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狼吃羊,棕熊傷人。到底是怎麼回事?歐美國家如何應對?
殺掉郊狼管用嗎?
圖1. 北美的郊狼。圖片來自網絡。
可能沒多少美國人知道,2016年他們上繳的稅金為殺死76,859隻郊狼買了單。執行任務的是野生動物管理署,隸屬於美國農業部。該署的職責是「解決野生動物與人的衝突,促進人與動物的共存」。這個任務保羅萬象,從減少機場飛鳥撞機到預防狂犬病都有。
控制襲擊家畜的食肉動物的種群數量,是該機構最具爭議的任務之一。管理署通常採用非致死技術,例如鼓勵飼養牧羊犬、看門狗,或者在柵欄上掛布條嚇唬食肉動物。但每一年,管理署還是殺死成千上萬的食肉動物,包括熊、山貓、郊狼、狐狸、鷹、美洲獅以及狼。
然而,沒有證據表明,殺死食肉動物能減少人獸衝突。事實上,甚至會事與願違。研究表明,食肉動物對於維持生態系統健康至關重要。作為研究人獸衝突的保護生物學者,我看到越來越多否定滅殺食肉動物的證據。
草場上的戰爭
幾百年前,當歐洲探險者踏足美洲,郊狼就成為捕殺的對象。而郊狼當時幾乎遍布北美。
捕殺郊狼最常見的理由是減少它們對家畜的捕殺,比如綿羊和牛。2015年,美國農業部發布一份報告,內容是根據牧場主上報的信息,2014年他們分別損失了多少綿羊、死因是什麼。28%的大羊和36%的羊羔死於食肉動物。牧場主聲稱,郊狼殺死了33,510頭大羊(超過一半)和84,519頭羊羔(將近三分之二)。
據美國綿羊產業協會統計,2014年郊狼給牧場主造成兩千萬美元的損失,約佔損失總量的五分之一。但是,這些數字是牧場主自己上報的,沒有經過野生動物專家的核准。外部審核很重要,因為即便是經驗豐富的牧民,有時也搞不清殺死綿羊的到底是郊狼還是狗。還有可能是家畜死於其它原因,而郊狼只是來吃屍體。
為控制郊狼數量,野生動物管理署採取了各種措施:安置脖套和各種陷阱,從地面或空中射殺郊狼,給綿羊佩戴裝有毒液的頸圈。工作人員還投放M-44「炸彈」,一旦食肉動物來咬,炸彈就將氫化鈉注射進動物的口中。
戰爭必定傷及無辜。2000年到2012年間, M-44毒死了1,100多隻家犬。科學家還批評野生動物管理署沒做任何研究就貿然大肆滅殺郊狼,無意中殺死了無數鳥獸,其中包括受到聯邦政府保護的金雕和禿鷲。今年年初,美國獸類協會呼籲,要更嚴謹科學地審查滅殺大型食肉動物的政策。
適得其反的捕殺行動
家畜捕殺現場痕跡確鑿,可以理解牧場主會將經濟損失怪罪於郊狼。於是乎,滅殺食肉動物似乎就是合符邏輯的解決方案。然而,2006年一項廣為引用的研究發現,郊狼不過是替罪羊,導致綿羊數量下降的另有原因。
圖2. 郊狼殺死的綿羊。來源:CDFW/Flickr
論文作者金•默裡•伯傑博士(Kim Murray Berger)時任野生生物保護學會的生物學家。他建立並測試了一系列統計模型,試圖解釋美國綿羊數量下降的原因。她發現,飼草價格、人工費用以及羊羔價錢等變量能解釋大部分數量下降,而控制食肉動物的經費數額對此幾乎沒有影響。
其他研究表明,就算食肉動物確實造成牧場主經濟損失,殺死食肉動物也不是減少損失的最好方法。
2016年,一篇綜述研究比較了致死和非致死方法對減少家畜捕食者的效果。致死性方法包括了從私人狩獵到政府獵殺等各種手段。非致死性方法包括警示旗、守護動物、化學驅逐劑和家畜防護頸圈等。研究發現,非致死性的各種措施更為有效,而且一些致死方法實施後,短時間內更多家畜遭到捕食。
為什麼殺了食肉動物,家畜捕食反而增加?
