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布託:
我並沒有選擇人生,而是人生選擇了我。出生在巴基斯坦,我的一生經歷了它的動蕩、悲劇與勝利。
01隱秘的任務
1970年10月1 日,《紅星照耀中國》的作者斯諾與妻子受邀站上了天安門城樓,與毛主席談笑風生。多年後,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在他的回憶錄裡寫道:
中國領導人高估了我們的洞察力,我們這些粗心大意的西方人完全不了解其中的真意。事後我才理解,這是在歡迎美國來華訪問。
當時,中蘇持續交惡,美國也在冷戰中處於下風,中美破冰迫在眉睫。但在蘇聯的陰影下,如何順暢而隱秘的進行前期溝通是個大問題。於是,既是中美共同的朋友,又與蘇聯不對付的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成為了搭建中美橋梁的唯一人選。
1年後,基辛格秘密訪華,打開了中美高層溝通的大門;巴基斯坦卻陷入第三次印巴戰爭的炮火。短短26天後,國父真納締造的雙版圖國家在地圖上消失了,東巴基斯坦獨立,改名孟加拉國。
事實上,美國總統尼克森對巴基斯坦頗有好感,十分厭惡與蘇聯越走越近的印度。但美國國會卻吃夠了越戰的苦頭,極度牴觸再捲入一場戰爭,於是不顧白宮反對切斷了對巴武器援助。
從此,巴基斯坦政壇多了一條座右銘:
任何時候如果相信了美國,就等於選擇了被拋棄。
另一邊,極度困難的中國勒緊褲腰帶,將珍貴的殲7送給了「巴鐵」。時至今日,世界空戰史上依然流傳著巴空軍駕駛殲7硬鋼蘇聯三代機的傳說。
然而,第三次印巴戰爭還是打破了之前均衡的印巴態勢。從此,印度在南亞次大陸一家獨大。而對於生而悲愴的巴基斯坦來說,苦難還遠遠沒有結束。
02慘烈的建國
二戰初期,印度「適時地」表現出對軸心國的曖昧,以此為要挾換來了英國允許獨立的承諾,國內的印度教與穆斯林卻立刻打成了一鍋粥。正如被家長約束著的兄弟維持著表面的和睦,可一旦分家,就到了撕破臉皮的時刻。
1946年,著名公子哥蒙巴頓就任印度總督,英國政府的要求很明確:安全撤僑、平穩過渡,擺脫印度這攤渾水。
一年後,備受爭議的「蒙巴頓方案」出爐,印巴分治擺上了桌面。作為兩邊的領導人,尼赫魯與真納欣然接受。而他們共同追隨過的「聖雄」甘地,卻以恰逢「沉默日」為由,不發一言。
隨後,聯合國乾脆利落的拒絕了印巴邊界劃分這口黑鍋。蒙巴頓抓耳撓腮之下,選中了從未到過印度的英國前情報局局長拉德克利夫作了「背鍋俠」。
新德裡44度的高溫下,拉德克利夫西裝革履的保持著英國紳士的風度,大汗淋漓的將千年無序融合在一起的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隨意分割。在他的筆下,南亞次大陸「背生雙翼」,東西兩塊毫不相連的國土組成了年輕的巴基斯坦。
蒙巴頓知道,這份邊界方案後患無窮,於是雞賊的在英國人全體撤離後才向當事雙方公布。緊接著,上千萬穆斯林驚慌的從印度湧入巴基斯坦;而上千萬的印度教信徒也從巴基斯坦逃離,前往印度避難。極度仇視的雙方不斷交叉遷徙,終於釀成了大規模仇殺,50萬人死於途中,1200萬人淪為難民。
兩個月後,印度教信徒、克什米爾邦領主哈裡·辛格星夜逃往印度,遞了投名狀。在他的身後,邦內佔比70%的穆斯林拿起了武器,第一次印巴戰爭爆發。從此,五彩斑斕的世界地圖上多了一塊刺目的空白,無數軍人、平民埋葬於此,綿延70年不歇。
