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蟑螂,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拍死他。你可能不知道,蟑螂也是有很多用處的。在四川西昌就「隱藏」著世界上最大的蟑螂工廠,利用AI進行管理,每年可產出60億隻醫藥用途的蟑螂,年產值超過了10億元!
全球最大蟑螂工廠
60億隻蟑螂的居住地
沒有什麼比跟一隻蟑螂相處更恐怖的了,如果有,那就是跟60億隻蟑螂相處!
在中國四川西昌,有一個工廠裡就天天上演著這樣恐怖的事。許多外媒記者還常常慕名來參觀,走著進,爬著出,只恨當時沒多穿幾件紙尿褲……
要進入蟑螂們住的「公寓」,首先要「全副武裝:換上乾淨的白大褂,戴上鞋套,並且對相機、手機等進行消毒。「基地是全程無菌的,要避免將細菌帶入。
飼養員們每天的工作狀態是這樣的▼
我的天吶!怪不得能把外媒記者嚇得尿褲子!
AI智能化養殖
每天要吃10噸食物
每天工作人員都會按時給蟑螂投食和餵水,希望它們好吃好睡快快長大。據統計,這60億隻蟑螂,每天要吃掉大約10噸食物,排洩3噸糞便。
蟑螂工廠內部全年潮溼、溫暖,與外面的「野生」蟑螂相比,這裡的蟑螂除了享受到了舒適的居住環境外,還吃得很好,日子過得很滋潤。
為什麼蟑螂廠內能做到常年恆溫恆溼呢?這得益於AI智能化養殖!
工廠有相當一部分設施由AI負責管控,達成無與倫比的運作效率。AI會收集並分析廠內溼度、溫度食物供給、消耗等80多種大數據,同時監測基因突變對繁殖速度帶來的影響。
AI利用這些數據進行學習,不斷改良系統,強化蟑螂的生產能力,造就中國世界第一的蟑螂王國。
這麼多蟑螂怎麼喂?
「越獄」怎麼辦?
每天吃掉10噸食物,產生3噸糞便,這消耗和汙染得多大啊?60億隻蟑螂要怎麼喂?總不能讓人一桶一桶地挑進去吧?
當然不是,這年頭沒個自動化設備你還好意思建廠?在這裡,從食堂等地方收集來的餐廚垃圾都會經過自動分揀裝置,將其中夾雜的玻璃、石塊等雜物過濾掉。
然後剩下的有機質垃圾再用機器粉碎後打成糊狀,沿著輸送管道運輸到飼養室給它們吃。全程自動化操作,無須人工餵食。
廠房分上下兩層,下層蟑螂產生的生物熱量傳導到上層後能達到27度(每平方蟑螂能產生500瓦的熱量),這個溫度剛好是蔬菜和鮮花生長的最佳溫度。
將這些熱量利用了起來,在工廠下面養蟑螂,上面就搭起了大棚種菜種花。而工廠裡高溫產生的冷凝水,也正好用來澆菜。
就連蟑螂排出的糞便也是很好的天然有機肥料,剛好用來種菜養花,妥妥的一個良性循環。整個過程中沒有二次汙染,環保收益都兼顧!
想越獄基本是不可能的,蟑螂「公寓」外圍有一條一米寬、養滿鯉魚的護城河,一有蟑螂落水就會被魚吃掉。
基地採用封閉化養殖,從室內到室外,要經過三道門,不給蟑螂任何逃離「越獄」的機會,同時加上基地外圍的護城河,越獄基本沒戲了。
蟑螂醫藥用途廣泛
每產值超10億元
養殖這麼多蟑螂,其用途是製藥。在好醫生藥業大廳內,擺放著多個品種的藥品,七中不少含有蟑螂成分。
廠長文建國拿起一瓶康復新液說,這種藥是使用美洲大蠊的提取物製成,對於胃出血、胃潰瘍,以及口腔潰瘍、燒傷、燙傷等均有很好的療效,不少網友也稱康復新液「效果神奇」。
為何蟑螂做藥會有這種神奇的功效?文建國拿起一隻蟑螂,扯掉了頭,蟑螂並未死亡,而是四處爬行,沒有頭,它仍舊能夠存活,直到最後無法進食餓死。如果是其腿斷了,還能夠進行自我修復,這也是蟑螂的神奇之處。
早在古代中國,中醫已經發現了蟑螂的藥用價值。現代醫學發現,美洲大蠊含有多種元素、胺基酸、抗壞血酸,以及海藻糖酶、糖蛋白、肌醇、肽類、粘糖氨酸、粘氨酸等,同時,其提取物還對慢性髓源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卵巢癌等腫瘤細胞株具有生長抑制作用,此外,其對於創面、燒傷和潰瘍等創傷癒合,也有明顯促進作用。
除了康復新液,基地生產的蟑螂提取物,還有治療咽喉腫痛和潰瘍的美洲大蠊研末,同時,還推出了康復馨牙膏、面膜、抗菌凝膠等產品。
據統計,每年這裡使用的蟑螂,就達到了36億隻。如今,靠著小小的蟑螂,公司每年創造的產值,已經超過了10億元。
同時,據廠長文建國介紹:「我們還一直在對口扶貧。」目前基地的彝族員工就佔了30%,其中很多是家庭貧困戶。在涼山建設的生產基地,提供了就業崗位近2000個,安置了667名貧困群眾,帶動當地4000多農戶脫貧致富。
獲取經濟效益時
更應注重安全
儘管蟑螂工廠帶來的經濟效益巨大,但這座蟑螂工廠對周圍80萬居民來說,仍然是個不定時炸彈!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首席科學家朱朝東提到,該工廠若是因地震或其他天災人禍受損,導致幾十億蟑螂湧入大自然,後果不堪設想!為此,他呼籲工廠應做好多重防護。
這並非杞人憂天,類似的災害其實已有先例,外媒《Quartz》指出,2013年時,中國就曾發生百萬隻蟑螂逃脫的事件,案發後地方政府進行了大規模消毒,事件才平息下來。
這幾年,在中國建起了許多規模龐大的蟑螂養殖場。在山東濟南,也有一個規模10億的蟑螂養殖工廠。
由此可見,蟑螂養殖還是挺受歡迎的,不過作為一個有密集恐懼症的人,我可不敢養,你們呢?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