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梁潔
來源:物質生活參考(ID:wzshck)
01.
如今,將自己創立的跑車品牌用火箭推上太空、進入火星軌道這件事,已經足夠讓所有人對特斯拉頂禮膜拜,更不要說50年前就被人類帶上月球的那隻手錶。
馬斯克名下這款進入太空的櫻桃紅色特斯拉Roadster或許將以「火星車」之名被載入人類太空探索史,就像當年歐米茄超霸系列腕錶登月之後贏得「月球表」的封號一樣。
電影截圖,紅圈內即為登月的超霸CK2998今年是人類登月成功50周年,從阿波羅11號走出的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邁出「自己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阿姆斯特朗傳記影片《登月第一人》也獲得了今年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與50年前那場壯舉遙相呼應。
按照慣例,歐米茄今年上架了登月50周年紀念款限量手錶,就像以往登月事件的重大紀念年份它總會做的那樣。
50年前的登月故事之所以被歐米茄講到現在還不過時,不僅因為其與NASA達成了長期合作,還在於阿波羅計劃於1972年被按下休止鍵後的40多年間,人類至今再也沒有重新踏入這塊神秘的領地。
1969-1972年,這3年間乘坐「阿波羅號」太空船登上月球的12名太空人,在英國作家安德魯•史密斯《月亮塵土:尋找那些掉向地球的人》一書中被描述為一個比珍稀動物還稀有、價值無法估量的「高級俱樂部」,12位成員神秘而孤獨。
為向50年前人類的登月壯舉致敬,這款腕錶在細節上下足了功夫:以Moonshine18K金這種新型合金製成,比傳統黃色K金的色調稍淺,但色澤更持久,寓意登月事件的重要意義不會隨時間推移而消減半分;表的背面採用拱形月球隕石再現月球面貌,表盒設計為月球坑造型,與1969年超霸登月紀念腕錶表盒保持一致。
在此之前,歐米茄推出過多款超霸系列登月紀念表,一次又一次喚起人們對過往的美好記憶。它們的命名貼切而富有詩意,讓消費者心甘情願為背後的故事和情懷買單:
「月之暗面」是為了紀念阿波羅8號的太空人成為最早見到月球暗面的人類;與「暗面」對應的是「皎月之光」,其靈感則來自人們在地球上遙望月亮所得見的盈燦光輝;
作為最後一個踏上月球的人,「阿波羅17號」登月任務的指揮官尤金•塞爾南於2017年與世長辭,歐米茄推出了錶盤上刻著紅色「05:34 GMT」字樣的腕錶,紀念最後一次登月任務的確切時間;
「阿波羅13號」登月45周年之際,歐米茄在錶盤中印上了史努比的卡通圖案,為紀念太空人們安全返航後NASA向歐米茄頒發的「史努比獎」(史努比是NASA的吉祥物),並在0至14秒方格之間刻下一段銘文:「What could you do in 14 seconds?」——這是在重返地球大氣層之前,太空人應對突發狀況所耗費的時間,以此將人類的勇氣封印其中……
02.
實際上,幾乎各種檔次、叫不叫得上名字的手錶品牌都曾以月球或太空為設計元素,推出過此類主題的腕錶,比歐米茄名貴、更富創意的不在少數,但沒有一款手錶像這些「月球表」一樣噱頭十足卻又名副其實。
無疑,這是一次堪稱完美的營銷事件,這種「宇宙級別」的露臉機會對於任何一個品牌來說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廣告學理論中把一則廣告傳遞給消費者的信息分為感性訴求和理性訴求——前者強調理念,後者著重功能。當時的高端手錶品牌熱衷冠名體育賽事,因為這種做法往往能二者兼得,收效甚佳,所以它們常常出現在網球、賽車、高爾夫、馬術、帆船等高端體育賽事的冠名中。
但沒有哪一項體育賽事比登月這項「運動」更加振奮人心,體現出先鋒精神。因為無論從人類太空探索史、科技發展史這些足以影響文明進程的創新,還是從那皎皎明月寄託了人類所有美好想像來看,登月之舉都讓人類激動萬分。
沒有哪個品牌會拒絕與三名航天員的名字、種種專業儀器和生活用品、第一個腳印、人類好奇心的又一次勝利一起,被記錄在冊。
但正如NASA所言,「登月工程需要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太空的惡劣環境對腕錶的性能和品質要求甚高,它們需要接受內容含蓋極端溫度、壓力、相對溼度、氧氣環境、撞擊、加速度、振動、噪音等眾多項目的測試。當時美國國家航天局公開徵詢計時腕錶的報價,來自「鐘錶之國」瑞士的歐米茄是四家接受測試的品牌之一,最終脫穎而出。
