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天文臺認證,這個標籤圈內人士應該無人不知,同時也是剛入圈的小夥伴買表的一個參考標準。可小夥伴們知道它是怎麼實現的麼?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探索天文臺認證的精準奧秘吧!
天文臺認證是由瑞士官方天文臺檢測機構(C.O.S.C.)針對手錶準確性做出的鑑定,合格的手錶往往被稱為Chronomete天文臺表。經過那些苛刻條件測試的表款除了在盤面做出Chronometres的標記之外,還隨表附上天文臺認證證書。C.O.S.C.認證只測試機芯,機械機芯誤差在-4秒~+6秒/天,石英機芯+-0.2秒/天的範圍,才會發放天文臺認證證書。
在2001年,C.O.S.C.的三個實驗室日內瓦、比恩、樂洛可個別測試了1315752隻鐘錶機芯,大多數符合國際天文臺機械機芯標準ISO3156,並且頒發了1255515張天文臺認證證書,價值至少450萬美元!大約有2%—3%會被淘汰。由於測試是逐只測驗,所以即使是同款的兩隻表,測試結果在數字上也可能有若干差距。
C.O.S.C.測試機芯只測試裸機,每個機芯都被裝上了一個C.O.S.C.標準面盤、秒針(大秒針或小秒針)和上鍊表冠。一臺電子照相機每24小時會紀錄下秒針所在的位置(能精確到1/10秒)並與精確到毫秒的參照原子鐘進行比較,照相機會拍攝兩次以檢驗機芯是否停止運轉。
接下來機芯將被重新上鏈到合適的位置並置於適當的溫度進入下一個24小時的周期。這個過程將連續執行16個周期。而後還將經過8、23和38攝氏度三個溫度環境的測量,反覆驗證考驗,才能得出手錶是否精準的結論。
想必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對天文臺認證也有了一個更深的理解吧,同時感嘆一隻Chronomete天文臺表的來之不易