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之眼
撒哈拉之眼又被稱為「理查特結構」,位於非洲撒哈拉沙漠西南部的茅利塔尼亞境內,它的直徑達到48公裡,中心點距離大西洋海岸超過580公裡,由於這個結構巨大,在太空上清晰可見。常常用於衛星對地觀測的圖像校正。是衛星拍攝較多的一個區域。
發現過程
撒哈拉之眼是全球十大最壯觀的地質奇蹟之一,1961年11月至1966年11月美國實施了「雙子星座」計劃。其主要任務是研究、發展載人登月的技術和訓練航天員長時間飛行及艙外活動的能力。該計劃歷時5年,完成了10次環繞地球軌道載人飛行,每次2人,共耗資接近13億美元。
雙子星座飛船
在其中的一次飛行任務中,當雙子座飛船經過非洲上空時,航天員在遠離地球幾百千米的太空觀察到了一個奇怪的圖像:在撒哈拉大沙漠西南部出現了一個圓形的東西,它像一隻睜得圓溜溜的眼睛,這就是撒哈拉之眼,緊緊地盯著太空!
從衛星拍攝的照片來看,它一共分為3層:最中心的一個圓圈,像瞳孔,一側邊緣稍有破損;「瞳孔」的外圍,是一個更大一些的圓圈,把中心的圓圈緊緊包圍起來,好像圓圓的眼珠;最外圍的那個大圈,當然是「眼瞼」了。更絕的是,這個大圈的外沿還有絲絲縷縷的環狀物,仿佛是這隻「眼睛」的睫毛。
成因假說
~隕石說
由於這個地形結構的奇特性,多年來科學界一直試圖了解它的成因,學者們也提出了各種假說。在被發現的60年代,以科學家Cailleux, Freeburg, 等為代表人物提出撒哈拉之眼是一個隕石坑。
非洲大陸在漫長的歷史上的確被很多隕石撞擊過,比如南非的弗裡德堡隕石坑、加納的博蘇姆推隕石坑、查德湖奧隆加隕石坑。等。但是經過對「沙哈拉之眼」的實地調查後發現,並沒有找到支撐隕石撞擊的相關證據。所以目前這個假說已經被否定。
非洲已經確認的隕石坑(紅點)
~火山噴發說
之後,以Destombes and Plote,Monod and Pomerol,等代表人物根據實地研究提出了火山活動成因假說。把形成原因從天空拉到了地下。
火山噴發成因(圖片來源:青銅馬弓手)
他們認為在「撒哈拉之眼」在百萬年的時間跨度上至少經歷了三次主要火山作用,在白堊紀中期,環大西洋的深層地幔上湧形成了環形結構的,金伯利巖筒和碳酸巖環形結構。
巖漿上湧時導致原本近水平的地層向上拱起,形成了中間高四周低的穹隆構造,並且伴生一系列環狀和放射狀斷裂,輝長巖和碳酸巖等前後沿著裂隙侵入形成巖牆。後期伴隨著幾次火山噴發,形成了現在能看到的流紋巖和幾個火山口。火山作用之後,發生了多次熱液和坍塌事件,在環形結構的核心部位形成了大量角礫巖,並被後期的水浸沉積物填充。
而此之後很多年撒哈拉之眼附近曾經經歷了風蝕水蝕的漫長過程,通過衛星地圖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地區長期的經受東北風吹襲,並且曾經有一段大面積的水流衝刷歷史(史前大洪水)
現今的地貌,是穹隆構造經過機械風化和化學風化共同作用的結果。差異侵蝕作用完成了最終的塑形工作,石灰巖與泥巖發生溶解和風化,形成凹地;抗風化的石英砂巖和輝長巖牆,形成突起的圓形脊,並且很好地保留了核部的流紋巖和熱液充填角礫巖。
風化作用(圖片來源:青銅馬弓手)
~亞特蘭提斯城說
近些年,關於「撒哈拉之眼」就是亞特蘭蒂斯城的說法興起,並迅速佔領了傳說學派支持者的心智。
由於非洲西海岸曾今在某些歷史時期的確是被海水淹沒過,以至於比對了柏拉圖關於亞特蘭蒂斯城的描述,「撒哈拉之眼」某些地方與這座神秘的失落之城還真有一些相似之處。比如環狀結構尺寸與山脈大海的位置描述等等。
亞特蘭蒂斯城想像圖與「撒哈拉之眼」
如果西撒哈拉被海水淹沒, 「撒哈拉之眼」的確有可能是一座海中的大陸。
亞特蘭蒂斯文明是瑪雅人所推測的地球上的第四次文明,也稱光的文明。傳說中擁有高度文明發展的一個古老大陸,最早的描述是在柏拉圖的《對話錄》裡,說其在公元前一萬年被史前大洪水所毀滅。根據瑪雅曆法的預言傳說,地球上人類所生存的世界,一共有五次毀滅和重生周期,也就是所謂的「太陽紀」,在每一紀結束時,都會上演一場驚心動魄的毀滅性悲劇。其中第四個太陽紀就是亞特蘭蒂斯文明,又稱為光的文明,這一階段的人類文明毀滅於巨浪滔天的大洪災中。
在柏拉圖的筆記中提到「他祖上梭倫九千年前左右,海格力斯之柱(直布羅陀海峽)對面,有一個很大的島,從那裡你們可以去其它的島嶼,那些島嶼的對面,就是海洋包圍著的一整塊陸地,這就是『亞特蘭蒂斯』王國」。當時亞特蘭蒂斯正要與雅典展開一場大戰,沒想到亞特蘭蒂斯卻突然遭遇到地震和水災,不到一天一夜就成為希臘人船難以到達的地方。(沉入海底的意思)
當然「撒哈拉之眼」就是亞特蘭蒂斯城的假說有個前提就是拋開時間這個重要因素不談。畢竟從「撒哈拉之眼」的巖石年齡判斷至少是白堊紀中期的事情了。當然也不排除之前的文明在環狀結構上建立城市和建築的可能。但是一場大洪水之後什麼遺蹟都沒有留下。
梵觀點: 「撒哈拉之眼」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眼睛」已經見證了人類幾次的文明與毀滅。
本文部分內容和圖片引自:青銅馬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