縱觀現代史,論建國之慘烈,印巴當可名列三甲。
另一邊,拉德克利夫因「成功」劃分印巴邊界,受封勳爵,賞金兩萬。而蒙巴頓則繼續著風光顯赫的政治生涯,直至1979年被愛爾蘭共和軍刺殺身亡,
03東巴的潰敗
獨立後的印度在尼赫魯的領導下奉行「不結盟政策」,於美蘇之間左右逢源,經濟軍事實力暴漲,自詡世界第三強國。巴基斯坦則憑藉北接蘇聯、西臨伊朗、東靠中國,南至印度洋的優越地理位置,受到美國青睞。
然而,隨著蘇聯暴露對阿富汗的野心,同為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同仇敵愾,惹惱了蘇聯。另一邊,尼克森也對印度的朝三暮四失去了耐心。印巴各自站隊蘇美,外交上打了個平手。
但是,巴基斯坦除了外患,還有極大的內憂。作為依靠宗教捏合起來的年輕國家,其民族構成極為複雜:旁遮普族佔63%,普什圖族佔16%,信德族佔13%,俾路支族佔4%。缺少主體民族使其無法形成強烈的國家認同,國父真納又在建國第二年猝然長逝,各地獨立運動不斷。今年6月29日,巴基斯坦唯一的證券交易所遭遇恐怖襲擊,多人喪生,就是俾路支族的獨立運動組織「俾路支解放軍」的手筆。
1971年,印度借孟加拉人叛亂的契機,大舉入侵東巴,美國作壁上觀。此時,中國挺身而出,送槍送炮送飛機,我軍也在寒冬臘月神奇的出現在了中印邊境。曾被中國打出陰影的印度方寸大亂,打消了繼續攻佔西巴的野心。
戰爭落下了帷幕,丟掉了東巴的葉海亞總統黯然下臺。取而代之的是巴基斯坦的財閥巨頭,阿里布託。
04激進的國家
在巴基斯坦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英國人乘車在信德地區旅行,每經過一處農莊,他就問司機這是誰家的產業,而司機總是回答:「是布託家的」。後來,英國人困了,就囑咐司機說:「離開布託家時叫醒我」。可當他一覺醒來,發現司機並沒有叫醒他。司機卻委屈的說:「我們還沒有離開布託家呢」。
事實上,這個故事幾乎沒有誇張的成分。旁遮普省的謝裡夫家族與信德省的布託家族,正是巴基斯坦排名前2的巨富之家。
阿里布託上臺後,為了避免重蹈東巴覆轍,著重強調「穆斯林民族」概念,用宗教覆蓋民族差異,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將伊斯蘭認同無限拔高也使得國內激進組織叢生,同時對境外極端意識形態抱有同情。2015年,權威民調機構皮尤發布報告,稱巴基斯坦是ISIS認可度最高的國家。
此外,執政者為了打壓對手,保全自身,也往往藉助於民眾的激進意識,以致寡頭、軍政府輪番上臺,掀起一場場腥風血雨。
1977年,軍人齊亞哈克發動政變,阿里布託被送上了絞刑架。他的妻子女兒也被監禁,兒子則逃往阿富汗組織武裝伺機報復。8年後,阿里之女貝布託出獄,逃往英國。
1987年,齊亞哈克軍政府已是民怨沸騰,迫不得已宣布於1990年進行大選。貝布託聞訊後火速回國準備參選,齊亞哈克卻在緊要關頭意外遭遇空難。
上天似乎終於開了眼,給了巴基斯坦一個變革的機會。
05鐵蝴蝶之死
在國際社會看來,「西化」的貝布託確實令人期待。她自幼被送到哈佛讀書,當東巴陷入炮火時,貝布託正留著長發,穿著圓領汗衫參加波士頓搖滾音樂會。此後,她又奔赴牛津,取得了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等一連串學位。
