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雖然有點兒奇葩,但是當之無愧的南亞第一大國。當初在英國殖民者撤離後,它便以繼承者自居,以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為目標,將魔爪伸向了周邊小國,錫金就因太過弱小,在威逼利誘下被迫併入印度。錫金尚且如此,死對頭的巴基斯坦它自然更不能放過。
巴基斯坦當初分為「東巴」和「西巴」,印度恰好把它倆給隔開了。自印巴分治以來,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後進行了三次激烈的大規模戰爭,由於體量上的差異,巴基斯坦只能勉強抗衡,每次都是處於下風。尤其是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利用優勢兵力使出「聲西擊東」的策略,在西巴邊境集結兵力後,吸引巴基斯坦注意力,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派出大批軍隊攻打東巴。兵力本就有所不如,再加上猝不及防,東巴就這樣落入了印度的手中。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一向以大國自居,以「吃掉」周邊當初同屬英國殖民地「小夥伴」為樂趣的印度,卻並沒有趁機徹底吞併東巴,而是扶持東巴獨立,也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國。
是有擔當?當初為了讓自認為飽受剝削的東巴人民配合,印度開始就明確表態自己是支持東巴基斯坦獨立,並不是單純的入侵。也正因為如此,東巴的大批民眾積極配合印度軍隊作戰,印度才能以雷霆之勢突破巴基斯坦大軍的防線,並迅速佔據東巴全境。掌握東巴後,印度也履行了當初的諾言,扶持東巴獨立,建立孟加拉國。正是在它的主導和照顧下,新生的孟加拉國才能有驚無險的延續到今天。那麼,印度真的是有擔當、重信義嗎?答案是否定的,主要還是沒能力。
首先,它之所以能輕易的吞併錫金,主要是因為錫金太小了,面積不到一萬平方公裡,人口不過60來萬,這幾乎只有我國一個縣的體量。在吞併之前,印度逼迫錫金大開國門,允許印度人遷徙進去,當遷入錫金的印度人數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印度逼迫錫金進行公投,決定是否併入印度。由此,印度冠冕堂皇的將錫金給吞併了。可東巴卻不同,這招肯定是行不通的,而且要是沒有當地民眾配合的話,印度軍隊肯定沒辦法那麼順利的獲得勝利。如果它違背諾言,肯定會招致東巴人民反抗,到時候和巴基斯坦軍隊來個裡應外合,印度就得陷入苦戰,能否獲勝還說不定。
其次,它想吞併東巴,國際社會也不會允許。美蘇當時雖然為了在南亞的利益,與印度交好,默許了錫金被吞併,但那是因為錫金實在是無足輕重,可東巴就不同了,某種程度上來說它關係到印度能不能更好的被美蘇掌控。而且,中國也不會對印度肆無忌憚的擴張行為坐視不理。最後,現在的孟加拉國就更不是印度能「吃得下」的了,一來是國際社會肯定不允許,二來就是孟加拉國人口實在是太多了,面積差不多只有我國的六十五分之一,人口卻近兩億,一旦印度強行吞併它,國恨家仇以及教義衝突,印度說不定自己把自己給「玩兒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