫術體系不夠完善,尋常百姓發燒感冒,得了天花,無法對症下藥,造成孩子早夭。而魚產卵,每一次孕育都有無數個魚寶寶出生。因此魚紋具有多子多福的意象。
而且每一尾魚,每年春天都能孕育新的魚寶寶,年年如此。更是與百姓孩子人數稀少形成明顯對比,尋常孕婦有孕都喜歡喝魚湯,以此增加營養,貴重人家備上一幅雙魚玉佩,以求一胎雙子。而龍鳳胎,更是求之不得的願望。
魚的象徵寓意多種多樣,其中以長生與多子多福為瞄點,催生了許多以魚紋為主的手工製作業。從魚燈籠、魚戲蓮花荷包、魚紋圖案等等,都體現出人民對生命繁衍的熱烈期望。
總結:
魚紋文化的演變是一部漫長的民俗手工業發展史,它凝聚了歷代人民對生活的美好期盼。從魚紋不同的寓意,可以看出,古代人民對生命長生的追求,對建功立業的積極心態,對繁衍子孫的迫切希望。在繁多的魚紋裝飾下,體現出不同文化習,。這些文化滋養著勞動人民的精神需求,也展現出審美意識的變遷,為後代工藝文化創造起重要參考價值。
參考資料中國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