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知識和過去的經驗都告訴我們,只要是被人類活動密集覆蓋的地方,基本上野生動物都會呈現退縮的現象,比如虎豹、豺等,都是典型的代表,這個規律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大多數時候都適用。
比如我國五六十年代的除虎豹行動,就直接導致了華南虎的野外滅絕,而金錢豹的生存狀態雖然好一些,但卻逃不掉瀕臨滅絕的地步。
又比如遠在大洋彼岸的美洲,在20世紀20年代的時候,數量還是非常多的,多到令當地的農場主不堪其擾,這直接催生出了杜高犬這一猛犬,總之就是一句話:人進獸退。
但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凡事都有例外,即便是在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也有那麼一些動物可以「無視」人類城市化的進程,用改變自己生活方式的辦法完美地融入了人類世界,比如著名的「小偷」浣熊,還有今天要提到的郊狼等,都是野生動物融入人類城市的典範。
之前聽說郊狼已經出現在紐約皇后區的屋頂上了,猛然才發現北美的「狼患」已經如此嚴重了,要知道皇后區可是紐約人口第二多的區啊!
什麼是郊狼?
大家都知道灰狼、胡狼、紅狼,但是對於郊狼這個名字還是比較陌生,甚至有的朋友之前從未聽過這種動物,其實郊狼是灰狼的近親,從現代犬科動物系統發育樹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它也是犬科犬屬裡面的物種,跟家犬、灰狼的親緣關係較近,它們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的現象。
目前郊狼主要生活在北美、中美洲,其在生態系統中所佔據的生態位,跟歐亞裡的金豺類似。
從外形上看,郊狼屬於中小型的犬科動物,成年雄性體重為8-20千克,雌性略小一些,為7-18千克。
其實無論是生活在哪裡的動物,只要是分布範圍廣的,其體型都會為了適應環境而產生差異,比如歐亞猞猁、豹子等,郊狼也不例外,墨西哥南部一帶的郊狼平均體重為10千克多一點,而北部的亞種卻能夠達到18千克,目前有記錄的最大郊狼為1937年在美國懷俄明州發現的,重達34千克,是一隻成年公狼。
郊狼身上的毛色主要以紅褐色或者淺灰色為主,但不是純色,其間有白色或者黑色的雜毛,也有見純黑色的個體。由於郊狼的亞種實在是太多了,有19個,分散生活在北美洲的各個地區,所以不同亞種間在毛色上會有略微的差異。
郊狼的毛色差異或許跟所處的環境有關,比如生活在北美高海拔地帶的郊狼,毛色偏灰褐色,而生活在西部一些荒涼地區的郊狼,毛色多以灰白、紅褐色為主,不難理解,多數動物的外形都是為了適應環境而不斷進化改變的。
郊狼與灰狼十分相似,但仔細看的話還是能夠分清二者的,尤其是郊狼看起來更加狡黠,嘴巴比灰狼尖,耳朵較大乍看之下有狐像,除此之外牙齒排列、爪子等與灰狼沒有太大差異。
作為一種犬科動物,毫無意外,郊狼也是群居的,但它們非血緣關係的群成員之間的聯繫似乎比較鬆散,更多的時候是以小家庭為單位,最常見的雌雄兩隻一起行動,只有「單身狼」或者集體狩獵的時候才集合在一起。
郊狼的擴張版圖
在歐洲殖民者來到之前,郊狼的主要生活區域在北美的平原地帶和一些乾旱地區,但如今在美國各大城市,幾乎不用多加尋找,就能夠看見郊狼的身影,它們可能出現在某個街角,也有可能出現在某條巷子,甚至有可能出現在一些矮房子的屋頂上。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郊狼似乎已經找到方法完美地融入人類生活的城市了,起初它們也只是在近郊活動,但如今已經深入到城市的核心區域,成為那裡的新「居民」。
相較於歷史分布範圍來說,郊狼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面,分布面積增加了40%左右,而這增加的40%面積,大多數都是人類的城市,以及城市的郊區。
在20世紀之前,郊狼還只是生活在美國西部、墨西哥及加拿大少數地區;
到了20世紀50年代,郊狼的版圖已經擴張到北美的大多數地區了;
而到了2016年,它們的棲息地進一步擴大,佔據了除加拿大東北部以外的絕大多數地區,大有進軍南美之勢。
如今在美國,郊狼幾乎可以說是全國性分布了,它出現在了除夏威夷州以外的所有州,而各大城市裡面的所有地區,似乎只有在機場這類嚴控的地帶沒有發現它們之外,其餘的地方均有發現。
例如人們曾在芝加哥的一個士兵體育場的停車場裡面發現了郊狼的巢穴,它在這裡安了家,並且誕下了5隻幼崽,郊狼熟悉城市裡的生活規律,知道哪裡有垃圾桶可以翻,也清楚哪些偏僻的地方可以築巢,甚至過馬路時還會左顧右盼。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難道北美地區的國家不管嗎?
