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阿呆爸
又到一年開學季。
周末坐高鐵去了一趟南京。從出站口走出來,一眼看去,都是「XX大學」接新生的牌子。幾百萬的新生,將第一次走進大學校門,開始獨立生活。
我離開大學已經好多年了,回想這幾年的經歷,發現身為80後,這一代人,甚至於90後、00後,能佔到的最大便宜,可能就是上大學了。
知乎上有一句經典的匿名回答:考上985,是你佔國家便宜最大的一次。這是一句大實話,話糙理不糙。
中國大學實在是太「便宜」了,以至於大家都習以為常了,忽略了它的可貴。
01
因為太極端了,才震驚
今年八月底,爆出了天價住宿費新聞: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開學了,新生報到之後發現住宿費每年高達1.6萬。
這麼高的住宿費,許多人被震驚到了,什麼時候大學的住宿費這麼貴了?一般不都是一年一兩千塊嗎?
確實如此。
在中國的大學裡,大部分高校的住宿費是在1000元左右。
一般說來,條件好點的,兩人一間,帶空調、熱水的,一個學期1500元到兩千元不等。條件一般的,四人、六人一間,大概在800到1200元不等。
十五年前,我上大學的時候,住宿費是800塊,四人間,有一個衛生間,但沒有空調熱水器。今天依舊如此。
高中好友上的大學,還可以自住選擇是住四人間,還是六人間、八人間,住宿費也上下有些浮動,總體看來在一千元左右。
所以說,即使物價漲了這麼多年,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這麼高的住宿費,仍然可以說是極端的個案,大部分高校的住宿費還是比較良心的。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大家才對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的這種「無恥」,感到特別震驚吧。
02
通知說「不準漲」,那就不能漲
在中國上大學,住宿費不貴,學費也便宜。
我了解到的是,除了生活費,讀一年大學,學費在每年4000元—6000,其他要交的住宿費、書本費大概2000元。
十五年前,我讀的專業學費是4400塊,剛才特別去查了一下,發現今天還是這個價。
雖然每年都有學費漲價的聲音,但從整體看,已經至少十五年沒有漲了。
這個結果一下子,讓我也被驚呆了。
十幾年前當時白領月薪也不過兩三千元,二三線的城市房價也不過三四千吧。
現在呢?
人力、房價、租金、教材漲了多少?大學的辦學成本一直在漲,沒有十倍也有三五倍吧。
是大學不想漲價嗎?肯定不是。如果能賺錢,誰不想幹?
根子在大學的公益性,在國家財政的撥款,它壓住了大學漲價的衝動。中國公立大學的辦學經費、老師的工資,蓋大樓的錢,基本都是依靠上級撥款。上級部門一紙通知說「不準漲」,那就不能漲。
03
中外對比,也算是白菜價
事實上,我發現,中國的大學學費之便宜,在全世界都是數一數二的。
英美的大學,一般學費在3—5萬美元。目前,史丹福大學和哈佛大學,學費都超過了5萬美元。牛津、劍橋也毫不遜色,差不多在30萬人民幣左右。大致的規矩,也都是公立高校便宜一點,私立的貴一點。
在美劇裡,經常能看到美國人說爸媽為了自己上大學從小存錢,或者畢業二十年了還沒有還清助學貸款,這絕對不是一個新聞。(中國的助學貸款,利率之低,惠及面之廣,也是世界罕見的。)
即使考慮到中外在人均GDP上的差距,相較於西方許多發達國家,中國的大學學費仍可以算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白菜價」。
當然,國外也有很多學費便宜、甚至於免費的高校,獎學金助學金也很多,但從整體來看,他們的食宿生活費等要高得多加上住宿、保險等費用,更加高。要想獲得獎助學金資格,競爭壓力也相當不小。
所以我才認為,在全世界,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都還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在中國,這個奢侈的成色要輕很多。
04
民辦高校,漲價衝動大
當然,十五年沒有漲,只是大部分公辦大學。那些民辦的、合作辦學,學費就要高昂的多,這些年漲價幅度也不小。
最近幾年,安徽、陝西、雲南、河北等省份,都陸陸續續傳出過大學學費要漲價的消息。
今年,湖南一些高校的「獨立學院」就漲了不少。
比如,比較冷門的文史類專業,學費標準就漲到了12500元每年,熱門的表演藝術類,則高達18000元每年。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統計了廣東的24所獨立學院,發現其中20所都在漲價,最高漲幅超過30%。
比如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學費從2018年的最低25773元,漲到了今年的26000元。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學費也從去年的最低25000元,漲到了今年的最低27000元。
這些大學「南方學院」「華商學院」,其實都是合作辦學的,相當於加盟店,民間一般俗稱「三本」。
他們得到的財政撥款少,需要自負盈虧,謀利的衝動比較強。這些學院的學生錄取分數線相對較低,學費自然也就要高不少了。
05
心理落差,太大了
學費漲得慢,生活費則是水漲船高,一有風吹草動,就嗖嗖嗖漲上去,一直下不來了。
無論是公辦,還是民立的,財政的手可以控制住學費,但難壓超市礦泉水的價。
十幾年前上大學,一個月五六百塊錢就能過得不錯。現在,一個月一兩千,也未必寬裕,兩三千也很平常。
僅拿吃飯來說。十五年前,我上大學的時候,食堂裡一個葷菜兩塊五,一個素菜一塊。
學校門口的川菜館,三十塊錢就可以點一個酸菜魚、一個魚香肉絲、一個土豆絲,再加一大盆米飯了。
現在呢?