郊狼、澳洲野狗和狼等動物營集群生活,獵殺會打破原有的社會結構。雌性郊狼繁殖率和幼崽存活率很可能會上升,所以實際上種群數量會增加。集群動物通常會保衛領地,而打破社會結構會讓新的動物有機可乘,增加該區域的動物數量。此外,一些新來個體也會伺機捕食家畜,從而提高家畜被捕食率。
美國之外的地方也有同樣的發現。南非一項為期三年的研究發現,牧民要保護家畜免受豺狼、獰貓以及豹的捕食,非致死性方法要比致死性方法成本低。這是採取非致死方法後,捕食家畜的現象減少,而且非致死方法也比較便宜。
在澳大利亞,澳洲野狗的生態位與郊狼類似,同樣面臨滅殺。近期一項在養牛場的研究發現,停止所有致死性和非致死性措施後,澳洲野狗對家畜的捕食反而減少了,這是因為野狗社會結構趨於穩定了。
美國農業部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結論。最近,數所大學、美國農業部的國家野生動物研究中心以及民間機構野生動物守護者一起做了項研究,分析愛達荷州聯邦牧場上狼對綿羊的捕食率。殺狼區域的綿羊捕食率,是鄰近不殺狼區域的3.5倍。
高風險的安慰劑
過度使用政府補貼的食肉動物控制行動,就好比醫生對病人過度使用抗生素。醫生知道普通感冒主要由病毒引起,抗生素無能為力,但病人通常會索要抗生素。拿到處方藥,病人就覺得病情得到了處理。殺死食肉動物是受損牧民的高風險安慰劑。誤用這種手段可能讓牧民遭受更多損失,同時損害當地生態系統。
人獸衝突問題錯綜複雜,問題的本質是不同人群關於如何應對野生動物的分歧。
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慎重選擇預防和緩解措施。如果不考慮當地社區的文化價值觀和主流態度,貿然改變放牧方式會增加社區對食肉動物的敵意,增加保護組織與牧民合作的困難。
野生動物管理署的聯邦僱員面臨農業產業的巨大壓力。農場主和牧場主通常遵照根深蒂固的傳統和文化行事。要應對人們的關注,同時不傷害環境,野生動物專業人士需要依靠最新的、紮實的科學知識。
如何與棕熊共存
圖3. 歐洲的棕熊。來源:Alexas Fotos/Pixabay
最近,歐洲棕熊致人傷亡的事件上了幾次國際頭條,歐洲人對棕熊議論紛紛。
7月下旬,在義大利阿爾卑斯山區,一名帶狗的男子與14歲的雌性棕熊Kj2相遇。該名男子受傷住院。數周后,Kj2被管理部門下令處死。同月,在法國庇裡牛斯山,一隻棕熊將一群綿羊逼下懸崖摔死。
日益增加的人熊相遇並非巧合。上世紀90年代初,在歐盟野生動物項目的支持下,棕熊和其他大型食肉動物被重新引入歐洲。
事件見報後,當地社區、政客和部分媒體呼籲清除害獸,並且改革實施了數十年的保護項目。儘管棕熊在西歐屬於極危物種,仍然有重新開放棕熊狩獵的呼聲。
這個問題事關生物安全(biosecurity)。在保護標誌性物種重返歷史分布區的同時,政府必須保證當社區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然而,要平衡這兩方面的需求,非常棘手。
獵殺還是保護?