值得一提的是,「2018世界500強品牌」排行榜上,僅有800多萬人口的瑞士有20個品牌入選,其中7個都是鐘錶品牌。
「尼爾•阿姆斯特朗在我看來是沉默寡言型的,他非常專注,毫無疑問是指揮官,看著就知道他掌控大局;巴茲•奧爾德林是操作電腦的天才,我想他對機械內部了如指掌,他了解其中的奧妙與繁雜;邁克•考林斯,他會希望有他在,以防遇上麻煩,他的判斷力是一流的。」
這是紀錄片《阿波羅11號》對此次登月計劃中三位太空人的性格描述,三人各有所長且互補,相加即具備了完成一次登月任務所需要的全部素質,讓他們戴上自己的腕錶、這種代言人的組合是不二之選。
根據分工,由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出艙登月,科林斯留在指揮艙內。兩人在月球表面停留了兩個多小時,一一完成原定任務——鑽探取月芯標本、月表巖石標本、拍攝照片、進行相關月表實驗,時間安排精確到分鐘。
後來人們常常有一個誤解,即第一個踏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也是第一個戴著歐米茄進行月球漫步的人,實際上,這個人是奧爾德林。
奧爾德林不僅擅長操作電腦,還是一名手錶愛好者,他將那款歐米茄超霸綁在右手腕上,圍繞在笨重的太空服之外;而阿姆斯特朗則將他的超霸表留在了登月艙內,為出現故障的計時系統提供後備。
相比阿姆斯特朗的低調內斂,奧爾德林似乎更具社交天賦,在登月之旅結束後仍然沒有從「代言人」的角色中走出來。他此後不僅出版了數本與登月相關的書籍,還多次與歐米茄合作,甚至希望在未來的火星之旅中為其設計一款「火星表」。
03.
腕錶被帶入太空,本身就是一件極具哲學意味的相遇——時間與空間的關係,一直是一個關乎人類本源的「我是誰」的倫理問題。
鐘錶作為人類發明的計時工具,與天文學一脈相連——無論是用以計算年份的公元紀年法,還是記錄一天時刻的24小時制,都是建立在天體運行規律之上的天文學發展成果,跟日月起落等節律變化息息相關。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就把神秘莫測的宇宙符號刻進鐘錶之中。位於捷克首都布拉格的舊城廣場上,就有一座穿越600年歷史的天文鐘,幾經修復仍然走動精準。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空間之中,奧爾德林腕上的指針以12小時轉動一圈的節奏,標記時間的流逝。而真實的時間是以線性方式永恆流動的,它本來和宇宙一樣沒有盡頭,無法估量,但人類用自己的方式,為登月尋找到了一個時間坐標:
1969年7月20日20點17分(美國時間)。
歐米茄品牌在登月計劃中獲益匪淺,然而這只是硬幣的一面。極富戲劇性的是,與登月計劃相關的技術後來幾乎滲透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CT掃描儀、氣墊鞋、太陽能電池板等,但其中一項,幾乎將歐米茄置於死地——與機械錶完全不同的石英表。這後來,又是一個「瑞士製造」如何挽狂瀾於既倒的新故事了。
巧合的是,今年不僅是人類登月50周年,也是網際網路誕生50周年。但很多事仍然是超出人類智慧所及、科技無法掌控的。
1972年阿波羅17號的太空人在太空中拍下一張地球的照片,因表面71%被海洋覆蓋使得這張衛星圖看起來一片湛藍,因此被稱為「藍色彈珠」。這張照片後來被用在可能是目前用戶量最大的手機App、微信的打開界面中。
有人猜測屏幕上那個面向月亮的孤單背影是發明微信的張小龍,這是它在技術裡暗暗埋下的反思態度。而同樣的背影,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行走時也曾定格在畫面中。
《登月第一人》電影中,在迎來登月時刻的最高潮,導演卻消除了畫面的聲音,阿姆斯特朗一人站在空曠的月球表面,把已故小女兒的手鍊丟進了隕石坑之中。
就像電影《大佛普拉斯》裡的那句經典臺詞:
雖然現在是太空時代, 人類早就可以坐太空船去月球, 但永遠無法探索別人內心的宇宙。
參考資料:
① 歐米茄官網
②《阿波羅11號》紀錄片
③《歐米茄OMEGA超霸月球表憑什麼上月球?》 格物先生
*圖片購自視覺中國,以及視頻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