在食堂吃飯,一葷兩素,少則十塊錢,多則十二三塊;早飯兩個包子、一杯酸奶,也要五六塊。三十塊錢大多數時候只能點一個酸菜魚了。
要承認的是,無論怎麼漲,大學裡面的生活成本還是要比校園之外便宜很多。在北上廣的大學裡,這樣令人震驚的價格屢見不鮮:
2塊錢1小時的網吧;3塊錢的熱水澡;一個葷菜3塊錢,一個素菜2塊錢,五塊錢吃飽,十塊錢吃好;二十塊錢一次的遊泳卡;剪一次頭髮十塊錢……
這些並不是神話,而是活生生的現實。
可能因為是太習以為常了,許多人讀完四年大學,走到社會上之後,心理落差實在是太大了:
同樣的飯菜,在大街上的快餐連鎖店裡,沒有二三十塊,是不可能的。
同樣的剪次頭髮,託尼老師的手藝不見得高多少,張口就敢要五十了。
同樣的房間,在二三線城市,一個月也要一千塊了。在北上廣,四五千也不稀奇。
06
不漲價,是功德無量的善政、德政
中國的大學學費,能維持「便宜」這麼多年,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善政、德政。
因為,也就是在這十幾年時間裡,中國大學從精英教育走向了大眾教育。無數貧寒子弟,因為學費還不算太貴,而得以勉勵完成學業。
根據教育部,根據教育部統計,2018年,全國高校共招生790.99萬人,其中本科422.16萬,高職高專368.83萬。
中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高達48.1%。按照目前國際通行的標準,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15%為大眾化,超過50%為普及化。
而這一切,在十五年前的2003年,這個數據才不過剛剛邁過15%。
對於無數的普通中國人來說,只要考上了大學,無論是985、211,還是專科、職專,都絕對還是一條跳出階層,逆襲人生的最佳之路。
當然,我們也不應該忘記的是,雖然今天,我們好像已經進入了一個「月薪過萬遍地走,碩士博士多如狗」的時代。
但實際上——在中國,如果你的工資超過了3500元,其實就打敗了90%的中國人。
擴招這麼多年,大學本科畢業生在中國,也還是稀有物種,擁有大學本科學歷的中國人,一百個人裡還不到六個。
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以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農村貧困標準計算,2018年末農村貧困人口仍有1660萬人!
對這1660萬人的家庭來說,一年的生活費加學費,絕對仍然是一筆巨大的支出。
07
努力,才是人生開掛的王道
在中國大學裡,許多便宜、優質,甚至於免費的資源,基本上是只有在高校裡才有。
出了學校門,社會上的企業、商家大都在向「錢」看,大多數人只不過是待割的韭菜。
每當看到很多人,在大學裡,整夜整夜的泡網吧、刷網劇,談情說愛,還美其名曰青春是用來揮霍的,真心就覺得這是最大的無知和浪費,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打一個也許不恰當的比喻,中國大學是一顆優質的大白菜,可以做湯,可以清炒,可以燉肉,我們不要像頭豬一樣,只會拱一拱,白白浪費了。
並非不可以偶爾放縱,怕的是以此為榮,身在福中不知福。
在一個人一生中精力最充足,時間最充裕,可利用的資源也是最便宜的時候,拼盡全力去挖掘自己的天賦,才是人生開掛的王道。
如果等到離開校園以後,才像許美靜唱的那樣,「嘗盡了苦悲,才懂真情可貴」。
那就真的挺悲催的了。
PS:
你覺得中國大學,學費貴嗎?
在大學,一個月生活費多少?
為了上學,你的家庭負擔有多重?
你對中國大學,有哪些吐槽,實在忍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