直到20世紀初,奧地利和義大利政府均支持當地社區,懸賞獵殺棕熊。人熊共存的所有風險都是棕熊承擔。
圖4. 捕獵在歐洲的許多地區滅絕了棕熊。來源:Wikimedia
一個世紀以來,阿爾卑斯山區變化劇烈,適宜棕熊生存的地方急劇減少。棲息地變化加上趕盡殺絕的政策,非常有效地抑制了棕熊的出現。到上世紀30年代末,阿爾卑斯大部分地方的棕熊已經野外絕跡,僅在斯洛維尼亞和義大利東北有些小種群倖存。
到20世紀中葉,保護運動蒸蒸日上,一些國家試圖恢復剩餘物種,特別是義大利。1939年,墨索裡尼全面禁止打獵,並計劃在義大利北部特倫蒂洛的阿爾卑斯山區建立自然保護區。與此同時,設立了複雜的資金補償體系,在棕熊襲擊牛羊後給牧民提供一定賠償。通過這些措施,政府分擔了人熊共存的部分風險。
但事實證明,保護特倫蒂洛的棕熊棲息地毫無用處。到上世紀80年代末,定居種群規模太小,無法保證有效繁殖。相反,從斯洛維尼亞重新引入棕熊,特倫蒂洛的棕熊種群才能延續。
這類重引入項目激起當地社區的不滿。他們不再信任對政府,認為政府偏向保護棕熊而不是人。
棕熊與仇外心理
棕熊襲擊事件似乎也喚醒了一些政客的卑劣本能。這類事件很嚇人,但發生頻率很低。每次發生類似事件,一些人就搬出類似批評歐洲移民政策的仇外言論。
這些政客將特倫蒂洛的棕熊看作是危險的外來異類。他們煽動公眾從棕熊手中奪回「家園」,而這些棕熊是經受幾百年的恣意獵殺後才重新引入的。
圖5. 重新引入阿爾卑斯的歐中棕熊是仇外情緒的受害者。來源:Pixabay
母熊Kj2看起來很危險,它傷了一個人,最終被人殺死。但根據事件記錄,Kj2很可能是受到揮舞棍子的男子和狗的驚嚇,僅僅是採取了自衛。
不管是哪種情形,當初其實可以將它轉移到更安全的地區。轉移可以安撫當地居民的恐懼,關於人熊共存的討論也不至於對抗激烈。
許多保護人士和動物福利活動分子指出,因為Kj2表現出熊的本能反應就將其擊斃,似乎是不恰當的反應。一些熊類保護人士已經呼籲抵制該區域的旅遊。
共存的重要性
在特倫蒂洛,人與熊的衝突,或者說熊所影射的當地社區與政府的衝突,其實由來已久。
在阿爾卑斯山區,早在棕熊重引入項目之前,人熊共存再正常不過。一百多年來,牧民們發揮聰明才智,發明了各種應對和防護辦法,並根據不斷變化的國家規範和法律調整應對策略。在鄉村地區,物種間在資源獲取和使用上的衝突由來已久。棕熊襲擊,不過是這類衝突的近期表現。
但是,幾百年來,隨著大型食肉動物種群數量急劇減少,人們對風險的容忍度也急劇下降。比如,幾十年的安然無事,已經使得現代牧羊方法不再適合熊的接近。
解決人熊衝突並沒有一勞永逸的辦法,但降低影響是有可能的。在棕熊頻繁出沒的區域,有必要清楚定義和規範人的行為,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顯然,揮舞棍棒、靠近幼崽和放開狗鏈等行為,斷然不允許。
共存的成本和風險,需要在所有相關者間公平分擔,從遊客、牧民到各級政府,當然也包括棕熊。因為阿爾卑斯是棕熊的家園,而棕熊是阿爾卑斯的驕傲。
參考資料:
文章編譯自以下兩份材料:
1. https://phys.org/news/2017-05-coyotes-doesnt-livestock-safer.html
2. https://phys.org/news/2017-08-how-to-live-with-bears.html
編譯:
李夢姣,劉大牛
更多關於人獸衝突問題的文章:
彩雲之南的人獸衝突:身份、傳統、感知,以及我的研究
補償到底行不行?全球人獸衝突補償項目回顧
保護的盲點:野生動物保護中的衝突轉化
社區保險基金:人獸衝突補償的囊謙樣本
印度的人虎衝突:原因、後果和緩解對策
我們如何認識人類與食肉動物的關係:一份跨學科綜述
補償促進共存:印度坎哈老虎保護區的經驗
人與猛獸的共存:群落生態學怎麼說?
分擔人獸衝突的成本:野生動物肇事補償的挑戰
暗夜微光:預防人獸衝突的低成本技術
格日的手段:如何防範大型食肉動物捕食家畜?
猛獸的價格:經濟幹預能緩解人獸衝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