1990年,年僅35歲的貝布託正式執政巴基斯坦,成為伊斯蘭世界第一位女總理。有著美麗面孔和窈窕身材的她,一上任就啟動了民主化改革,以雷霆手段削弱軍方勢力,贏得了「政壇鐵蝴蝶」的雅號。然而,因為激進的觸動了各方利益,僅僅20個月後,貝布託黯然下臺,取而代之的是旁遮普省首富,謝裡夫。
2年後,貝布託捲土重來,再度就任總理。但殘酷的政壇現實似乎讓她喪失了改革的勇氣,淪為中飽私囊的政客。她任命丈夫扎爾達裡為投資部部長,雁過拔毛,人稱「10%」先生。之後又坐地起價,改為20%、30%……
正當夫妻倆大撈特撈之時,一直流亡國外的弟弟米爾布託突然回國,宣稱自己才是布託家族政治遺產的合法繼承人,並得到了母親的支持。面對咄咄逼人的弟弟,貝布託保持著沉默,直到1996年9月的一天,數十名警察突然包圍了米爾布託的住所,將其當場擊斃。
一年後,謝裡夫反攻倒算,扎爾達裡被捕入獄,貝布託流亡海外。至於米爾布託死於誰手,似乎是一個無人提及卻又人盡皆知的秘密。
1999年,軍人穆沙拉夫發動政變,又逼著謝裡夫流亡海外。2007年,貝布託受穆沙拉夫邀請回國,躊躇滿志的向總理寶座發起第三次衝擊。然而,國內的極端組織卻再也容不下她,一場炸彈襲擊,「鐵蝴蝶」香消玉損。
2013年,謝裡夫高調回國,第三次當選總理,卻在5年後因貪腐再度入獄。
沒有制約的權利如同勾魂的迷藥,令豪門精英們食髓知味。哪怕家人化為森森白骨,哪怕數次深陷囹圄,他們也會飛蛾撲火般投身其中,為生而悲愴的祖國添上一抹不堪的血色。
06巴鐵的未來
也許,從執筆國境線的拉德克利夫逃離印度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巴斯基坦坎坷的命運。一代代豪門精英、軍方才俊前赴後繼,卻很少逃得過上臺、下野、入獄的輪迴;一代代人民忍受著貧窮與硝煙,卻只能目睹政要們如走馬燈般來去,「宿敵」在克什米爾耀武揚威。
好在,巴基斯坦還有中國這個朋友。在共同對抗印度的戰場上,中巴友誼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歷久彌堅。2008年汶川地震,巴基斯坦動用全部儲備帳篷支援中國。為了多裝物資,他們拆掉了運輸機裡的座椅,隨行醫療隊一路席地而坐,感動了無數國人。
今年新冠疫情下,巴基斯坦總理表示全國醫療儲備向中國開放,換句話說就是「要多少拿多少」。正因為這種肝膽相照的情誼,中國將巴基斯坦列為唯一的「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國家。
事實上,在如今充滿挑戰的國際形勢下,巴基斯坦已成為中國「西南戰略」的關鍵。早在2007年,我們就援建了瓜達爾港,這個緊貼波斯灣的港口是中國突破「馬六甲封鎖」的關鍵,隨之配套的還有橫貫巴基斯坦全境的鐵路、輸油管道及經濟走廊,將極大提振兩國經濟。
對於巴基斯坦而言,南邊的印度虎視眈眈;西邊的伊朗作為穆斯林什葉派的大本營,與以遜尼派為主的巴基斯坦有著天然的隔閡;北邊的阿富汗則把其當做激進組織的戰略縱深,令美國頗多不滿。因此,巴基斯坦想要有所突破,只有中國一個選擇。
既然擁抱中國已成必然,那麼還清歷史欠債,肅清國內氛圍,就成為巴基斯坦崛起之路上必須完成的使命。希望兩億巴鐵人民擺脫悲愴的宿命,奮勇向前。而中巴兩國,山水相連,何須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