怎麼不管?其實早在進入19世紀之後,人們就已經開始大肆捕殺郊狼了,但郊狼依舊能夠在人類無情捕殺中生存下來,並且以極快的速度擴張,這是其它野生動物不具備的能力。
即便是到了今天,美國每年都要消滅40萬隻,甚至動用了小型飛機,但郊狼的種群數量卻似乎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依舊在城市裡面活躍。
郊狼的生存能力
從原來的落基山脈以西,到後來的東海岸,隨著時間的發展,郊狼已經適應了現代世界,有時候不得不感嘆一句:生存能力真強悍啊!那麼郊狼究竟為什麼會這麼強悍呢?我想跟它的食性有關。
大多數掠食者都是肉食性的,即便跟郊狼是「表親」關係的灰狼,也是肉食動物,可郊狼偏偏跟狗一樣,幾乎什麼都吃,這讓它們能在城市中生存下來有了一個極有利的先決條件。
在野外,郊狼會捕食一些中小型的動物,比如爬行類、有蹄類、嚙齒類等,但是在城市裡面生活的郊狼,它們似乎更熱衷於翻找人類生活遺留下來的垃圾,尤其是一些廚餘垃圾,更是成了郊狼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
它們學著流浪狗、流浪貓一樣,到垃圾桶、垃圾堆裡面找食,什麼水果、肉類、藍莓、骨頭、辣椒等,郊狼都是來者不拒,「能吃的孩子好養活」,郊狼就這樣在城市紮下了根。
當然,作為一個掠食者,即便是生活在城市裡面的郊狼,也沒有忘記它捕獵的本分,老鼠、流浪貓狗、甚至是人們的寵物貓狗,都是它的獵食對象。
很多野生動物一旦到了人類世界裡面生活,就會表現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比如雪豹,在人工飼養下會出現結核病、肺炎、貓類腸炎等問題,還有兔猻,對生活環境也比較挑剔。
但是郊狼正是例外的那一類,融入城市之後的它們因為食性的改變,不僅沒有副作用,反而越來越棒,不僅體現在身體素質變強以及壽命變長上面,就連智商也都提高了,人們發現,城市裡的郊狼更加「機智」,解決問題的能力比野外的郊狼要強許多。
更深層次的因素
當然造成郊狼今天這種局面的原因並不止一個,其中灰狼的幾近滅絕佔據了非常大的原因。北美地區雖然沒有虎豹,但是卻有美洲獅、灰狼、灰熊、金雕等眾多強悍的捕食者,這些動物都存在殺死郊狼的現象,而在眾多捕食者中,對郊狼限制最大的則是灰狼,因為它們的棲息地有很大的重疊,加上兩者的生活習性類似,但從各方面實力來說,郊狼要差好幾個等級,所以如果灰狼大量存在的情況下,郊狼是不可能擴張這麼快的。
根據人們的研究,有灰狼存在的區域,郊狼的數量遠遠比沒有灰狼存在的區域少,這個差異能夠達到30%左右,就像納利博基森林的猞猁不能容忍狼存在一樣,北美的灰狼也不能容忍郊狼在自己的領域裡出現。
只是巧的是在整個19世紀裡面,由於灰狼的棲息地被人類大量破壞,導致它們的種群數量嚴重下降,到了20世紀初的時候,北美地區絕大多數的灰狼都消失了,而能夠適應人類城市的郊狼,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其次,進入20世紀後,由於人們日益重視環境保護、動物保護等問題,北美城郊的野生動植物開始豐富了起來,尤其是各種鹿類,堪稱是爆炸性增長,至今在美國許多州,都有這樣的一條建議,說不建議居民在自家院子裡種植一些鹿類喜歡的植物,因為這樣會引來它們,進而引來美洲獅等危險的掠食者。
獵物的增長,直接帶動了郊區郊狼的種群發展,雖然說美洲獅也會捕殺郊狼、會與郊狼競爭獵物資源,但它們之間的衝突卻不大,因為美洲獅的獵物喜好偏向於中大型的鹿類,而郊狼則偏向於中小型的獵物。
另外,受性格因素的影響,美洲獅喜歡生活在人跡罕見的區域,也不太願意向成年郊狼發起攻擊。
大多數有著皮毛,且數量居多的動物,基本上都逃不了被人類獵殺的命運,郊狼也不例外,曾經郊狼也是人們獵殺的主要對象,其毛皮也是重要的原料之一,但是進入20世紀下半葉之後,一系列的法規相繼頒布,這使得獵殺郊狼的活動顯著降低,加上北美皮毛貿易市場的崩潰,商業性捕殺的行為呈現斷崖式下跌,最終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之下,郊狼的種群數量日益發展,最終滲透到了城市的核心地帶。
關於郊狼能夠快速適應城市生活,還有一個容易被人們忽視掉的原因,那就是它們能夠與家犬、灰狼雜交,引入新基因的郊狼後代能夠完全避免近親繁殖帶來的問題。尤其是那些在城市和郊區的郊狼,與家犬雜交的情況更加普遍。
最後郊狼能去南美嗎?
從郊狼的擴張趨勢來看,目前北美洲幾乎是沒有多少土地剩餘的了,而遙遠的南美洲,卻有著「完全沒有開發」的土地,那麼未來郊狼能不能進入南美洲呢?只能說有可能,但這個可能性不大。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面,郊狼從墨西哥出發,佔據了絕大多數的中美洲地區,但是當勢頭到了達連地塹的時候擴張的腳步卻戛然而止,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片地區有非常茂密的原始森林,是郊狼進入南美洲最大的天然屏障。
森林裡大多數群居的掠食者,基本上都喜歡在開闊地帶上活動,這與獨居的森林動物相反,比如灰狼、亞洲獅等,雖然名義上是生活在森林裡的動物,但它們日常捕獵最主要的場所,還是一些開闊性地帶,郊狼作為一種群居動物,也不例外。
而達連地塹的生態環境與北美地區任何地方的都不一樣,這就表示如果郊狼進入森林之後,那麼它群居的優勢將不復存在,況且裡面的美洲獅、美洲虎就夠它喝一壺的了,所以郊狼大概也不會主動涉足這類區域。
這種擔憂並不是沒有理由的,比如在內華達山脈東部,一些人跡較為罕見的區域,美洲獅與郊狼的競爭就比較激烈,它會通過殺死郊狼來控制它們的數量。
不過雖然貿然闖入達連地塹之後就意味著要改變以往的生活習性,但從郊狼能夠滲入城郊這種現象來看,它們的適應能力非常強,這也不免讓人懷疑,郊狼或許真能適應熱帶雨林的環境也說不定呢。
總之,一旦郊狼有辦法越過達連地塹這個天然屏障,那麼它們繼續在南美擴張就不是難事了。
(原創用心的作品,喜歡請給個贊,關注我,看更多科學、有趣的野生動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